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热浇道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3722发布日期:2020-03-10 09:2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模具的热浇道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出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塑形材料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有诸多产业商品均是采用塑性材料制成,使得塑料模具于模具产业中占有大量比例,也使射出成型成为一项普遍的工艺技术。其中,尤以热浇道广受业界的青睐。请参照图1、图2,其为一种现有的热浇道9,该现有的热浇道9具有一个主流道91及两个分流道92,该两个分流道92均具有一个第一分流段921及一个第二分流段922,各第一分流段921连通该主流道91,各第二分流段922分别连通一热嘴流道(图未绘示),该第一分流段921与该第二分流段922之间具有一个转折段923,一个加热器93则圈围在各分流道92的外周。通过该加热器93的加热,可以使位于该两个分流道92内的热塑性材料处于熔融状态,以便形成业者所需的外观造型。类似于该现有的热浇道9的一实施例已公开于中国台湾公告第m405959号的“改良的射出模具的流道结构”的专利案当中。

然而,上述现有的热浇道9,由于仅设有单一个加热器93,且该转折段923形成内缩,使得该转折段923与该加热器93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该加热器93难以对流经该两个转折段923的热塑性材料加热,使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受热不均而难以维持熔融状态,进而造成流动性不佳而影响流速、甚至容易形成阻塞,导致维护成本增加、整体作业效率不佳及影响产品合格率等。

有鉴于此,现有的热浇道确实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使流道内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均匀被加热而维持熔融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提升流动顺畅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提升内部压力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可以降低作业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包括:一个分流板,内部具有连通多个分流道的一个浇口流道;多个热嘴,分别具有连通对应的分流道的一个支流道;及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利用该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使该多个分流道内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可以均匀被加热,使该多个分流道内的热塑性材料温度可以较为一致且维持熔融状态,避免温度不均而造成局部流动性不佳或阻塞,具有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整体作业效率及产品合格率等效果。

其中,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射入方向,该多个加热线圈可以沿该射入方向相间隔。如此,该多个加热线圈可以形成等距分布,使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多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该初分流段具有一个分流方向,该多个加热线圈内侧至该多个分流道外侧在该分流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可以为2厘米以下。如此,避免该多个加热线圈与该多个分流道之间的距离过大,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最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底端可以与该初分流段上端齐平,最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顶端可以与该初分流段下端齐平。如此,以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多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各分流道由一个初分流段与该浇口流道连通,该加热线圈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该初分流段可以位于该两个加热线圈之间。如此,可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两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较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可以不小于另一个前述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如此,使较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可以不需太大功率而作为辅助加热的作用,具有降低作业成本的效果。

其中,各初分流段具有一个分流方向,各分流道由一个续分流段连通该初分流段与对应的支流道,该续分流段可以与其中一个前述加热线圈在该分流方向上相对。如此,可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两个加热线圈均匀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该模具的热浇道模组还包括分别圈围在各热嘴的外周的多个持热线圈,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射入方向,在该射入方向上较邻近该支流道的加热线圈的加热功率可以与各持热线圈的加热功率相同。如此,可使热塑性材料可以维持相同温度地直线流动前进,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该支流道具有连通于该分流道与一个径缩段之间的一个初支流段,该浇口流道具有一个浇口宽度,该分流道具有一个分流宽度,该初支流段具有一个初支流宽度,该径缩段具有一个径缩宽度,该浇口宽度可以大于该分流宽度,该分流宽度可以大于该初支流宽度,该初支流宽度可以大于该径缩宽度。如此,各个流道的宽度朝远离该浇口流道的方向逐渐变小,使各个流道内的压力朝远离该浇口流道的方向逐渐增加,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该分流板在分流道的转折处可以具有一个圆弧导角部,该圆弧导角部的一个曲率半径可以与该分流道的一个分流宽度的比值为小于等于0.33。如此,由该初分流段、该圆弧导角部至该续分流段的管径变化较小,可以避免因管径差异大而造成流动性不佳,同时,还可确保最邻近该浇口流道的加热线圈与该圆弧导角部之间可以保有适当距离,避免其距离过大而无法使该加热线圈对热塑性材料加热,具有提升流动顺畅性的效果。

其中,该热嘴的数量可以为偶数个且对称地分布于该分流板。如此,热塑性材料可以对称地分流于各热嘴的支流道,具有提升内部压力的稳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的热浇道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沿图3的b-b线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分流板

1a第一板体

1b第二板体

11浇口流道

12分流道

121初分流段

121a上端

121b下端

122续分流段

13圆弧导角部

2热嘴

21支流道

211初支流段

212径缩段

3加热线圈

3a顶端

3b底端

4持热线圈

b1浇口宽度

b2分流宽度

b3初支流宽度

b4径缩宽度

d1射入方向

d2分流方向

p注料口

r曲率半径

x最短距离

(现有技术)

9热浇道

91主流道

92分流道

921第一分流段

922第二分流段

923转折段

93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例如“前”、“后”、“左”、“右”、“上(顶)”、“下(底)”、“内”、“外”、“侧面”等,主要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各方向性或其近似用语仅用以辅助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记载的元件及构件使用“一”或“一个”的量词,仅是为了方便使用且提供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通常意义;于本实用新型中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一的概念也包括复数的情况,除非其明显意指其他意思。

本实用新型全文所述“结合”、“组合”或“组装”等近似用语,主要包含连接后仍可不破坏构件地分离,或是连接后使构件不可分离等型态,为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依据欲相连的构件材质或组装需求予以选择的。

请参照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一个分流板1、多个热嘴2及多个加热线圈3,该多个热嘴2连接该分流板1,该多个加热线圈3位于该分流板1内。

请一并参照图4,该分流板1可以具有一个第一板体1a及一个第二板体1b,该第一板体1a与该第二板体1b较佳为垂直相连接,该分流板1在该第一板体1a内部具有一个浇口流道11,该分流板1在该第二板体1b内部具有多个分流道12。其中,该浇口流道11具有一个射入方向d1,该浇口流道11一端可以连通一个注料口p,该浇口流道11另一端则连通该多个分流道12。详言之,各分流道12均可以具有一个初分流段121及一个续分流段122,各分流道12由该初分流段121与该浇口流道11连通,该初分流段121具有一个分流方向d2,该分流方向d2较佳与该射入方向d1形成垂直。此外,该浇口流道11具有一个浇口宽度b1,该分流道12具有一个分流宽度b2,该分流宽度b2较佳小于该浇口宽度b1,以增加流道内的压力,使热塑性材料流动可以较为顺畅。

另外说明的是,该分流板1还可以具有一个圆弧导角部13,该圆弧导角部13位于该分流道12的转折处,该圆弧导角部13可以具有一个曲率半径r,该曲率半径r与该分流道12的分流宽度b2的比值较佳为小于或等于0.33。

该多个热嘴2位于远离该浇口流道11的一侧,该热嘴2的数量较佳为偶数个且对称地分布于该分流板1;在本实施例中,该热嘴2的数量以两个来做说明,两个热嘴2分别具有连通对应分流道12的续分流段122的一个支流道21。

详言之,该支流道21可以具有一个初支流段211及一个径缩段212,该初支流段211连通于该续分流段122与该径缩段212之间,该初支流段211具有一个初支流宽度b3,该径缩段212具有一个径缩宽度b4,该初支流宽度b3较佳小于该分流宽度b2,该径缩宽度b4较佳小于该初支流宽度b3;如此,各个流道的宽度朝远离该浇口流道11的方向逐渐变小,使各个流道内的压力朝远离该浇口流道11的方向逐渐增加,使热塑性材料流动可以较为顺畅。

该多个加热线圈3位于该第二板体1b内部,该多个加热线圈3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12的外周,该加热线圈3的数量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线圈3的数量为两个。详言之,该两个加热线圈3可以沿该射入方向d1相间隔设置,使该初分流段121可以位于该两个加热线圈3之间,该续分流段122与其中一个前述加热线圈3在该分流方向d2上可以相对,以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两个加热线圈3均匀加热;且该两个加热线圈3内侧至该多个分流道12外侧在该分流方向d2上的最短距离x较佳为2厘米以下;以避免该两个加热线圈3与该多个分流道12之间的距离过大。

此外,最邻近该浇口流道11的加热线圈3的底端3b与该初分流段121上端121a较佳为齐平,最邻近该支流道21的加热线圈3的顶端3a与该初分流段121下端121b较佳为齐平;可确保热塑性材料可以受该两个加热线圈3均匀加热。以及,较邻近该支流道21的加热线圈3的加热功率较佳不小于另一个前述加热线圈3的加热功率;如此,较邻近该浇口流道11的加热线圈3的加热功率小于较邻近该支流道21的加热线圈3的加热功率,进而可使较邻近该浇口流道11的加热线圈3可以不需太大而作为辅助加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还可以包括多个持热线圈4,多个持热线圈4可以分别圈围在各热嘴2的外周,使该多个持热线圈4可以对各热嘴2加热,使得各热嘴2能保持于业者所设定的预定温度,进而使位于各支流道21的热塑性材料可以维持于熔融状态;且在该射入方向d1上,较邻近该支流道21的加热线圈3的加热功率较佳与各持热线圈4的加热功率相同,以便维持相同温度而流入一个成型模具(图未绘示)中。

请参照图3、图4所示,通过前述结构,热塑性材料可依序经过该浇口流道11、各分流道12及各支流道21而流入该成型模具中(图未绘示);当热塑性材料流经各分流道12时,由于该多个加热线圈3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12的外周,该多个加热线圈3可以对热塑性材料加热,使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温度可以较为一致且维持熔融状态,避免温度不均而造成局部流动性不佳。

此外,由于该圆弧导角部13的曲率半径r与该分流道12的分流宽度b2的比值可以为小于或等于0.33;借此,由该初分流段121、该圆弧导角部13至该续分流段122的管径变化较小,可以避免因管径差异大而造成流动性不佳,同时,还可以确保最邻近该浇口流道11的加热线圈3与该圆弧导角部13之间可以保有适当距离,可以避免其距离过大而无法使该加热线圈3对热塑性材料加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的热浇道模组,利用该多个加热线圈分别圈围在该多个分流道的外周,使该多个分流道内各位置的热塑性材料可以均匀被加热,使该多个分流道内的热塑性材料温度可以较为一致且维持熔融状态,可避免温度不均而造成局部流动性不佳或阻塞,具有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整体作业效率及产品合格率等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