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3879发布日期:2020-04-10 16:59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筒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721137878.5名称为《一种片材挤出机机筒进料冷却机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片材挤出机机筒进料冷却机构,包括挤出机机筒,该挤出机机筒上设有入料口,其特征在于:该挤出机机筒冷却段外壁上设有沿轴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半环槽,该挤出机机筒冷却段外壁上还设有沿轴向贯通各所述半环槽的直槽;还包括冷却管,该冷却管具有多个半环冷却部和直冷却部;该半环冷却部内的半环冷却通道与该直冷却部内的直冷却通道相连通;该半环冷却部一一地插于该半环槽内,该直冷却部插于该直槽内,且该直冷却部的两端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管与所述挤出机机筒可拆卸固定。该实用新型用于片材挤出机机筒进料冷却,且冷却效果好,并能解决由于机筒内冷却通道生锈及内堵时只能对机筒整体更换的问题。然而,该机筒不能均匀地改变整个机筒外壁的温度,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该机筒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为:本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包括机筒本体,在所述机筒本体的筒体中设置有能通入水流而改变筒体温度的流水通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通腔是由n个轴向、间隔分布于筒体中的条形孔组成,n个条形孔位于机筒端部的开口以首尾相连而形成串联状一整条的流水通道,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的进水口位于流水通道的起始部位置,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流水通道的末尾部位置,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自然数。

作为改进,所述条形孔可优选由六组以并列近邻两个条形孔为一组的十二个条形孔,每组近邻两个条形孔的端部相互连通,每组条形孔的出水端口位于机筒另一端与另一组条形孔的进水端口相连通,形成串联状一整条的流水通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本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包括机筒本体,在所述机筒本体的筒体中设置有能通入水流而改变筒体温度的流水通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通腔由两组相互独立的流水通腔组成,一组流水通腔位于机筒前半部,另一组流水通腔位于机筒后半部,每组流水通腔由n个轴向、间隔分布于筒体中的条形孔组成,n个条形孔位于机筒端部的开口以首尾相连而形成串联状一整条的流水通道,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的进水口位于流水通道的起始部位置,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流水通道的末尾部位置,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自然数。

作为改进,任一组流水通腔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可优选位于机筒圆周的同一截面上,两组流水通腔的进水口的距离为80~100mm。

作为改进,任一组流水通腔中包括六个条形孔,在所述筒体的端部设置有连通第一条形孔与第二条形孔的第一铣槽、连通第三条形孔与第四条形孔的第二铣槽、连通第五条形孔与第六条形孔的第三铣槽,在筒体的中部设置有连通第二条形孔与第三条形孔的第一连通孔、连通第四条形孔与第五条形孔的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的通孔开口均设置有封口塞。

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通孔由与第二条形孔相连通的第一钻孔和与第三条形孔相连通的第二钻孔组成,第一钻孔的顶部与第二钻孔的底部相连通,在第一钻孔的底部与第二钻孔的顶部上分别设置有封口塞,所述第二连通孔由与第四条形孔相连通的第三钻孔和与第五条形孔相连通的第四钻孔组成,第三钻孔的底部与第四钻孔的顶部相连通,在第三钻孔的顶部与第四钻孔的底部上分别设置有封口塞。

进一步改进,在筒体的中部可优选还设置有第五钻孔和第六钻孔,第一条形孔的端部开口通过第五钻孔与流水通腔的进水口相连通,第六条形孔的端部开口通过第六钻孔与流水通腔的出水口相连通,第五钻孔与第六钻孔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封口塞。

进一步改进,任一条形孔由并列近邻的两个条形孔组成,所述的两个条形孔的首端和尾端分别相互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水泵和能改变流水通道中水流温度的温度控制器,所述流水通道中的水流水压为5kg。

作为改进,机筒本体的直径可优选为220~240mm,条形孔所在的外圆直径可优选为190~210mm,筒体的左端套置在左机筒连接座上,筒体的右端套置在右机筒连接座上,在筒体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排气孔,在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氮化层,所述氮化层的厚度为0.6~0.7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只要根据要求循环地向筒体内通入设定温度的水流,就能调整筒体的温度,或者循环地通入相同温度的水流,就能保持筒体的温度,实现调节筒体温度的目的;进入筒体的水流沿首尾依次相连的条形孔流经筒体各处,使筒体各处接触到相同的水量,实现筒体温度的均匀调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股水流同时进出筒体时,由于难以保持多股水流的流量相同而导致的筒体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当筒体轴向长度较长时,可以在筒体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分别设置一组流水通道,这样不仅加工更为方便,而且在使用时,只需保持两个流水通道的进水流量相同,就能使整个筒体的温度均匀变化,温度调节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机筒中心线所在平面的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沿b-b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沿c-c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的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包括机筒本体,在所述机筒本体的筒体1中设置有能通入水流而改变筒体温度的流水通腔,流水通腔是由n个轴向、间隔分布于筒体1中的条形孔组成,n个条形孔位于机筒端部的开口以首尾相连而形成串联状一整条的流水通道3,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3的进水口14位于流水通道3的起始部位置,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3的出水口15位于流水通道3的末尾部位置,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自然数。条形孔由六组以并列近邻两个条形孔为一组的十二个条形孔,每组近邻两个条形孔的端部相互连通,每组条形孔的出水端口位于机筒另一端与另一组条形孔的进水端口相连通,形成串联状一整条的流水通道3。

如图1至图4所示,另一种实施例的能均匀调节机筒温度的机筒结构,包括机筒本体,在所述机筒本体的筒体1中设置有能通入水流而改变筒体温度的流水通腔,流水通腔由两组相互独立的流水通腔组成,一组流水通腔位于机筒前半部,另一组流水通腔位于机筒后半部,每组流水通腔由n个轴向、间隔分布于筒体1中的条形孔组成,n个条形孔位于机筒端部的开口以首尾相连而形成串联状一整条的流水通道3,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3的进水口14位于流水通道3的起始部位置,能与输入水流的循环装置相连通的流水通道3的出水口15位于流水通道3的末尾部位置,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自然数。任一组流水通腔的进水口14与出水口15位于机筒圆周的同一截面上,两组流水通腔的进水口14的距离s为80~100mm。

任一组流水通腔中包括六个条形孔,在所述筒体1的端部设置有连通第一条形孔31与第二条形孔32的第一铣槽41、连通第三条形孔33与第四条形孔34的第二铣槽42、连通第五条形孔35与第六条形孔36的第三铣槽43,在筒体1的中部设置有连通第二条形孔32与第三条形孔33的第一连通孔、连通第四条形孔34与第五条形孔35的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的通孔开口均设置有封口塞57。第一连通孔由与第二条形孔32相连通的第一钻孔51和与第三条形孔33相连通的第二钻孔52组成,第一钻孔51的顶部与第二钻孔52的底部相连通,在第一钻孔51的底部与第二钻孔52的顶部上分别设置有封口塞57,所述第二连通孔由与第四条形孔34相连通的第三钻孔53和与第五条形孔35相连通的第四钻孔54组成,第三钻孔53的底部与第四钻孔54的顶部相连通,在第三钻孔53的顶部与第四钻孔54的底部上分别设置有封口塞57。在筒体1的中部还设置有第五钻孔55和第六钻孔56,第一条形孔31的端部开口通过第五钻孔55与流水通腔的进水口14相连通,第六条形孔36的端部开口通过第六钻孔56与流水通腔的出水口15相连通,第五钻孔55与第六钻孔56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封口塞57。任一条形孔由并列近邻的两个条形孔组成,所述的两个条形孔的首端和尾端分别相互连通。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水泵和能改变流水通道3中水流温度的温度控制器,所述流水通道3中的水流水压为5kg。温度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机筒本体的直径d1为220~240mm,条形孔所在的外圆直径d2为190~210mm,筒体1的左端套置在左机筒连接座11上,筒体1的右端套置在右机筒连接座12上,在筒体1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排气孔13,在筒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氮化层,所述氮化层的厚度为0.6~0.7mm。筒体1上设有两组相互独立的流水通腔,两组流水通腔通过温度控制器分别设定和控制水流温度。由于两组流水通腔结构相同,因此在两组流水通腔在b-b处剖面的结构完全相同。如图3所示,第一条形孔31由两个并列设置的条形孔组成,第一条形孔31的端部开口通过第五钻孔55与流水通道3的进水口14相连通,第五钻孔55端部通过封口塞57堵住形成水流通道,其余五个条形孔结构相同间隔分布在筒体1的圆周上。

工作原理:当流水通道3为一个时,水从流水通道3的进水口14进入流水通道3,经过首尾相连的条形孔从流水通道3的出水口15离开筒体1。

当流水通道3有两个时,水在流水通道3中流动的原理相同,以其中一个流水通道3中的流动情况具体说明,如图3和图2所示,水从b-b剖面的进水口14进入,经第一条形孔31至a-a剖面处的第一条形孔31开口上;在a-a剖面上,第一条形孔31开口通过第一铣槽41与第二条形孔32的开口相连通,这样水从第一条形孔31进入第二条形孔32;水从a-a剖面的第二条形孔32进入,回到b-b剖面的第二条形孔32的开口处;在b-b剖面上,第二条形孔32和第三条形孔33通过第一连通孔相连通,这样水从第二条形孔32进入第三条形孔33;如此往复,水流沿s形的流水通道3前进,最后从b-b剖面的出水口15流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