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9545发布日期:2020-02-14 16:0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图1~3示出了一种水杯滑盖100结构,水杯滑盖100整体呈上凸的圆弧形,为了便于装配,水杯滑盖100的内凹面上设置有相应的卡扣101。

目前的注塑模具在对上述水杯滑盖注塑完成后,一般采用仅采用顶针顶出的方式使水杯滑盖进行脱模,而由于水杯滑盖本身的圆弧形设计,水杯滑盖与下模仁之间会存在较大的贴合力,顶针自下而上将水杯滑盖向上顶起时,需要较大的力,往往会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影响水杯滑盖的质量。

因此,提供一种能避免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的注塑模具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增大施力面及改变施力方向从而避免留下顶针印的水杯滑盖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包括

下模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腔;

下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下模仁上开设有用于成形水杯滑盖的下凹面及相应卡扣的第一模腔,所述下模仁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注塑通道;

上模板,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下模仁的上方,该上模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容置腔布置的第二容置腔;

上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上模仁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模腔布置并用于成形水杯滑盖上凸面的第二模腔,该第二模腔与所述第一模腔相互对合形成能成形完整水杯滑盖的总模腔,所述上模仁上还开有供注塑液穿过并流入注塑通道中的第一注塑孔;

顶出机构,用于将注塑成形后的水杯滑盖顶出;

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至少包括

翘板,所述下模仁上开有自第一模腔中部向外延伸的安装腔,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能转动地设于该安装腔中并位于第一模腔外,所述翘板的第二端为转动自由端并位于第一模腔中;

所述翘板未翘起状态下,所述翘板第二端的上表面与第一模腔中下模仁的上表面相互衔接吻合共同构成第一模腔;所述翘板的第二端向上翘起状态下,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翘起从而完成脱模。

作为改进,所述下模仁的中部具有向安装腔中延伸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对应水杯滑盖中部的卡扣布置的卡扣注塑孔,所述翘板第二端具有能供凸出部插置其中的u形结构,且该u形结构的两竖边处分别构成所述卡扣注塑孔的相应内壁。卡扣注塑孔处在脱模时因张力问题容易产生毛边,而采用上述结构,脱模时,u形结构的两竖边处会给卡扣注塑孔处的水杯滑块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从而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又有利于提高注塑品在细节处的质量。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连杆、第二转轴、第二连杆、第三转轴、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转轴能转动地穿设于安装腔中,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转轴上并能随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连接并能带动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能转动地设于第一转轴下方并与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通过第三转轴与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能垂直于第一转轴轴向往复移动地设于下模板的下方,所述第二滑块的上壁面向下开设有垂直第一转轴轴向布置且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向下倾斜的滑槽,所述第一滑块能沿滑槽往复移动地设于该滑槽中。

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下方设置有底板,该底板中开有垂直第一转轴轴向布置并靠近底板侧壁布置的滑道,所述第二滑块能来回移动地设于该滑道中,所述下模板上开有上下贯通并供第一连杆、第二转轴及第二连杆穿过的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及滑道相连接,所述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气缸,该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底板侧壁伸入滑道中并与第二滑块相连接,从而驱动第二滑块沿滑道往复移动。采用上述结构,在脱模时,驱动气缸使第二滑块在滑道中向靠近第一转轴的位置移动,第二滑块上的滑槽会对第一滑块的位置产生引导,使第一滑块在滑槽中的位置上移,从而驱动第二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三转轴相对于第一滑块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杆的上端引起第二转轴的转动,这引发了第一连杆下端的转动,进一步使得第一连杆上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从而驱动翘板的第一端转动,使翘板的第二端翘起,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自第一模腔中顶出;相反,驱动气缸使第二滑块在滑道中向远离第一转轴的位置移动,则会进一步通过第一滑块、第三转轴、第二连杆、第二转轴、第一连杆、第一转轴带动翘板反向转动,使翘板的第二端向下运动并嵌置在安装腔中与下模仁共同成形处第一模腔。

优选地,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上下移动地第一顶针,该第一顶针穿过下模板及下模仁布置,所述下模仁上开有上下贯通并与翘板的第二端间隔布置的第一顶出孔,所述第一顶针的上端穿设于该第一顶出孔中。设置这样的结构,使第一顶针能与翘板共同配合将水杯滑盖顶出,弥补了远离翘板第二端处水杯滑盖顶出力不足的缺陷,避免水杯滑盖上远离翘板边缘出现毛边的问题,且由于翘板承担了大部分顶出力,顶针也不会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保持高美观度。

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下方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顶出板,该顶出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设置有能使顶出板保持相对于下模板向下移动趋势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顶针的下端连接于顶出板上。对顶出板向上施力,可使顶出板克服弹性件弹力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顶针向上移动,与翘板配合对水杯滑盖完成脱模工作。

优选地,所述顶出板上还设置有第二顶针,该第二顶针穿过所述下模板及下模仁布置,所述下模仁上开有供第二顶针穿过并与注塑通道相连通的第二顶出孔。该结构可将注塑通道中的滞留的废料顶出,保持注塑通道顺畅。

为了便于装配,所述顶出板的下方设置有能对顶出板向下移动的位置进行约束的基板,该基板上开有供注塑机的施力端穿过与顶出板相连接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上模仁及下模仁中分别穿设有能对其进行快速升温及降温的温控通道。该温控通道中具有可流通的水等能实现极冷、极热的流体,有利于提高注塑件表面的光滑度,提高注塑质量。

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柱,对应的,所述上模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套,所述注塑模具闭合状态下,所述定位套套置在定位柱外。在注塑状态下,采用上述结构定位,以确保注塑件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能在闭合状态下与下模仁共同成形处第一模腔的翘板,在注塑完成后,使翘板的第一端转动,翘板的第二端相对于下模仁向上翘起,从而带动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向上脱离第一模腔,由于翘板施加给水杯滑盖的力从现有技术中垂直施力、点接触施力变为了斜向上施力、面接触施力,从而避免了顶针印的存在,提高了注塑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水杯滑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塑模具隐藏上板、上模具、上模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塑模具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出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4~9所示,本实施例的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包括下模板1、下模仁2、上模板3、上模仁4、上板5、底板6、基板7、竖板8及顶出机构9,下模板1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腔11,下模仁2嵌置在第一容置腔11中,下模仁2上开设有用于成形水杯滑盖100的下凹面及相应卡扣的第一模腔21,下模仁2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模腔21相连通的注塑通道22。上模板3能上下移动地设于下模仁2的上方,该上模板3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容置11布置的第二容置腔31,上模仁4嵌置在第二容置腔31中,上模仁4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模腔21布置并用于成形水杯滑盖100上凸面的第二模腔41,该第二模腔41与第一模腔21相互对合形成能成形完整水杯滑盖100的总模腔,上模仁4上还开有供注塑液穿过并流入注塑通道22中的第一注塑孔。上板5设于上模板3的上方并开有供注塑液穿过的第二注塑孔51,该第二注塑孔51的下端与第一注塑孔的上端相衔接。底板6连接在下模板1的下壁上,基板7通过竖板8间隔连接在底板6的下方,基板7与底板6之间形成有容置腔70。

顶出机构9用于将注塑成形后的水杯滑盖100顶出。本实施例的顶出机构9包括翘板91、第一转轴92、第一连杆93、第二转轴94、第二连杆95、第三转轴96、第一滑块97及第二滑块98,下模仁2上开有自第一模腔21中部向外延伸的安装腔23,翘板91的第一端能转动地设于该安装腔23中并位于第一模腔21外,翘板91的第二端为转动自由端并位于第一模腔21中。翘板91未翘起状态下,翘板91第二端的上表面与第一模腔21中下模仁2的上表面相互衔接吻合共同构成第一模腔21;翘板91的第二端向上翘起状态下,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100翘起从而完成脱模。第一转轴92能转动地穿设于安装腔23中,第一转轴9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安装腔23的两内侧壁上,翘板91的第一端套置在第一转轴92上并能随第一转轴92转动,第一连杆93的第一端套置在第一转轴92上并能带动第一转轴92转动,第二转轴94能转动地设于第一转轴92下方并与第一连杆93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93的第二端套置在第二转轴94上,第二连杆95的第一端套置在第二转轴94上从而与第二转轴94转动连接,第二连杆95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通过第三转轴96与第一滑块97转动连接,第一滑块97上开有供第二连杆95的第二端活动伸入的安装口971,第三转轴96的两端分别能转动地设于安装口971的内侧壁上,第三转轴96与第一转轴91、第二转轴94相平行,第二连杆95的第二端套置在第三转轴96上,第二滑块98能垂直于第一转轴92轴向往复移动地设于下模板1的下方,第二滑块98的上壁面向下开设有垂直第一转轴92轴向布置的滑槽981,且滑槽981自远离第二转轴94处到靠近转轴94处逐渐向下倾斜,第一滑块97能沿滑槽98往复移动地设于该滑槽981中。在本实施例中,底板6中开有垂直第一转轴92轴向布置并靠近底板6外侧壁布置的滑道61,第二滑块98能来回移动地设于该滑道61中,下模板1上开有上下贯通并供第一连杆93、第二转轴94及第二连杆95穿过的让位空间62,该让位空间62分别与第一容置腔11及滑道61相连接,底板6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气缸20,该驱动气缸20的活塞杆201穿过底板6侧壁伸入滑道61中并与第二滑块98相连接,从而驱动第二滑块98沿滑道64往复移动。采用上述结构,在脱模时,驱动气缸20使第二滑块98在滑道61中向靠近第一转轴92的位置移动,第二滑块98上的滑槽981会对第一滑块97的位置产生引导,使第一滑块97在滑槽981中的位置上移,从而驱动第二连杆95的下端通过第三转轴96相对于第一滑块97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杆95的上端引起第二转轴94的转动,这引发了第一连杆93下端的转动,进一步使得第一连杆93上端带动第一转轴92转动,从而驱动翘板91的第一端转动,使翘板91的第二端翘起,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100自第一模腔21中顶出;相反,驱动气缸20使第二滑块98在滑道61中向远离第一转轴92的位置移动,则会进一步通过第一滑块97、第三转轴96、第二连杆95、第二转轴94、第一连杆93、第一转轴92带动翘板91反向转动,使翘板91的第二端向下运动并嵌置在安装腔12中与下模仁2共同成形处第一模腔21。

本实施例下模仁2的中部具有向安装腔23中延伸的凸出部24,该凸出部24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对应水杯滑盖100中部的卡扣101a布置的卡扣注塑孔241,翘板91第二端具有能供凸出部24插置其中的u形结构911,且该u形结构911的两竖边处分别构成卡扣注塑孔241的相应内壁。卡扣注塑孔241处在脱模时因张力问题容易产生毛边,而采用上述结构,脱模时,u形结构911的两竖边处会给卡扣注塑孔241处的水杯滑块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从而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又有利于提高注塑品在细节处的质量。

本实施例的顶出机构9还包括上下移动地第一顶针99,该第一顶针99穿过下模板1、下模仁2、底板6布置,下模仁2上开有上下贯通并与翘板91的第二端间隔布置的第一顶出孔25,第一模腔21中具有用于成形水杯滑盖100上两卡扣101b的注塑孔26,第一顶出孔25位于两注塑孔26中间,第一顶针99的上端穿设于该第一顶出孔25中。设置这样的结构,使第一顶针99能与翘板91共同配合将水杯滑盖100顶出,弥补了远离翘板94第二端处水杯滑盖100顶出力不足的缺陷,避免水杯滑盖上远离翘板边缘出现毛边的问题,且由于翘板承担了大部分顶出力,顶针也不会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保持高美观度。

基板7与底板6之间的容置腔70中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顶出板30,该顶出板30与底板6之间设置有能使顶出板30保持向下移动趋势的弹性件40,第一顶针99的下端连接于顶出板30上。对顶出板30向上施力,可使顶出板30克服弹性件40弹力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顶针99向上移动,与翘板91配合对水杯滑盖完成脱模工作。顶出板30上还设置有第二顶针50,该第二顶针50穿过下模板1、下模仁2、底板6布置,下模仁2上开有供第二顶针50穿过并与注塑通道22相连通的第二顶出孔26。该结构可将注塑通道22中的滞留的废料顶出,保持注塑通道顺畅。基板7能对顶出板30向下移动的位置进行约束,基板7上开有供注塑机的施力端穿过与顶出板30相连接的通孔71。

上模仁3及下模仁2中分别穿设有能对其进行快速升温及降温的温控通道60。该温控通道60中具有可流通的水等能实现极冷、极热的流体,有利于提高注塑件表面的光滑度,提高注塑质量。下模板1的边角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柱12,对应的,上模板3的边角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套,注塑模具闭合状态下,定位套套置在定位柱12外。在注塑状态下,采用上述结构定位,以确保注塑件质量。

在注塑状态下,翘板91的上表面与下模仁2的上表面相互配合形成第一模腔21,上模板3向下移动,使上模仁4与下模仁2相对闭合,进行注塑;注塑完成后,先使上模板3带动上模仁4向上运动,注塑件留在下模仁2上,然后第一顶针99与翘板91同时动作,将注塑件顶出。由于翘板91施加给水杯滑盖100的力从现有技术中垂直施力、点接触施力变为了斜向上施力、面接触施力,从而避免了顶针印的存在,提高了注塑件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