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067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这一申请是1995年7月10日提出的、序号为08/500,394的原始申请的部分继续申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的方法和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当使用者将充碳酸气饮料分配至一个瓶子或其他类似容器时,充碳酸气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被保持而不渗漏或逃逸至周围大气中。
各种充碳酸气饮料,如“可乐”、“百事”、“七喜”是当前最常用和最大众化的饮料。充碳酸气饮料中的压缩二氧化碳为口渴的消费者提供一种我们熟知的口感。充碳酸气饮料一般是装在容器中如气密铝罐或瓶子中销售,以保持其压缩的二氧化碳。
最大众化的瓶装充碳酸气饮料的容量为1.2升、2升、甚至3升。这是因为大容量瓶装充碳酸气饮料相对较为价廉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大多数家庭和公司消费者购买瓶装充碳酸气饮料存放在冰箱中。然而,当前所有的充碳酸气饮料的容器均有下述严重缺点。
对罐装充碳酸气饮料,消费者需即时饮用完整一罐,不然剩余饮料中所有的压缩二氧化碳不久将逃逸至大气中,使剩余的饮料变为走气。
对于容量大于一升的瓶装充碳酸气饮料,如果消费者不能在开瓶后即时消费完整瓶充碳酸气饮料,不管是如何紧密地把瓶盖重新旋紧,剩留充碳酸气饮料由于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更具体地说是瓶中饮料层上方空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每次打开瓶盖倒出饮料时向外逃逸而逐渐丧失其碳酸气,因此瓶中剩留的饮料不久会变为走气。
事实上,自从七十年代市场上出现大瓶装充碳酸气饮料如苏打饮料以来,就有在饮用过程中保持碳酸气的长久市场需要。确实,在1979年以后就发表了5项针对或宣传说能在分次饮用充碳酸气饮料的过程中保持碳酸气的美国专利。它们是美国专利4,723,670;4,860,932;4,932,544;5,635,232和5,025,953。
美国专利4,723,670(商品名Fizz Keeper)简单地在每次开瓶和到出饮料后将空气泵入瓶中,问题是空气中含有极小百分比的二氧化碳。可以将相当多的空气泵入瓶子,使瓶子呈极硬,这可能使人们感到瓶中的饮料是良好地充有碳酸气。但是事实上这和根本不用此泵并无太大不同,因为普通空气没有用处。实际上,它仅是将普通自行车胎打气筒的机制用于新的目标-在瓶装充碳酸气饮料的分次饮用过程中保持碳酸气,但并不成功。
美国专利4,860,932(商品名Soda Matic)用一根吸管插入瓶中,利用瓶中的压力将饮料经吸管推出。饮料最终从喷嘴喷入杯中,产生大量气泡。然而,在所有气泡消失后,杯中的饮料几乎完全走气,甚至比不用这一装置更差。
美国专利4,932,544(商品名Soda Saver)应用一压紧装置来盖上瓶口。可以简单地通过捏紧手柄来方便地打开瓶口,除此之外,它与不用这一装置并无不同。
美国专利5,635,232只是将外部二氧化碳加至充碳酸气饮料容器内。
美国专利5,025,953是一较相关的工艺。它基本上是在每次饮用后,试图将充碳酸气饮料瓶内的空隙减至最小。但其使用时太复杂,商业上并不实用。
在另一方面,美国专利4,105,142和其他引述的现有技术基本上是披露每次分配事先确定数量的液体的典型液体分配器。然而,这中间没有一种液体分配器能用以保持碳酸气或二氧化碳含量,特别是在饮用瓶装充碳酸气饮料例如苏打饮料的过程中。
上述引用的现有技术,它们均有下列共同点。
(1)将液体从来源容器分配事先确定容量的液体至一第二容器。
(2)关闭来源容器与第二容器之间的连接。
(3)再从第二容器将液体分配。
换句话说,它们的目的均只是以快速和准确的方式分配某一特定数量的液体。没有一种被发现或具有在整个分配过程中羁留来源容器中的高压气体的目的。它们的说明书与权利要求均未提出、提及、表示或提到任何在分配过程中保持饮料中的碳酸气或使任何一种高压气体保持在来源容器中而不逸出至周围环境中的目的或作用。
每一个上述工艺均当然是适用于分配任何液体,包括碳酸气化苏打饮料。但其中没有一种提供或指定具有明确和安全的抗高压气密密封装置例如O形圈气密结构,其目的是保持来源容器中的高压内含物使之不逸出。这里涉及的高压(约5大气压)内含物是高压二氧化碳气体,苏打饮料,其所含有的溶解在其中的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缺乏这种明确和安全的抗高压气密密封装置使之在实质上不可能羁留苏打瓶中的高压内含物,因而不适于保持碳酸气化的目的,尽管可以坚持其用于充碳酸气饮料但无保持碳酸气化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装置使充碳酸气饮料在消费过程中能保持其碳酸气,这一装置在不加外部二氧化碳下保持碳酸气要远远优于任何一个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装置使充碳酸气饮料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其碳酸气,这是一个气密密闭区室,以气密方式紧密装置于新打开的瓶装充碳酸气的的瓶口。这一气密密闭区室提供一个等压环境,能防止充碳酸气饮料中的加压二氧化碳逃逸或漏出至周围大气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装置使充碳酸气饮料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其碳酸气,分配饮料的次数对碳酸气的保持几乎没有影响,因为充碳酸气饮料的分配是在气密密闭区室中进行,可防止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至周围大气中。这是保持碳酸气的基础,因为充碳酸气饮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取决于瓶中饮料上方空隙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压。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加压二氧化碳含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装置使充碳酸气饮料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其碳酸气,分配是在瓶子与气密密闭区室之间呈相同压力下进行,因此在分配过程中无喷射和强力泡沫形成,所以分配出的该部分充碳酸气饮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在分配出来后仍能保持在饮料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装置使充碳酸气饮料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其碳酸气,气密密闭区室中的空气与分配出的液体相互交换,因此分配后瓶中的总压力并不会由于分配出该部分液体而减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装置使充碳酸气饮料在分配过程中保持其碳酸气,分配出的充碳酸气饮料的数量任意地取决于气密密闭区室的容量,因此充碳酸气饮料可以极为经济的方式消费而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则能良好保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用以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零件分解图,图2是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在开放位时的剖面图,图3是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在关闭位时的剖面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用以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以气密方式装在充碳酸气饮料瓶上)的立体图,图5是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零件分解图,图6是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是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装置接口的局部剖面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用以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以气密方式装在充碳酸气饮料瓶上)的立体图,图9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装置接口的零件分解图,
图10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在关闭位的剖面图,
图11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在开放位的剖面图,
图12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另一种模式的部分立体图,
图13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另一种模式的零件分解图,
图14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另一种模式在关闭位的剖面图,
图15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另一种模式在开放位的剖面图。
附图的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它安装在一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上,该饮料瓶10具有瓶口部11,瓶口14,瓶口部外螺纹15和瓶口部外螺纹下方的突出环圈16。
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包括有一个气密密闭容器20和一个将其以气密方式连接至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部11的接口装置,该接口可以关闭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与气密密闭容器20之间的通路,亦可开放而使充碳酸气饮料瓶中的充碳酸气饮料能流至气密密闭容器20中。
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口装置包括一个连接器30和一个传输管40。气密密闭容器20通过连接器30和传输管40与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14相连接。
传输管40是一圆的空心管,有一带有外螺纹的顶端41,一个顶端开口42,一个加大的闭合底部43以及逐步缩小的肩部44,这样当传输管处于关闭位时,可将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14密闭。传输管下方的开孔45是供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流出。
气密密闭容器20是一球形容器,其底部有一具有内螺纹211的连接头21,并有一个具有密封装置22的顶部。第一密封垫圈23是放置在连接头21内。连接头21是以气密方式通过将传输管40的带有外螺纹的顶端41与连接头21的带有内螺纹的部分211旋紧(旋紧时密封垫圈23被压紧)而与传输管连接。密封装置22包括一个输出口221,其外有外螺纹222,以及一个容器盖24,其内有内螺纹241,另再有一个密封垫圈25位于容器盖24之内。通过将容器盖24旋至输出口221的外螺纹222上直至221的顶端压紧密封垫圈23将使气密密闭容器20与外面环境气密隔开。
连接器30包括一个外圈持柄环31和内圈较长的管道32,该管道的顶部和外圈持柄环31的顶部连成一体。所以,在外圈持柄环内壁和内圈管道外壁之间构成一接纳环槽33。气密垫圈34置于此环槽33之内。内圈管道32,见图2和图3,其上方部分有一环槽321安置O形圈51,其下方部位则有环槽322安置O形圈52。内圈管道32的底部呈向上削的肩端35,使传输管的肩部44能在关闭位时嵌坐在上面以关闭传输管40。
传输管40经内圈管道32插入,内圈管道较外圈持柄环31为长,但比传输管40为短,O形圈51和52分别压向传输管的外壁。如图3所示,在关闭位,传输管40上的开孔45是位于O形圈51和52之间,以保证传输管40与内圈管道之间的气密连接,而又能使传输管上下滑动。
本实施例可以方便地连接至充碳酸气饮料瓶,只需将瓶口11插入至接纳环槽33,将瓶口11的外螺纹15与外圈持柄环31的内螺纹311旋紧,直至瓶口11压向密闭垫圈34,使之达到气密连接。同时,内圈管道32插入瓶口11,从而连接器30牢固和密闭地装在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11上。
参见图3,正常时传输管40向上拉而处于关闭位,此时肩部44压向内圈管道32的削肩端35,从而充碳酸气饮料瓶10被关闭。再有,密封垫圈34,O形圈51和O形圈52使充碳酸气饮料瓶10内部与外面环境完全气密分开,所以充碳酸气饮料瓶10内的充碳酸气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不会逸出瓶内而可保留于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
参照图2,为了分配出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只需简单地把充碳酸气饮料瓶倒转,将传输管40向下推,直至其开孔45位于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这样,本实施例已调节至开放位,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可通过开孔45流至并充满气密密闭容器20。一旦所需要的充碳酸气饮料量被分配出后,将气密密闭容器20连同传输管40从充碳酸气饮料瓶10向上拉,直至传输管40的肩部44压向内圈管道32的削肩端35,从而使充碳酸气饮料瓶10再次置于关闭位,使充碳酸气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在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
将充碳酸气饮料瓶10回复至直立位,打开气密密闭容器20的密封瓶盖24,该容器中的充碳酸气饮料即可倒至杯子中饮用而不会丢失二氧化碳。上述程序在再次消费时重复进行。
图4至图7是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另一种方式的接口装置。第二较佳实施例包括一气密密闭容器20′与接口装置50。气密密闭容器20′的底部有一连接头21′,该连接头有外螺纹211′(不象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为内螺纹211)。气密密闭容器20′的顶部有一闭合装置22′。密封垫圈23′位于连接头21′的底部。闭合装置22′包括一出口221′,其上有外螺纹222′,以及一个容器密闭盖24′,其上有内螺纹241′,密闭垫圈25′置于容器密闭盖24′内。容器密闭盖24′与出口221′的外螺纹222′旋接,直到出口221′顶端压向密闭垫圈23′,从而使闭合装置22′紧密闭合气密密闭容器20′而与外界隔开。
如图6与图7所示,接口装置50包括连接主体52以及控制装置56。连接主体52在其顶部有一流出接头521,用以气密方式连接至气密密闭容器20′的连接头21′。连接主体的下端为持瓶接头522,用以密闭方式连接至充碳酸气饮料10的瓶口11,在流出接头521和持瓶接头522之间为饮料通道51。控制装置56置于饮料通道51中,以选择性地以气密方式关闭饮料通道51或开放饮料通道51以使饮料通过。
连接主体52的流出接头521有内螺纹521a供旋至气密密闭容器20的连接头21′的外螺纹211′,直至连接头21′的顶缘压向流出接头521内的密封垫圈23′,达到气密性连接。环状肩53在流出接头521和饮料通道51之间向内突出。环状肩53上有一环形接受槽531使O形圈54位于其上。连接主体52的持瓶接头522有内螺纹522a,用以旋至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11上的外螺纹15,直至瓶口11压向置于连接主体52的持瓶接头522内的密闭垫圈60,连接主体52尚有一控制孔55,连通饮料通道与外界环境。
控制装置56包括一直径等于饮料通道51的球瓣57,球瓣有一突出并伸入连接主体控制孔55的方形头部571以及一穿过球瓣的孔道572。球瓣置于饮料通道51中,并向上压向O形圈54,因而O形圈54是位于环状肩53与球瓣57之间,因而当球瓣的孔道572与环状肩53不呈同轴排列时饮料通道呈气密关闭。然而,当球瓣57的孔道572与环状肩53呈同轴排列时,饮料通道开放。方形头部571的自由端有一中央孔571a,还有一环形槽571b可接纳O形圈58,O形圈58位于控制孔55的内壁与环形槽571b之间,使饮料通道呈一气密腔室,而使球瓣57则可旋转开关。
控制装置56还有一转柄59,可使球瓣57置于关闭位或开放位。转柄上有一方形孔591,用以与球瓣57上的方形头部571相嵌接。转柄上还有一轴心孔道593,螺钉592从转柄59的一端经轴心孔道593旋至球瓣方形头部571上的轴心孔571a内,从而使转柄59在控制孔55外呈横向伸出。
参照图6,正常时球瓣57转至关闭位,球瓣57的孔道572呈横向位置,与连接主体的环形肩53不呈同轴排列,所以充碳酸气饮料瓶10呈关闭。此外,密封垫圈60及O形圈58使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内部与外面环境呈完全气密隔开,所以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不会外逸而保持在充碳酸气饮料瓶10内。
为了将充碳酸气饮料从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分配出来,只需简单地将充碳酸气饮料瓶向下倒置,旋动转柄横柄594使球瓣57转动,直至球瓣上的孔道572与环形肩53呈同轴排列。本实施例即处于开放位,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经饮料通道51和球瓣57的孔道572流向并充盈气密密闭容器20′。一旦所需的充碳酸气饮料量已达到,转动转柄横柄594以旋转球瓣57,直至其孔道572与环形肩53不呈同轴排列,从而使充碳酸气饮料瓶再次处于关闭位,使充碳酸气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在充碳酸气饮料瓶10内。
同样,将充碳酸气饮料瓶10放回至直立位打开气密密闭容器20′的密闭瓶盖,即可将其中的饮料倒至杯子中供饮用而不丢失二氧化碳。上述程序在再次消费时重复进行。
参看图8至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以及其接口装置的另一种替换模式。
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接口装置70是用以连接充碳酸气饮料瓶10和另一气密密闭容器20″,该容器只有一个气密性开口201″。实际上,气密密闭容器20″能用以替代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气密密闭容器20′。这一气密密闭容器20″可以是市场上已有的小容量苏打水瓶。接口装置70包括一T形连接体71,连接体71的下端是持瓶接头72,以与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11进行气密连接;一个位于顶端的控制管接头73;位于持瓶接头72至控制管接头73之间的通道腔74;与通道腔74连通的流出管接头75,流出管接头75经内螺纹752与气密密闭容器20″的连接管接头21″上的外螺纹211″旋紧可气密地与气密密闭容器20″相连接。接口装置70还包括一控制装置80,从控制管接头73伸展入通道腔74,以选择性地气密地关闭通道腔74,或开放通道腔74以使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能通过通道腔74流入气密密闭容器20″。
控制管接头73、通道腔74和持瓶接头72同轴排列形成一个管状体。流出管接头75横向连通至通道腔74;流出管接头75与通道腔74的交通连接处为通道孔76,因而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是经通道腔74及通道孔76流向气密密闭容器20″。
T形连接体71的流出管接头75内置有密闭垫圈751,流出管接头75的内螺纹752与气密密闭容器20″的连接管接头21″的外螺纹211″旋紧,直至连接管接头21″的顶缘与密闭垫圈751压紧,构成气密连接。T形连接体71的持瓶接头72内置有密闭垫圈721,持瓶接头72的内螺纹722与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11上的外螺纹15旋紧,直至瓶口顶端压紧密闭垫圈721,可保证气密连接。控制管接头73具有外螺纹731。
控制装置80包括一个外圈调节管接头84,其顶部与瓣柱杆81的顶端连成一体,两者之间构成一接纳环槽841。外圈调节管接头有内螺纹842,旋至控制管接头73的外螺纹731上,使瓣柱杆81与控制管接头73连接。通过在控制管接头73上旋动外圈调节管接头84,可将瓣柱杆上移以开放通道孔76,或下移以关闭通道孔76。此外,从通道腔74底端至持瓶接头72有锥形颈部741,使充碳酸气饮料能稳定地经通道腔74和通道孔76流向气密密闭容器20″,而且当下部O形圈83经过通道孔76时,可避免其经受不均匀摩擦。
控制装置80包括瓣柱杆81,瓣柱杆81滑动地插入至控制管接头73内,延伸进入通道腔74。瓣柱杆有一上方环形槽811和一下方环形槽812,上方环形槽811和下方环形槽812之间的距离大于通道孔76的直径。O形圈82和O形圈83分别置于环形槽811和环形槽812内。上方的O形圈82压向控制管接头73的内壁,下方的O形圈83则压向通道腔74的内壁。
所以,当瓣柱杆81经控制管接头完全插入连接体71时,瓣柱杆是处于关闭位,此时上方O形圈82位于通道孔76之上,下方O形圈位于通道孔76之下,所以通道孔76气密地关闭,如
图10所示。在关闭位,充碳酸气饮料瓶10由瓣柱杆81和下方O形圈83而与外面及气密密闭容器20″气密地隔开。此外,气密密闭容器被瓣柱杆81和上方O形圈82以气密地关闭。在分配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时,只需将瓣柱杆81从控制管接头73向上旋拉,直至下方O形圈83位于通道腔74的上方,所以通道孔76呈开放,如
图11所示。在这一情况,瓣柱杆81处于开放位,所以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充碳酸气饮料可经通道腔74和通道孔76流向气密密闭容器20″。必须指出,此时充碳酸气饮料瓶10、气密密闭容器20″及接口装置70由于上方O形圈82而仍处于气密的关闭位,没有碳酸气或二氧化碳会逸出或漏出到外面。换句话说,只有容量与气密密闭容器20″容量相同的充碳酸气饮料以及溶解于其中的二氧化碳会从充碳酸气饮料瓶10流向并充盈气密密闭容器20″。其后,使用者可将瓣柱杆81再次推下至处于关闭位,充碳酸气饮料瓶10中的碳酸气或二氧化碳可保持和防止逸出或漏出至大气中。最后,使用者将气密密闭容器20″在直立位从流出管接头75旋出,即可饮用其中的充碳酸气饮料。
作为一种替换,上方环形槽811和下方环形槽812不设在瓣柱杆81上,而分别设于通道腔74的内壁上(未画出),并使上方环形槽811位于通道孔76之上的通道腔74的内壁上,而下方环形槽812位于通道孔76之下的通道腔74的内壁上。并在上方环形槽811和下方环形槽812内分别设置O形圈82和O形圈83。当瓣柱杆81处于关闭位时,瓣柱杆81的外壁同时与O形圈82和83密封接触;当瓣柱杆81处于开放位时,瓣柱杆81的外壁只与O形圈82密封接触。
参看
图12至
图15,是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模式,其结构类似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在这一模式里,接口装置70的管接头72被去除,这一模式的接口装置70′是与充碳酸气饮料瓶10′的瓶口11′连成一体。换句话说,充碳酸气饮料瓶10′本身提供接口装置70′,以与气密密闭容器20″或第二较佳实施例的20′相气密地连接。这一模式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三较佳实施例相同。
经由上述各较佳实施例,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在消费充碳酸气饮料过程中保持其碳酸气的共同程序,包括的步骤为(a)气密关闭充碳酸气饮料的瓶口。
(b)气密关闭容量较充碳酸饮料瓶为小的气密密闭容器的出口。
(c)打开充碳酸气饮料瓶的开口,将等于或小于气密密闭容器容量的充碳酸气饮料从充碳酸气饮料瓶倒至气密密闭容器。
(d)重新气密关闭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
(e)打开气密密闭容器的出口供饮用其内的充碳酸气饮料,该时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保持气密关闭。
(f)再次气密关闭气密密闭容器的出口。
值得指出的是其新颖性是能够达到某种良好、有效益和所希望的结果或作用,而用以前方法是极难以达到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当我们的目的只是设计一分配器,准确、方便和快速地分配预定容量的液体时,显然可以应用或改进以前的工艺如Morris的设计来达到。但在另一方面,当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气体羁留器以在消费过程中保留苏打瓶中的碳酸气时,应用或改进这些以前的工艺显然不会达到这一目的,亦不会想到用这些工艺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这些工艺均不是为了在分配过程中保持液体中的碳酸气。换句话说,即使能够得到这些旨在很快分配某一数量的液体然并不涉及保持液体中碳酸气的工艺,我们不会显然想用这些工艺或予以改进、转换以达到保持苏打瓶中碳酸气的目的。事实上,所有本发明背景中所提到的专利(美国专利号4,723,670;4,860,932;4,932,544;5,635,232和5,025,953),发明人可以假定他们是分配瓶装苏打饮料时保持碳酸气的专家,但是他们均未想到用我们的这一方法来做到这一点,这进一步支持在这些工艺中,不能显而易见地设想出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方法是新颖的,可达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权利要求1.一种在消费的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的装置,包括一个气密密闭容器,其容量小于充碳酸气饮料瓶的容量,其一端有一连接管接头;以及一个接口装置,这一装置以气密方式连接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的上述瓶口和上述气密密闭容器,可以选择性地以气密方式关闭充碳酸气饮料瓶的上述瓶口与气密密闭容器之间的连接,或打开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的上述瓶口使等于或小于气密密闭容器容量的充碳酸气饮料能倒至上述气密密闭容器内;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口装置包括一个连接体,其下端是持瓶接头,以与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进行气密连接,其顶端为控制管接头,通道腔位于持瓶接头与控制管接头之间,流出管接头与通道腔连通并从其旁伸出,流出管接头供与上述气密密闭容器的连接管接头作气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口装置还包括一控制装置,它从上述控制管接头伸展至上述通道腔,以选择性地气密地关闭上述通道腔,或开放上述通道腔以使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中的充碳酸气饮料能通过上述通道腔流入上述气密密闭容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管接头、通道腔和持瓶接头同轴排列形成一个管状体,流出管接头呈横向连通至上述通道腔,上述流出管接头与上述通道腔的交通连接处为通道孔,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中的充碳酸气饮料是经上述通道腔及上述通道孔流向上述气密密闭容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包括瓣柱杆,瓣柱杆滑动地插入至上述控制管接头内,延伸进入上述通道腔,瓣柱杆有一上方环形槽和一下方环形槽,上方环形槽与下方环形槽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通道孔的直径,上方和下方O形圈分别置于上方和下方环形槽中,上方O形圈压向控制管接头的内壁,下方O形圈则压向通道腔的内壁,所以当瓣柱杆经控制管接头完全插入连接体时,瓣柱杆是处于关闭位,此时上方O形圈位于通道孔之上,下方O形圈位于通道孔之下,所以通道孔被气密地关闭,当将瓣柱杆从控制管接头向上拉,直至下方O形圈位于通道孔的上方,上述通道孔即呈开放,上述瓣柱杆处于开放位,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中的充碳酸气饮料即可经通道腔和通道孔流向上述气密密封容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包括瓣柱杆,瓣柱杆滑动地插入至上述控制管接头内,延伸进入上述通道腔,一上方环形槽形成于通道孔上方的通道腔内壁上,一下方环形槽形成于通道孔下方的通道腔内壁上,一上方O形圈和一下方O形圈分别置于上方环形槽和下方环形槽内,当瓣柱杆处于关闭位时,瓣柱杆外壁同时与上方O形圈和下方O形圈密封接触,使通道孔被气密关闭,当瓣柱杆处于开放位时,瓣柱杆外壁只与上方O形圈密封接触,使通道孔开放,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中的充碳酸气饮料即可经通道腔和通道孔流向上述气密密封容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体的流出管接头内置有密闭垫圈,上述流出管接头的内螺纹与上述气密密闭容器的连接管接头的外螺纹旋紧,直到上述连接管接头的顶缘与密闭垫圈压紧,构成气密连接,上述连接体的持瓶接头内置有密闭垫圈,持瓶接头的内螺纹与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上的外螺纹旋紧,直到瓶口顶端压紧上述密闭垫圈,保持气密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还包括一个外圈调节管接头,其顶部与上述瓣柱杆的顶端连成一体,两者之间构成一接纳环槽,上述外圈调节管接头有内螺纹,旋至上述控制管接头的外螺纹上,使上述瓣柱杆与上述控制管接头连接,通过在上述控制管接头上旋动上述外圈调节管接头,可将上述瓣柱杆上移以开放上述通道孔,或下移以关闭上述通道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的碳酸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密密闭容器的另一端有一密闭装置,供选择性和气密地关闭气密密闭容器,上述密闭装置包括一具有外螺纹的输出口,一具有内螺纹的容器盖以及置于容器盖中的一个密闭垫圈,通过将容器盖旋至上述输出口上的外螺纹,直至上述输出口的顶缘压紧上述密闭垫圈,保证气密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消费过程中保持充碳酸气饮料中碳酸气的装置,这一充碳酸气饮料瓶有较大的容量以及瓶头和瓶口。该装置包括一个容积小于上述充碳酸气饮料瓶的气密密闭容器,其一端有一连接管接头,另一端有一密闭装置以选择性气密关闭这一气密密闭容器;一个接口装置,以密闭方式连接至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以及气密密闭容器。这一装置可选择性地气密关闭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与气密密闭容器的连通,或开放充碳酸气饮料瓶的瓶口,使等于或小于气密密闭容器容量的碳酸气饮料倒至气密密闭容器内而不流失碳酸气。
文档编号B65D85/72GK2389854SQ99212438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19日
发明者钱本余, 钱自德 申请人:钱本余, 钱自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