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机动车的挡衬部件的方法和装置、装置的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66575发布日期:2020-03-24 21:3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用于制造机动车的挡衬部件的方法和装置、装置的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机动车的具有可见侧(sichtseite)和装配侧(montageseite)的并且三维成形的挡衬部件(verkleidungsteil)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挡衬部件的装置,其带有喷注模具(spritzgusswerkzeug),喷注模具具有至少两个模壳(formschale),其组装在一起地形成带有挡衬部件的阴模(negativform)的腔。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该装置的有利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用于制造挡衬部件的方法以及用于制造挡衬部件的装置由现有技术已知。如此,例如公开文件de102014202001a1公开了借助于所谓的气体内部压力方法(gasinnendruckverfahren)制造构件。在此将可流动的材料引入喷注模具的腔中并且在材料中产生气体内部压力,其将材料压向喷注模具的模壳,以便确保可靠的贴靠。因此从内向外产生压力,其应保证,在硬化的状态中模壳的轮廓完全被转移到材料的轮廓上。然而在此可造成,如果由于材料在材料硬化时的体积补偿而变形,在构件的可见侧或者说外侧处在硬化或冷却时产生凹陷部位(einfallstelle)。这些凹陷部位可导致构件的坚固性总体降低并且当构件被应用为为可见部件、尤其为在机动车的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中的挡衬部件时尤其有碍观瞻。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方法以及一种改进的装置,其防止或至少减少在挡衬部件的可见侧处凹陷部位的产生。

本发明为基础的目的通过一种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方法以及通过一种带有权利要求6的特征的装置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该优点,即以简单的方式、尤其无机械再加工地避免或至少减少在构件的可见侧处的凹陷部位。根据本发明,对此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来设计:首先将可流动的材料引入喷注模具的腔中,其中,喷注模具具有至少两个模壳,其组装在一起地形成带有挡衬部件的阴模的腔。模壳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模壳在此成形挡衬部件的可见侧,即构造或限定其可见侧的形状。此外,模壳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模壳在此成形挡衬部件的装配侧。使材料在腔中硬化,以便能够在该方法结束时将完成的挡衬部件从腔中取出。由于模壳已形成挡衬部件的阴模,在模壳彼此被松开之后,在该方法结束时可将完成的或至少几乎完成的挡衬部件从腔中取出。根据本发明,在材料在腔中硬化期间产生气压,其面状地作用在第二模壳与腔中的材料之间,从而通过气压将材料从模壳的表面压离。通过应用气体作为压力介质在此实现,压力自动均匀地作用在第二模壳与材料之间,使得材料均匀地受压负载,由此在硬化和体积补偿的情况下材料变形或被变形成使得凹陷部位不能或仅能以减小的范围出现。在硬化完成之后然后将挡衬部件从喷注模具的腔中移开或取出,而在可见侧处不存在凹陷部位或至少较大的凹陷部位。因此,以简单的方式来获得完成的或近乎完成的挡衬部件。必要时还须将毛刺(grat)或者类似的对于制造必需的或由制造引起的多余的材料存留(materialbestand)从挡衬部件去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的改进方案设置成,在硬化的初始阶段(anfangsphase)结束之后才产生气压。由此实现,首先尤其材料的面向第一模壳的侧面按照模壳的形状硬化,使得可见侧的形状通过随后产生的气压不再改变。一旦硬化进行成使得能够由此出发,没有或至少没有较大的凹陷部位再可产生,也可减小或完全去除该气压。由此减少用于产生气压的能耗并且总体上优化用于制造挡衬部件的能耗。

备选地,直到硬化时间的末尾才产生气压,以便确保材料不回到模壳处并且保持在其最终形状中直至完成硬化。

另外优选地设置成,在挡衬部件的装配侧处模制或构造有至少一个结构元件(尤其加固肋)和/或至少一个保持突起(haltevorsprung)。如此,加固结构和/或保持突起可后来被模制或者通过与装配侧相关联的模壳的相应的形状设计(formgestalt)在喷注时同样来一起成形。

另外优选地设置成,至少第一模壳在硬化期间被冷却。由此加速硬化过程,尤其在可见侧处,使得一旦可见侧充分硬化,可更早减小气压。

带有权利要求6的特征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特征在于,第二模壳关联有至少一个气压通道,其通到腔中,以便在第二模壳与位于腔中的材料之间产生气压并且以便将材料压向第一模壳。由此得到之前已提到的优点。

之前提到的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应用设置成,该装置被应用于制造机动车的具有可见侧和装配侧的并且三维成形的挡衬部件。由此得到对于挡衬部件之前已经提到的优点。

另外的优点和优选的特征以及特征组合尤其由之前的说明以及由权利要求得到。

附图说明

接下来应根据附图来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以简化的剖示图示出了用于制造挡衬部件的有利的装置以及

图2示出了用于运行图1的装置的有利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简化的剖示图示出用于制造具有可见侧6和装配侧7的挡衬部件2的装置1的实施例。

装置1具有两个模壳3和4,其彼此互补地构造成使得当其在其边缘区域处彼此相叠放置时其在其之间构造腔5,腔5至少大致相应于挡衬部件2的阴模。在此根据当前的实施例,在图1中处于下部的第一模壳3与挡衬部件2的可见侧6而在图1中处于上部的第二模壳4与挡衬部件2的装配侧7相关联。装配侧7与可见侧6区别尤其在于,其具有一个或多个结构元件8,构元件例如构造为加固肋或保持突起,借助于其可将挡衬部件2例如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处或在机动车的其他结构元件处。可见侧6具有尤其平滑的表面,其作为可见面例如与机动车的车辆内部空间相关联。就此而言,对可见侧在视觉观感方面提出高要求,而对后位的装配侧7在固定可能性方面提出提高的要求,然而其视觉观感没那么重要。

与可见侧6相关联的第一模壳3此外具有多个冷却剂通道9,通过其可输送冷却剂,以便冷却模壳3。相应的冷却剂通道9可选地还构造在上部的模壳4中。

此外,第二模壳4具有气压通道10,其与在图1中简化地示出的气压源11相连接。在该气压源11中可产生气压并且通过气压通道10引导至腔5。对此,气压通道10在挡衬部件2的装配侧7上通到腔5中。

根据图2现在应来阐述用于借助于装置1制造挡衬部件2的有利的方法。

在第一步骤s1中将模壳3和4组装在一起,使得其形成至少大致封闭的腔5。在接下来的步骤s2中将可流动的材料引入腔5中,尤其通过喷注。该材料例如是塑料或是具有塑料的材料。

一旦该材料完全被引入腔5中,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借助于气压源11产生气压,其通过气压通道10挤压到材料与第二模壳4之间并且由此在第一模壳3的方向上以气压加载材料。尤其气压在此均匀地作用在之后的挡衬部件2的装配侧7的整个表面上。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步骤s3中直接在填入材料之后产生气压。根据另一实施例,在材料的第一硬化过程已实现之后,然后才产生气压。可选地,首先借助于冷却剂通道9输送冷却剂通过第一模壳3,使得面向可见侧6的模壳3冷却并且在腔5中在面向第一模壳3的侧面处的材料比在面向第二模壳4的侧面处的材料更快地冷却。由此使挡衬部件2的形状设计在可见侧6处首先变硬(anhaerten)或硬化。根据该实施例,然后才产生气压,从而将已变硬或硬化的材料从第二模壳4压离。由此在第二模壳4与材料或挡衬部件2之间在腔5中得到气压腔12,通过其将挡衬部件2均匀地压靠第一模壳3,从而防止或至少减少在挡衬部件2的可见侧6处产生凹陷或扭曲(verziehen)。由此保证,挡衬部件2的可见侧6具有期望的结构和表面性质。一直维持气压,直到挡衬部件2完全硬化。这具有该优点,即没有凹陷部位可在材料中在挡衬部件2的可见侧6处由于体积改变(其通过温度变化而产生)而产生。因此,该材料在进一步的硬化过程中不在可见侧6处扭曲。由此,挡衬部件2在可见侧6处获得带有高品质视觉观感和有利的机械特性的最佳材料性质。

在材料完全硬化之后,在步骤s4中将模壳3、4彼此分离并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5中将完成的挡衬部件2从腔5中取出。

附图标记清单:

1装置

2挡衬部件

3模壳

4模壳

5腔

6可见侧

7装配侧

8结构元件

9冷却剂通道

10气压通道

11气压源

12气压腔

s1步骤

s2步骤

s3步骤

s4步骤

s5步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