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位司筒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9471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位司筒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位司筒机构,包括铲机、行位本体和斜导柱,所述铲机具有相交呈钝角的压紧部和滑动部,所述行位本体具有相交呈钝角的第一被压部和第二被压部;还包括用于柱孔成型的内针和用于抵压胶柱的司筒,所述内针分别与滑动部和第一被压部横向滑动配合,内针的一端由滑动部的左侧伸出,该内针的伸出端连接有一镶件,内针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滑动部后伸入第一被压部内;所述司筒可滑动地套装在内针外,并位于第一被压部内与该第一被压部横向滑动配合,所述内针的右端伸出司筒的右端部,所述司筒的左端与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一竖直面相抵。本实用新型能对带有胶柱的注塑件有效脱模,防止粘模。
【专利说明】一种行位司筒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行位司筒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很多塑胶产品需要设计行位才能出模。当注塑件有较深的胶柱孔时,行位上要设计行位镶针,方便模具的加工。而正式因为盖较深的胶柱孔时,常会出现胶柱粘模的情况。现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在行位上设置顶针,防止胶柱粘模,但效果并不好,不但容易出现顶白而反反复复的修模,浪费成本,而且脱模可靠性差,仍有机会粘模。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位司筒机构,能对带有胶柱的注塑件有效脱模,防止粘模。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行位司筒机构,包括铲机、行位本体和斜导柱,所述铲机具有相交呈钝角的压紧部和滑动部,所述行位本体具有相交呈钝角的第一被压部和第二被压部,所述压紧部的底面与第一被压部的顶面贴合且滑动配合,所述滑动部的底面与第二被压部的顶面贴合且滑动配合,滑动部的右侧面与第一被压部的左侧面均为第一倾斜面,两第一倾斜面滑动配合;所述斜导柱倾斜固定于压紧部,并穿过第一被压部后伸出,该斜导柱与第一被压部滑动配合;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上开有凹槽,该凹槽的槽底为第一竖直面;所述行位司筒机构还包括用于柱孔成型的内针和用于抵压胶柱的司筒,所述内针分别与滑动部和第一被压部横向滑动配合,内针的一端由滑动部的左侧伸出,该内针的伸出端连接有一镶件,内针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滑动部后伸入第一被压部内;所述司筒可滑动地套装在内针外,并位于第一被压部内与该第一被压部横向滑动配合,所述内针的右端伸出司筒的右端部,所述司筒的左端与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一竖直面相抵。
[0006]优选地,所述司筒的左端通过一固定连接的挡块与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一竖直面相抵,该挡块的左端部具有与第一竖直面滑动配合的第二竖直面和与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二竖直面相交呈钝角,且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第二竖直面的竖向高度小于第一竖直面的竖向高度。
[0007]优选地,所述内针的右端部呈圆锥形。
[0008]优选地,所述镶件与第二被压部垂直相连。
[0009]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本实用新型的司筒可与第一竖直面滑动配合,从而使内针在行位本体的带动下,先脱离柱孔,而此时司筒的右端部仍与胶柱相抵,从而可以克服内针抽出时的胶柱粘模缺陷,在司筒在第一竖直面滑动配合一段距离后,再次与第一倾斜面配合,从而使行位本体及司筒完全脱离注塑件,完成分膜。而且,本实用新型设置于压紧部和第一被压部之间的斜导柱,可缩减行位本体和铲机在横向的长度,利于减小模具体积,节省材料。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行位司筒机构行位本体未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行位司筒机构行位本体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铲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行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铲机;11、压紧部;12、滑动部;2、行位本体;21、第一被压部;22、第二被压部;3、斜导柱;4、第一倾斜面;5、凹槽;6、第一竖直面;7、柱孔;8、内针;81、镶件;9、胶柱;10、司筒;101、挡块;102、第二竖直面;103、第二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4所示的一种行位司筒机构,包括铲机1、行位本体2和斜导柱3,铲机I具有相交呈钝角的压紧部11和滑动部12,行位本体2具有相交呈钝角的第一被压部21和第二被压部22,压紧部11的底面与第一被压部21的顶面贴合且滑动配合,滑动部12的底面与第二被压部22的顶面贴合且滑动配合,滑动部12的右侧面与第一被压部21的左侧面均为第一倾斜面4,两第一倾斜面4滑动配合;斜导柱3倾斜固定于压紧部11,并穿过第一被压部21后伸出,该斜导柱3与第一被压部21滑动配合;滑动部12的第一倾斜面4上开有凹槽5,该凹槽5的槽底为第一竖直面6。
[0018]本行位司筒机构还包括用于柱孔7成型的内针8和用于抵压胶柱9的司筒10,内针8分别与滑动部12和第一被压部21横向滑动配合,内针8的一端由滑动部12的左侧伸出,该内针8的伸出端连接有一镶件81,内针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滑动部12后伸入第一被压部21内;司筒10可滑动地套装在内针8外,并位于第一被压部21内与该第一被压部21横向滑动配合,内针8的右端伸出司筒10的右端部,司筒10的左端与滑动部12的第一倾斜面4或第一竖直面6相抵。
[0019]其中,内针8是作为塑胶件中柱孔7成型的镶针;镶件81与第二被压部22垂直相连,从而在行位本体2移动时可联动带动内针8移动,又可便于内针8的固定安装。当外部模具的前模和后模进行分模动作时,带动行位本体2沿斜导柱3向左滑动,同时在两第一倾斜面4的配合下向下移动。行位本体2向左滑动的动作将通过镶件81传动至内针8,此时内针8随行位本体2向左滑动而脱离柱孔7。因为内针8脱离柱孔7时,易粘模,所以,在凹槽5中的第一竖直面6和司筒10的竖直方向配合作用下,司筒10仍可保持与胶柱9相抵,防止粘模。而在与第一竖直面6竖直滑动一段距离后,司筒10将再次与滑动部12的第一倾斜面4滑动配合,从而再带动司筒10脱离胶柱9,形成两段滑动配合。
[0020]为提高上述两段滑动配合的稳定性,司筒10的左端通过一固定连接的挡块101与滑动部12的第一倾斜面4或第一竖直面6相抵,该挡块101的左端部具有与第一竖直面6滑动配合的第二竖直面102和与滑动部12的第一倾斜面4滑动配合的第二倾斜面103,第二倾斜面103与第二竖直面102相交呈钝角,且第二倾斜面103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面4的倾斜角度相同;第二竖直面102的竖向高度小于第一竖直面6的竖向高度。[0021]通过第一竖直面6和第二竖直面102的竖向滑动配合,以及通过滑动部12的第一倾斜面4和第二倾斜面103的倾斜方向的滑动配合,可使司筒10对胶柱9的抵压作用平稳,而从竖直滑动配合至倾斜滑动配合的过程也得到稳定过渡,防止振动。为便于内针8可在向左移动后短距离内即可脱离柱孔7,内针8的右端部呈圆锥形,当内针8向左移动一小端距离后,内针8右端部的各面即脱离与柱孔7的接触,从而减小了行位本体2移动的行程,大大降低了开模、合模的时间。
[0022]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行位司筒机构,包括铲机、行位本体和斜导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机具有相交呈钝角的压紧部和滑动部,所述行位本体具有相交呈钝角的第一被压部和第二被压部,所述压紧部的底面与第一被压部的顶面贴合且滑动配合,所述滑动部的底面与第二被压部的顶面贴合且滑动配合,滑动部的右侧面与第一被压部的左侧面均为第一倾斜面,两第一倾斜面滑动配合;所述斜导柱倾斜固定于压紧部,并穿过第一被压部后伸出,该斜导柱与第一被压部滑动配合;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上开有凹槽,该凹槽的槽底为第一竖直面;所述行位司筒机构还包括用于柱孔成型的内针和用于抵压胶柱的司筒,所述内针分别与滑动部和第一被压部横向滑动配合,内针的一端由滑动部的左侧伸出,该内针的伸出端连接有一镶件,内针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滑动部后伸入第一被压部内;所述司筒可滑动地套装在内针外,并位于第一被压部内与该第一被压部横向滑动配合,所述内针的右端伸出司筒的右端部,所述司筒的左端与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一竖直面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位司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司筒的左端通过一固定连接的挡块与所述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或所述第一竖直面相抵,该挡块的左端部具有与第一竖直面滑动配合的第二竖直面和与滑动部的第一倾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相交呈钝角,且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二竖直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第二竖直面的竖向高度小于第一竖直面的竖向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位司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针的右端部呈圆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位司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镶件与第二被压部垂直相连。
【文档编号】B29C45/40GK203665877SQ201320855735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杨镭 申请人:迅兴塑胶模具(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