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3253发布日期:2018-06-02 04:22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泡沫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生产泡沫产品时,需要用到泡沫成型机将模具中的泡沫产品制造出来。在整个制造系统过程中,先往模具中输入水蒸气加热,再输入水进行冷却,然后抽真空,最后输入气体,然后排出模具中的产品。

在泡沫成型及板材生产工厂,废蒸汽和冷凝水都被排放,不但浪费大量的能源,而且影响环境以及造成生产环境的恶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间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能够回废蒸汽以及冷凝水,有效显著降低蒸汽消耗,并能够改善工作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包括:水汽分离器,与蒸汽排出管连接,用于对蒸汽排出管所排出的废蒸汽和冷凝水进行水汽分离;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与水汽分离器的顶部的第一蒸汽出口连接,以从第一蒸汽出口输出水蒸气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第一热水泵,与水汽分离器的底部的第一冷凝水出口连接,其中第一热水泵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冷凝水罐,与第一热水泵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冷凝水罐内,其中冷凝水罐的第二冷凝水出口与蒸汽排出管连接,以通过第二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蒸汽排出管内;其中,冷凝水罐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底部的第三冷凝水出口连接,以通过冷凝水罐输出冷凝水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顶部的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连接,且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侧壁的第三蒸汽入口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连接。

其中,还包括:蒸汽储能罐,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连接,其中蒸汽储能罐的底部的第四冷凝水出口与冷凝水罐连接,以通过第四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冷凝水罐内。

其中,冷凝水罐通过第二热水泵与蒸汽储能罐连接,以通过第二热水泵将冷凝水罐中的冷凝水输送至蒸汽储能罐内,且蒸汽储能罐与第三蒸汽入口连接。

其中,冷凝水罐通过第一疏水阀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连接,且冷凝水罐通过第二疏水阀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连接。

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侧壁的输入口通过蒸汽升压装置与第一蒸汽入口连接。

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和蒸汽升压装置之间或者蒸汽升压装置与第一蒸汽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

其中,水汽分离器与蒸汽排出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且第一热水泵的输入口与第一冷凝水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

其中,第一热水泵的输出口和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且第一热水泵的输出口和冷凝水罐之间设置有第五阀门。

其中,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且第三蒸汽入口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

其中,冷凝水罐与第三冷凝水出口之间设置有第八阀门,第二冷凝水出口与蒸汽排出管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所公开的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包括:水汽分离器,与蒸汽排出管连接,用于对蒸汽排出管所排出的废蒸汽和冷凝水进行水汽分离;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与水汽分离器的顶部的第一蒸汽出口连接,以从第一蒸汽出口输出水蒸气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第一热水泵,与水汽分离器的底部的第一冷凝水出口连接,其中第一热水泵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冷凝水罐,与第一热水泵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冷凝水罐内,其中冷凝水罐的第二冷凝水出口与蒸汽排出管连接,以通过第二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蒸汽排出管内;其中,冷凝水罐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底部的第三冷凝水出口连接,以通过第三冷凝水出口输出冷凝水至冷凝水罐内,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顶部的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连接,且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侧壁的第三蒸汽入口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公开的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可以回收泡沫成型机、板机以及其他机器排出的废蒸汽以及冷凝水,能够显著降低蒸汽消耗,并能够改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包括水汽分离器11、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第一热水泵13、冷凝水罐15和蒸汽储能罐17。

水汽分离器11与蒸汽排出管10连接,用于对蒸汽排出管10所排出的废蒸汽和冷凝水进行水汽分离。应理解,蒸汽排出管10为使用蒸汽的车间的废蒸汽排出管。

在本实施例中,水汽分离器11与蒸汽排出管10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111,以通过控制第二阀门111的通断来控制蒸汽排出管10与水汽分离器11的通断。

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用于储存水蒸气和冷凝水,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与水汽分离器11的顶部的第一蒸汽出口连接,以从第一蒸汽出口输出水蒸气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也就是说,水汽分离器11所分离出来的水蒸气从水汽分离器11的顶部的第一蒸汽出口输出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

在本实施例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的侧壁的输入口通过蒸汽升压装置14与第一蒸汽出口连接。应理解,通过蒸汽升压装置14能够将低压蒸汽适当升压。

进一步的,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和蒸汽升压装置14之间或者蒸汽升压装置14与第一蒸汽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113,以通过控制第一阀门113的通断来控制第一蒸汽出口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的顶部的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20连接,以通过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为第一水蒸气输送管20输送水蒸气。

优选地,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20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121,以通过控制第六阀门121的通断来控制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20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的侧壁的第三蒸汽入口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30连接,以通过第二蒸汽输送管30向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输送水蒸气。

优选地,第三蒸汽入口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30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122,以通过控制第七阀门122的通断来控制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30的通断。

应理解,本实施例通过水汽分离器11对蒸汽排出管10所排出的废蒸汽和冷凝水进行水汽分离,以得出水蒸气,其中水蒸气进入到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并通过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提供给第一水蒸气输送管30,可以使得废蒸汽重新回收利用。

第一热水泵13与水汽分离器11的底部的第一冷凝水出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水泵13的输入口与第一冷凝水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112,以通过控制第三阀门112的通断来实现控制从第一冷凝水出口输出冷凝水至第一热水泵13的通断。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水汽分离器11的底部的第一冷凝水出口设置有第一排水管113,以通过第一排水管113排出水。优选的,第一排水管113主要用于排出比较低温的水。进一步的,第一排水管113中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排水管113的通断的第一开关阀114。进一步的,水汽分离器11设有用于检测水汽分离器11内的水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以使得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水汽分离器11内的水的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值时,第一开关阀114打开,使第一排水管113排出比较低温的水。

进一步的,第一热水泵13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13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应理解,通过第一热水泵13主要是将比较高温的冷凝水从第一冷凝水出口输出,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可对水蒸气和冷凝水进行储存。

冷凝水罐15用于储存冷凝水,其中冷凝水罐15与第一热水泵13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13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冷凝水罐15内。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可以输送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也可以输送至冷凝水罐15内,也可输送至第二热水泵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水泵13的输出口和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131,以通过控制第四阀门131的通断来控制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的通断。进一步的,第一热水泵13的输出口和冷凝水罐15之间设置有第五阀门132,以通过第五阀门132的通断来控制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冷凝水罐15内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水罐15的第二冷凝水出口与蒸汽排出管10连接,以通过第二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蒸汽排出管10内。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水罐15的第二冷凝水出口设置有第二排水管154,以通过第二排水管154排出水。优选的,第二排水管154主要用于排出比较低温的水。进一步的,第二排水管154中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排水管154的通断的第二开关阀155。进一步的,冷凝水罐15设有用于检测冷凝水罐15内的水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以使得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冷凝水罐15内的水的温度低于第二预定温度值时,第二开关阀155打开,使第二排水管154排出比较低温的水。

进一步的,第二冷凝水出口与蒸汽排出管10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152,以通过控制第九阀门152的通断来实现控制第二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蒸汽排出管10内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水罐15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的底部的第三冷凝水出口连接,以通过冷凝水罐15输出冷凝水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应理解,冷凝水罐15主要是输出比较高温的冷凝水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而第三冷凝水出口实际可以作为输出口,也可以作为输入口。

进一步的,冷凝水罐15与第三冷凝水出口之间设置有第八阀门123,以通过控制第八阀门123的通断来实现控制第三冷凝水出口输出冷凝水至冷凝水罐15内的通断。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的底部的第三冷凝水出口设置有第三排水管124,以通过第三排水管124排出水。优选的,第三排水管124主要用于排出比较低温的水。进一步的,第三排水管124中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三排水管124的通断的第三开关阀125。进一步的,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设有用于检测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的水的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以使得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的水的温度低于第三预定温度值时,第三开关阀125打开,使第三排水管124排出比较低温的水。

进一步的,冷凝水罐15通过第一疏水阀21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20连接,以通过冷凝水罐15收集第一水蒸气输送管20内的冷凝水。且冷凝水罐15通过第二疏水阀31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30连接,以通过冷凝水罐15收集第二水蒸气输送管30内的冷凝水。

蒸汽储能罐17用于存储水蒸气,其中蒸汽储能罐17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储能罐17的底部的第四冷凝水出口与冷凝水罐15连接,以通过第四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冷凝水罐15内。其中第四冷凝水出口主要输送比较高温的冷凝水至冷凝水罐15内。

优选地,蒸汽储能罐17的底部的第四冷凝水出口与冷凝水罐15之间设置有第四开关阀153,以通过控制第四开关阀153的通断来实现控制蒸汽储能罐17的底部的第四冷凝水出口输出冷凝水至冷凝水罐15内的通断。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储能罐17设有用于检测蒸汽储能罐17内的冷凝水的液位第一液位传感器,以使得第一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汽储能罐17内的冷凝水的液位达到预定液位值时,第四开关阀153打开,使蒸汽储能罐17的底部的第四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冷凝水罐15内。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储能罐17的底部的第四冷凝水出口设置有第四排水管171,以通过第四排水管171排出水。优选的,第四排水管171主要用于排出比较低温的水。进一步的,第四排水管171中设置有用于控制第四排水管171的通断的第五开关阀172。进一步的,蒸汽储能罐17设有用于检测蒸汽储能罐17内的水的温度的第四温度传感器,以使得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蒸汽储能罐17内的水的温度低于第四预定温度值时,第五开关阀172打开,使第四排水管171排出比较低温的水。

进一步的,冷凝水罐15通过第二热水泵16与蒸汽储能罐17连接,以通过第二热水泵16将冷凝水罐15、水汽分离器11和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中的冷凝水输送至蒸汽储能罐17内,以保证蒸汽储能罐17内的水的水位处于预定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储能罐17与第三蒸汽入口连接,以通蒸汽储能罐17输出水蒸气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12内。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储能罐17设有用于输入水蒸气的蒸汽输入管173,优选地,蒸汽输入管173设有用于控制蒸汽输入管173的通断的第五开关阀174。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水泵13还与第二热水泵16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13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第二热水泵16。

综上,本发明所公开的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包括:水汽分离器,与蒸汽排出管连接,用于对蒸汽排出管所排出的废蒸汽和冷凝水进行水汽分离;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与水汽分离器的顶部的第一蒸汽出口连接,以从第一蒸汽出口输出水蒸气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第一热水泵,与水汽分离器的底部的第一冷凝水出口连接,其中第一热水泵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内;冷凝水罐,与第一热水泵连接,以通过第一热水泵将从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输出的冷凝水输送至冷凝水罐内,其中冷凝水罐的第二冷凝水出口与蒸汽排出管连接,以通过第二冷凝水出口输送冷凝水至蒸汽排出管内;其中,冷凝水罐与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底部的第三冷凝水出口连接,以通过第三冷凝水出口输出冷凝水至冷凝水罐内,其中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顶部的第二蒸汽出口与第一水蒸气输送管连接,且废蒸汽及冷凝水收集装置的侧壁的第三蒸汽入口与第二水蒸气输送管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公开的废蒸汽及热水热能回收系统可以回收泡沫成型机、扳机以及其他机器排出的废蒸汽以及冷凝水,能够显著降低蒸汽消耗,并能够改善工作环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