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制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35522发布日期:2019-05-22 03:09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溶液制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溶液制膜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光学膜的制造方法,有溶液制膜方法。溶液制膜方法是如下一种方法:通过使聚合物溶解于溶剂的胶浆流延在行进的流延支撑体来形成流延膜,通过将该流延膜从流延支撑体剥离来形成膜,并干燥所形成的膜。流延膜在流延支撑体上固化成通过剥取形成的膜能够传送的状态。作为在流延支撑体上固化流延膜的方法,有干燥流延膜的方法。

流延膜的膜面的平滑性会影响所获得的膜的膜面的状态,因此提出有提高流延膜的膜面的平滑性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06-297903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通过第1干燥工序和第2干燥工序干燥流延膜。第1干燥工序从将流延支撑体的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第1送风口,一边将静压在50pa~200pa的范围内调整为固定,一边向刚形成的流延膜送出在50℃~160℃的范围内将温度设为大致一定的风。第2干燥工序在第1干燥工序之后,根据流延膜包含的溶剂量,从朝向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的第2送风口,向流延膜送出与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大致平行的风。

相对于此,考虑到吹送风容易引起流延膜的干燥不均,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03543号公报中,通过与流延支撑体对置设置的冷凝板干燥刚进行了流延的流延膜。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用于移动终端的图像显示面的玻璃例如容易因冲击等破裂。因此,要求覆盖玻璃表面的树脂(聚合物)制的膜和/或将玻璃替换成树脂(聚合物)制的膜。关于这一点,通过日本特开2006-297903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3-103543号公报等以往的溶液制膜方法制造的光学膜在偏振片的保护膜等用途中具有充分的平滑性。然而,该平滑性不及具有光泽感的上述玻璃,例如为了用作如上述的图像显示面的保护膜,需要进一步提高平滑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平滑性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光学膜的溶液制膜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溶液制膜方法具有流延膜形成工序、流延膜干燥工序及剥取工序。流延膜形成工序通过在行进的流延支撑体上连续流延聚合物溶解于溶剂的胶浆来形成流延膜。流延膜干燥工序干燥流延膜。剥取工序通过将经过流延膜干燥工序的流延膜从流延支撑体剥取来形成膜。形成有直径最大为7mm的贯穿孔的多孔部件与流延支撑体的胶浆流延的流延面以分离的状态对置而设置。

多孔部件优选为网或多孔板。

通过贯穿孔形成开口的部件面中的开口率优选在35%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流延支撑体与多孔部件之间的距离优选在5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

流延膜干燥工序优选通过设置成与流延支撑体的流延面对置的状态的干燥装置干燥流延膜。多孔部件优选配置于胶浆流延的流延位置与干燥装置之间。

多孔部件优选设置于在使流延支撑体的行进停止的状态下风速在大于0m/s且1m/s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

优选通过挡风部件挡住流入流延支撑体与多孔部件之间的风,所述挡风部件配置成与多孔部件的端缘相对的状态且以比多孔部件更向流延支撑体侧突出的状态。

挡风部件是沿与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挡风板,并且挡风板优选以与流延支撑体分离的状态被设置在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上的多孔部件的下游侧。挡风板与流延支撑体之间的距离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

挡风部件是沿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延伸的挡风壁,并且挡风壁优选以与流延支撑体分离的状态被设置在与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多孔部件的两侧。挡风壁与流延支撑体之间的距离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

挡风部件优选设置成与多孔部件接触的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制造平滑性进一步得到提高的光学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溶液制膜设备的概略图。

图2是网的示意图。

图3是开口率的说明图。

图4是流延支撑体为滚筒的流延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设置有挡风部件的流延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设置有挡风部件的流延装置的概略图。

图8是沿图7的(viii)-(viii)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9a是设置有辅助挡风板的流延装置的概略图,(a)是挡风板、挡风壁及辅助挡风板的平面概略图,(b)是流延装置的侧面的概略图。

图9b是设置有辅助挡风板的流延装置的侧面概略图。

图10是设置有辅助挡风壁的流延装置的概略图,(a)是流延装置的侧面的概略图,(b)是表示挡风壁及辅助挡风壁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的平面概略图。

图11是设置有辅助挡风壁的流延装置的概略图,(a)是流延装置的侧面的概略图,(b)是表示挡风壁及辅助挡风壁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的平面概略图。

图12是平滑性的评价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实施本发明的图1所示的溶液制膜设备10用于制造光学膜(以下,简称为“膜”)11。该膜11构成移动终端的图像显示面,即用作作为配置于图像显示部的触摸面板的最表面的保护膜。该膜11替代以往的玻璃,即能够用作替代品,也可以以贴附在玻璃表面的状态使用。所制造的膜11的厚度在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优选在10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5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200μm。

溶液制膜设备1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流延装置13、拉幅机14、辊干燥装置15、分切机16、卷取装置17。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溶剂含有率(单位;%)为干燥量基准的值,具体而言是将溶剂的质量设为ms,将溶剂含有率求得对象的膜11或流延膜29的质量设为mf时,以{ms/(mf-ms)}×100求得的百分率。

流延装置13是用于从胶浆21形成膜11的装置。胶浆21是聚合物溶解于溶剂的聚合物溶液。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聚合物,使用三乙酸纤维素(以下,称为tac),但也可以使用与tac不同的其他纤维素酰化物。纤维素酰化物的酰基可以仅为1种,或者也可以具有2种以上的酰基。酰基为2种以上时,优选其中一个为乙酰基。将纤维素的羟基用羧酸酯化的比例,即酰基的取代度优选满足所有下述式(i)~(iii)。另外,在以下的式(i)~(iii)中,a及b表示酰基的取代度,a为乙酰基的取代度,并且b为碳原子数3~22的酰基的取代度。

(i)2.0≤a+b≤3.0

(ii)1.0≤a≤3.0

(iii)0≤b≤2.0

酰基的全取代度a+b更优选为2.20以上且2.90以下,尤其优选为2.40以上且2.88以下。并且,碳原子数3~22的酰基的取代度b更优选为0.30以上,尤其优选为0.5以上。

并且,胶浆21的聚合物并不限于纤维素酰化物。例如也可以为丙烯酸树脂、环状烯烃树脂(例如jsrcorporation制的arton(注册商标))等。

作为成为膜11的固体成分,胶浆21可以包含除聚合物以外的成分。作为除聚合物以外的固体成分,例如有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延迟控制剂、微粒子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增塑剂。微粒子是以对膜11赋予润滑性和/或耐划擦性,或抑制重叠膜11时的粘连等的目的而使用的所谓的消光剂。

作为胶浆21的溶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溶剂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使用丁醇、乙醇、丙醇等,这些可以作为混合物并用2种以上。

流延装置13具备形成为环状的连续的流延支撑体即传送带23和沿周向旋转的第1辊26及第2辊27。传送带23卷绕在第1辊26和第2辊27的周面。第1辊26和第2辊27中的至少一个为具有驱动机构的驱动辊即可。通过驱动辊沿周向旋转,与周面接触的传送带23在长边方向上连续行进,并进行循环。另外,在图1中标注有符号x的箭头表示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及膜11的传送方向。另外,流延支撑体不限于传送带23,也可以使用滚筒(参考图4、图5)。

在传送带23的上方具备流延模(以下,称为模)28。模28将所供给的胶浆21拓宽为向图1的纸面进深方向扩展的膜状之后,从流出口(未图示)连续流出。由此,在行进的传送带23上形成流延膜29。另外,以下将胶浆21在传送带23的行进路上流延的位置,即胶浆21与传送带23接触开始的位置称为流延位置,并标注符号pc。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模28设置于第1辊26上的传送带23的上方,将流延位置pc设在第1辊26上。然而,模28的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于从第1辊26朝向第2辊27的传送带23的上方,由此可使胶浆21在从第1辊26朝向第2辊27的传送带23上流延。此时,优选在从第1辊26朝向第2辊27的传送带23的下方配置辊31,并在由辊31支撑的传送带23的上方配置模28。

第1辊26和第2辊27分别具备控制周面的温度的温度控制器(未图示)。第1辊26的周面被冷却至温度成为规定的范围,由此传送带23每行进一周进行一次冷却。由此抑制流延膜29的起泡。第2辊27的周面被加热至温度成为规定的范围,由此更有效地干燥流延膜29。

第1辊26的周面温度优选在0℃以上且40℃以下的范围,第2辊27的周面温度优选在1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关于从模28到达传送带23的胶浆21,所谓流道,也可以在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设置减压腔(未图示)。减压腔通过抽吸流道的上游侧区域的环境气体对该区域进行减压。

将流延膜29干燥至能够向拉幅机14传送的程度之后,以包含溶剂的状态从传送带23剥离,由此形成膜11。剥取优选在溶剂含有率成为100%以下之后进行,更优选在25%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进行。

剥取时,利用作为剥取部的辊(以下,称为剥取辊)33支撑膜11,并将流延膜29从传送带23剥离的剥取位置pp保持固定。剥取辊33可以为具备驱动机构并沿周向旋转的驱动辊。另外,剥取利用第1辊26上的传送带23进行。传送带23进行循环而从剥取位置pp返回流延位置pc,并在流延位置pc重新流延新的胶浆21。

流延装置13具备供气干燥单元41和作为多孔部件的网42。供气干燥单元41为使将流延膜29干燥至能够进行从传送带23剥取后的传送的程度的流延膜干燥装置。供气干燥单元41设置在比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上的模28更向下游的位置,并具有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和第1排气部48、第2排气部49。将它们配置在形成传送带23的流延膜29的流延面23a侧,沿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并从上游侧依次排列有第1供气部45、第1排气部48、第2供气部46、第2排气部49、第3供气部47。

在该例子中,将第1供气部45配置在第1辊26上的传送带23的行进路附近,第1排气部48和第2供气部46配置在从第1辊26朝向第2辊27的传送带23的行进路附近,第2排气部49配置在与第2辊27接触的传送带23的行进路附近,第3供气部47配置在与第1辊26接触开始的位置附近的传送带23的行进路附近。其中,配置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和第1排气部48、第2排气部49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在从流延位置pc朝向剥取位置pp的传送带23的行进路附近即可。并且,供气部和排气部的数量也并不限于此,设为与传送带23的长度等相应的数量即可。

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流出被加热的干燥气体,第1排气部48和第2排气部49抽吸气体并排气。在此,传送带23、模28、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第1排气部48、第2排气部49等收容在与外部空间隔断的腔51的内部,第1排气部48和第2排气部49将所抽吸的气体排出至该腔51的外部。供气干燥单元41在腔51的外部具备送风控制器52。送风控制器52具备风扇(未图示)和控制部(未图示),控制部经风扇将作为干燥气体的例如空气分别送至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并将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与来自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的各流量、第1排气部48和第2排气部49各自的气体抽吸力分开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的干燥气体通过送风控制器52被加热至约90℃。使如此加热的干燥气体作为暖风在流延膜29上流动,从而加热流延膜29并促进干燥。干燥气体的温度优选在40℃以上且140℃以下的范围内。

将第1供气部45和第2供气部46配置成使干燥气体流出的流出口(未图示)朝向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x的状态,由此以顺风向传送中的流延膜29供给干燥气体。该干燥气体成为与流延膜29的膜面平行的流体。将第3供气部47配置成使干燥气体流出的流出口(未图示)朝向与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x相反一侧的状态,由此以逆风向传送中的流延膜29供给干燥气体。该干燥气体也成为与流延膜29的膜面平行的流体。将第1排气部48和第2排气部49配置成抽吸气体的抽吸口(未图示)朝向所通过的流延膜29的状态。第1排气部48在第1供气部45与第2供气部46之间,第2排气部49在第2供气部46与第3供气部47之间,分别抽吸气体。其中,所供给的干燥气体的朝向并不限于此,可以为与流延膜29垂直的朝向。另外,将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的流出口、第1排气部48及第2排气部49的抽吸口设为沿传送带23的宽度方向(图1的纸面进深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送风控制器52分别独立地控制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第1排气部48及第2排气部49,但并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可以分别在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第1排气部48及第2排气部49设置控制器(未图示),并通过各控制器控制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第1排气部48及第2排气部49。改变供气部和排气部的数量的情况也相同。

干燥流延膜29的流延膜干燥装置并不限于供气干燥单元41,可以使用干燥流延膜的公知的干燥装置。例如可以为具备形成为覆盖流延膜29的大小的箱状的供气箱和设置于该供气箱的传送带23的对置面的将干燥气体从前端的开口送出的多个送出喷嘴的送风机。并且,例如,可以为覆盖流延膜29的尺寸的冷凝机。作为冷凝机,例如有日本特开2003-103543号公报中记载的冷凝板,该冷凝板通过冷却对从流延膜29蒸发成为气体的溶剂进行冷凝,由此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

然而,如已知,在流延膜29上存在因从流延膜29蒸发的溶剂(称为溶剂气体)而产生的边界层。该边界层是进一步远离流延膜29的环境气体中的溶剂气体浓度更高的区域,流延膜29的溶剂含有率越高,边界层的厚度越厚。在边界层中会产生溶剂气体的对流,该对流被认为是边界层中的溶剂气体浓度的波动。网42抑制在该边界层中的对流且用于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

网42是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孔,即形成有贯穿孔70(参考图2)的多孔部件的一例。网42与传送带23的流延面23a对置,并设置成与流延面23a分离的状态。即将网42设置成与流延面23a分离的状态,且流延膜29的传送路成为被网42覆盖的状态。形成于流延位置pc的流延膜29通过被该网42覆盖的传送路。贯穿孔70的直径d70(参考图3)最大为7mm。

在此,将流延支撑体与网42之间的距离设为d。在该例子中,流延支撑体为传送带23,因此距离d为传送带23与网42之间的距离。距离d优选在5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5mm以上且25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传送带23与网42之间的距离d为传送带23的流延面23a与网42的和传送带23对置的对置面42a(参考图2)之间的距离。

网42是作为独立于干燥流延膜19的流延膜干燥装置的部件而设置的部件。即在本例中,网42成为独立于供气干燥单元41的部件。并且,使用与供气干燥单元41不同的上述的公知的干燥装置时,独立于该干燥装置的部件而设置网42。例如,在使用形成为覆盖流延膜29的尺寸的箱状的上述的供气箱时,即使在送出喷嘴的前端设置有网等多孔部件,也会作为独立于具有该多孔部件的供气箱的部件而设置网42。并且,即使作为上述的冷凝装置使用如日本特开2003-103543号公报中记载的多孔板和网中的任一个时,也会作为独立于这些的部件来设置网42。

网42优选设置于流延位置pc与供气干燥单元41之间。在供气干燥单元41中,在传送带23的行进方向上位于离流延位置pc最近的上游侧的是第1供气部45,因此在本例中,沿从流延位置pc至第1供气部45为止的传送带23的行进路配置有网42。

网42可以设置于从流延位置pc至剥取位置pp的整个区域,在无法设置于整个区域时,网42在使传送带23的行进停止的状态下,优选设置于风速在大于0m/s且1m/s以下的范围内的区域的传送路。具体而言,在不设置网42的状态且使传送带23的行进停止,并使供气干燥单元41运行的状态下,测定流延膜29的传送路的风速,并确定风速在大于0m/s且1m/s以下的范围内的微风区域。在该微风区域,将网42设置成与传送带23的流延面23a分离的状态。在本例中,将从流延位置pc至第1排气部48与第2供气部46之间为止的区间确定为上述微风区域,因此在该区间设置有网42。

通过从传送带23剥取来形成的膜11被引导至拉幅机14。可以在流延装置13与拉幅机14之间的传送路上配置送风装置(未图示)。通过该送风装置的送风促进膜11的干燥。

拉幅机14为传送膜11并且促进干燥的第1膜干燥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拉幅机14通过作为保持部件的夹具14a保持膜11的各端部,并将膜11沿长边方向传送并且赋予宽度方向上的张力,从而还进行将膜11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延伸处理。

拉幅机14具有管道14b,管道14b设置在膜11的传送路的上方。管道14b具有多个送出干燥气体(例如干燥的空气)的狭缝(未图示),干燥气体由送风机(未图示)供给。送风机将调整为规定的温度和/或湿度的干燥气体送至管道14b。将管道14b配置成狭缝与膜11的传送路对置的状态。各狭缝为沿膜11的宽度方向伸长的形状,多个狭缝形成为在传送方向x上相互具有规定的间隔。另外,可以将具有相同结构的管道设置在膜11的传送路的下方,也可以设置在膜11的传送路的上方和下方这两方。

辊干燥装置15为用于进一步使膜11干燥的第2干燥装置。辊干燥装置15的内部的环境气体的温度和/或湿度等通过空调(未图示)进行调节。在辊干燥装置15中,将膜11卷绕在多个辊15a而进行传送。

分切机16是用于切除膜11的两侧部而将膜11设为目标宽度的设备。在该切除中,切除膜11的包含基于夹具14a的保持痕迹的两侧部。分切机16可以设置在拉幅机14与辊干燥装置15之间。卷取装置17通过将膜11卷在卷芯上来设为卷筒状。

如图2所示,网42形成为将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线条体71和沿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线条体72编织的平织的织物状。第1线条体71和第2线条体72以对胶浆21的溶剂成分具有耐性的材料形成,在本例中为金属制。由第1线条体71和第2线条体72包围的贯穿孔70分别在作为与网42的传送带23对置的部件面的对置面42a和与对置面42a相反一侧的部件面即反对置面42b形成有开口。

如上述,将该例的网42设为平织的织物状,但并不限于平织,也可以为斜纹编织等其他织物状。并且,网并不限于织物状,也可以为针织物状。如上述,网42为多孔部件的一例,作为多孔部件,可以为多孔板(冲孔板)。

第1线条体71与第2线条体72相互独立,但例如可以通过基于加热的熔融等成为一体。并且,第1线条体71与第2线条体72的交叉角不限于90°。在该例子中,相邻的第1线条体71之间的距离设为固定,并且将相邻的第2线条体72之间的距离也同样设为固定。其中,可以不均匀地设置相邻的第1线条体71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的第2线条体72之间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

贯穿孔70的上述直径d70为最大尺寸。如图3所示,该例的贯穿孔70为正方形,因此将对角线的长度设为贯穿孔70的直径d70。例如贯穿孔70在对置面42a和反对置面42b中为椭圆时,将长轴的长度设为直径d70。

对置面42a和反对置面42b中的各开口率优选在35%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4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45%以上且55%以下的范围内。对置面42a中的开口率(单位为%)用以下的方法求得。从垂直方向观察对置面42a时,按每单位面积,将42a中的贯穿孔70的面积设为s1,并将第1线条体71及第2线条体72的面积设为s2。贯穿孔70的面积s1是以图3中的交叉阴影表示的部分的面积。面积s2是以斜线表示的阴影线部分的面积。上述的开口率以{s1/(s1+s2)}×100求得。也同样求得反对置面42b中的开口率。

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胶浆21从模28连续流出至行进的传送带23,从而在传送带23上形成流延膜29(流延膜形成工序)。通过行进的传送带23传送流延膜29,并引导至供气干燥单元41。通过来自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的供气,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流延膜干燥工序)。将第1排气部48和第2排气部49配置成抽吸气体的抽吸口朝向流延膜29的状态,因此从第1供气部45~第3供气部47流出的干燥气体更可靠地在流延膜29上流动。因此,更有效地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

在流延膜29的传送路上存在网42,将贯穿孔70的直径d70最大设为7mm,因此边界层的对流得到抑制而稳定边界层。由此,以非常平滑的状态传送流延膜29的膜面,其结果,可以获得平滑性显著得到提高的膜11。贯穿孔70的直径大于7mm时,因来自供气干燥单元41(在该例中为第1供气部45)的供气的影响,所获得的膜11的平滑性比7mm以下的直径时更差。并且,由于存在贯穿孔70,因此通过来自供气干燥单元41(在该例中为第1供气部45)的供气干燥流延膜29的功能得到保持,从而可靠地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

通过对置面42a和反对置面42b中的各开口率为35%以上,与小于35%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促进通过来自供气干燥单元41(在该例中为第1供气部45)的供气来干燥流延膜29。通过对置面42a和反对置面42b中的各开口率在70%以下的范围内,与大于70%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抑制因来自供气干燥单元41(在该例中为第1供气部45)的供气而产生的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通过传送带23与网42之间的距离d为5mm以上,与小于5mm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避免与行进的传送带23的接触,且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从而可以更可靠地获得平滑性得到提高的膜11。并且,通过距离d为50mm以下,与大于50mm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从流延位置pc至供气干燥单元41之间为传送刚形成后的流延膜29的区间,因此在流延膜29的传送路中,成为所蒸发的溶剂的量最多的传送路。因此,该区间成为所形成的边界层的对流大的区间。如上述,在本例中,将网42设置于流延位置pc与供气干燥单元41之间,因此更可靠地抑制因边界层产生的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上述的微风区域有所形成的边界层的对流大的倾向,网42设置于该微风区域,因此更可靠地抑制因边界层产生的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一边通过拉幅机14传送通过将流延膜29从传送带23剥取(剥取工序)来形成的膜11,一边通过来自管道14b的干燥风促进干燥,并且通过夹具14a沿宽度方向延伸。膜11通过辊干燥装置15进一步被干燥。如此,通过拉幅机14和辊干燥装置15干燥膜11(膜干燥工序)。利用分切机16去除侧部之后,通过卷取装置17卷成卷筒状。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滚筒用作流延支撑体。以下,参考图4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代替传送带23使用滚筒123,及代替供气干燥单元41使用供气干燥单元141,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图4中,标注与图1~图3相同的符号的部件等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因此省略说明。

流延装置113具备吐出胶浆21的模28、配置于模28的下方并在周面123a流延胶浆21的滚筒123。滚筒123中连接有驱动装置(未图示),驱动装置中连接有控制器(未图示)。滚筒123通过由控制器进行控制的驱动装置,以旋转轴123b为中心旋转驱动。由此,滚筒123的周面123a沿规定的方向以规定速度进行旋转。该周面123a作为流延面发挥功能。因此,在该例子中,将滚筒123的周面123a的旋转方向设为流延支撑体的行进方向x。可以在模28的行进方向x上的上游设置减压腔(未图示)。

将流延装置113的腔51内及滚筒123设定为流延膜29冷却固化(凝胶化)的温度。在滚筒123的内部形成有导热介质的流路,由温度控制器(未图示)设为规定的温度的导热介质通过该流路。如此,通过温度控制器将周面123a的温度保持在规定的值。从易于操作及易于控制温度的观点考虑,相较于气体,导热介质更优选为液体。周面123a的温度根据胶浆21的溶剂的种类、固体成分的种类、胶浆21中的固体成分的浓度、到剥取位置的时间等适当设定。周面123a的温度优选保持在-10℃以上且10℃以下。为了将腔51内的温度保持在规定的值,设置调温装置(未图示)。腔51内的温度根据流延时的胶浆21的温度和周面123a的温度适当设定。

供气干燥单元141具备第2供气部46、第2排气部49及第3供气部47。将它们配置于周面123a的附近,沿行进方向x,从上游侧依次排列第2供气部46、第2排气部49、第3供气部47。

在该例子中,第2供气部46配置于网42的端缘42e(参考图5)的下游侧附近,第3供气部47配置于剥取位置pp的上游附近,第2排气部49则配置于第2供气部46与第3供气部47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另外,如图5所示,上述的端缘42e为行进方向x上的网42的下游侧端缘。其中,配置第2供气部46、第3供气部47及第2排气部49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在从流延位置pc朝向剥取位置pp的周面123a的附近即可。并且,供气部和排气部的数量也并不限于此,设为与周面123a的长度等相应的数量即可。

第2供气部46及第3供气部47流出被加热的干燥气体,第2排气部49抽吸气体并排气。在此,滚筒123、模28、第2供气部46及第3供气部47、第2排气部49等收容在与外部空间隔断的腔51的内部,第2排气部49将所抽吸的气体排出至该腔51的外部。供气干燥单元141在腔51的外部具备送风控制器52。

网42优选设置于流延位置pc与供气干燥单元141之间。在供气干燥单元141中,在行进方向x上位于离流延位置pc最近的上游侧的是第2供气部46,因此在本例中,将网42配置成与从流延位置pc至第2供气部46为止的周面123a对置的状态。网42沿周面131a具有弯曲的形状,并以与周面131a分离的状态设置。在与行进方向x正交的周面123a的宽度方向(图4的纸面进深方向)上,网42比流延膜29的宽度大。即,网42在该宽度方向上,以覆盖流延膜29的宽度整体的方式设置。另外,对与行进方向x正交的宽度方向标注符号y(参考图6)。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延支撑体为滚筒123,距离d为滚筒123与网42之间的距离。在本例中,距离d优选在5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0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15mm以上且25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滚筒123与网42之间的距离d为周面123a和与网42的滚筒123对置的对置面42a(参考图2)之间的距离。

通过来自供气干燥单元141的第2供气部46、第2排气部49及第3供气部47的供气或排气,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

将流延膜29固化至能够传送到拉幅机14的程度之后,一边用剥取辊33支撑一边从滚筒123剥取流延膜29。从滚筒123剥取的流延膜29成为膜11,并例如由导引辊引导至拉幅机14。

可以代替拉幅机14,使用具备多个作为保持部件的针板(未图示)的拉幅机(未图示)。各针板具备多个针,通过将该针刺入膜11的侧部来保持膜11,并通过以保持的状态行进来传送膜11。另外,此时,可以将以用夹具把持膜11的两侧部的状态传送膜11的拉幅机14适当设置于具备针板的上述的拉幅机与分切机16之间。

将从拉幅机14送出的膜11引导至分切机16,并连续地切断去除其两侧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所谓切边工序在拉幅机14与辊干燥装置15之间实施,但也可以代替此或除此以外,还在辊干燥装置15与卷取装置17之间实施。

从流延位置pc至供气干燥单元141之间,在无网42时成为所形成的边界层的对流大的区间,但由于在流延位置pc与供气干燥单元141之间设置有网42,因此即使将滚筒123用作流延支撑体,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边界层的对流,其结果,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第3实施方式]

参考图5及图6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为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挡风部件的方式。除设置有挡风部件以外,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图5及图6中,标注与图1~图4相同符号的部件等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因此省略说明。

将挡风部件配置成与网42的端缘42c、42d、42e、42f相对的状态且以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另外,如图6所示,端缘42c及端缘42d为宽度方向y上的网42的端缘即侧端缘。并且,如图5所示,端缘42f为行进方向x上的网42的上游侧端缘。挡风部件是用于挡住流入流延支撑体(在该例中为滚筒123)与网42之间(以下,称为间隙)90的风的部件。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挡风部件使用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挡风板81及沿行进方向x延伸的挡风壁82l、82r。另外,如图6所示,挡风壁82l为朝向行进方向x时左侧的挡风壁,挡风壁82r为右侧的挡风壁。挡风板81以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相对于周面123a直立的姿势设置,挡风壁82以沿行进方向x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相对于周面123a直立的姿势的壁状设置。

挡风板81沿宽度方向y延伸,并以与滚筒123分离的状态被设置在行进方向x上的网42的下游侧。关于挡风板81,将其缩窄以密封间隙90的行进方向x上的下游侧的开口(以下,称为第1开口),并配置成与网42的端缘42e向对置的状态且以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从而挡住流入间隙90的风。同样地,挡风壁82l及挡风壁82r沿行进方向x延伸且以与滚筒123分离的状态被设置在宽度方向y上的网42的两侧。另外,在图5中,为了避免附图的复杂化,未图示挡风壁82l。关于挡风壁82l及82r,以封闭间隙90的宽度方向y上的开口(以下,称为第2开口)的方式,分别配置成与网42的端缘42c及42d相对的状态且以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从而挡住流入间隙90的风。

在图6中,行进方向x为纸面近前方向。因此,在挡风板81的纸面里侧方向上有网42。在图6中,为了避免附图的复杂化,未图示网42的里侧方向上的模28。将挡风板81配置成与网42的下游侧的端缘42e相对的状态且以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由此,通过局部密封第1开口而挡住流入间隙90的风。在本实施方式中,挡风板81成为比网42更向相对于周面123a的垂直方向上的上方突出的形状。然而,挡风板只要在第1开口密封间隙90即可,因此只要配置成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即可,不限定向相对于周面123a的垂直方向上的上方的突出状态。

关于网42,在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的端缘42c及端缘42d中,朝向行进方向x时在左侧与挡风壁82l接触,在右侧与挡风壁82r接触。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不区分挡风壁82l和挡风壁82r时,记载为挡风壁82。挡风壁82在第2开口局部密封间隙90,由此,挡住流入滚筒123与网42之间的风。在本实施方式中,挡风壁82成为比网42更向相对于滚筒123的周面123a的垂直方向上部突出的形状。然而,挡风壁只要在第2开口密封间隙90即可,因此只要配置成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即可,不限定向相对于周面123a的垂直方向上部的突出状态。

在此,将挡风板与流延支撑体之间的距离设为d2。在该例子中,流延支撑体为滚筒123,因此距离d2为挡风板81的下端面81a与周面123a之间的距离。距离d2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2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例子中,距离d2例如为5mm。

并且,将挡风壁与流延支撑体之间的距离设为d3。在该例子中,流延支撑体为滚筒123,因此距离d3为挡风壁82l的与网42的端缘42c相对的面82a和滚筒123的与挡风壁82l相对的面123c之间的距离,并且为挡风壁82r的与网42的端缘42d相对的面82a和滚筒123的与挡风壁82r相对的面123c之间的距离。距离d3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2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若距离d3只要在该范围内,则可以为相同距离,也可以为不同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网42和挡风板81配置成接触的状态,并且将网42和挡风壁82配置成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挡住流入间隙90的风,并且通过上部开放的网42,更加抑制边界层的溶剂的波动且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作为挡风部件,优选组合使用(并用)挡风板81与挡风壁82。并且,网42和挡风部件可以一体形成。

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滚筒123传送流延膜29,因此沿滚筒123的周面123a传送。因此,从滚筒123的形状上来讲,由供气部供给的干燥气体通过与第2排气部49的排气及滚筒123的行进相互影响,不仅成为与流延膜29平行的流体,有时还成为一部分相对于流延膜29的膜面相当于垂直方向的风。通过该相当于垂直方向的风等,有时会产生相对于传送中的流延膜29的逆风,即反吹风。有时反吹风的一部分吹进间隙90而扰乱通过网42的流延膜29上的边界层的对流。而且,反吹风比边界层的溶剂气体浓度更低。因此,反吹风吹进刚流延且未进行干燥的溶剂气体浓度比较高的对流部分时,由于溶剂气体浓度差,会成为溶剂气体浓度的波动大的原因。而且,溶剂气体浓度的波动越大,流延膜29的干燥不均也变得越严重。干燥不均成为膜11的厚度不均等的原因,并会成为损害膜11的平滑性的原因,因此不优选。

在流延膜29的传送路上有网42,并设置有挡住流入间隙90的风的挡风部件。通过组合网42和挡风部件,能够更可靠地促进流延膜29的干燥且抑制流延膜29上的边界层中的对流,并抑制气体浓度的波动。

挡风部件为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挡风板81,并在网42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成与滚筒123分离的状态。通过挡风板81与滚筒123之间的距离d2在1mm以上50mm以下的范围内,与小于1mm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避免与行进的滚筒123的接触且与挡风板81与网42一同使用,由此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并更可靠地获得平滑性得到提高的膜11。并且,距离d2为50mm以下,由此与大于50mm的情况相比,通过与挡风板81和网42一同使用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沿行进方向x延伸的挡风壁82在端缘42c侧和端缘42d侧这两侧,设置成与网42分离的状态,通过挡风壁82与滚筒123之间的距离d3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并更可靠地获得平滑性得到提高的膜11。

[第4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为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挡风部件的方式。除进一步设置有挡风部件以外,第4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图7及图8中,关于标注与图1~6相同符号的部分已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说明。在图7中,为了避免附图的复杂化,未图示挡风壁82l及端缘42c。并且,在图8中,为了避免附图的复杂化,未图示第2供气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网42设置于微风区域,因此挡风板81、挡风壁82l及挡风壁82r也设置于微风区域。将挡风板81、挡风壁82l及挡风壁82r设置成与网42接触的状态。挡风板81以与网42的端缘42e相对的状态配置,并且挡风壁82l及挡风壁82r分别配置成与网42的端缘42c及端缘42d相对的状态。

挡风部件是用于挡住流入间隙90的风,抑制流延膜29上的边界层中的对流,并抑制气体浓度的波动的部件,因此优选尽量设置于流延膜29的附近。因此,在该例子中,挡风壁82在宽度方向y上的设置位置在流延面23a但无流延膜29的部分,即设置于流延面23a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的上方。

在该例子中,流延支撑体为传送带23,因此距离d2为挡风板的下端面81a与流延面23a之间的距离。并且,在该例子中,流延支撑体为传送带23,因此距离d3为挡风壁82r的下端面82b与流延面23a之间的距离或挡风壁82l的下端面82b与流延面23a之间的距离。

挡风部件为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挡风板81,并在网42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成与传送带23分离的状态。通过挡风板81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2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与小于1mm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避免与行进的传送带23的接触,且通过与网42一同使用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并更可靠地获得平滑性得到提高的膜11。并且,通过距离d2为50mm以下,与大于50mm的情况相比,与网42一同使用,由此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

沿行进方向x延伸的挡风壁82在端缘42c侧和端缘42d侧这两侧,设置成与传送带23分离的状态,通过挡风壁82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3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更可靠地抑制流延膜29的膜面的变动,并更可靠地获得平滑性得到提高的膜11。并且,挡风壁82在宽度方向y上的设置位置在流延面23a但无流延膜29的部分,即设置于更接近流延膜29的流延面23a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的上方,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反吹风等对流延膜29的膜面的影响。

[第5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为在第4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设置了作为挡风部件的挡风板81b和辅助挡风部件的方式。除进一步设置挡风板81b和辅助挡风部件以外,图9a和图9b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在图9a和图9b中,关于标注与图1~8相同符号的部分已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说明。在图9a和图9b中,为了避免附图的复杂化,未图示挡风壁82l。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行进方向x上的网42的上游侧设置挡风板81b,而且,作为辅助挡风部件,设置有与网42的对置面42a(参考图2)接触,并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辅助挡风板83a、83b、83c。在以下的说明中,当不区分辅助挡风板83a、83b、83c时,记载为辅助挡风板83。关于辅助挡风板83,可以仅设置1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在该例子中,设置有3个辅助挡风板83a、83b、83c。另外,在图9b所示的方式中,图9a所示的挡风板81b本身未设置,如后述使模28发挥挡风板81b的功能。

如图9a的(a)及(b)所示,挡风板81b在行进方向x上的网42的上游侧,设置成与传送带23分离的状态。并且,将挡风板81b配置成与网42的上游侧端缘42f相对的状态且以比网42更向传送带23侧突出的状态。因此,从行进方向x上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依次配置有模28、挡风板81b、网42。通过挡风板81b,间隙90的行进方向x的上游侧的开口(以下,称为第3开口)的局部被密封。挡风板81b只要在第3开口密封间隙90即可,因此只要配置成比网42更向传送带23侧突出的状态即可,不限定向相对于流延面23a的垂直方向上的上方的突出状态。挡风板81b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21(未图示)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例子中,挡风板81b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21和距离d2相同。在该例子中,设置成挡风板81b与网42接触的状态。同样地,将挡风板81与挡风壁82l、挡风板81与挡风壁82r、挡风板81与网42设置成分别相互接触的状态。

如上述,图9b是使模28的行进方向x的下游侧的表面(以下,称为侧面)28a作为图9a的挡风板81b发挥功能的图。网42的端缘42f与侧面28a设为接触的状态。侧面28a与挡风壁82l及挡风壁82r接触。作为挡风板或挡风壁,只要能够封闭间隙90的开口即可,因此如本例,可以使用模或其他的装置等。

如图9a的(a)及(b)所示,辅助挡风板83a、83b、83c为与网42的对置面42a(参考图2)接触,并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棒状的部件。辅助挡风板83配置成与流延面23a相对的状态且以比网42更向传送带23侧突出的状态。辅助挡风板83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22(未图示)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例子中,辅助挡风板83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22和挡风板81与传送带23之间的距离d2相同。在该例子中,关于辅助挡风板83a、83b、83c,从行进方向x上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以符号83c、83b、83a的顺序,设置成相对于网42的行进方向x上的长度大致等距地与网42接触的状态。其中,辅助挡风板83a、83b、83c无需等间隔地配置。辅助挡风板83为棒状部件,并与网42的对置面42a接触配置,该棒状部件在宽度方向y上的长度几乎与挡风板81或挡风板81b相同,并与挡风壁81r及挡风壁81l接触配置。在该例子中,所有辅助挡风板83a、83b及83c在宽度方向y上的长度几乎与挡风板81及挡风板81b相同。关于挡风板81b和辅助挡风板83,可以使用其中一个,也可以使用两者。

通过除挡风板81和/或挡风壁82以外,还设置挡风板81b和/或辅助挡风板83,能够有效抑制在刚从模28流出后且未进行干燥的流延膜29上的边界层中大肆产生气体的对流。

[第6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为在第3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设置有辅助挡风部件的方式。除进一步设置有辅助挡风部件以外,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在图10中,关于标注与图5及图6相同符号部分,在第3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已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挡风部件以外,还设置有作为辅助挡风部件,与网42的与滚筒123的对置面42a(参考图2)接触并沿行进方向x(图10及图11的纸面进深方向)延伸的壁状的部件的辅助挡风壁84ar、84al、84br、84bl。在以下的说明中,当不区分这些辅助挡风壁84ar、84al、84br、84bl时,记载为辅助挡风壁84。辅助挡风壁84朝向行进方向x在右侧和左侧的两侧设置。作为辅助挡风壁84,如图10所示设置于流延膜29的外侧的辅助挡风壁84ar及辅助挡风壁84al(以下,不区分它们时,记载为“辅助挡风壁84a”)和如图11所示设置于流延膜29上的辅助挡风壁84br及辅助挡风壁84bl(以下,不区分它们时,记载为“辅助挡风壁84b”)这两种之中,根据宽度方向y上的设置位置设置一种。辅助挡风壁84在网42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设置成与滚筒123分离的状态。并且,辅助挡风壁84与网42的对置面42a接触配置,并配置成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因此,将辅助挡风壁84设置成与网42的对置面42a接触的状态。辅助挡风壁只要在间隙90内部,配置成比网42更向滚筒123侧突出的状态即可,不限定向相对于周面123a的垂直方向上部的突出状态。

如图10所示,辅助挡风壁84ar和辅助挡风壁84al在宽度方向y上的设置位置在滚筒123的周面123a但无流延膜29的部分,即周面123a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123al、123ar。将辅助挡风壁84ar及辅助挡风壁84al设置成与在两端部123al、123ar的上方的网42的对置面42a接触的状态。如图10(a)所示,将辅助挡风壁84a设置成与滚筒123分离的状态。辅助挡风壁84al及辅助挡风壁84ar与滚筒123之间的距离d31分别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

如图11所示,辅助挡风壁84br及辅助挡风壁84bl在宽度方向y上的设置位置在不属于流延膜29的产品宽度(产品区域)29p的部分,即流延膜29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部29sl、29sr。将辅助挡风壁84br及辅助挡风壁84bl设置成与在两端部29sl及29sr上方的网42的对置面42a接触的状态。如图11(a)所示,将辅助挡风壁84b设置成与流延膜29分离的状态,辅助挡风壁84bl及辅助挡风壁84br与滚筒123之间的距离d32分别优选在1mm以上且50mm以下的范围内。在该例子中,设置成辅助挡风壁84bl、84br与网42接触的状态。

通过除挡风板81和/或挡风壁82以外,还设置辅助挡风壁84a或辅助挡风壁84b,能够有效抑制在刚从模28流出后且未进行干燥的流延膜29上的边界层中大肆产生气体的对流。

以下,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将详细内容记载于实施例,关于比较例只记载与实施例不同的条件。

实施例

[实施例1]~[实施例20]

通过溶液制膜设备10制造膜11,并作为实施例1~20。在表1中,将金属制的网42用作多孔部件时,“多孔部件的种类”栏中记载为“金属网”,使用多孔板时,记载为“多孔板”。另外,多孔板的厚度为1mm,贯穿孔以60°的角度设置为矩阵状。并且,在表1中,“设置区间”表示传送带23的长边方向上的多孔部件的设置区间。“整个区域”表示设置于从流延位置pc至剥取位置pp的整个区域的情况,“干燥前”表示设置于从流延位置pc至供气干燥单元41的区间的情况,即设置于流延位置pc与供气干燥单元41之间的情况。并且,“微风区域”表示设置于上述的微风区域的情况。在表1中,在对应的“设置区间”栏中记载有表示设置的情况的“○”。将胶浆21的固体成分溶解于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来制备了胶浆21。胶浆21的固体成分如下。条件示于表1。

tac17.1质量份

第1增塑剂1.7质量份

第2增塑剂0.7质量份

针对从所获得的各膜11取样成片状的样品片62(参考图12),根据下述的方法及基准,进行了平滑性和起皱的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1.平滑性

参考图12对平滑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作为样品评价板,准备了平滑的玻璃板61。在该玻璃板61的一面贴附上述的样品片62,并在另一面贴附黑色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63,由此制备了层叠由玻璃板61、样品片62及黑色pet膜63的层叠体64。贴附时使用了光学用透明粘结片(未图示)。在设置有荧光灯67的平滑性评价系统中,以样品片62朝上的方式放置了层叠体64。在该平滑性评价系统中设定了观察点pw,从该观察点pw观察映在样品片62上的荧光灯67的像。作为荧光灯67,使用了管径32.5mm的40w直管型荧光灯。

将层叠体64的放置处设为水平,由此样品片62的上表面被设为水平。并且,沿一方向延伸的荧光灯67的长边方向也配置成水平,由此荧光灯67与样品片62的上表面变得相互平行。将荧光灯67与观察点pw设为相同的高度,并定位层叠体64的放置处,以使层叠体64的放置处被定位在来自荧光灯67的光对样品片62的入射角成为60°且能够在反射角(即60°)进行观察,从观察点pw在样品片62的上表面的中央62c观察到荧光灯67的像。将荧光灯67与样品片62的上表面的中央62c之间的距离及观察点pw与上述的中央62c之间的距离均设为2m,在图12中标注有符号l1。另外,在图12中,对入射角和反射角标注有符号θ1,并将照射了荧光灯67的光的状态下的荧光灯67的像的外轮廓线li以两点划线描绘。该外轮廓线li在样品片62的平滑性极其良好时会被观察为直线,但平滑性越差,会被观察为波型越大的线。

在照射了荧光灯67的光的状态下,以中央62c为旋转中心旋转层叠体64并且在观察点pw观察映在样品片62上的荧光灯67的像,在像的外轮廓线li的振幅最大的位置停止层叠体64的旋转,并将其姿势确定为评价对象姿势。将外轮廓线li的振幅中最大的值设为v1,将与荧光灯的宽度(直径)对应的像的宽度设为v2,并根据下述基准评价了用v1/v2的计算式求得的值,将此作为平滑性的评价。a为合格,b和c为不合格。另外,外轮廓线li中存在振幅时,将从一侧的外轮廓线li的振幅的中央至另一侧的外轮廓线li的振幅的中央为止的尺寸设为v2。

a:小于1/10

b:1/10以上且小于1/5

c:1/5以上

2.起皱

根据流延膜29的干燥条件,剥取位置pp的溶剂含有率会变高,并且会在剥取辊33上在膜11产生起皱,在样品片62上也确认到了皱纹。因此,目视观察样品片62,并根据下述的基准进行了起皱的评价。a为合格,b为不合格。

a:在样品片中未确认到起皱。

b:在样品片中确认到起皱。

实施了起皱的评价为b的实施例1之后,稍微降低传送带23的行进速度(具体而言在实施例1中,每1分钟的行进距离降低了10%),其他条件不变,即其他条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再次制造了膜11。针对如此获得的膜11,进行了平滑性和起皱的评价的结果,平滑性和起泡与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地获得了a的评价结果,起皱相较于实施例1的情况得到提高,获得了a的评价结果。

实施了起皱的评价为b的实施例17之后,稍微降低传送带23的行进速度(具体而言在实施例17中,每1分钟的行进距离降低了10%),其他条件不变,即其他条件以与实施例17相同的条件,再次制造了膜11。针对如此获得的膜11,进行了平滑性和起皱的评价的结果,平滑性和起泡与实施例17的情况同样地获得了a的评价结果,起皱相较于实施例17的情况得到提高,获得了a的评价结果。

[比较例1]~[比较例5]

根据表1所示的条件制造了膜。其他条件与实施例相同。

与实施例相同的方法及基准评价了平滑性和起皱。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实施例21]~[实施例30]

通过将图1的溶液制膜设备10的流延装置13代替为图5及图6所示的流延装置113的溶液制膜设备(未图示),制造膜11,并作为实施例21~30。条件示于表2。与实施例15同样地,网42设置于“干燥前”区间即从流延位置pc至供气干燥单元141为止的区间且微风区域。将挡风板81及挡风壁82l及82r设置成与网42紧密接触,以封闭滚筒123与网42之间隙90。在表2中,如上述,“挡风板设置距离”是挡风板81与滚筒123之间的距离d2,“挡风壁设置距离”是滚筒123与挡风壁82之间的距离d3,并且是与周面123c之间的距离。其他与实施例15相同。

针对从所获得的各膜11取样为片状的样品片62(参考图12),与实施例同样地,进行了平滑性和起皱的评价。其中,将平滑性的评价基准设为如下。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aaa:无法判定(外轮廓线li无振幅,即v1=0)

aa:大于0且小于1/20

a:1/20以上且小于1/10

b:1/10以上且小于1/5

c:1/5以上

[表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