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轴制造方法、卷轴以及记录带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6515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卷轴制造方法、卷轴以及记录带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例如磁带等记录带缠绕在上面的卷轴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卷轴以及配备有上述卷轴的记录带盒,其中,记录带主要用作计算机等的记录/重放介质。
背景技术
例如磁带等记录带用作计算机等的数据记录/重放介质(数据备份)并缠绕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卷轴上。目前已知一种记录带盒,其将一个这样的卷轴容纳在壳体中。该记录带盒的卷轴可以是具有如下结构(三件式结构)的卷轴例如,毂、上凸缘和下凸缘形成为各自独立的主体,记录带缠绕在毂的外周面上,上凸缘和下凸缘保持记录带的宽度方向端部(例如,参见日本已公开专利申请(JP-A)No. 2007-335032)。在JP-A No. 2007-335032中所记述的具有三件式(三部件)结构的卷轴具有如下构造将形成在上凸缘的内周边缘部分上的环形延伸部和形成在下凸缘的上表面上的环形延伸部均焊接至自毂的内周面伸出的突起部。然而,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卷轴中,如果焊接顺序是错误的,那么有可能使“节拍时间(takt time)”(制造中的周期时间)缩短。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三件式结构的卷轴的制造方法、卷轴及配有该卷轴的记录带盒,以便不缩短“节拍时间”(制造中的周期时间)。与本发明第一方面相关的实现上述目的卷轴制造方法是如下的卷轴制造方法,所述卷轴包括由树脂制造的毂,其形成管状形状,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远离两个端部处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由树脂制造的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一延伸部和齿轮,所述第一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齿轮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轴向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侧相反的轴向相反侧;以及由树脂制造的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卷轴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将所述齿轮支撑在基座的基准部分上,将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将焊头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将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将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将所述焊头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将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与本发明第一方面相关的卷轴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凸缘的齿轮被支撑在所述基座的基准部分上的状态下,将所述毂的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形成在所述齿轮沿所述轴向延伸的所述延长线上;然后,将所述第二凸缘的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毂的突起部上。因此,在各焊接期间不需要改变所述基座的基准部分,并且可以仅从一侧(所述第二凸缘侧)应用超声波焊头。因此,即使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仍然可以避免所述节拍时间缩短。在与本发明第一方面相关的卷轴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步可以包括将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将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步可以包括将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的第二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相对于所述毂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可以由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来确定。因此,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第二凸缘部之间的间距改变。与本发明第二方面相关的卷轴,包括由树脂制造的毂,其形成管状形状,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远离两个端部处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由树脂制造的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一延伸部和齿轮,所述第一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齿轮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轴向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侧相反的轴向相反侧;以及由树脂制造的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其中,所述卷轴按以下步骤来制造第一步,将所述齿轮支撑在基座的基准部分上,将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将焊头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将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 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将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将所述焊头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将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根据与本发明第二方面相关的卷轴,在所述第一凸缘的齿轮被支撑在基座的基准部分上的状态下,将所述毂的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形成在所述齿轮沿所述轴向延伸的所述延长线上;然后,将所述第二凸缘的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毂的突起部上。因此,在各焊接期间不需要改变所述基座的基准部分,并且可以从一侧(所述第二凸缘侧)应用所述超声波焊头。因此,即使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仍然可以避免所述节拍时间缩短。与本发明第三方面相关的卷轴,包括由树脂制造的毂,其形成管状形状,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远离两个端部处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由树脂制造的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一延伸部和齿轮,所述第一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齿轮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轴向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侧相反的轴向相反侧;以及由树脂制造的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凸缘部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个端部侧,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第一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抵靠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因此,不将超声波焊头放在形成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和所述第二抵靠部分的位置。从而,首先将所述毂的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凸缘的第一延伸部上;然后将所述第二凸缘的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毂的突起部上。也就是说,根据这种构造,因为是从一侧(所述第二凸缘侧)应用所述焊头,所以即使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仍然可以避免所述节拍时间缩短。此外,因为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相对于所述毂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由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和所述第二抵靠部分来确定,所以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第二凸缘部之间的间距改变。在与本发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相关的卷轴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形成在所述毂的轴向中部。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卷轴中,因为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毂的轴向中部,所以所述毂在所述突起部附近的两个端部侧一致地变形。因此,在长期存放等的过程中,可以抑制所述记录带在缠绕在所述毂上的状态下的变形,并可以防止所述记录带特性的劣化。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卷轴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形成环形形状。根据上述构造,可以改善所述毂的轴向中部的刚度。与本发明第四方面相关的记录带盒,包括与本发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相关的卷轴,记录带缠绕在所述卷轴上;壳体,其容纳一个所述卷轴;以及引导部件,其与所述记录带的端部相连,所述引导部件可以经由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孔抽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即使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卷轴,仍然可以避免节拍时间缩短,并因此可以避免整个记录带盒的节拍时间缩短。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具有三件式结构的卷轴的制造方法、这种卷轴以及配有这种卷轴的记录带盒,以便不缩短节拍时间。


图1为记录带盒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为从上方看去时记录带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图3为从下方看去时记录带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图4为示出卷轴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图5为示出卷轴的结构的示意性侧剖图。图6为示出卷轴的结构的示意性局部放大侧剖图。图7为示出在驱动齿轮与旋转轴啮合之前记录带盒的示意性侧剖图。图8为示出在驱动齿轮与旋转轴啮合之后记录带盒的示意性侧剖图。图9为示出将卷轴毂焊接到下凸缘上的步骤的示意性侧剖图。图10为示出将上凸缘焊接到卷轴毂上的步骤的示意性侧剖图。图11为示出形成有抵靠部分的卷轴的结构的示意性局部放大侧剖图。图12为形成有抵靠部分的卷轴毂的示意性仰视平面图。图13为从下方看去时形成有抵靠部分的上凸缘的延伸部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所示箭头A的方向称为记录带盒10的向前方向(装入驱动装置中的方向),将箭头B的方向称为记录带盒10的向右方向,并且将箭头C的方向称为记录带盒10和卷轴20的向上方向。如图1至图3所示,记录带盒10包括大致矩形的盒状壳体12。壳体12由上壳体 14和下壳体16组成,上壳体14和下壳体16由例如聚碳酸酯(PC)等合成树脂制成。周壁 14B设置成在顶板14A的周缘上竖起,并且周壁16B设置成在底板16A的周缘上竖起。利用超声焊接法、螺纹固定法等将上壳体14和下壳体16在周壁14B和周壁16B彼此抵接的状态下结合在一起。在壳体12的右壁12B上形成有孔18。孔18用于抽出缠绕在卷轴20 (将在下文中描述)上的记录带T。引导销30固定至通过孔18抽出的记录带T的自由端部。引导销 30被驱动装置(未示出)的抽出部件接合(抓住),并且被抽出以进行操作。在引导销30 的两个端部形成有环形槽32,上述两个端部在记录带T的宽度方向端部之外突出。环形槽 32形成为可与抽出部件的钩等进行接合。在壳体12的内部,在壳体12的孔18的内侧,即在上壳体14的顶板14A的内表面和下壳体16的底板16A的内表面设置有一对上下销保持部36。销保持部36对引导销30 进行定位和保持。销保持部36形成为朝向抽出记录带T的一侧敞开的大致半圆形开口。引导销30的两个端部34可以在竖立状态下经由开口侧进入和离开销保持部36。在销保持部36附近固定地设置有板簧38。板簧38分叉的末端部分别与引导销 3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34接合,以便将引导销30保持在销保持部36中。板簧38的末端部构造为,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并且当引导销30进入或离开销保持部36时允许引导销30移动。孔18由门50敞开和封闭。门50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的形状,并且具有能够封闭孔 18的尺寸。在孔18内,于顶板14A和底板16A上形成有槽部64,门5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可滑动地安装在槽部64内,以便门50可以沿壳体12的右壁12B移动。轴52设置成从门50的后端部的中部伸出。围绕该轴52安装有螺旋弹簧58。在轴52的后部形成有加宽部54,以防止螺旋弹簧58从轴上脱落。支撑板60设置成从下壳体 16伸出。支撑板60包括接合部62,该接合部与围绕轴52安装的螺旋弹簧58的后端接合。如此,门50具有以下结构,轴52被可滑动地支撑在支撑板60上,并且螺旋弹簧58 的后端与接合部62接合。从而,门50在螺旋弹簧58的推力作用下受到沿封闭孔18的方向的推压。还期望的是,在孔18敞开期间支撑着轴52的支撑板66突出地设置在支撑板60 的后侧。用于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的突出部56设置成从门50的前端部向外伸出。在将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时,突出部56与驱动装置(未示出)上的开闭部件接合。从而,该结构为,克服螺旋弹簧58的推力打开门50。在壳体12的左后部设置有可左右滑动的写保护开关70,该开关设定是否能在记录带T上进行记录。在壳体12的后壁上形成有孔68。用于手动操作写保护开关70的操作突出部72伸出孔68。在上壳体14的周壁14B上形成有切口部68A,并且在下壳体16的周壁16B上形成有切口部68B。在该结构中,当上壳体14和下壳体16结合在一起时,由切口部68A和切口部68B形成孔68。在下壳体16上切开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9。写保护开关70的突起部74从长孔69露出。当将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时,在驱动装置上检测写保护开关70的位置,并且自动判断是否能在记录带T上进行记录。突起部74不伸出至下壳体16的下表面之外。由诸如聚碳酸酯(PC)等合成树脂制成的单个卷轴20可旋转地容纳在壳体12内。 如图4至图6所示,卷轴20构造成包括管状卷轴毂22、环形上凸缘M和圆板形下凸缘26。 卷轴毂22构成卷轴20的轴向中部。上凸缘M用作设置在卷轴毂22的上端部侧的第一凸缘。下凸缘沈用作设置在卷轴毂22的下端部侧的第二凸缘。突起部22A环形地(圆周地)设置成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伸出并远离卷轴毂22 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并且更具体地说,突起部22A设置在卷轴毂22的内周面的高度方向 (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突起部22A具有朝向径向内侧(朝向卷轴20的旋转中心)伸出预定长度的大致梯形横截面。记录带T是用作信息记录和重放介质的磁带等,并且缠绕在卷轴22的外周面上。上凸缘M的上凸缘部24B (将在下文中描述)和下凸缘沈的下凸缘部 26B(将在下文中描述)保持缠绕在卷轴毂22上的记录带T的宽度方向端部。上凸缘M包括上凸缘部24B和环形延伸部24A。上凸缘部24B用作设置在卷轴毂 22的上端部侧的第二凸缘部。环形延伸部24A设置成从上凸缘部MB的内周缘部沿卷轴毂22的轴向向下延伸,并用作第二延伸部。类似地,下凸缘沈包括下凸缘部26B和环形延伸部^A。下凸缘部26B用作设置在卷轴毂22的下端部侧的第一凸缘部。环形延伸部^A 设置成,从凸缘部26B的上表面从环形延伸部26A可以与环形延伸部24A同轴对置的预定位置处沿卷轴毂22的轴向向上延伸,并且用作第一延伸部。用于焊接的多条(例如,3条)肋27(参见图4)等间距地设置,并且从环形延伸部 ^A的上表面伸出。用于焊接的多条(例如,3条)肋25(参见图6)等间距地设置,并且从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伸出。因此,在该结构中,利用超声法将环形延伸部26k的上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A的下表面,并且利用超声法将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A 的上表面。也就是说,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A的高度(轴向长度)大约为卷轴毂 22的高度减去突起部22A的高度(厚度)H(参见图幻后的一半。卷轴毂22在环形延伸部 24A和环形延伸部2队的外周面上设置成不能相对旋转。在这里,突起部22k的高度(厚度)H设为例如H = 2mm至3mm,并且卷轴毂22的壁厚W(参见图5)比高度H小。在卷轴毂22的上端面与上凸缘M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在卷轴毂22的下端面与下凸缘沈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形成有预定间隙K(参见图6)。换句话说,各部分的尺寸确定为, 卷轴毂22的上端面不与上凸缘M的下表面接触,并且卷轴毂22的下端面不与下凸缘沈的上表面接触(即,以使它们不会触碰)。如图6中所示,限制环形延伸部24Α和环形延伸部的径向位置的定位部23形成为,在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与突起部22Α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延伸(跨置)。各个定位部23构造有例如倾斜面23Α和位置限制面23Β。在倾斜面23Α上,卷轴毂22的内径朝向突起部22Α逐渐变小。位置限制面2 与倾斜面23A接续,并且形成为与卷轴毂22的内周面平行。定位限制面23B限制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的径向位置,并且使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均相对于卷轴毂22居中(对齐)。定位限制面2 与环形延伸部24A的外周面和环形延伸部26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约为0. 03mm。分别在卷轴毂22的相对于突起部22A(位置限制面23B)位于上侧的内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4A的外周面之间,以及在卷轴毂22的相对于突起部22A(位置限制面 23B)位于下侧的内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6A的外周面之间,由定位部23(倾斜面23A)形成预定空隙(间隙)S (例如,S = 0. 2mm或者更大)。突起部22A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宽度)与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A 的壁厚(厚度)D2(参见图幻相同。在突起部22A的径向内侧上部形成有具有预定角度的斜面22B。环形延伸部24A的壁厚(厚度)D1 (参见图5)与突起部22A的除斜面22B之外的上表面的径向宽度相同。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当设置在卷轴毂22内部的制动部件80(将在下文中描述)向上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时,制动部件80因斜面22B的存在而不干涉突起部22A(参见图8)。如图1至图3中所示,在下凸缘沈的下表面环形地形成有卷轴齿轮44。在下壳体 16的大致中部切开齿轮孔40,以便将卷轴齿轮44露出在外。当从该齿轮孔40露出的卷轴齿轮44与形成在驱动装置的旋转轴100上的驱动齿轮102(参见图7和图8)啮合并受驱动而旋转时,卷轴20在壳体12内相对于壳体12旋转。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环形卷轴板46借助嵌入成型法等在卷轴齿轮44的径向内侧固定至下凸缘沈的下表面。设置在驱动装置的旋转轴100上的环形磁体(未示出)吸引并保持卷轴板46。卷轴20受游隙限制壁42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动,游隙限制壁42设置成从上壳体14和下壳体16的各个内表面的一部分伸出,并且用作沿着与齿轮孔40同轴的圆形轨迹的内壁。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下凸缘沈的相对于环形延伸部2队的径向内侧等间距地设置有多个啮合齿轮48 (例如,间隔120°的三个齿轮),啮合齿轮48竖立在与下凸缘沈同轴的圆形轨迹上的预定位置处。在啮合齿轮48之间等间距地(例如,间隔120°的三个孔)切开有多个通孔四,通孔四在仰视平面图中位于卷轴齿轮44的预定位置处。制动部件80插入卷轴毂22内,制动部件80具有例如由诸如聚缩醛树脂(POM)等树脂材料形成的圆盘形状。如图1至图3中所示,在制动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周缘部环形地形成有可与啮合齿轮48啮合的制动齿轮84。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十字形形状的旋转限制肋76设置成, 从上壳体14的顶板14A的内表面向下伸出。在制动部件80的上表面,接合壁部86包括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十字形形状的槽部86A,旋转限制肋76插入该槽部86A内。接合壁部86 设置为竖立成高度比旋转限制肋76的高度高。从而,在具有该结构的情况下,使得制动部件80不能相对于壳体12 (上壳体14)旋转,并且制动部件80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引导制动部件80以防止其在卷轴毂22内倾斜。在上壳体14与制动部件80之间设置有压缩螺旋弹簧98。即,压缩螺旋弹簧98设置在以下状态其一端抵靠在突出地设置在上壳体14的旋转限制肋76的外侧的环形突出部78内(即,抵靠在旋转限制肋76与环形突出部78之间);并且压缩螺旋弹簧98的另一端抵靠在形成于制动部件80的上表面上的环形槽88内。从而,该结构为,压缩螺旋弹簧98 的位置不会沿径向移动,并且制动部件80持续受到压缩螺旋弹簧98的推力的向下推压。因此,在不使用时(当未装入驱动装置时),使记录带盒10处于制动齿轮84与啮合齿轮48啮合的状态,并且处于将卷轴20相对于壳体12的相对旋转锁定的锁定状态。在推力作用下卷轴20被压向下壳体16,并且使卷轴齿轮44从齿轮孔40露出。为了防止卷轴毂22内的制动部件80松动(径向错位),可以在环形延伸部26A的内周面上等间距地布置多个限位肋观,该限位肋观的长度延伸至内周面的整个高度(参见图4和图5)。在卷轴毂22内,在制动部件80的下侧(即,在下凸缘沈与制动部件80之间)设置有解除部件90。解除部件90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等边三角形的形状,并由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形成。在解除部件90上的适当位置处切开多个具有预定形状的通孔92 (在示出的情况下为具有六边形形状的三个孔),从而能减小解除部件90的重量。在解除部件的下表面的角部设置有大致圆柱形的腿部94,该腿部94从解除部件 90的下表面伸出。腿部94插入通孔四并且向下伸出预定高度至下凸缘沈的卷轴齿轮44 之外。从而,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伴随着旋转轴100的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啮合的操作,腿部94受到向上推动,从而解除部件90向上推动制动部件80。这里,该结构构造成,即使解除部件90升至最高位置(通常上升约2mm至3mm)时, 腿部94也不能完全移出通孔四。在解除部件90的上表面的中部形成有平面部96,该平面部在平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具有大致半球形形状的解除突出部82抵靠在平面部96上, 该接触突出部82设置成从制动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中部伸出。从而,减小了制动部件 80与解除部件90之间抵靠的面积,并且减小了卷轴22在旋转期间的滑动阻力。下面,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记录带盒10和卷轴20的操作。当不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记录带盒10时(存放期间和运输期间等),孔18被门50封闭。而当要使用记录带T 时,使前壁12A朝前,并且朝箭头A的方向将记录带盒10装入驱动装置中。因此,首先使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开闭部件与门50的突出部56接合。在该情况下,当使记录带盒10朝箭头A的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开闭部件克服螺旋弹簧58的推力使突出部56相对地向后移动。从而,上面有突出部56伸出的门50沿右壁12B在槽部64中向后滑动,并且将孔18敞开。当将记录带盒10装入至驱动装置中的预定深度处且孔18按上述方式被完全敞开时,驱动装置的定位部件(未示出)相对地进入形成在下壳体16中的定位孔部(未示出)。 这里,术语“相对地”的意思包括记录带盒10下降的情况和定位部件上升的情况,并且术语 “相对地”类似地适用于下面的情况。于是,记录带盒10被精确地定位在驱动装置中的预定位置,并且限制门50的进一步滑动(向后移动)。当记录带盒10被定位于预定位置时,旋转轴100经由齿轮孔40相对地进入记录带盒10,并且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啮合。由此,伴随着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 啮合的操作,克服压缩螺旋弹簧98的推力向上推动从卷轴齿轮44伸出的腿部94,解除部件 90向上推动制动部件80,进而解除制动齿轮84与啮合齿轮48之间的啮合。在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完全啮合的状态下,设置在驱动齿轮102内侧的环形磁体(未示出)的磁力吸引并保持卷轴板46。从而,使卷轴20进入锁定解除状态(参见图8),同时保持卷轴齿轮44与驱动齿轮102的啮合,其中,在锁定解除状态下卷轴20可在壳体12中相对于壳体12相对地旋转。设置在驱动装置上的抽出部件经由敞开的孔18进入壳体12,抓紧置于并保持在销保持部36上的引导销30,并且抽出引导销30。这里,由于记录带盒10被精确地定位于驱动装置中,因此抽出部件可以可靠地将其钩与引导销30的环形槽32啮合。此外,由于解除了卷轴20的锁定状态,卷轴20随着抽出操作而旋转。将按上述方式从孔18中取出的引导销30收纳在缠绕卷轴(未示出)上。然后, 缠绕卷轴和卷轴20受驱动而同步旋转。从而,记录带T在从壳体12中连续抽出的同时被缠绕在缠绕卷轴上。设置在预定的带路径上的记录/重放头(未示出)执行信息的记录和 /或重放。当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结束并且记录带盒10从驱动装置中弹出时,首先,旋转轴100反向旋转。从而,将记录带T回绕在卷轴20上。然后,当记录带T被完全地回绕在卷轴20上并且引导销30被保持在销保持部36处时,从定位孔部相对地移走定位部件,从齿轮孔40相对地移走旋转轴100,并且解除驱动齿轮102与卷轴齿轮44的啮合。因此,压缩螺旋弹簧98的推力向下按压制动部件80和解除部件90,插入通孔四中的腿部94从下凸缘沈的底面向下伸出至预定高度而越过卷轴齿轮44,并且制动齿轮84 与啮合齿轮48啮合。从而,使卷轴20进入锁定状态,在该状态下,卷轴20的相对旋转被锁定(参见图7)。其后,弹出机构(未示出)使记录带盒10朝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移动。于是,随着该移动,门50在螺旋弹簧58的推力的作用下朝将孔18封闭的方向滑动,从而将孔18完全封闭(恢复到其初始状态)。在卷轴20相对于壳体12的相对旋转被锁定且孔18按上述方式封闭的情况下,记录带盒10从驱动装置内完全弹出。这里,容纳在记录带盒10中的卷轴20具有由卷轴毂22、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形成的三件式结构。具体而言,朝向卷轴毂22的径向内侧(朝向卷轴20的旋转中心)伸出预定长度的突起部22A设置成,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环形地伸出。另外,插入卷轴毂22中的具有预定高度的环形延伸部24A和26A分别与上凸缘部M和下凸缘部沈形成一体。如此,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轴毂22 内,环形延伸部2认的上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A的下表面,并且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k的上表面。从而,将具有三件式结构的卷轴20与布置在环形延伸部24A和 26A的外周面侧的卷轴毂22装配在一起。现在,对制造步骤(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如图9所示,将下凸缘沈的卷轴齿轮44支撑在基座104的基准部分106上。基准部分106形成为形状与卷轴齿轮44 的形状大致相同的齿轮。卷轴齿轮44与基准部分106的轮齿啮合,并且下凸缘沈在定位状态下被支撑在基座104上。当下凸缘沈被支撑在基座104的基准部分106上时,围绕环形延伸部26A配合卷轴毂22,以便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轴毂22中,并且使突起部22A的下表面抵靠(接触) 环形延伸部26A的上表面。然后,将焊头108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并且利用焊头 108产生的超声波焊接肋27。从而,完成了将卷轴毂22焊接到下凸缘沈上的第一步。当已将卷轴毂22焊接到下凸缘沈上时,暂时将焊头108提起,并且,如图10所示, 将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插入卷轴毂22中并使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抵靠(接触)突起部22A的上表面。然后,将焊头108降低并抵靠在环形延伸部24A正上方的上表面(顶面)24D上,也就是抵靠在上凸缘部MB的内周面侧。利用焊头108产生的超声波来焊接肋25。从而,完成了将上凸缘M焊接到卷轴毂22上的第二步,并且制造(装配)出卷轴20。如此,根据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卷轴20的制造方法,在下凸缘沈的卷轴齿轮 44由基座104的基准部分106进行支撑的状态下,将卷轴毂22的突起部22A焊接到环形延伸部26A上,环形延伸部26A形成在卷轴齿轮44的轴向延长线上,并且然后(在同样的状态下),将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焊接到突起部22A上。因此,在各焊接期间,不需要改变基座104的基准部分106,并且可以只从一侧,即上侧(上凸缘对侧)应用焊头108。也就是说,将焊头108设置在基座104的基准部分106的轴向延长线上以及只从一侧(上侧)供应焊头108是充分的。因而,可以精确地焊接卷轴毂22的突起部22A以及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26A和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从而,即使采用具有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结构的卷轴20,也不会产生节拍时间缩短的问题。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突起部22A的下表面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环形抵靠部分 22C,以用作抵靠在环形延伸部^A的上表面上的第一抵靠部分。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环形抵靠部分MC,以用作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的第二抵靠部分。如图11所示,当由此形成环形抵靠部分22C和24C并且环形延伸部24A和26A焊接到突起部22A上时,可以确定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相对于卷轴毂22在轴向上的位置 (可以控制间隙K)。因此,各卷轴之间在上凸缘部24B与下凸缘部26B之间的间距方面的改变(依赖于肋25和肋27焊接精度的改变)可以得到抑制或避免(也就是说,可以使上凸缘部24B与下凸缘部26B之间的间距全部一致)。存在如下类似的构造环形抵靠部分(未示出)形成在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 26A的上表面的径向内侧,并且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下表面上,而不是将环形抵靠部分22C 形成在突起部22A的下表面的径向内侧。相反地,因为在将卷轴毂22焊接到下凸缘沈上时焊头108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所以不可以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形成抵靠部分(焊头108可以不应用至形成有抵靠部分的位置)。于是,环形抵靠部分24C形成在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上。示出的环形抵靠部分22C和24C分别形成在突起部22A和环形延伸部24A的径向内侧。然而,环形抵靠部分22C和24C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径向内侧。此外,虽然示出的环形抵靠部分22C和24C沿周向形成为环形形状,但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抵靠部分不限于沿周向的环形形状。例如,抵靠部分可以沿周向等间距地间隔地形成,并且可以沿径向等间距地(呈辐射状的形式)形成多个抵靠部分。总之,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卷轴20具有这样的结构将一体地形成在上凸缘 24和下凸缘沈上的环形延伸部24A和26A焊接到从卷轴毂22的内周面伸出的突起部22A 上。因此,可以改善将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焊接到卷轴毂22上时的装配简易性(焊接简易性),并且可以改善焊接强度。当将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轴毂22 中时,利用形成在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上的定位部分23调整环形延伸部24A和2队的径向位置。也就是说,当将上凸缘M的环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缘沈的环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轴毂22中时,环形延伸部24A的下端部和环形延伸部2队的上端部分别由定位部分23 的倾斜面23A进行引导,并被引导至位置限制面23B,并且由位置限制面23B限制环形延伸部24A和26k的径向位置。因此,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相对于卷轴毂22适当地居中,可以使卷轴齿轮44与卷轴毂22的对齐(使旋转中心与卷轴毂22的旋转中心一致的定位) 更精确。当装配好卷轴20时,在卷轴毂22的上端面与上凸缘M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在卷轴毂22的下端面与下凸缘沈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K。另外,由定位部分23在卷轴毂22的内周面与环形延伸部24A和环形延伸部2队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S。因此,如果记录带T的缠绕量增加并且带缠绕所导致的压力增加并且卷轴毂22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弯曲),那么上凸缘M和下凸缘26不跟随这种变形。也就是说,因为除了间隙K之外又设置了间隙S,所以可以防止上凸缘M和下凸缘沈的变形。因此,可以将卷轴20设置为可适于记录容量的增大。因为突起部22A形成在卷轴毂22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所以卷轴毂 22在突起部22A附近的上方和下方一致地弹性变形(呈上方与下方之间对称的形状)。因此,不管存放记录带盒10的环境如何,都可以抑制记录带T在缠绕在卷轴20上的状态下的变形,并且可以防止长期存放记录带盒10等时记录带T性能的劣化。具体地说,突起部22A沿卷轴毂22的内周面形成环形形状,并且突起部22A可以改善卷轴毂22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的刚度。从而,卷轴毂22在突起部22A 附近的上方和下方一致地弹性变形,并且可以进一步抑制或防止记录带T在缠绕在卷轴20 上的状态下的变形。虽然期望突起部22A和定位部分23形成为示出的环形形状,但上述部分例如,可以等间距地间隔地形成。具体地说,假设定位部分23等间距地形成在至少3个位置(3个点),则可以将上凸缘M和下凸缘26相对于卷轴毂22居中(对齐)。虽然期望突起部22A设置成从卷轴毂22的高度方向(轴向)上的精确中部伸出, 但也期望突起部22A形成在最容易变形的区域,并且突起部22A在上下方向(轴向)上稍微偏移是可接受的。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突起部22A的位置表示为位于高度方向 (轴向)上的大致中部。相应地对环形延伸部24A和26k的高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也是可接受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具有包括用作引导部件的引导销30的构造。然而,构造可以包括引导块(未示出)、引导带(未示出)等。将封闭孔18的门50可以构造为例如沿预定圆弧(未示出)移动。记录带T可以理解为能够记录信息并重放所记录信息的细长带形的信息记录和重放介质。显然,记录带盒10可应用于任何记录/重放系统的记录带T。
权利要求
1.一种卷轴制造方法,所述卷轴包括由树脂制造的毂,其形成管状形状,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远离两个端部处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由树脂制造的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第一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以及齿轮,其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轴向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侧相反的轴向相反侧;以及由树脂制造的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个端部侧;以及第二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所述卷轴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将所述齿轮支撑在基座的基准部分上,将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将焊头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将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将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将所述焊头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将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轴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包括将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 或者将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步包括将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的第二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
3.一种卷轴,包括由树脂制造的毂,其形成管状形状,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远离两个端部处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由树脂制造的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第一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以及齿轮,其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轴向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侧相反的轴向相反侧;以及由树脂制造的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个端部侧;以及第二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其中,所述卷轴按以下步骤来制造第一步,将所述齿轮支撑在基座的基准部分上,将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将焊头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将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将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将所述焊头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将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轴,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毂的轴向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轴,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环形形状。
6.一种记录带盒,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个卷轴,记录带缠绕在所述卷轴上; 壳体,其容纳所述单个卷轴;以及引导部件,其与所述记录带的端部相连,所述引导部件适于经由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孔抽出。
7.一种卷轴,包括由树脂制造的毂,其形成管状形状,在所述毂的内周面上远离两个端部处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记录带缠绕在所述毂的外周面上;由树脂制造的第一凸缘,其包括第一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一个端部侧;第一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一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以及齿轮,其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轴向延伸的延长线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的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侧相反的轴向相反侧;由树脂制造的第二凸缘,其包括第二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毂的另一个端部侧;以及第二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二凸缘部沿所述毂的轴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第一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轴,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毂的轴向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轴,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环形形状。
10.一种记录带盒,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个卷轴,记录带缠绕在所述卷轴上; 壳体,其容纳所述单个卷轴;以及引导部件,其与所述记录带的端部相连,所述引导部件适于经由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孔抽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卷轴制造方法、卷轴以及记录带盒。该卷轴设有毂,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径向伸出的突起部;第一凸缘,其包括沿毂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凸缘,其包括沿毂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该卷轴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第一凸缘的齿轮支撑在基座的基准部分上,将突起部抵靠在第一延伸部上,将超声波焊头放在突起部并将突起部焊接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然后将第二延伸部抵靠在突起部上,将焊头放在第二延伸部或第二凸缘部并将第二延伸部焊接到突起部上。
文档编号B29C65/08GK102157179SQ20111003584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4日
发明者平口和男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