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污染型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5135发布日期:2023-02-17 20:18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污染型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试剂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污染型试剂盒。


背景技术:

2.生物试剂是指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材料、临床诊断及医学研究用的试剂,由于生命科学面广、发展快,因此生物试剂品种繁多、性质复杂。由于试剂在取样后操作者需要将试剂进行集中收集,目前大部分的操作方法是将取样后的试剂装载在试剂盒内,由于操作者在进行试剂样品收集、拿取等过程中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因此试剂盒内收集的相关试剂也存在被污染的风险,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等影响,严重影响试剂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污染型试剂盒,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防污染型试剂盒,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安装在下壳体上的消毒装置,所述上壳体安装在下壳体的上方,所述上壳体上端设有第一入口,所述下壳体上端设有第二入口,所述下壳体内设有放置板,所述下壳体底部与放置板之间设有若干缓冲装置,所述下壳体的左侧板为开合板,所述开合板与下壳体活动连接,所述消毒装置包括上消毒部和下消毒部,所述上消毒部安装在下壳体上方,所述上消毒部用于对上壳体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所述下消毒部安装在下壳体内部,所述下消毒部用于对下壳体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
6.进一步的,所述上消毒部包括第一消毒灯和第二消毒灯,所述第一消毒灯和第二消毒灯对称安装在第二入口两端。
7.进一步的,所述下消毒部包括第三消毒灯和第四消毒灯,所述第三消毒灯和第四消毒灯对称安装在第二入口两端。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消毒灯、第二消毒灯、第三消毒灯和第四消毒灯均为紫外消毒灯。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入口位于第一入口的下方。
10.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上安装有若干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安装在下消毒部的侧端,所述过滤器底端设有滤网。
11.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板上设有若干横板和竖板,所述横板沿水平方向安装在放置板上,所述竖板与横板垂直设置,通过横板和竖板将放置板间隔成若干存放区。
12.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装置包括上安装板、下安装板、连接柱和弹簧,所述上安装板与放置板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安装板固定在下壳体底部,所述连接柱安装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所述弹簧绕设在连接柱上,所述弹簧的上端与上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下安装板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上安装板底端安装有第一缓冲棉,所述下安装板上端安装有第二缓冲棉,所述第一缓冲棉和第二缓冲棉结构相同。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入口上对称连接有第一连接膜和第二连接膜,所述第一连接膜和第二连接膜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膜和第二连接膜通过磁性相连。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通过设置上壳体和下壳体,并在下壳体上设置上消毒部和下消毒部,使用时操作者先将试剂伸入至上壳体内,通过上消毒部对上壳体内的操作环境进行杀毒后,操作者再将试剂放置入下壳体内,待产品放置好后通过下消毒部对下壳体的内部环境再次进行消毒,一方面可保证试剂盒内操作环境安全无污染,另一方面可保证试剂盒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不存在交叉传染的现象,进一步保证试剂检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16.图1:本技术的立体图;
17.图2: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本技术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图;
20.图5:本技术中下壳体的俯视图。
21.附图标记:
22.1、上壳体;11、第一入口;111、第一连接膜;112、第二连接膜;
23.2、下壳体;21、第二入口;22、开合板;
24.3、消毒装置;31、上消毒部;311、第一消毒灯;312、第二消毒灯;32、下消毒部;321、第三消毒灯和;322、第四消毒灯;
25.4、放置板;41、横板;42、竖板;
26.5、缓冲装置;51、上安装板;511、第一缓冲棉;52、下安装板;521、第二缓冲棉;53、连接柱;54、弹簧;
27.6、过滤器;6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9.具体实施例1:请参阅图1-图3,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以及安装在下壳体2上的消毒装置3,上壳体1安装在下壳体2的上方,上壳体1上端设有第一入口11,下壳体2上端设有第二入口21,第二入口21位于第一入口11的下方,使用时待放置的试剂先经过第一入口11后再经过第二入口21将试剂放入至下壳体2内部,下壳体2内设有放置板4,可将待放置的试剂放置在放置板4上。下壳体2底部与放置板4之间设有若干缓冲装置5,通过设置缓冲装置5提高放置板4的平稳性,从而提高试剂在放置、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下壳体2的左侧板为开合板22,开合板22与下壳体2活动连接,若需要将试剂批量取出可打开开合板22进行操作,拿取便捷,操作简单。消毒装置3包括上消毒部31和下消毒部32,上消毒部31安装在下壳体2
上方,上消毒部31用于对上壳体1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避免外界环境对试剂盒内部环境造成污染。下消毒部32安装在下壳体2内部,下消毒部32用于对下壳体2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从而对下壳体2的内部环境进行二次消毒,进一步保证试剂盒内部环境对试剂检测的准确性不会造成影响。
30.上消毒部31包括第一消毒灯311和第二消毒灯312,第一消毒灯311和第二消毒灯312结构相同且对称安装在第二入口21上端的两侧,可通过第一消毒灯311和第二消毒灯312对从第一入口11进来的物品、试剂以及上壳体1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下消毒部32包括第三消毒灯和321第四消毒灯322,第三消毒灯和321第四消毒灯322结构相同且对称安装在第二入口21下端的两侧,可通过第三消毒灯和321第四消毒灯322对从第二入口21进来的物品、试剂以及下壳体2的内部环境进行二次消毒,进一步保证存放环境的安全。第一消毒灯311、第二消毒灯312、第三消毒灯和321第四消毒灯322均为紫外消毒灯。
31.下壳体2上安装有两个过滤器6,过滤器6安装在下消毒部32的侧端,两过滤器6对称安装在下消毒部32的两侧,过滤器6底端设有滤网61,可进一步提高过滤器6的过滤质量,对试剂盒内部空气环境进行有效保障。
32.下壳体2前端设有两个显示面板,通过显示面板对下壳体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观察,以保证实际在所需环境下进行适当保存。
33.请结合图4,缓冲装置5包括上安装板51、下安装板52、连接柱53和弹簧54,上安装板51与放置板4底端固定连接,下安装板52固定在下壳体2底部,连接柱53安装在上安装板51和下安装板52之间,弹簧54绕设在连接柱53上,弹簧54的上端与上安装板51固定连接,弹簧54的下端与下安装板52固定连接。上安装板51底端安装有第一缓冲棉511,下安装板52上端安装有第二缓冲棉521,第一缓冲棉511和第二缓冲棉521结构相同。通过在下壳体2底部和放置板4之间设置缓冲装置5,能有效减小操作、运输等过程中产生的摇晃和震动,提高试剂存放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试剂内产品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4.请结合图5,放置板4上设有若干横板41和竖板42,本实施例中设有一条横板41和三条竖板42,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求对数量进行调整,横板41沿水平方向安装在放置板4上,竖板42与横板41垂直设置,通过横板41和竖板42将放置板4间隔成若干存放区便于对试剂进行收纳整理。
35.第一入口11和第二入口21结构相同,第一入口11上对称连接有第一连接膜111和第二连接膜112,第一连接膜111和第二连接膜112结构相同,第一连接膜111和第二连接膜112通过磁性相连,通过设置磁性连接便于第一入口11处第一连接膜111和第二连接膜112打开后及时进行闭合,减少第一入口11敞开的时间从而进一步对外界环境进行阻隔,保证试剂盒内部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通过设置上壳体和下壳体,并在下壳体上设置上消毒部和下消毒部,使用时操作者先将试剂伸入至上壳体内,通过上消毒部对上壳体内的操作环境进行杀毒后,操作者再将试剂放置入下壳体内,待产品放置好后通过下消毒部对下壳体的内部环境再次进行消毒,一方面可保证试剂盒内操作环境安全无污染,另一方面可保证试剂盒内部环境与外界环境不存在交叉传染的现象,进一步保证试剂检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前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
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前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