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随车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44372发布日期:2023-05-05 14:3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随车叉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叉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随车叉车。


背景技术:

1、叉车是工业搬运车辆,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

2、现有技术中,叉车通常包括搬运部和操作部,首先需要人工将货物搬运放置在搬运部上,然后移动叉车带动货物至目的地,再人工将货物从搬运部上搬离开。由于叉车只能在同一个平面上运行,当需要装卸货物的车辆尺寸较大时,则车上的货物搬运仍然需要人工进行,既耗费人力,又不可避免造成磕碰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设计一种叉车整车既能上车又能下车、省时省力、安全性好的随车叉车。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随车叉车,包括车架体、载重机构、抽拉机构和升降机构;

4、所述车架体包括支撑立柱、齿条、连接横板、操作把手、第一轮组、轮架和支撑座;

5、所述支撑立柱有两个、两个支撑立柱的下端与支撑座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

6、所述连接横板有多块,连接横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个支撑立柱固定连接;

7、所述支撑立柱的内侧开竖向槽,所述齿条固定安装在支撑立柱的竖向槽中;

8、所述操作把手有两个,分别固定安装在左右两个支撑立柱的操作侧;

9、所述轮架与支撑立柱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轮架的下侧与第一轮组固定连接。

10、所述载重机构包括移动架和两个货叉,所述两个货叉并排与移动架固定连接;

11、所述抽拉机构包括脚架、第二轮组、第三轮组、后封板和抽拉把手;

12、所述脚架有两个,两个脚架的后端并排穿过支撑座与后封板固定连接;

13、所述第二轮组固定安装在每个脚架的中部;

14、所述第三轮组固定安装在每个脚架的前部;

15、所述后封板前侧与脚架后部固定连接、后侧与抽拉把手固定连接。

16、所述升降机构安装于两个支撑立柱之间,升降机构包括壳体、电力单元、动力单元、齿轮、导轨轮、提拉板和控制面板;

17、所述电力单元为锂电池组;

18、所述动力单元通过导线与电力单元连接;

19、所述动力单元的输出车桥分别与左右两侧的齿轮固定连接;

20、所述左右两侧的齿轮分别与左右两侧的齿条相互啮合;

21、所述导轨轮有四个,分两组固定安装在升降机构的壳体左右两侧,并与左右两侧的支撑立柱滚动连接;

22、所述提拉板的前侧与移动架固定连接,后侧与升降机构的壳体固定连接;

23、所述控制面板安装在升降机构的壳体的后侧,控制面板上设有电源开关、升降开关、电源显示屏和充电座。

2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立柱的外侧设置支撑筋板a,所述支撑筋板a为三角形筋板、垂直边与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水平边与轮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操作侧设置支撑筋板b,所述支撑筋板b为三角形筋板、垂直边与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水平边与支撑座固定连接。

25、进一步地,整个叉车为左右对称结构。

2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立柱为槽钢。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1、由于本实用新型设计不仅设计了载重机构,同时还增加了抽拉机构和升降机构,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像普通叉车一样实现货物装卸时的升降和移动功能,同时还可以将整车移动至货车的车斗内,实现车上车下的装卸目的。

29、2、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控制功能,从而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体(1)、载重机构(2)、抽拉机构(3)和升降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1)的外侧设置支撑筋板a(17),所述支撑筋板a(17)为三角形筋板、垂直边与支撑立柱(11)固定连接、水平边与轮架(16)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11)的操作侧设置支撑筋板b(18),所述支撑筋板b(18)为三角形筋板、垂直边与支撑立柱(11)固定连接、水平边与支撑座(19)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整个叉车为左右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随车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柱(11)为槽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随车叉车,包括车架体、载重机构、抽拉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车架体包括支撑立柱、齿条、连接横板、操作把手、第一轮组、轮架和支撑座;所述载重机构包括移动架和两个货叉;所述抽拉机构包括脚架、第二轮组、第三轮组、后封板和抽拉把手;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壳体、电力单元、动力单元、齿轮、导轨轮、提拉板和控制面板。由于本技术设计不仅设计了载重机构,同时还增加了抽拉机构和升降机构,因此,本技术不仅能像普通叉车一样实现货物装卸时的升降和移动功能,同时还可以将整车移动至货车的车斗内,实现车上车下的装卸目的。本技术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艺侨,吴红岩,曲有名,高德和,林乐志,姜明鑫,姚永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鸿云智慧托盘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