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2181发布日期:2019-08-13 20:4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亚克力板固化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亚克力板材的制作,主要是通过热吸塑成型工艺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工人会先将板材放入加热炉加热软化,然后取出板材,放置在模具上,利用夹板框夹紧板材,与其模具接触,利用模具的边缘与夹板框的落位差令板材贴近模具形成密封边缘,继而打开连接真空吸附装置,令板材吸附在模具上,待冷却后形成与设计要求一样的亚克力洁具。

然而,现有对于加工出不同规格尺寸的亚克力洁具,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亚克力板材,不同规格的板材之间不能通用使用,增加企业仓库不同规格板材的存储量,从而增加企业成本。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亚克力板材尺寸的吸塑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塑装置,包括吸塑模具,设置在吸塑模具上侧的夹板框和真空装置,所述夹板框设有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一同步机构,所述夹板框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杆和一组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邻设置使所述夹板框呈矩形布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设于第一连杆上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连杆的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设于第一连杆中部的第一定位夹持件及其两侧的第一避让夹持件,所述两第二连杆通过第一同步机构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同步机构使两第二连杆相对远离。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和第二同步机构,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设于第二连杆中部的第二定位夹持件及其两侧的第二避让夹持件,所述两第一连杆通过第二同步机构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同步机构使两第一连杆相对远离;通过这样设置,使板材边缘完成在第一连杆方向上的拉伸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两第一连杆向相反方向移动,可以进一步拉伸边缘在第二连杆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避让夹持件外侧的第一活动夹持件,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连杆上;板材边缘在第一连杆方向上变宽后,通过增加第一活动夹持件夹持边缘变宽的部分,便于两第一连杆对板材边缘在第二连杆方向上的拉伸时保证该侧边缘各位置等宽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避让夹持件外侧的第二活动夹持件,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连杆上;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用于夹持板材边缘第二连杆方向在变宽的部分,便于后续两第二连杆对板材边缘在第一连杆方向上拉伸(或者,便于后续对板材进行吸塑整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同步机构为双向螺纹丝杆,两第二连杆分别与双向螺纹丝杆的两个螺纹部螺纹配合;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二连杆实现同步方向移动时,保证板材两侧的边框的宽度变化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同步机构包括两个双向螺纹丝杆,两个双向螺纹丝杆分别布置在两第二连杆的两端;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二连杆向外侧移动动时更畅顺和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同步机构为双向螺纹丝杆,两第一连杆分别与双向螺纹丝杆的两个螺纹部螺纹配合;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一连杆实现同步方向移动时,保证板材两侧的边框的宽度变化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同步机构包括两个双向螺纹丝杆,两个双向螺纹丝杆分别布置在两第一连杆的两端;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一连杆向外侧移动动时更畅顺和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第一直线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设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端;通过这样设置,使第一活动夹持件可位移变化,以避免第二连杆向外侧移动时与第一活动夹持件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第二直线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设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端;通过这样设置,使第二活动夹持件可位移变化,以避免第一连杆向外侧移动时与第二活动夹持件干涉。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塑装置,吸塑装置将热软化的亚克力板材吸塑成型后,松开产品边框在第二连杆方向上夹紧的第一避让夹持件,保持第一定位夹持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夹紧,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两第二连杆向相反方向移动,以拉伸的方式增长板材边框的宽度,从而改变边框的尺寸,方便企业调整产品边框尺寸,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可减少企业不同板材规格种类的存储,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塑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塑装置中,板材边缘沿第二连杆方向拉伸前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塑装置中,板材边缘沿第二连杆方向拉伸后的示意图(阴影增加部分为边框宽度变化量)。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塑装置中,板材边缘沿第一连杆方向拉伸前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塑装置中,板材边缘沿第二连杆方向拉伸前的示意图(阴影增加部分为边框宽度变化量)。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塑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塑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塑装置,包括吸塑模具1,控制模块、设置在吸塑模具1上侧的夹板框2、真空装置、第一驱动装置33和第一同步机构31,所述夹板框2设有夹持装置4,所述控制模块为cup,其分别与夹持装置4真空装置和第一驱动装置33连接,所述夹板框2包括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杆21和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杆22,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相邻设置使所述夹板框2呈矩形布置,所述夹持装置4包括设于第一连杆21上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连杆22的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设于第一连杆21中部的第一定位夹持件41及其两侧的第一避让夹持件42,两根所述第二连杆22通过第一同步机构31与第一驱动装置33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3用于驱动第一同步机构31使两根第二连杆22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定位夹持件41和第一避让夹持件42可采用现有的气动夹,所述第一定位夹持件41和第一避让夹持件42可根据使用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具体根据板材边缘需要拉伸的宽度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避让夹持件42对应吸塑模具1边缘设置有两个,从而使第一避让夹持件42夹持的宽度与板材边缘需要拉伸的宽度相同,而第一定位夹持件41可设置多个,使第一定位夹持件41夹持的宽度与板材去除边缘需要拉伸的部分后的长度相同。

为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造成干涉,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竖直方向上是上下错位设置,而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是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具体可通过设置夹持组件与连杆在竖直方向上的不同距离实现,保证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完成板材夹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塑装置,亚克力板材热软化后,松开产板材边缘在第二连杆22方向上夹紧的第一避让夹持件42,保持第一定位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组件夹紧,第一驱动装置33驱动两第二连杆22向相反方向移动,以拉伸的方式增长板材边缘的宽度,从而改变板材边缘的长度,方便企业调整板材尺寸,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可减少企业不同板材规格种类的存储,使用方便。

参见图1至5,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34和第二同步机构32,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设于第二连杆22中部的第二定位夹持件51及其两侧的第二避让夹持件52,所述第二避让夹持件52与吸塑模具1边框约等宽设置,两根所述第一连杆21通过第二同步机构32与第二驱动装置34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4用于驱动第二同步机构32使两根第一连杆21相对远离;通过这样设置,使板材边缘完成在第一连杆21方向上的拉伸后,第二驱动装置34驱动两第一连杆21向相反方向移动,可以进一步拉伸板材边缘在第二连杆22方向上的宽度。

所述第二定位夹持件51和第二避让夹持件52也可以采用现有的气动夹,所述第二定位夹持件51和第二避让夹持件52可根据使用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具体根据板材边缘需要拉伸的宽度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避让夹持件52对应吸塑模具1边缘设置有两个,从而使第二避让夹持件52夹持的宽度与边缘需要拉伸的宽度相同,而第二定位夹持件51可设置多个,使第二定位夹持件51夹持的宽度与板材去除边缘需要拉伸的部分的宽度相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避让夹持件42外侧的第一活动夹持件43,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43可采用气动夹,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43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连杆21上;板材边缘在沿第一连杆21方向上变宽后,通过增加第一活动夹持件43夹持边框变宽的部分,便于两第一连杆21对板材边缘在第二连杆22方向上的拉伸时保证边缘各位置等宽变化。需要使用第一活动夹持件43时,可采用人工安装,避免第二连杆22相对第一连杆移动时对第一活动夹持件43造成碰撞。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图未示),所述第一连杆21上设有第一直线驱动机构(如电动推杆或气动推杆),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43设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直线驱动机构竖向设置,用于举升或下降第一活动夹持件43,这种方式可适用于第一连杆41设置在第二连杆42的下方;通过这样设置,使第一活动夹持件43为位移变化,以避免第二连杆22向外侧移动时与第一活动夹持件43干涉。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避让夹持件52外侧的第二活动夹持件,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53可采用气动夹,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二连杆22上;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用于夹持板材边缘在第二连杆22方向在变宽的部分,板材边缘在沿第二连杆22方向上变宽后,通过增加第二活动夹持件53夹持边框变宽的部分,便于后续两第二连杆22对板材边缘在第一连杆21方向上拉伸时保证边缘各位置等宽变化(或者,便于后续对板材进行吸塑整形),需要使用第二活动夹持件53时,可采用人工安装,避免第一连杆21相对第一连杆移动时对第一活动夹持件43造成碰撞(如第二连杆42设置在第一连杆41的下方的情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图未示),所述第二连杆22上设有第二直线驱动机构(如电动推杆或气动推杆),所述第二活动夹持件设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直线驱动机构竖向设置,用于举升或下降第二活动夹持件53,这种方式可适用于第二连杆51设置在第一连杆52的下方;通过这样设置,使第二活动夹持件可位移变化,以避免第一连杆21向外侧移动时与第二活动夹持件干涉。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同步机构31为双向螺纹丝杆,两第二连杆22分别与双向螺纹丝杆的两个螺纹部螺纹配合;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二连杆22实现同步方向移动时,保证板材两侧的边缘的宽度变化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同步机构31包括两个双向螺纹丝杆,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3为驱动电机,并对应设置有两个,两个双向螺纹丝杆分别布置在两第二连杆22的两端;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二连杆22向外侧移动动时更畅顺和稳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同步机构32为双向螺纹丝杆,两第一连杆21分别与双向螺纹丝杆的两个螺纹部螺纹配合;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一连杆21实现同步方向移动时,保证板材两侧的边缘的宽度变化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同步机构32包括两个双向螺纹丝杆,所述第二驱动装置34为驱动电机,并对应设置有两个,两个双向螺纹丝杆分别布置在两第一连杆21的两端;通过这样设置,使两第一连杆21向外侧移动动时更畅顺和稳定。

参见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吸塑装置工作过程为,两第一连杆21沿第二连杆22方向拉伸板材边缘时,保持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定位夹持件51夹紧,使第二避让夹持件52松开,以使两第一连杆21的拉伸作用在第二避让夹持件52松开的位置,使该边缘位于第二避让夹持件52沿第一连杆21方向上变宽,与此同时,也会变薄,从而实现调整板材对应边缘的宽度。

而两第二连杆22沿第二连杆21方向拉伸板材边缘时,保持第二夹持组件和第一定位夹持件41夹紧,使第一避让夹持件42松开,以使两第二连杆22的拉伸作用在第一避让夹持件42松开的位置,使该边缘位于第一避让夹持件42沿第一连杆22方向上变宽,与此同时,也会变薄,从而实现调板材对应边缘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