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7518发布日期:2023-02-14 15:17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


背景技术:

2.螺旋给料机是一种利用电机带动螺旋转动,从而推送物料前进,进而实现输送目的的机械。它能水平、倾斜或垂直输送,具有结构简单、横截面积小、密封性好、操作方便、维修容易、便于封闭运输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矿物粉料的给料及输送。
3.目前,常规螺旋给料机为单螺旋结构,且无破碎功能,若单独增加破碎机则存在着成本过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开发一种兼具破碎和给料功能的螺旋给料机,则有望克服以上技术问题。
4.授权公开号“cn215100106u”记载了“一种双螺旋给料机。该技术方案将传统的单螺旋改进为双螺旋,具备了给料和破碎功能;而且双螺旋由双电机分别驱动,稳定性强;同时螺旋叶片直径采用由细变粗的渐变式设计,解决了堵料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整体性强,全机分为四大系统:驱动系统、传动装置、搅拌装置和壳体。原料由料斗进入双螺旋给料机,通过变频调节给料量,由双螺旋进行破碎和给料。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稳定性强,集破碎和给料功能于一体。
5.上述专利可以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稳定性强,集破碎和给料功能于一体,但上述专利不易对双螺旋给料机的角度进行调节,使人员在实际使用摆放时极为不便,并且在进行双螺旋叶进行驱动时耗能较大,极为不实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螺旋给料机双螺旋给料机的角度进行调节,使人员在实际使用摆放时极为不便,并且在进行双螺旋叶进行驱动时耗能较大,极为不实用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包括:
9.给料壳体,所述给料壳体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侧内壁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转动杆;
10.搅拌叶,所述搅拌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搅拌叶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五转动杆的圆周表面;
11.第六转动杆,所述第六转动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六转动杆均转动连接于给料壳体的一侧端;
12.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给料壳体的下侧;
13.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固定连接于给料壳体的底端,所述第四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支撑座的顶端,以及;
14.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支撑座内,所述调节机构和第四转动杆连接以进行调节。
1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16.给料壳体,所述给料壳体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侧内壁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转动杆;
17.搅拌叶,所述搅拌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搅拌叶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五转动杆的圆周表面;
18.第六转动杆,所述第六转动杆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六转动杆均转动连接于给料壳体的一侧端;
19.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给料壳体的下侧;
20.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固定连接于给料壳体的底端,所述第四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支撑座的顶端,以及;
21.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支撑座内,所述调节机构和第四转动杆连接以进行调节。
2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23.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均固定连接于给料壳体的一侧端;
24.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固定板的相靠近端;
25.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的一侧端;
26.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均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的圆周表面;
27.第四锥形齿轮,所述第四锥形齿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四锥形齿轮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六转动杆的圆周表面。
2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汽缸,两个所述汽缸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
2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座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给料壳体的上侧设有第四固定板,所述第四固定板的顶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螺钉,四个所述螺钉均螺纹连接于给料壳体的顶端。
3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给料壳体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塑胶圈,所述给料壳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板。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2.1、本方案中,人员在使用装置时,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第一电机控制启动,第一电机在启动时,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会带动第三转动杆转动,第三转动杆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三锥形齿轮转动,第三锥形齿轮在转动时会带动顶端的第二转动杆转动,第二转动杆在转动时会带动表面固定的第四转动杆转动,由于第四转动杆转动在支撑座的顶端,因此第四转动杆可带动给料壳体转动,使给料壳体的角度得以调节,使人员在使用装置时更加便捷,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第二电机控制
启动,第二电机在启动时,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会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两个第一锥形齿轮在转动的同时会带动表面的第四锥形齿轮转动,两个第四锥形齿轮在转动时会带动两个第六转动杆转动,两个第六转动杆在转动时会带动两个第五转动杆在连接槽的两侧内壁同时转动,然后两个第五转动杆会带动两个搅拌叶转动,以此来将连接槽内的物料,传输给锥形板然后全部排出。
33.2、本方案中,连接板呈方形状固定在第一固定板的底端,汽缸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板的底端,两个汽缸的伸缩端会带动第二固定板向下以此来对第一固定板的底端进行支撑,两个汽缸和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汽缸控制启动。
附图说明
3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侧视立体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侧视立体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爆炸立体图;
39.图中:1、给料壳体;2、塑胶圈;3、第四固定板;4、螺钉;5、连接槽;6、第一固定板;7、第一转动杆;8、第一锥形齿轮;9、第四锥形齿轮;10、第六转动杆;11、第二电机;12、汽缸;13、第二固定板;14、第三固定板;15、第五转动杆;16、搅拌叶;17、支撑座;18、第一电机;19、锥形板;20、固定槽;21、第三锥形齿轮;22、第二锥形齿轮;23、第二转动杆;24、第四转动杆;25、第三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实施例1
42.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43.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干料棚双螺旋给料机,包括:
44.给料壳体1,给料壳体1的顶端开设有连接槽5,连接槽5的两侧内壁均转动连接有第五转动杆15;
45.搅拌叶16,搅拌叶16设有两个,两个搅拌叶16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五转动杆15的圆周表面;
46.第六转动杆10,第六转动杆10设有两个,两个第六转动杆10均转动连接于给料壳体1的一侧端;
47.支撑座17,支撑座17设于给料壳体1的下侧;
48.第四转动杆24,第四转动杆24固定连接于给料壳体1的底端,第四转动杆24转动连接于支撑座17的顶端,以及;
49.调节机构,调节机构设于支撑座17内,调节机构和第四转动杆24连接以进行调节。
50.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撑座17用于对第四转动杆24的底端进行支撑,给料壳体1呈方形状,第一固定板6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给料壳体1的一侧端,第一转动杆7转动在两个第一固定板6的相靠近端,第二电机11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6的前端,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6的输出端活动贯穿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6的前端并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7的圆周表面,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第二电机11控制驱动,第二电机11在驱动时,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会带动第一转动杆7转动,第一电机18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座17的一侧端,第一电机18和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电机18的输出端活动贯穿支撑座17的一侧端并固定连接于第三转动杆25的圆周表面,因此第一电机18的输出端可对锥形板19进行驱动,两个第五转动杆15的一端分别贯穿两个连接槽5的以此内壁并固定连接于两个第六转动杆10的圆周表面,锥形板19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给料壳体1的底端,锥形板19呈凹形状,用于排出连接槽5内的物料,人员可根据实际所需对两个第一锥形齿轮8固定的位置进行限定,可将其位置限定为一致,以此达到传输给料的目的,如用于向反状的话用于对物料进行粉碎,并且传输效果没有角度一致的效率要高,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具体使用何种型号的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1由熟悉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自行选择,且以上关于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1等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不做赘述。
51.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4,调节机构包括:
52.固定槽20,固定槽20设于支撑座17的顶端;
53.第二转动杆23,第二转动杆23转动连接于固定槽20的下内壁;
54.第三锥形齿轮21,第三锥形齿轮21固定连接于第二转动杆23的圆周表面;
55.第三转动杆25,第三转动杆25转动连接于固定槽20的一侧内壁;
56.第二锥形齿轮22,第二锥形齿轮22固定连接于第三转动杆25的圆周表面;
57.第一电机18,第一电机18固定连接于给料壳体1的一侧端;
58.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于给料壳体1的一侧,驱动组件和两个第六转动杆10连接以进行驱动。
59.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中的固定槽20呈方形状开设在支撑座17的顶端,第二转动杆23通过转轴转动在固定槽20的下内壁,第三锥形齿轮2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转动杆23的圆周表面,当第一电机18在启动时,第一电机18的输出端会带动第三转动杆25转动,第三转动杆25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二锥形齿轮22转动,第二锥形齿轮22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三锥形齿轮21转动,第三锥形齿轮21在转动时会带动顶端的第二转动杆23转动,第二转动杆23在转动时会带动表面固定的第四转动杆24转动,由于第四转动杆24转动在支撑座17的顶端,因此第四转动杆24可带动给料壳体1转动,使给料壳体1的角度调节。
60.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驱动组件包括:
61.第一固定板6,第一固定板6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固定板6均固定连接于给料壳体1的一侧端;
62.第一转动杆7,第一转动杆7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固定板6的相靠近端;
63.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6的一侧端;
64.第一锥形齿轮8,第一锥形齿轮8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锥形齿轮8均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7的圆周表面;
65.第四锥形齿轮9,第四锥形齿轮9设有两个,两个第四锥形齿轮9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六转动杆10的圆周表面。
66.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中的第一锥形齿轮8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转动杆7的圆周表面,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第二电机11控制启动,第二电机11在启动时,第二电机11的输出轴会带动第一转动杆7转动,第一转动杆7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锥形齿轮8转动,两个第一锥形齿轮8在转动的同时会带动表面的第四锥形齿轮9转动,两个第四锥形齿轮9在转动时会带动两个第六转动杆10转动,以此达到驱动两个第六转动杆10运行的效果。
67.具体的请参阅图4,两个第一固定板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汽缸12,两个汽缸12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3。
68.本实施例中:连接板呈方形状固定在第一固定板6的底端,汽缸12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板的底端,两个汽缸12的伸缩端会带动第二固定板13向下以此来对第一固定板6的底端进行支撑,两个汽缸12和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汽缸12控制启动。
69.具体的请参阅图2,支撑座17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14,给料壳体1的上侧设有第四固定板3,第四固定板3的顶端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螺钉4,四个螺钉4均螺纹连接于给料壳体1的顶端。
70.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板14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座17的两端,第四固定板3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给料壳体1的顶端,螺钉4螺纹连接在第四固定板3的顶端四角处,人员可转动螺钉4,使螺钉4螺纹贯穿第四固定板3的顶端四角处并使螺钉4螺纹连接在给料壳体1的顶端,以此达到对第四固定板3固定在给料壳体1的顶端。
71.具体的请参阅1,给料壳体1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塑胶圈2,给料壳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锥形板19。
72.本实施例中:塑胶圈2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给料壳体1的前后两端,塑胶圈2采用荧光材料制成,塑胶圈2用于对人员进行警示,锥形板19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给料壳体1的底端,用于将物料排出。
7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人员在使用装置时,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第二电机11控制启动,第二电机11在启动时,第二电机11的输出轴会带动第一转动杆7转动,第一转动杆7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锥形齿轮8转动,两个第一锥形齿轮8在转动的同时会带动表面的第四锥形齿轮9转动,两个第四锥形齿轮9在转动时会带动两个第六转动杆10转动,两个第六转动杆10在转动时会带动两个第五转动杆15在连接槽5的两侧内壁同时转动,然后两个第五转动杆15会带动两个搅拌叶16转动,以此来将连接槽5内的物料,传输给锥形板19然后全部排出,人员需要对给料壳体1的角度进行调节时,人员可使用plc控制器对第一电机18控制启动,第一电机18在启动时,第一电机18的输出端会带动第三转动杆25转动,第三转动杆25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二锥形齿轮22转动,第二锥形齿轮22在转动时会带动第三锥形齿轮21转动,第三锥形齿轮21在转动时会带动顶端的第二转动杆23转动,第二转动杆23在转动时会带动表面固定的第四转动杆24转动,由于第四转动杆24转动在支撑座17的顶端,因此第四转动杆24可带动给料壳体1转动,使给料壳体1的角度得以调节,使人员在使用装置时更加便捷。
7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