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770发布日期:2019-02-19 18:48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薄膜吹膜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



背景技术:

在吹膜机生产塑料薄膜的过程中,水环机构是薄膜冷却和定型的关键设备,决定着薄膜的各项性能。现有技术中的水环一般设有环形内壁,环形内壁外围形成有环形水腔。工作时,膜筒从环形内壁中间穿过并不断下行,外界的冷却用水通过进水通道不断进入环形水腔,环形水腔中的水漫过环形内壁的上沿,并从环形内壁的上沿溢出,在膜筒外周形成环形水幕,从而可以对膜筒进行冷却。上述结构在生产速度低(即膜筒挤出速度较低)的情况下是可以满足需要的。但是,如果生产速度提高,即膜筒挤出速度加快的情况下,需要提高对膜筒的冷却速度,冷却用水量就必须相应跟着加大,附着在膜筒外表面的水幕重量就会增加,水流对膜筒向下的冲刷力也加大,膜筒在自身重量、附着的水幕重量、水流向下的冲刷力三者共同作用下,非常容易引起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另外,目前这种淋水冷却方式,导致膜筒残留的水分过多,需要较长时间的干燥工序对膜筒进行干燥后才能收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这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能够及时排走膜筒外表面的水分,避免膜筒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并且大幅度减少膜筒的干燥时间。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包括第一环形内壁、第一环形外壁和第一环形底板,第一环形内壁、第一环形外壁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底板的内周边、外周边,第一环形内壁与第一环形外壁之间构成环形水腔,第一环形内壁的上沿低于第一环形外壁的上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负压吸水腔、真空泵、液封结构和排水管;环形负压吸水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底板的下方;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设有自然排水环和多个吸水环,自然排水环设置在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的顶部,自然排水环包括多个沿环形负压吸水腔内侧壁周向排列的自然排水孔,各个吸水环自上至下依次设置在自然排水环的下方,每个吸水环均包括多个沿环形负压吸水腔内侧壁周向排列的吸水孔;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外侧壁中部设有多个真空接头,真空接头伸入到环形负压吸水腔中并靠近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各个真空接头均与真空泵连接;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液封结构设置在排水口处,排水管通过液封结构与排水口连接。

工作时,膜筒从第一环形内壁、环形负压吸水腔内侧壁中间穿过并不断下行,不断往环形水腔中注入冷却用水,环形水腔中的冷却用水漫过第一环形内壁的上沿,并从第一环形内壁的上沿溢出,在膜筒外周形成环形水幕,环形水幕流经第一环形内壁与膜筒之间的间隙,并对此处的膜筒进行冷却,环形水幕继续向下流淌,当水流向下经过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时,由于真空泵和液封结构使环形负压吸水腔中产生负压,大部分水经自然排水环的各个自然排水孔进入环形负压吸水腔,最后通过排水管排出,此时,膜筒上仍残留有少量水分,同样在环形负压吸水腔中负压的作用下,膜筒上残留的水分通过各个吸水环的吸水孔吸入到环形负压吸水腔中,最后同样通过排水管排出,进一步除去膜筒上残留的水分,使得膜筒基本处于干燥的状态。由于真空泵和液封结构使环形负压吸水腔产生负压,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上的吸水孔产生吸附作用,膜筒就贴住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大大减轻膜筒自身重量引起的下坠;在环形水幕持续向下流淌过程中,在真空泵和液封结构的作用下环形负压吸水腔一直保持一定的真空度,持续向下的水流及时通过自然排水孔、吸水孔进入环形负压吸水腔,一方面将附着在膜筒外表面的水分及时排走,大幅度减少膜筒的干燥时间,另一方面水流对膜筒向下的冲刷力也及时得到缓解,从而避免膜筒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环形负压吸水腔包括第二环形内壁、第二环形外壁、环形顶板和第二环形底板;第二环形内壁、第二环形外壁分别设置在第二环形底板的内周边、外周边,环形顶板盖合在第二环形内壁、第二环形外壁的顶部,第二环形外壁与所述第一环形外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液封结构包括集水腔,集水腔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排水口的液封进水口和用于连接所述排水管的液封出水口,液封出水口处于液封进水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增设环形负压吸水腔和真空泵,能够及时排走膜筒外表面的水分,避免膜筒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并且大幅度减少膜筒的干燥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包括第一环形内壁1、第一环形外壁2、第一环形底板3、环形负压吸水腔5、真空泵(图中未示出)、液封结构6和排水管(图中未示出);第一环形内壁1、第一环形外壁2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底板3的内周边、外周边,第一环形内壁1与第一环形外壁2之间构成环形水腔4,第一环形内壁1的上沿低于第一环形外壁2的上沿;环形负压吸水腔5设置在第一环形底板3的下方;环形负压吸水腔5的内侧壁设有自然排水环和多个吸水环7,自然排水环设置在环形负压吸水腔5的内侧壁的顶部,自然排水环包括多个沿环形负压吸水腔5内侧壁周向排列的自然排水孔8,各个吸水环7自上至下依次设置在自然排水环的下方,每个吸水环7均包括多个沿环形负压吸水腔5内侧壁周向排列的吸水孔9;环形负压吸水腔5的外侧壁中部设有多个真空接头10,真空接头10伸入到环形负压吸水腔5中并靠近环形负压吸水腔5的内侧壁,各个真空接头10均与真空泵连接;环形负压吸水腔5的底部设有排水口11,液封结构6设置在排水口11处,排水管通过液封结构6与排水口11连接。

上述环形负压吸水腔5包括第二环形内壁501、第二环形外壁502、环形顶板503和第二环形底板504;第二环形内壁501、第二环形外壁502分别设置在第二环形底板504的内周边、外周边,环形顶板503盖合在第二环形内壁501、第二环形外壁502的顶部,第二环形外壁502与第一环形外壁2连接。

上述液封结构6包括集水腔601,集水腔601上设有用于连接排水口11的液封进水口602和用于连接排水管的液封出水口603,液封出水口603处于液封进水口602的上方。

工作时,膜筒100从第一环形内壁1、第二环形内壁501中间穿过并不断下行,不断往环形水腔4中注入冷却用水,环形水腔4中的冷却用水漫过第一环形内壁1的上沿,并从第一环形内壁1的上沿溢出,在膜筒100外周形成环形水幕,环形水幕流经第一环形内壁1与膜筒100之间的间隙,并对此处的膜筒100进行冷却,环形水幕继续向下流淌,当水流向下经过第二环形内壁501时,由于真空泵和液封结构6使环形负压吸水腔5中产生负压,大部分水经自然排水环的各个自然排水孔8进入环形负压吸水腔5,最后通过排水管排出,此时,膜筒100上仍残留有少量水分,同样在环形负压吸水腔5中负压的作用下,膜筒100上残留的水分通过各个吸水环的吸水孔9吸入到环形负压吸水腔5中,最后同样通过排水管排出,进一步除去膜筒100上残留的水分,使得膜筒100基本处于干燥的状态。由于真空泵和液封结构6使环形负压吸水腔5产生负压,第二环形内壁501上的吸水孔9产生吸附作用,膜筒100就贴住第二环形内壁501,大大减轻膜筒100自身重量引起的下坠;在环形水幕持续向下流淌过程中,在真空泵和液封结构6的作用下环形负压吸水腔5一直保持一定的真空度,持续向下的水流及时通过自然排水孔8、吸水孔9进入环形负压吸水腔5,一方面将附着在膜筒100外表面的水分及时排走,大幅度减少膜筒100的干燥时间,另一方面水流对膜筒100向下的冲刷力也及时得到缓解,从而避免膜筒100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