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712545发布日期:2023-10-12 14:52阅读:39来源:国知局
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尤其地涉及一种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的运输集装箱,用于运输车辆。车辆在运输集装箱内所占用的高度空间过多,不利于降低运输集装箱的自身高度。而目前的散货船舱中,船舱的内部空间的高度固定,目前48英尺折叠框架集装箱的高度为2390mm,在运载堆叠总高度约19.33米(含集装箱之间锁固的旋锁尺寸30mm)不变的情况下,散货船舱中只能装载8层的48英尺折叠框架集装箱,运输车辆的数量有限。

2、因此,针对上述现状,需要提供一种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3、申请内容

4、在申请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申请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运输系统,包括至少一层运输单元,所述运输单元包括:

6、运输集装箱,包括底架和两个呈门型的端框,两个所述端框设置在所述底架上,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端框包括端上梁和两个顶角件,两个所述顶角件位于所述端上梁的两端;

7、至少两个车辆,装载于所述运输集装箱中并沿所述底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其中位于所述底架的两端的两个所述车辆的车头朝向相反并且朝向外侧,并且所述车头的斜坡位位于所述端框所在位置,所述端上梁位于所述斜坡位的上方,所述顶角件的顶部高于所述车辆的车身顶部,所述端上梁的底部低于所述车辆的车身顶部,使所述运输集装箱的整体高度小于2390毫米。

8、根据本技术的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包括至少一层运输单元,运输单元包括运输集装箱和至少两个车辆,运输集装箱包括底架和两个呈门型的端框,两个端框设置在底架上,并沿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相对设置,端框包括端上梁和两个顶角件,两个顶角件位于端上梁的两端,至少两个车辆装载于运输集装箱中并沿底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其中位于底架的两端的两个车辆的车头朝向相反并且朝向外侧,并且车头的斜坡位位于端框所在位置,端上梁位于斜坡位的上方,顶角件的顶部高于车辆的车身顶部,端上梁的底部低于车辆的车身顶部,使运输集装箱的整体高度小于2390毫米。由此,在运载堆叠总高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运输集装箱的整体高度,降低单层运输单元的高度,运输系统能够包括更多层的运输单元,增加运输车辆的数量,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9、可选地,当所述运输系统用于装载高度为20米的船舱中,所述运输单元的层数为9至11层。

10、可选地,所述运输集装箱的高度在1705至2105毫米之间。

11、可选地,所述运输集装箱还包括运输平台,所述运输平台支撑所述车辆,所述运输平台设置在所述底架的高度范围内。

12、可选地,所述底架包括至少一个中间纵梁和相对设置的两个底侧梁,所述中间纵梁位于两个所述底侧梁之间,所述运输平台被所述中间纵梁分割形成两部分,所述运输平台的各部分的一侧与所述底侧梁固定连接以及另一侧与所述中间纵梁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平台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底侧梁的上表面。

13、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横梁、叉槽和加强板,所述横梁和所述叉槽均与底侧梁垂直相连,所述加强板包括垂直相连的侧表面和底表面,两个所述加强板的各自的所述侧表面均连接至所述底侧梁,一个所述加强板的所述底表面连接至所述横梁,另一个所述加强板的所述底表面连接至所述叉槽。

14、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两个叉槽,两个所述叉槽的位置偏离于所述运输平台上的位于中部位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轮,两个所述叉槽的中心距在850至950毫米之间。

15、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中间底角件和横梁,所述端框与所述中间底角件铰接,所述横梁与所述中间底角件沿所述运输集装箱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

16、可选地,所述底架包括若干叉槽和若干横梁,所述若干叉槽和所述若干横梁的至少之一与所述运输平台之间连接有过渡板。

17、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端部底角件和中间底角件,两个所述端框沿所述运输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均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底角件之间,所述端框与所述中间底角件铰接,四个所述中间底角件之间的距离与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四个底角件之间的距离相同。

18、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前底端梁和后底端梁,两个所述端框为前端框和后端框,所述前端框能够朝向所述运输集装箱的内部折叠,所述后端框能够朝向所述运输集装箱的外部折叠,所述前端框和所述前底端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后端框和所述后底端梁之间的距离。

19、可选地,所述后底端梁还包括后端底角件,位于折叠位置的所述后端框的顶角件放置在所述后端底角件上。

20、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底侧梁,所述底侧梁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容纳位于折叠位置的前端框。

21、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前底端梁和后底端梁,两个所述端框为前端框和后端框,所述前端框和所述后端框均能够朝向所述运输集装箱的内部折叠,所述前端框和所述前底端梁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后端框和所述后底端梁之间的距离。

22、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端部底角件和中间底角件,两个所述中间底角件均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底角件之间,所述前端框和所述后端框分别与两个所述中间底角件铰接。

23、可选地,所述底架还包括前底端梁和后底端梁,两个所述端框为前端框和后端框,所述前端框和所述后端框均能够朝向所述运输集装箱的外部折叠,所述前端框和所述前底端梁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后端框和所述后底端梁之间的距离。

24、可选地,所述端框包括端上梁、连接件和两个立柱,所述端上梁设置在两个所述立柱之间,所述端上梁通过所述连接件与其中一个或两个所述立柱可拆卸地连接。

25、可选地,所述底架包括底侧梁、支座和插接组件,所述支座与所述底侧梁固定连接,所述端框包括立柱,所述立柱通过所述插接组件与所述支座连接。

26、可选地,所述支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插接孔,所述立柱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插接孔,所述端框可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直立位置和折叠位置,

27、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二插接孔与所述第一插接孔相对应,所述插接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以及所述第二插接孔中,以使得所述端框保持在所述直立位置;

28、位于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立柱的所述第二插接孔与所述第一插接孔错开。

29、可选地,所述插接组件包括限位板、限位销和至少两个插接杆,所述限位板和所述限位销分别位于所述插接杆的两端,所述限位销与所述插接杆可分离地连接,所述限位板和所述插接杆均可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插接位置和开启位置,

30、位于所述插接位置的所述限位板比位于所述开启位置的所述限位板更靠近所述底侧梁;

31、位于所述插接位置的所述插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和所述第二插接孔中;

32、位于所述开启位置的所述插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插接孔中且与所述第二插接孔分离。

33、可选地,所述支座的上方设置有可移动的旋锁,所述立柱的底部设置有避让口,当所述旋锁在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上方时,所述避让口避让所述旋锁。

34、可选地,所述支座中设置有中间底角件和垫板,所述垫板位于所述中间底角件的上表面,所述端框的底部具有凸起,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凸起与所述垫板相抵,位于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的所述凸起与所述垫板分离。

35、可选地,所述端框可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第一折叠位置、第二折叠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折叠位置和所述第二折叠位置之间的直立位置,所述端框在所述第一折叠位置和所述第二折叠位置之间能够活动,所述端框朝向所运输集装箱的内部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一折叠位置,所述端框朝向所述运输集装箱的外部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二折叠位置。

36、可选地,所述底架设置有阻挡构件,所述阻挡构件为可翻转式挡板或弹簧插销,所述阻挡构件可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阻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位于所述阻挡位置的所述阻挡构件阻挡所述端框移动,位于所述避让位置的所述阻挡构件避让所述端框以使得所述端框相对于所述底架能够活动。

3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运输系统的运输方法,所述端上梁可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所述运输方法包括:

38、至少一个所述端框的端上梁活动至所述打开位置;

39、一个车辆通过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端上梁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的一端并且车头朝向外侧;

40、其余车辆依次通过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端上梁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并且最后一个所述车辆与第一个行驶至所述底架上的一端的车辆的车头相反并朝向外侧;

41、所述端上梁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完成一层所述运输单元装载车辆;

42、重复上述步骤,并从下至上依次层叠各层所述运输单元。

43、根据本技术的运输方法,在运载堆叠总高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运输集装箱的整体高度,降低单层运输单元的高度,运输系统能够包括更多层的运输单元,增加运输车辆的数量,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4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运输系统的运输方法,其中一个或两个所述端框可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折叠位置和直立位置,位于所述直立位置的所述端框与所述底架相垂直,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平放在所述底架上,所述运输方法包括:

45、至少一个所述端框活动至所述折叠位置;

46、一个车辆通过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的一端并且车头朝向外侧;

47、其余车辆依次通过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并且最后一个所述车辆与第一个行驶至所述底架上的一端的车辆的车头相反并朝向外侧;

48、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活动至所述直立位置,完成一层所述运输单元装载车辆;

49、重复上述步骤,并从下至上依次层叠各层所述运输单元。

50、根据本技术的运输方法,在运载堆叠总高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运输集装箱的整体高度,降低单层运输单元的高度,运输系统能够包括更多层的运输单元,增加运输车辆的数量,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5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运输系统的运输方法,所述端框可活动地设置并形成有第一折叠位置、第二折叠位置和位于所述第一折叠位置和所述第二折叠位置之间的直立位置,所述端框在所述第一折叠位置和所述第二折叠位置之间能够活动,所述端框朝向所运输集装箱的内部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一折叠位置,所述端框朝向所述运输集装箱的外部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二折叠位置,所述运输方法包括:

52、一个车辆通过位于所述第二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的一端并且车头朝向外侧;

53、其余车辆依次通过位于所述第二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行驶至所述底架上,并且最后一个所述车辆与第一个行驶至所述底架上的一端的车辆的车头相反并朝向外侧;

54、位于所述第二折叠位置的所述端框活动至所述直立位置,完成一层所述运输单元装载车辆;

55、重复上述步骤,并从下至上依次层叠各层所述运输单元。

56、根据本技术的运输方法,在运载堆叠总高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运输集装箱的整体高度,降低单层运输单元的高度,运输系统能够包括更多层的运输单元,增加运输车辆的数量,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