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69912发布日期:2023-03-15 08:0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在不增大生产线占用空间(尤其是转盘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增设更多的工位和相应功能部件的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


背景技术:

2.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能够自动依次完成自立袋的灌装、密封盖的安装。
3.申请人在先申请的公开号为cn210175278u,名称为“吸嘴袋充填旋盖生产线检测控制系统”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吸嘴袋充填旋盖生产线,包括转盘、控制装置、用于驱动转盘的转盘驱动装置以及沿着转盘周向按加工顺序依次排列的挂袋机构、缺袋检测机构、充填机构、套盖机构、缺盖检测机构、旋盖及同步扭矩检测机构、成品送出机构,转盘的边缘设有多个工位,各工位均设有多个吸嘴袋悬挂单元。
4.通过该文献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以及说明书附图的图1,可以看出,这种吸嘴袋充填旋盖生产线,其机架上已经布满各种功能部件,而这些功能部件(七个)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七个工位上,这七个工位沿着转盘周向均匀分布,也就是说任意两个相邻工位之间的间隔相同,本文中称为均分间隔。七个功能部件分别为挂袋机构、缺袋检测机构、充填机构、套盖机构、缺盖检测机构、旋盖及同步扭矩检测机构、成品送出机构。即七个工位分别为挂袋工位、缺袋检测工位、充填工位、套盖工位、缺盖检测工位、旋盖及同步扭矩检测工位、成品送出工位,从图中可以看出转盘周边已经挤满了功能部件,难以再增加更多的功能部件。该生产线中,套盖机构为振动盘,振动盘包括振动盘本体、送盖通道,振动盘本体的内侧壁上具有盖子螺旋上升通道,盖子螺旋上升通道的出口连通送盖通道入口,振动盘的送盖通道分别与振动盘的振动盘本体外侧、转盘外侧相切(即振动盘的送盖通道分别与振动盘的振动盘本体左侧、转盘左侧相切,参见cn210175278u的图1),送盖通道与转盘相切处在套盖工位上,振动盘本体的内侧壁的盖子螺旋上升通道是沿顺时针方向延伸的,而转盘也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这使得套盖机构占用的空间较大而且无法减少。申请人发现,上述生产线的各功能部件分布非常紧密,转盘周边已经布满工位,已经完全没有调节的空间。因此,一旦生产者想要对设备改进,就需要改变设备的整体结构,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机架尺寸增大,转盘的尺寸也增大,从而使得转盘的周边具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放置更多的功能部件。
5.但是,上述这种做法,会导致生产线占用的空间大幅增加,能够刚好容纳原有生产线的厂房,很可能无法放置改进后的生产线,而且生产线的生产成本(不考虑增加的功能部件)也会大幅增加。此外,申请人发现上述改进的生产线,由于转盘的尺寸明显增大,导致位于转盘边缘的吸嘴袋在转盘转动时(假如转盘转动的角速度不变)的离心力增大,造成吸嘴袋摇晃程度过大,完成灌装物料后的吸嘴袋容易出现物料溢出的情况,这就使得转盘需要降低转速,使得整条生产线的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这种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能够在不增大生产线占用空间(尤其是转盘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增设更多的工位和相应功能部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包括机架、转盘、转盘驱动机构,转盘、转盘驱动机构分别安装在机架上,转盘驱动机构带动转盘转动,位于转盘四周的机架上按照加工顺序依次设置有多个原有工位,每个原有工位上安装有与该原有工位相对应的功能部件,其中一个原有工位为原套盖工位,原套盖工位与上一个原有工位的间距为均分间隔,机架上安装有套盖机构,套盖机构包括振动盘本体、送盖通道,振动盘本体的内侧壁上具有盖子螺旋上升通道,盖子螺旋上升通道的出口连通送盖通道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盘本体的内侧壁的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与转盘转动的方向相反,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分别与振动盘本体、转盘的不同侧(即振动盘本体左侧、转盘右侧,或者振动盘本体右侧、转盘左侧)相切,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与转盘相切处为取代原套盖工位的改进套盖工位,改进套盖工位与相邻的上一个原有工位之间的距离小于均分间隔,改进套盖工位到第一个原有工位之间按照加工顺序不仅设置有多个原有工位,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增设工位,各工位上安装有对应的功能部件。也就是说,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转盘转动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转盘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由于这种改动使得改进套盖工位的位置可以改到离上一个工位更近的地方,从而使得改进套盖工位到第一个工位的这段区间可以增设至少一个工位,使得工位的数量能够增加,以便安装对应的功能部件,让生产线能够增加更多的生产步骤以满足生产的需求。由于仅需更换一个专门设计的套盖机构,无需对生产线的机架、转盘等进行更换,因此有效减少了改进生产线的改造成本和设备的制造成本,不仅可以在新生产的生产线上实现,还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适用范围广。
7.一个方案,所述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转盘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分别与套盖机构的振动盘本体左侧、转盘右侧相切。
8.另一个方案,所述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转盘转动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分别与套盖机构的振动盘本体右侧、转盘左侧相切。
9.较优的方案,第一个原有工位到改进套盖工位之间的所有原有工位,任意两个相邻原有工位的间隔间距为均分间隔。
10.本发明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对结构进行了改进,将振动盘本体的内侧壁的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与转盘转动的方向设置成相反的方向,使得改进套盖工位的位置可以取代原套盖工位改到离上一个原有工位更近的地方,从而使得改进套盖工位到第一个原有工位的这段按照加工顺序延伸的区间可以增设至少一个工位,使得工位的数量能够增加,以便安装对应的功能部件,让生产线能够在不增加生产线占用空间(尤其是转盘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更多的加工工位、功能部件以满足生产的需求。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本技术的可增多工位的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包括机架1、转盘2、转盘驱动机构(图1、2中都看不见),转盘2、转盘驱动机构分别安装在机架1上,转盘驱动机构带动转盘2转动,位于转盘2四周的机架1上按照加工顺序依次设置有多个原有工位,每个原有工位上安装有与该工位相对应的功能部件,其中一个原有工位为原套盖工位,原套盖工位与上一个原有工位的间距为均分间隔,机架1上安装有套盖机构3,套盖机构3包括振动盘本体301、送盖通道302,振动盘本体301的内侧壁上具有盖子螺旋上升通道,盖子螺旋上升通道的出口连通送盖通道302入口,所述振动盘本体301的内侧壁的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与转盘2转动的方向相反,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302分别与套盖机构的振动盘本体301、转盘2的不同侧(即振动盘本体301左侧、转盘2右侧,或者振动盘本体301右侧、转盘2左侧)相切,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302与转盘2相切处为取代原套盖工位的改进套盖工位,改进套盖工位与相邻的上一个原有工位之间的距离小于均分间隔,改进套盖工位到第一个原有工位之间按照加工顺序不仅设置有多个原有工位,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增设工位,各工位上安装有对应的功能部件。也就是说,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转盘2转动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转盘2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由于这种改动使得改进套盖工位的位置可以改到离上一个工位更近的地方,从而使得改进套盖工位到第一个工位的这段区间可以增设至少一个工位,使得工位的数量能够增加,以便安装对应的功能部件,让生产线能够增加更多的生产步骤以满足生产的需求。由于仅需更换一个专门设计的套盖机构3,无需对生产线的机架1、转盘2等进行更换,因此有效减少了改进生产线的改造成本和设备的制造成本,不仅可以在新生产的生产线上实现,还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适用范围广。
13.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套盖机构的送盖通道302分别与套盖机构的振动盘本体301左侧、转盘2的右侧相切。
14.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工位的数量为八个工位,其中七个工位为原有工位,一个工位为增设工位。七个原有工位按照加工顺序依次分别为挂袋工位a、缺袋检测工位b、充填工位c(即上文提到的上一个原有工位)、改进套盖工位d、缺盖检测工位e、旋盖工位f、成品送出工位g。一个增设工位为次品排出工位h,排出工位上安装有次品排出机构10(通常采用气缸、推板组成)。次品排出工位h位于成品送出工位g、挂袋工位a之间。
15.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与八个工位相对应的功能部件按加工顺序依次分别为挂袋机构4、缺袋检测装置5、充填机构6、套盖机构3、缺盖检测装置7、旋盖装置8、成品送出机构9、次品排出机构10。挂袋工位a上设置有挂袋机构4的出袋口,位于缺袋检测工位b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缺袋检测装置5,位于充填工位c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充填机构6,套盖机构3的送盖通道302出口位于改进套盖工位d上,位于缺盖检测工位e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缺盖检测装置7,位于旋盖工位f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旋盖装置8,位于成品送出工位g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成品送出机构9,位于次品排出工位h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次品排出机构10。本实施例中,各功能部件均采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16.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转盘2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套盖机构3的送盖通道302分别与套盖机构3的振动盘本体301左侧、转盘2右侧相切。
17.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转盘2转动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套盖机构3的送盖通道302分别与套盖机构3的振动盘本体301右侧、转盘2左侧相切。
18.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个原有工位(挂袋工位a)到改进套盖工位之间的所有原有工位,任意两个相邻原有工位的间隔间距为均分间隔。也就是说,挂袋工位a与缺袋检测工位b的间隔为均分间隔,缺袋检测工位b与充填工位c的间隔也为均分间隔。改进套盖工位d、缺盖检测工位e、旋盖工位f、成品送出工位g,任意两个相邻工位的间隔等于均分间隔。充填工位c与改进套盖工位d的间隔、改进套盖工位d与缺盖检测工位e的间隔,成品送出工位g到次品排出工位h的间隔,次品排出工位h到挂袋工位a的间隔则都小于均分间隔。
19.本技术通过对套盖机构3进行改进,在转盘2周边挤出一个空间用于添加增设工位以安装增设功能部件。
20.为了进一步挤出空间以满足添加更多增设工位的需求,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某些原有工位的空间内也增设占地空间小的增设工位,如图2所示,一种可选的方案,缺盖检测工位e与改进套盖工位d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通过将缺盖检测装置7安装到机架1或送盖通道302上实现),次品排出工位h与挂袋工位a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通过将次品排出装置安装到机架1上实现),预旋盖工位j位于改进套盖工位d与旋盖工位f之间,缺袋检测工位b一侧增加一个占地空间小的增设工位:喷码工位j,缺盖检测工位e一侧增加一个占地空间小的增设工位:喷码视觉检测工位i,具体结构如下: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工位的数量为十二个工位,其中七个工位为原有工位,五个工位为增设工位。七个原有工位按照加工顺序依次分别为挂袋工位a、缺袋检测工位b、充填工位c、改进套盖工位d、缺盖检测工位e、旋盖工位f、成品送出工位g。五个增设工位依次为喷码工位l、清洗工位k、预旋盖工位j、喷码视觉检测工位i、次品排出工位h,次品排出工位h上安装有次品排出机构10(通常采用气缸、推板组成)。喷码工位l位于缺袋检测工位b靠近充填工位c的一侧,清洗工位k位于改进套盖工位d靠近充填工位c的一侧,预旋盖工位j、喷码视觉检测工位i依次位于缺盖检测工位e与改进套盖工位d之间,次品排出工位h位于成品送出工位g、挂袋工位a之间。因此按照加工顺序所有工位依次为:挂袋工位a、缺袋检测工位b、喷码工位l、充填工位c、清洗工位k、改进套盖工位d、预旋盖工位j、喷码视觉检测工位i、缺盖检测工位e、旋盖工位f、成品送出工位g、次品排出工位h。
21.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盘式自立袋充填旋盖机,与八个工位相对应的功能部件按加工顺序依次分别为挂袋机构4、缺袋检测装置5、喷码装置14、充填机构6、清洗装置13、套盖机构3、预旋盖装置12、喷码视觉检测装置11、缺盖检测装置7、旋盖装置8、成品送出机构9、次品排出机构10。挂袋工位a上设置有挂袋机构4的出袋口,位于缺袋检测工位b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缺袋检测装置5,位于喷码工位l的机架1上安装有喷码装置14,位于充填工位c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充填机构6,位于清洗工位k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清洗装置13,套盖机构3的送盖通道302出口位于改进套盖工位d上,位于预旋盖工位j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预旋盖装置12,位于喷码视觉检测工位i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喷码视觉检测装置11,位于缺盖检测工位e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缺盖检测装置7,位于旋盖工位f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旋盖装置8,位于成品送出工位g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成品送出机构9,位于次品排出工位h
上的机架1上安装有次品排出机构10。本实施例中,各功能部件均采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22.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子螺旋上升通道延伸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转盘2转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套盖机构3的送盖通道302分别与套盖机构3的振动盘本体301左侧、转盘2右侧相切。
23.本技术,假如需要增加的功能部件数量少(1-3个)且其位置处于改进套盖工位到第一个原有工位之间,就只需利用振动盘结构改进挤出的空间进行设置。假如增加的功能部件数量多(4个以上),则进一步利用各原有工位的空间设置,增加的功能部件优先选择占用空间小的功能部件。采用这些方式,能够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在不改变转盘直径和生产线占用空间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改造出能够加工出符合更多更复杂需求的产品的生产线。
2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