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16054发布日期:2023-10-14 10:32阅读:26来源:国知局
对接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测试设备对接,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接车。


背景技术:

1、半导体自动化测试(ate)领域中,众多工艺节点需要对芯片的性能进行测试。随着新型芯片不断出现,测试系统的工艺、器件性能以及结构复杂性提高,测试机的体积也逐渐增大,重量已至吨量级,因而测试机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运输,完成与芯片的精准对接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重型测试设备的条件需求,其运输与对接操作需要一种具有高负载、高精度的起重设备来完成,传统的机械臂设备由于需要实现一些高频翻转功能,加装有较多的液压驱动和气缸驱动机构,结构复杂,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大,且需要提供较大的动力输入,安全风险高,需要时常进行维护,在对接阶段多采用手动手轮进行调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车,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等优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车,包括:

4、底座;

5、用于分别连接于测试机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夹持臂,各个所述夹持臂沿x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6、所述底座用于带动各个所述夹持臂沿所述x向移动;

7、所述夹持臂包括滑移座与支撑座,所述滑移座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支撑座沿y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滑移座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座沿所述y向移动,所述支撑座设有用于夹设测试机的夹持面,所述夹持面沿z向位置可调,所述x向、所述y向和所述z向两两垂直。

8、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支撑外壳、驱动机构和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向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测试机相对的两侧;

9、各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均设置于所述支撑外壳面向所述滑移座的一侧,各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沿所述x向滑动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滑移座;

10、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内,所述驱动机构与各个所述滑移座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同步带动各个所述滑移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沿所述x向滑动。

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丝杆以及多个滑块;

12、所述丝杆与所述支撑外壳转动连接,所述丝杆沿所述x向延伸,每一所述丝杆对应螺纹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滑块,每一个所述滑移座对应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滑块;

13、所述动力源与两个所述丝杆传动连接,以带动两个所述丝杆相对于所述支撑外壳同步转动。

14、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包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皮带;

15、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安装有所述主动轮;

16、两个所述丝杆的同侧端部均安装有所述从动轮,各个所述从动轮通过同一所述皮带与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的多个张紧轮,各个所述张紧轮压紧于所述皮带的外表面,且所述主动轮的两侧均布设有所述张紧轮。

18、进一步地,所述滑移座包括板体、第二导向组件和第一调节组件;

19、所述第二导向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沿所述y向滑动配合;

20、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沿所述y向调整所述支撑座相对于所述板体的位置。

2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柱和微调机构;

22、所述支撑柱沿y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柱设有与所述微调机构连接的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调整所述微调机构沿所述z向的位置;

23、所述微调机构具有所述夹持面。

24、进一步地,所述微调机构包括升降板、连杆和第一夹持座;

25、所述升降板与所述支撑柱沿所述z向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板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连接;

26、所述连杆安装于所述升降板,所述连杆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座转动配合的万向球头;

27、所述第一夹持座具有所述夹持面。

28、进一步地,所述微调机构还包括伸缩杆和第二夹持座;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座具有所述夹持面。

29、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的端部通过鱼眼轴承与所述第二夹持座转动连接。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车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31、在使用上述对接车时,沿x向调整各个夹持臂相对于底座的位置,使得测试机两侧的各个夹持臂相对设置;随后调整各个夹持臂上夹持面的z向位置,使得各个夹持面能够正对测试机的侧面;随后通过滑移座带动支撑座沿y向移动,使得各个夹持面夹持测试机,需要注意的是,夹持测试机时需保证各个夹持臂上的夹持面的高度相同;夹持完毕后,通过夹持面提升测试机即可实现测试机的夹持。同理,在需要将测试机与芯片对接时,可在x、y和z三个方向上调整测试机的位置,实现准确对接。

32、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车在对接过程中不需要做翻转动作,无需设置液压驱动和气缸驱动机构,也不需要采用手轮进行调节,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且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



技术特征:

1.一种对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支撑外壳(11)、驱动机构(13)和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向组件(12),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12)分别位于所述测试机(4)相对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3)包括动力源(131)、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丝杆(132)以及多个滑块(1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131)包括电机(1311)、主动轮(1312)、从动轮(1313)和皮带(13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131)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11)的多个张紧轮(1315),各个所述张紧轮(1315)压紧于所述皮带(1314)的外表面,且所述主动轮(1312)的两侧均布设有所述张紧轮(13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座(2)包括板体(21)、第二导向组件(22)和第一调节组件(23);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包括支撑柱(31)和微调机构(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机构(32)包括升降板(321)、连杆(322)和第一夹持座(32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机构(32)还包括伸缩杆(324)和第二夹持座(325);所述伸缩杆(324)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板(3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座(32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座(325)具有所述夹持面(32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324)的端部通过鱼眼轴承与所述第二夹持座(325)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对接车,涉及测试设备技术领域,本技术提供的对接车包括:底座;用于分别连接于测试机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夹持臂,各个夹持臂沿X向滑动连接于底座;底座用于带动各个夹持臂沿X向移动;夹持臂包括滑移座与支撑座,滑移座滑动连接于底座,支撑座沿Y向滑动连接于滑移座背向底座的一侧,滑移座用于带动支撑座沿Y向移动,支撑座设有用于夹设测试机的夹持面,夹持面沿Z向位置可调,X向、Y向和Z向两两垂直。本技术提供的对接车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程高飞,杨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