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8341发布日期:2022-11-25 21:23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补偿装置,具体为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属于电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梯已经进入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设备,通过曳引机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可以将乘客或货物安全、合理、有效地运送到不同的楼层,在曳引机工作过程中,当电梯轿厢坐落最低层站时,曳引钢丝绳的大多数分量会作用于轿厢侧,使轿厢侧的分量变大;相反,当轿厢坐落最高层站时,曳引钢丝绳的大多数分量作用于对重侧,使对重侧的分量变大。这种分量的改变在电梯提高高度较小时,对电梯的运转性能影响微乎其微,但提高高度超越一定值时,也就是说曳引轮两边分量不均衡改变超越一定量时,会严重影响电梯安全运转的稳定性,乃至危及乘客的安全。因此,当电梯的提高高度超越一定值时,必须用加装平衡补偿装置。
3.而现有的一些重力平衡补偿装置在使用时,往往存在以下不足:
4.1)现有的一些重力平衡补偿装置大多是在轿厢和对重的底部固定补偿链来实现对重力平衡的补偿,该种平衡装置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利用该种方式对轿厢和对重进行平衡时,由于补偿链的长度一般都是根据电梯安装高度预先设计好的,因此在安装轿厢时,无法灵活的根据轿厢安装高度调整补偿链的长度;
5.2)现有的一些重力平衡补偿装置在轿厢升降运行的过程中的,当电梯运行到高处时曳引绳容易被电梯井里面的气流吹动,造成绳索的的晃动,从而使得补偿链也随之晃动,影响轿厢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
7.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包括
8.曳引机,其安装在该补偿装置的上方,且其输出轴上转动连接有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对重连接块,所述对重连接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对重本体,所述曳引绳的其中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轿厢连接块,所述轿厢连接块的底面固接有u型环,所述u型环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轿厢本体;
9.补偿链组件,其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本体与所述轿厢本体之间,且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本体与所述轿厢本体之间的补偿链本体和转动设置在所述补偿链本体两端的连接扣组件。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曳引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一和导向轮二,所述导向轮一固定设置在曳引绳的内侧,且导向轮二固定设置在曳引绳的外侧,所述
导向轮一与导向轮二设置在不同轴线方向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对重本体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底面中心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安装环。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补偿链本体的表面套设有橡胶防护套。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扣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补偿链本体端部的卡环一和设置在所述卡环一远离所述补偿链本体一侧的卡环二,所述卡环一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安装耳板一,所述卡环二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安装耳板二,所述安装耳板一与所述安装耳板二之间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环一远离卡环二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远离所述卡环一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补偿链本体的端部固定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补偿链本体设置有多个。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补偿链本体,在使用时,将安装环置于卡环一和卡环二之间,然后利用紧固螺栓将卡环一和卡环二闭合,从而能够将补偿链本体与对重本体和轿厢本体进行连接,操作方便,然后根据实际安装需求,选择合适数量的补偿链本体,并将补偿链本体之间通过连接扣组件进行组装,从而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安装需求,无需预先配制,使用更加灵活;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曳引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一和导向轮二,便于改变曳引绳的路径,同时增大曳引绳的张力,使得曳引绳处于张紧状态,减少曳引绳的晃动,从而能够防止补偿链晃动,进而能够维持轿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补偿装置安装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补偿链本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曳引机,2、曳引绳,3、导向轮一,4、导向轮二,5、对重本体,6、对重连接块,7、轿厢连接块,8、u型环,9、固定板,10、轿厢本体,11、安装环,12、补偿链组件,13、橡胶防护套,14、补偿链本体,15、轴承,16、转杆,17、卡环一,18、安装耳板一,19、卡环二,20、安装耳板二,21、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包括
25.曳引机1,其安装在该补偿装置的上方,且其输出轴上转动连接有曳引绳2,所述曳引绳2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对重连接块6,所述对重连接块6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对重本体5,
所述曳引绳2的其中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轿厢连接块7,所述轿厢连接块7的底面固接有u型环8,所述u型环8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轿厢本体10;
26.补偿链组件12,其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本体5与所述轿厢本体10之间,且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本体5与所述轿厢本体10之间的补偿链本体14和转动设置在所述补偿链本体14两端的连接扣组件。
2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重本体5与轿厢本体10的底面中心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安装环11,方便将补偿链本体14与对重本体5和轿厢本体10进行连接。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偿链本体14的表面套设有橡胶防护套13,能够有效降低补偿链本体14在使用时受潮生锈的速度,提高其使用寿命。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扣组件包括设置在补偿链本体14端部的卡环一17和设置在卡环一17远离补偿链本体14一侧的卡环二19,卡环一17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安装耳板一18,卡环二19的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安装耳板二20,安装耳板一18与安装耳板二20之间通过紧固螺栓21固定连接,在使用时,将安装环11置于卡环一17和卡环二19之间,然后利用紧固螺栓21将卡环一17和卡环二19闭合,从而能够将补偿链本体14与对重本体5和轿厢本体10进行连接,操作方便。
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环一17远离卡环二19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转杆16,转杆16远离卡环一17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轴承15,轴承15与补偿链本体14的端部固定连接,在使用时,能够调节连接扣组件的方向,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偿链本体14设置有多个,能够根据电梯实际安装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的补偿链本体14,适用范围更广。
32.实施例二
33.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包括
34.曳引机1,其安装在该补偿装置的上方,且其输出轴上转动连接有曳引绳2,所述曳引绳2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对重连接块6,所述对重连接块6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对重本体5,所述曳引绳2的其中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轿厢连接块7,所述轿厢连接块7的底面固接有u型环8,所述u型环8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轿厢本体10;
35.补偿链组件12,其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本体5与所述轿厢本体10之间,且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本体5与所述轿厢本体10之间的补偿链本体14和转动设置在所述补偿链本体14两端的连接扣组件。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曳引绳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一3和导向轮二4,导向轮一3固定设置在曳引绳2的内侧,且导向轮二4固定设置在曳引绳2的外侧,导向轮一3与导向轮二4设置在不同轴线方向上,便于改变曳引绳2的路径,同时增大曳引绳2的张力,使得曳引绳2处于张紧状态,减少曳引绳2的晃动,维持轿厢的稳定性。
37.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种基于电梯曳引机两侧重量平衡的补偿装置时,首先将对重本体5与轿厢本体10底部设置的安装环11置于补偿链本体14端部连接的卡环一17和卡环二19之间,然后利用紧固螺栓21将卡环一17和卡环二19闭合,从而能够将补偿链本体14与对重本体5和轿厢本体10进行连接,操作方便,而且在连接时能够根据实际安装需求,选择合适数量的补偿链本体14,并将补偿链本体14之间通过连接扣组件进行组装,从而能够满足不同高度的安装需求,无需预先配制,使用更加灵活,在电梯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在曳引绳2
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一3和导向轮二4,便于改变曳引绳2的路径,同时增大曳引绳2的张力,使得曳引绳2处于张紧状态,减少曳引绳2的晃动,从而能够防止补偿链本体14晃动,进而能够维持轿厢的稳定性。
3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