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2251发布日期:2023-03-14 19:36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


背景技术:

2.在现阶段,随着石油能源储备的日益紧张,研发并制造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而所谓的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例如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整体所形成的技术原理比较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而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制造过程中,用以保证电路通路的电缆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电性连接部件,一个性能良好的电缆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路通路,也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使用。
3.现有技术中便提出了一种新能源电池耐高温电缆,包括导体和由内至外包裹于导体外部的复合绝缘层、屏蔽层、隔离层、外护套和耐高温层,复合绝缘层包括橡胶层和涂覆于橡胶层外部的绝缘漆层,本实用新型中的导体为柔性耐弯曲结构,复合绝缘层为双层结构,屏蔽层为绕包铝塑薄膜后再编织镀锡铜丝形成,屏蔽层外还设置隔离层、外护套和耐高温层,虽然该实用新型中的新能源电池耐高温电缆具有柔软、耐弯曲、抗拉特性,阻燃耐高温、抗干扰十分适应于新能源车辆用电缆的工作环境。
4.但是,该电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电缆的长短大多为一个固定数值,在实际连接安装中,若长度较短不足以与外部连接头连接时,还需另外接一根一定长度的电缆才行,使用极为不便。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调节电缆总长度,能顺利与外部连接头连接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包括:盒体,以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盒体上的盖体,所述盒体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柱,所述盒体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导向柱,所述固定柱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柱之间,所述盒体内活动设有两个活动柱,所述盒体内设有电缆本体,所述电缆本体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盒体外并与所述盒体活动连接,且所述电缆本体依次缠绕在固定柱、两个导向柱和两个活动柱上,且电缆本体与所述固定柱固定连接,所述盒体的一侧滑动安装有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所述活动柱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同一个连接板,所述盒体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多个调节槽,所述连接板上滑动安装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延伸至对应的所述调节槽内。
8.优选的,所述定位柱上套设有压环,所述定位柱上套设有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与
所述压环固定连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定位柱远离所述盒体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板,所述连接板上滑动安装有两个限滑杆,两个所述限滑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拉板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盒体的两侧外壁上均固定安装有支板,两个所述支板上均螺纹安装有螺柱,两个所述螺柱的顶端均转动安装有压杆,所述压杆与所述电缆本体相抵触。
11.优选的,所述盒体的两侧均开设有线孔,所述电缆本体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的所述线孔并与对应的所述线孔的内壁活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盒体的一侧开设有两个滑口,两个所述转轴均贯穿对应的滑口并与对应的所述滑口的内壁滑动接触。
13.优选的,所述支板上滑动安装有两个竖杆,两个所述竖杆的顶端均与所述压杆固定连接。
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通过设置的有盒体和盖体构成的内部空间,并利用固定柱、导向柱和活动柱对电缆本体的缠绕,便可将较长的电缆本体的一部分缠绕在该空间内,使得该部分成为调节余量,从而能够在后期连接时,能够根据两个外部连接头的间距调节电缆本体的总体长度,进而方便人们将电缆本体与外部连接头进行顺利的连接。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的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所示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盒体和盖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3所示的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柱和压杆的侧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23.图中标号:1、盒体;2、盖体;3、固定柱;4、导向柱;5、活动柱;6、电缆本体;7、转轴;8、连接板;9、调节槽;10、定位柱;11、拉板;12、压环;13、压簧;14、支板;15、螺柱;16、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5.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盒体和盖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柱和压杆的侧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包括:盒体1,以及通过螺栓固定在盒体1上的盖体2,并且,在盒体1内设有电缆本
体6,而为了保证电缆本体6能够穿过盒体1,使其两端能够延伸出来,在盒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线孔,电缆本体6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的线孔并与对应的线孔的内壁活动连接,而盒体1和盖体2可以形成一个内部存储空间,从而能够将电缆本体6中缠绕的一大段保存在其中,且盒体1的一侧内壁上固定有固定柱3,盒体1的一侧内壁上固定有两个导向柱4,固定柱3位于两个导向柱4之间,盒体1内活动设有两个活动柱5,而固定柱3,导向柱4和活动柱5的同向端均与盖体2接触,这样便能防止电缆本体6从其上脱落,且电缆本体6依次缠绕在固定柱3、两个导向柱4和两个活动柱5上,整体呈“s”型分布设计,且电缆本体6与固定柱3之间通过胶黏剂形成固定,这样便能保证电缆本体6的两端能够被均匀的拉出,此外,在盒体1的一侧开设有两个滑口,在两个滑口内均滑动安装有转轴7,而两个转轴7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活动柱5固定连接,两个转轴7的另一端均延伸至滑口外并固定有同一个连接板8,盒体1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呈线性阵列分布的调节槽9,这样便可保证调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连接板8上滑动安装有定位柱10,定位柱10的一端延伸至对应的调节槽9内,并且,定位柱10的尺寸与调节槽9的内部尺寸相互适配,这样便可保证定位柱10能够稳稳的插在调节槽9内。
26.在上述方式中,为了将定位柱10紧紧的卡在调节槽9内,具体的,在定位柱10上套设有压环12,定位柱10上套设有压簧13,压簧13的一端与压环12固定连接,压簧13的另一端与连接板8固定连接,并且,在定位柱10插入调节槽9内的状态下,压簧13仍呈一定程度的压缩状态,这样便可保证定位柱10能够紧紧插在调节槽9内。
27.在本方式中,为了方便拉出定位柱10,具体的,在定位柱10远离盒体1的一端固定有拉板11,连接板8上滑动安装有两个限滑杆,两个限滑杆的一端均与拉板11固定连接,其中的限滑杆的设计,使得定位柱10只能被以线性运动的方式拉出。
28.在本方式中,为了将电缆本体6延伸出盒体1外的一部分形成卡持,防止其回缩如盒体1内,具体的,在盒体1的两侧外壁上均固定有支板14,两个支板14上均螺纹安装有螺柱15,两个螺柱15的顶端均转动安装有压杆16,压杆16与电缆本体6相抵触,通过压杆16对电缆本体6进行挤压,使得电缆本体6不会缩回盒体1,方便人们进行连接操作,并且,在支板14上滑动安装有两个竖杆,两个竖杆的顶端均与压杆16固定连接,这样便可限制压杆16,从而在螺柱15转动时,其只能线性升降,不会发生转动。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的工作原理如下:
30.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电缆本体6的长度相较于传统的电缆本体6长度为很长的状态,然后将盖体2打开,并将电缆本体6依次的缠绕在固定柱3、两个导向柱4和两个活动柱5上,并将电缆本体6的两端穿过对应的线孔,随后将盖体2固定在盒体1上,这时,较长的电缆本体6中,有较长一段被缠绕在由盒体1和盖体2构成的内部空间之中,从而显得整体还是较短;
31.之后,在实际使用中,当需要将电缆本体6与外部连接头连接时,正常的将电缆本体6的两端与对应的外部连接头进行连接即可,但若出现整电缆本体6因长度不够不能与外部连接头接触到时,先转动两个螺柱15,将压杆16与电缆本体6分离,从而松开电缆本体6,然后往远离盒体1的方向拉动拉板11,便可将定位柱10带出对应的调节槽9,此时,在压环12的作用下,使得压簧13呈压缩状态,然后向上提起拉板11,便可在连接板8的带动下,使得两个活动柱5上移,继而使得活动柱5与固定柱3的间距变短,这样便使得电缆本体6的两端能够向外拉出一段距离,直至电缆本体6的两端能够与外部连接头连接后,且此时的定位柱10
也能与对应的调节槽9对应时,便可慢慢的松开拉板11,在压缩的压簧13的弹力恢复下,便可将定位柱10带入对应高度位置的调节槽9内,从而完成了对电缆本体6的总长度调节,随后转动两个螺柱15,将压杆16抵住电缆本体6即可,这样便能保证电缆本体6不会回缩进盒体1内,以方便人们进行连接。
3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抗干扰绝缘层的新能源汽车电缆,通过设置的有盒体1和盖体2构成的内部空间,并利用固定柱3、导向柱4和活动柱5对电缆本体6的缠绕,便可将较长的电缆本体6的一部分缠绕在该空间内,使得该部分成为调节余量,从而能够在后期连接时,能够根据两个外部连接头的间距调节电缆本体6的总体长度,进而方便人们将电缆本体6与外部连接头进行顺利的连接。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