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带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3617发布日期:2022-12-10 03:5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传送带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传送带纠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传送带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2.传送带指装配在传送机上用作传送物件的带织物。随着传送带应用的逐渐广泛,传送带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传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常见的传送带包括机架、转动连接于机架上且相互平行的多个转辊、用于驱使转辊转动的驱动装置以及绕过各个转辊并首尾相连的输送带,输送带形成一个闭合环路,在转辊的带动下连续运动并对货物进行运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当运输质量较大的货物时,货物容易对输送带造成挤压变形,从而导致整个输送带发生偏移,长期使用后会造成输送带所受张力不均,影响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输送带受力不均而对自身寿命造成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传送带纠偏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传送带纠偏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传送带纠偏装置,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转辊以及缠绕在所述转辊上的输送带,所述转辊的两端转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机架相连;所述转辊上活动穿设有两个调节轮,两个所述调节轮分别设于输送带的两侧,且所述调节轮上开设有供所述转辊穿过的活动孔;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驱使所述调节轮在转辊上移动的横移组件和用于驱使所述固定杆移动的调节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送带发生偏移时,利用调节组件调整固定杆在机架上的位置,以改变转辊与机架之间的连接角度,利用转辊改变输送带所受的张力,对输送带的偏移进行调整;同时利用横移组件调整调节轮在转辊上的位置,驱使调节轮将偏移的输送带推回原位,加快输送带的调整速度,进而及时将输送带调整回原运输路径,减小因输送带偏移受力不均而对输送带寿命造成的影响。
9.可选的,所述横移组件包括活动穿设所述机架的若干调节螺钉以及螺纹连接于所述调节螺钉上的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钉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调节轮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送带向机架的一侧发生偏移时,转动输送带所靠近一侧的调节螺母,驱动调节螺钉将调节板向靠近输送带的一侧移动,则调节板抵接输送带并对输送带产生一定推力,便于将输送带退回原位。
11.可选的,所述调节轮与机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调节轮,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机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对输送带的调节后,松开调节螺钉与调节板,则复位
弹簧复原,并带动调节板移动至原处,以防调节板对输送带的正常运动造成影响。
13.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机架的调节孔和活动穿设所述机架的螺杆,所述调节孔垂直于转辊轴线,所述固定杆活动连接于所述调节孔内,所述螺杆平行于输送带,所述固定杆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调节孔侧壁,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机架外。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输送带发生偏移时,转动螺杆,则在螺杆与固定杆的螺纹连接作用下,固定杆在调节孔内滑动,带动螺杆发生摆动,使得转辊的轴线与机架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进而使得转辊能够调节输送带所受的张力,以使输送带受力均匀。
15.可选的,所述机架上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靠近螺杆的一端设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上开设有供所述限位杆穿过的限位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束对输送带的调整后,滑动限位杆,并驱使螺杆插入限位孔内,利用限位片对螺杆的摆动进行限制,提高螺杆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固定杆的稳定性,以维持转辊与输送带运行的稳定。
17.可选的,所述限位片包括与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的固定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环的活动环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环上的卡块,所述活动环上开设有供所述卡块插入的卡槽且活动环具有弹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力拔出活动环,则卡块远离卡槽,活动环在固定环上发生转动,解除限位片对螺杆的限位状态。调整结束后,滑动限位杆将螺杆侧壁与固定环的内壁抵接,转动活动环,驱使活动环靠近螺杆直至卡块抵接活动环,并用力按压活动环,则活动环向远离固定环的一侧偏移,便于卡块通过活动环,当卡块插入卡槽时,活动环回弹,并完成与固定环之间的连接稳定。
19.可选的,所述调节孔内开设有两条对正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杆处于两条对正线之间时,转辊与机架相垂直,输送带能够正常运行,便于观察固定环的回正情况。
21.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有警示灯,所述调节轮靠近输送带的一侧设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所述警示灯电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输送带发生偏移时,输送带会接触开关,启动警示灯,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输送带。
23.综上所述,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调节组件调整固定杆在机架上的位置,以改变转辊与机架之间的相对角度,便于转辊调整输送带的受力均匀度,同时利用横移组件驱使调节轮在转辊上移动,对输送带具有推力,有利于加快调整速度;
25.2.通过限位片限制螺杆的摆动,提高了螺杆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转辊以及输送带的运行稳定。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机架的局部侧视图,旨在体现横移组件的结构;
28.图3是图1中机架的局部正视图,旨在体现调节组件的结构;
29.图4是图3中限位杆与限位片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转辊;3、输送带;4、固定杆;5、调节轮;6、活动孔;7、横移组件;71、调节螺钉;72、调节螺母;8、调节组件;81、调节孔;82、螺杆;9、复位弹簧;10、限位杆;11、限位片;111、固定环;112、活动环;113、卡块;114、卡槽;12、限位孔;13、对正线;14、警示灯;15、开关;16、转动轴;17、转动座;18、导向环。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传送带纠偏装置,参照图1和图2,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上的转辊2以及缠绕在转辊2上的输送带3。转辊2的两端同轴转动连接有固定杆4,机架1上开设有供固定杆4插入的调节孔81,调节孔81水平设置,固定杆4远离转辊2的一端活动连接于调节孔81内。转辊2上套设有两个平行于机架1的调节轮5,两个调节轮5分别设于输送带3的两侧,且调节轮5上开设有供转辊2穿过的活动孔6,活动孔6的孔径大于转辊2的半径。机架1上设有用于驱使调节轮5在转辊2上移动的横移组件7和用于驱使固定杆4在调节孔81内移动的调节组件8。
33.当输送带3发生偏移时,利用调节组件8调整固定杆4移动,则转辊2随固定杆4一起移动,使得转辊2与机架1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进而调整输送带3的受力均匀度。同时利用横移组件7驱使调节轮5在转辊2上移动,使调节轮5对输送带3施加推力,进而加速输送带3的调整速度。
34.横移组件7包括活动穿设机架1的若干调节螺钉71以及螺纹连接于调节螺钉71上的调节螺母72,调节螺钉71一端焊接于调节轮5,另一端延伸至机架1外。则转动调节螺母72,即可带动调节螺钉71沿自身轴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调节轮5在转辊2上的移动。
35.调节轮5与机架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的一端焊接于调节轮5侧壁,另一端焊接于机架1,复位弹簧9自由状态时,调节轮5与输送带3的侧壁相抵接。
36.参照图1和图3,调节组件8包括穿设在机架1上的螺杆82,螺杆82平行于机架1的长度方向,机架1上开设有通孔,螺杆82活动穿设在通孔内。固定杆4上开设有与螺杆82螺纹配合的螺纹孔,螺杆82的一端穿过螺纹孔并通过转动轴16铰接于调节孔81的侧壁,转动轴16竖直设置,转动轴16上焊接有转动座17,螺杆82转动连接于转动座17上;螺杆82的另一端延伸至机架1外。螺杆82能够通过转动轴16在调节孔81内发生摆动,并通过转动座17的连接于转动轴16发生相对转动。则驱使螺杆82转动,固定杆4发生移动,转辊2与机架1之间夹角发生变化的同时带动螺杆82摆动,以便调整输送带3的受力均匀度。
37.参照图3和图4,机架1上固定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导向环18,导向环18水平设置并位于螺杆82的上方。导向环18内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0,限位杆10靠近螺杆82的一端设有限位片11,限位片11上开设有供限位杆10穿过的限位孔12。限位片11包括焊接于限位杆10的固定环111、铰接于固定环111的活动环112以及焊接于固定环111上的卡块113,卡块113为圆珠形设置,活动环112上开设有供卡块113插入的卡槽114且活动环112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完成调整后,滑动限位杆10,驱使固定环111的内侧壁抵接于螺杆82的周壁,然后转动活动环112,并用力按压活动环112,驱使卡块113插入卡槽114内,实现活动环112的稳定性,进而利用固定环111与活动环112对螺杆82的夹持作用,限制螺杆82的摆动。
38.为了便于判断固定杆4的对正状态,调节孔81内开设有竖直的两条对正线13,两条对正线13之间的距离等于固定杆4的宽度,且当固定杆4处于两条对正线13之间时,转辊2垂直于机架1。
39.参照图2,机架1上还设有警示灯14,调节轮5靠近输送带3的一侧设有开关15,开关15与警示灯14电连接。
40.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输送带3发生偏移时,拔出活动环112,并向远离螺杆82的一侧滑动限位杆10。转动螺杆82,带动固定杆4在调节孔81内移动,调整转辊2与机架1的夹角,进而使得转辊2能够调整输送带3的受力均匀度。转动调节螺母72,将输送带3偏移一侧的调节轮5向靠近输送带3的一侧移动,使得调节轮5对输送带3施加推力,以加快输送带3的调整速度。调整结束后,松开调节螺母72,则复位弹簧9带动调节轮5回到原处,转动螺杆82驱使固定杆4移动至两条对正线13之间,并滑动限位杆10,利用活动杆与固定杆4夹持螺杆82,以提高螺杆82的稳定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