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卷卷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32790发布日期:2023-12-29 22:22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卷卷筒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收卷卷筒。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从而带动隔膜的出货量不断上升。

2、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起到导通离子通道,隔绝正负极片以防止短路的作用。目前,由于隔膜的厚度较薄,在制作过程中易引发较多异常问题。常见地,在分切工序中,使用常规收卷方式收卷后的隔膜,由于层层累积,位于最底圈的隔膜所受的内部应力较大,导致经常发生褶皱,从而带来隔膜变形、表面不平整、收卷错位等问题,而该些问题又进一步会在卷绕过程中引发卷芯起皱、正负极片与隔膜包覆不良、电池短路等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极片的卷绕也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3、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4、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卷卷筒,以有效地解决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卷材收卷后卷材变形、表面不平整、收卷错位等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收卷卷筒,包括内筒、缓冲体和外筒;其中,

4、内筒设置于外筒的内部,且与外筒同轴设置;

5、外筒包括若干筒板,若干筒板围绕内筒的周向间隔分布;

6、每一筒板与内筒之间设置有缓冲体。

7、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缓冲体包括至少一个沿内筒的轴向延伸的缓冲条。

8、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缓冲体包括两个缓冲条;两个缓冲条沿内筒的周向对称且间隔设置。

9、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缓冲条为单段式结构或至少两段的分段间隔式结构。

10、进一步地,每一缓冲体中的相邻两个缓冲条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相邻两个缓冲体之间的间隔距离。

11、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缓冲条的高度为3-8mm。

12、进一步地,每一缓冲体中的相邻两个缓冲条之间间隔距离为1-3mm。

13、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缓冲条的截面为半圆形、圆形、椭圆形、弧形、梯形、矩形中的任意一种。

14、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内筒和外筒分别通过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缓冲体连接。

15、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内筒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缓冲体连接;外筒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与缓冲体连接。

16、进一步地,该收卷卷筒中,缓冲体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收卷卷筒,其包括内筒、缓冲体和外筒,通过将内筒同轴设置于外筒的内部,然后将外筒设计为由若干围绕内筒的周向间隔分布的筒板组成,再在每一筒板与内筒之间设置缓冲体,使得当收卷卷材时,卷材所受的内部应力可作用于筒板,并最终被缓冲体通过形变的方式来吸收,从而卷材所受的内部应力得到释放,可避免引发隔膜变形、表面不平整、收卷错位等问题,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1)、缓冲体(2)和外筒(3);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体(2)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内筒(1)的轴向延伸的缓冲条(2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体(2)包括两个所述缓冲条(20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条(201)为单段式结构或至少两段的分段间隔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体(2)中的相邻两个缓冲条(201)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相邻两个缓冲体(2)之间的间隔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条(201)的高度为3-8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体(2)中的相邻两个缓冲条(201)之间间隔距离为1-3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条(201)的截面为半圆形、圆形、椭圆形、弧形、梯形、矩形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和所述外筒(3)分别通过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缓冲体(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缓冲体(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卷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体(2)采用硅胶或橡胶制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收卷卷筒,包括内筒、缓冲体和外筒;其中,内筒设置于外筒的内部,且与外筒同轴设置;外筒包括若干筒板,若干筒板围绕内筒的周向间隔分布;每一筒板与内筒之间设置有缓冲体。本技术通过将内筒同轴设置于外筒的内部,然后将外筒设计为由若干围绕内筒的周向间隔分布的筒板组成,再在每一筒板与内筒之间设置缓冲体,使得当收卷卷材时,卷材所受的内部应力可作用于筒板,并最终被缓冲体通过形变的方式来吸收,从而卷材所受的内部应力得到释放,可避免引发卷材变形、表面不平整、收卷错位等问题,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丁灿,杨昊名,郑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