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翼式微喷带冷却定型的定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8939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护翼式微喷带冷却定型的定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喷带设备,特别是一种护翼式微喷带冷却定型的定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微喷带是在可压扁的塑料软管上采用机械或激光直接加工出水小孔,进行滴灌或微喷灌的节水灌溉设备。将每组3个出水孔、5个出水孔或更多出水孔的微喷带直接铺设在地面,直射在空中的水流就能形成类似细雨的微喷灌效果。而护翼式微喷带是在传统微喷带的两侧专门做出来两条侧翼,这样可防止微喷带在卷取成盘的过程中由于微喷带被压扁而产生两侧容易开裂的现象产生。在护翼式微喷带生产设备中,带有两侧护翼的微喷带膜坯从挤出模具中挤出,然后通过冷却定型后,进入机械或激光打孔机加工小孔,再卷取成盘。而现有的定径装置基本都采用模坯内充压缩空气的定径方式,冷却方式则采用膜坯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方式。这种方式生产速度慢、充气量的多少不容易控制,而充气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微喷带的直径大小,极易造成微喷带直径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直径准确的护翼式微喷带冷却定型的定径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护翼式微喷带冷却定型的定径装置,包括真空箱,所述真空箱为设有上、下盖的圆桶形结构,还包括置于真空箱内的预冷套和真空套,预冷套和真空套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预冷套和真空套的内壁分别对称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第四U形槽结构,真空套的上端置于真空箱的上部并通过预冷套法兰与预冷套的下端固接,预冷套的上端通过真空套固定盘与真空箱的上盖固接;真空套的下端通过真空箱下挡盘和密封垫与真空箱的下盖固接,真空套和预冷套的本体设有透孔结构;真空箱内设有进排水管、溢水管和抽真空管,所述抽真空管与真空泵连通,上盖设有真空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生产效率高、生产速度快、护翼型微喷带的直径准确。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是:

所述真空套包括上真空套和下真空套,上真空套的上端通过预冷套法兰与预冷套的下端固接,上真空套的下端通过真空套压盘与下真空套的上端固结,下真空套的下端通过真空箱下挡盘和密封垫与真空箱的下盖固接,下真空套的下端置于真空箱下盖的外侧。

所述预冷套上端的内壁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结构,第一凹槽与径向贯通预冷套本体的第一进水孔连通;所述真空套固定盘的内壁设有环形的第二凹槽结构,第二凹槽结构与第一凹槽相对应,真空套固定盘设有径向的第二进水孔,第二进水孔与第二凹槽连通。

所述透孔位于真空套和预冷套的径向方向,透孔贯通于真空套和预冷套本体,透孔多层布置,每层均布多个。

所述真空套和预冷套置于真空箱的中心。

所述溢水管的上端置于真空箱的上部,下端与真空箱下盖的边缘固接。

所述抽真空管的上端置于真空箱的上部,下端与真空箱下盖的边缘固接,抽真空管的高度大于溢水管的高度。

所述进排水管置于真空箱下盖的边缘,与真空箱下盖固接。

所述上真空套下端的外圆周设有第一环形凸台结构,下真空套的上端的外圆周设有第二环形凸台结构,第一环形凸台的上方设有真空套上压盘,第二环形凸台的下方设有真空套下压盘,真空套上、下压盘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第一、第二U形槽以预冷套的圆心对称布置,第三、第四U形槽以真空套的圆心对称布置,第一、第三U形槽和第二、第四U形槽的中心线分别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抽真空管与真空泵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A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B-B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C-C视图。

图中:真空箱1;上盖1-1;下盖1-2;真空套固定盘2;第二进水孔2-1;第二凹槽2-2;预冷套3;第一凹槽3-1;第一进水孔3-2;第一U形槽3-3;第二U形槽3-4;预冷套法兰4;上真空套5;第一环形凸台5-1;透孔5-2;第三U形槽5-3;第四U形槽5-4;真空套压盘6;真空套上压盘6-1;真空套下压盘6-2;下真空套7;第二环形凸台7-1;密封胶垫8;真空箱下挡盘9;真空泵10;真空表11;真空度调节阀12;溢水管13;抽真空管14;进排水管15;真空连接管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设实施例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包括真空箱1(图1所示),真空箱1为圆桶形结构,真空箱1设有上盖1-1、下盖1-2,上盖1-1、下盖1-2和真空箱1的桶体密封焊接连接。真空箱1的上部设有预冷套3,预冷套3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预冷套3的内壁对称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一U形槽3-3和第二U形槽结构3-4(图5所示),用于通过微喷带两侧的护翼,第一U形槽3-3和第二U形槽结构3-4以预冷套3的圆心对称布置。预冷套3的本体设有径向的透孔结构5-2(图5所示),透孔5-2贯通于预冷套3本体,透孔5-2多层均匀布置,每层均布12个,用于与真空箱1内互通。透孔5-2与第一U形槽3-3、第二U形槽结构3-4错位布置。预冷套3上端的内壁设有环形的第一凹槽结构3-1,第一凹槽3-1与贯通预冷套3本体的第一进水孔3-2连通。预冷套3的上端通过真空套固定盘2与真空箱1的上盖1-1螺栓连接。真空套固定盘2的内壁设有环形的第二凹槽结构2-2,第二凹槽结构2-2与预冷套3的第一凹槽3-1相对应,真空套固定盘2设有径向的第二进水孔2-1,第二进水孔2-1与第二凹槽2-2连通。

真空箱1内设有真空套,真空套包括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上真空套5的下方设有下真空套7,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的内壁分别对称设有轴向贯通的第三U形槽结构5-3和第四U形槽结构5-4(图5、图6所示),用于通过微喷带两侧的护翼,第三U形槽5-3和第四U形槽5-4分别以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的圆心对称布置。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的本体分别设有透孔5-2,透孔5-2位于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的径向方向,透孔5-2贯通于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本体,透孔5-2多层均匀布置,每层均布12个,用于与真空箱1内互通。透孔5-2与第三U形槽结构5-3和第四U形槽结构5-4错位布置。上真空套5的上端置于真空箱1的上部,上真空套5的上端设有预冷套法兰4,预冷套法兰4与上真空套5焊接连接,预冷套3的下端面设有螺纹孔,上真空套5通过预冷套法兰4与预冷套3的下端螺栓连接。预冷套3的第一U形槽3-3的中心线与上真空套5的第三U形槽5-3的中心线重合,预冷套3的第二U形槽结构3-4的中心线与上真空套5的第四U形槽5-4的中心线重合。上真空套5下端的外圆周设有第一环形凸台5-1结构,第一环形凸台5-1的上方设有真空套上压盘6-1。下真空套7的上端的外圆周设有第二环形凸台结构7-1,第二环形凸台7-1的下方设有真空套下压盘6-2。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通过真空套压盘6的真空套上压盘6-1、真空套下压盘6-2螺栓连接。上真空套5的第三U形槽5-3的中心线与下真空套7的第三U形槽5-3的中心线重合,上真空套5的第四U形槽5-4的中心线与下真空套7的第四U形槽5-4的中心线重合。下真空套7的下端通过真空箱下挡盘9真空箱1的下盖1-2螺栓连接,真空箱下挡盘9和真空箱1的下盖1-2之间设有密封胶垫8,下真空套7的下端置于真空箱1的下盖1-2的外侧。

真空箱1内设有溢水管13、抽真空管14和进排水管15(图3所示),溢水管13的上端置于真空箱1的上部,下端与真空箱1的下盖1-2的边缘焊接连接,溢水管13与溢流管路连通。进排水管15置于真空箱1的下盖1-2的边缘,与真空箱1的下盖1-2焊接连接,进排水管15与进排水管路连通。抽真空管14的一端与真空连接管16的一端连通,真空连接管16的另一端与真空度调节阀12的一端连通,真空度调节阀12的另一端与真空泵10的吸气口连通。真空箱1的上盖1-0设有真空表11。

本实施例在真空箱内设置了可循环的冷却水,用于冷却护翼式微喷带。工作时,开启真空箱1的进排水管15,使真空箱1内维持有同溢水管12相同高度液面;开启真空泵10,调节真空度调节阀12的开合程度,使真空表11显示生产工艺所需的真空度值;从挤出模具挤出的护翼式微喷带模坯依次穿过预冷套3、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在此过程中完成冷却,同时由于真空箱1内的真空度使模坯紧贴在预冷套3、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这三个套的内壁上完成了定径。需要注意的是要让模坯两侧护翼在预冷套3、真空套上部5和真空套下部7的第一U形槽3-3、第二U形槽3-4、第三U形槽5-3和第四U形槽5-4中穿过,以防刮蹭两侧护翼,对其造成伤害,同时两侧的护翼在穿过预冷套3、上真空套5和下真空套7时也可以完全冷却。模坯在预冷套3、上真空套5、下真空套7穿过时,通过真空箱1的真空度使模坯紧贴在这三个套的内壁上达到了定径的效果。本实施例能高速、稳定生产护翼式微喷带。通过更换不同内径的预冷套3、上真空套5、下真空套7,可完成不同规格护翼式微喷带的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