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2106发布日期:2020-05-08 14:0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旧塑料回收再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



背景技术:

abs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产过程中的清洗工艺一般包括喂料、磁选、第一次清洗、第二次清洗、脱水、烘干、橡塑分离和色选,即经破碎后的物料通过喂料机传送给磁选装置,将物料中的金属块分离出去,然后进入第一清洗池进行第一次清洗,由于物料中除abs塑料块外,还含有各种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如pp、pvc、pe、pet、ps、pu等塑料块,这些塑料的密度不同,经破碎后的体积差不多,因而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具有不同的重量,据此,可以通过在第一清洗池中投入合适的药剂调节池水的密度,以便在清洗物料的同时对不同材质的塑料块进行分离,然后进入第二清洗池进行水洗去除塑料块表面的溶剂,同时再次分离掉塑料块中比重较轻的物料,收集abs塑料块,由于其中还会存在一些胶帽,因此这部分塑料块在经脱水和烘干后通过橡塑分离装置分出胶帽,剩余的abs塑料块送入色选装置进行分色。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718367a的一种分离沉淀池,包括分离池主体、设置于分离池主体下部的收集装置和用于支承分离池主体以及收集装置的支架,收集装置与分离池主体内部连通;分离池主体一端设有进料口,分离池主体的另一端设有存储腔;分离池主体内设有用于分离塑料混合物的分料组件以及用于拨动浮料的拨料组件,分料组件靠近进料口,拨料组件靠近存储腔;分离池主体还设有用于控制位于分离池主体内部分离液浓度的浓度调节机构;其能够自动将浮料和沉料进行分离和回收,同时自动调节分离液浓度,提高塑料产品回收效率及质量。但是该专利的分料组件是由多个连续的分料辊筒组成,且辊筒周身设有多个分料片组,虽然可以将塑料块充分浸入池水中清洗,但是塑料块从分离池主体的一端漂浮至另一端时,因中间分料辊筒的分料片组设计会阻挡住一部分塑料块,而无法使塑料块顺利地通过;此外,该专利地浮料是统一收集在存储腔中的,而这些浮料经过清洗后表面会含有药剂,如若将这些浮料直接放入第二清洗池清洗以除去浮料表面的药剂,则会由于浓度过大而影响第二清洗池的池水,从而影响清洗效果,而且,这种浮料收集设计,进行后续清洗操作时需要先将存储腔中的浮料取出再放入第二清洗池,无法直接运用于在线生产中,降低了生产效率;该专利的检测传感器设置在进料口一端,只能检测到进料口处池水中药剂的浓度,事实上,在清洗过程中,药剂会在分料组件和拨料组件的带动下溶解在整个池水中,因此,池水中地药剂浓度会较进料口处的药剂浓度低,因此,该专利根据进料口处的药剂浓度进行调节池水浓度是不精确的。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清洗池,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兼具突出地清洗和分离功能,且abs料可以顺利地从清洗池的一端漂浮至另一端,并解决了清洗后的abs料的在线生产问题、池水浓度精准调节的问题以及abs料在进入第二清洗池后由于其表面药剂浓度高而影响第二清洗池清洗效果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包括第一清洗池体、进水管、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第三搅拌辊、出水槽、abs料送出装置、双向螺杆和废料送出装置;

所述第一清洗池体呈船体状,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外池壁的两侧底部对称设有若干支撑脚;所述进水管包括相连通的主管道和若干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的横截面的轴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进水管的支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一端的池壁上,与第一清洗池体的内部相连通;

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中间部位,从进水管的一端起,依次间隔架设有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所述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可相对第一清洗池体自由转动,且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与外部驱动电机相连;

在第一清洗池体的另一端的池壁上设有abs料送出装置,所述abs料送出装置,包括abs料提升管道、abs料提升螺杆、第一驱动电机和abs料出口管道;所述abs料提升管道和abs料出口管道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abs料提升螺杆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的内部,包括abs料提升螺杆轴和abs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abs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的顶部;在abs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abs料提升螺杆叶片;在所述abs料送出装置的一侧设有出水槽,在所述出水槽的入口处设有滤网;

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的底部设有螺杆槽,所述螺杆槽内装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并可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自由转动;在所述螺杆槽的中间部位设有向下的落料槽,所述落料槽的一侧设有废料送出装置,所述落料槽与螺杆槽和废料送出装置相连通;

所述废料送出装置包括废料提升管道、废料提升螺杆、第三驱动电机和废料出口管道;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内部,包括废料提升螺杆轴和废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三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顶部;在废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废料提升螺杆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在外部电机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辊包括第一搅拌辊轴、第一搅拌辊套和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实心叶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一搅拌辊轴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一限位板进行限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搅拌辊包括第二搅拌辊轴、第二搅拌辊套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刺轴,所述第二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二搅拌辊轴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二限位板进行限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搅拌辊包括第三搅拌辊轴、第三搅拌辊套和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多孔叶板,且所述多孔叶板的孔径不足以使塑料块通过,所述第三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三搅拌辊轴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三限位板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设有若干第一沥水孔;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abs料提升管道的内直径相一致,且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abs料提升管道和abs料出口管道连通处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螺杆由等长的正向螺旋和反向螺旋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网孔尺寸以可以透过泥沙但不能透过abs料为准。

进一步地,所述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废料提升管道的内直径相一致,且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连通处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是通过筛板隔离形成的密度监测区,在密度监测区内设有液体密度计。

本实用新型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清洗池,不仅可以清洗塑料块表面的污泥,还可以根据塑料块密度的不同对abs塑料块进行初步的分离;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搅拌辊、第二搅拌辊和第三搅拌辊的设计,使塑料块浸至池水中充分清洗并顺畅地从第一清洗池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大大提高了清洗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abs料送出装置的设计,使abs料在被送出的时候较为彻底地沥去其表面的水,减小了其对第二清洗池中水质的影响,其abs料提升螺杆可以将abs料输送至第二清洗池,解决了清洗后的abs料的在线生产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出水槽入口处滤网的设计,防止了abs料随泥浆水从出水槽处流出而导致物料的浪费以及对后续处理的不便;

(5)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螺杆的设计,使得沉降在第一清洗池底两端的废料也能集中至落料槽排出;

(6)本实用新型的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沥去废料表面的水,方便了废料的下一步处理;

(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的设计使得通过筛板进入密度监测区的水呈相对静止状态,方便了对水的密度和药剂的浓度进行较为准确地测定,以便调节储水池4的密度;

(8)本实用新型进水管的支管道的设计,方便了进入第一清洗池体内的药剂的流量调节,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第一清洗池体内池水的密度调节;

(9)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清洗效率高、对塑料块地分离效果好,可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清洗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清洗池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清洗池壳体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bs料提升螺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清洗池1、沉淀池2、压滤机3、储水池4、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6、抽水泵7、第一清洗池体11、进水管12、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第三搅拌辊15、出水槽16、abs料送出装置17、双向螺杆18、废料送出装置19、第一搅拌辊轴131、第二搅拌辊轴141、第三搅拌辊轴151、abs料提升管道171、abs料提升螺杆172、第一驱动电机173、abs料出口管道174、正向螺旋段181、反向螺旋段18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abs塑料回收清洗再生产用清洗分离池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清洗池1、沉淀池2、压滤机3和储水池4,所述第一清洗池1、沉淀池2、压滤机3和储水池4之间通过管道连接在一起,从第一清洗池1出来的泥浆水进入沉淀池2中静置分离,上层清液通入储水池4中,下层污泥进入压滤机3压滤,将压滤后的污泥收集进入下一步处理,而压滤后的水与第一清洗池1出来的泥浆水合并处理,而储水池4中的水调节至第一清洗池1中所需的密度后通入第一清洗池1中,从而形成水处理循环系统;在所述第一清洗池1的出水口处设有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以便实时把控第一清洗池1中池水的密度,从而根据需要调节储水池4中水的密度;在所述储水池4的出口处设有第二密度实时监测区6,以便根据监测密度向储水池4中添加药剂,使储水池4的密度与第一清洗池1的密度保持一致。

如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清洗池1,包括第一清洗池体11、进水管12、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第三搅拌辊15、出水槽16、abs料送出装置17、双向螺杆18和废料送出装置19。

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呈船体状,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外池壁的两侧底部对称设有若干支撑脚,以支撑第一清洗池体11。

所述进水管12包括相连通的主管道和若干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的横截面的轴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进水管12的支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一端的池壁上,与第一清洗池体11的内部相连通。进水管12的支管道的设计方便了进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的药剂的流量调节,比如当第一清洗池体11内所需的药剂量较少时,则控制药剂从一个或两个支管道进入,当第一清洗池体11内所需的药剂量较多时,则控制药剂从多个支管道进入,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第一清洗池体11的密度调节。

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中间部位,从进水管12的一端起,依次间隔架设有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所述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可相对第一清洗池体11自由转动,且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与外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为常规部件,图中未显示出来)相连,且在外部电机的驱动下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水流从进水管12的一端向另一端涌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搅拌辊13包括第一搅拌辊轴131、第一搅拌辊套和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实心叶板,所述第一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一搅拌辊轴131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一限位板进行限位,所述第一搅拌辊13的实心叶板设计使得进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并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块随着实心叶板的转动充分浸入池水中进行清洗,同时带动塑料块沿水流方向运动至第二搅拌辊14处;

所述第二搅拌辊14包括第二搅拌辊轴141、第二搅拌辊套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刺轴,所述第二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二搅拌辊轴141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二限位板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搅拌辊14的刺轴设计既可以充分搅拌池水以保持池水的密度均衡,又方便了处于漂浮和悬浮状态的塑料块在清洗过程中从刺轴空隙较为流畅地通过第二搅拌辊14,沿水流方向运动至第三搅拌辊15处;

所述第三搅拌辊15包括所述第三搅拌辊轴151、第三搅拌辊套和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搅拌辊套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多孔叶板,且所述多孔叶板的孔径不足以使塑料块通过,所述第三搅拌辊套套装并固定在第三搅拌辊轴151上,并在其两端用第三限位板进行限位,所述第三搅拌辊15的多孔叶板的设计,使得处于悬浮状态的塑料块被多孔叶板翻起时池水和泥沙通过孔掉落至第一清洗池体11内,而原本处于悬浮状态的塑料块在翻落至水面时因为去除了表面的泥沙沥去了部分水而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运动至第一清洗池体11的另一端。

所述漂浮的塑料块即所需回收的含有abs的塑料块,下述简称abs料。

本实用新型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的设计,相较于现有清洗池的搅拌辊设计,其清洗和分离效果更好,大大提高了清洗效率。

在第一清洗池体11的另一端的池壁上设有abs料送出装置17,所述abs料送出装置17,包括abs料提升管道171、abs料提升螺杆172、第一驱动电机173和abs料出口管道174;所述abs料提升管道171和abs料出口管道174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abs料提升螺杆172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171的内部,包括abs料提升螺杆轴和abs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abs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一驱动电机173相连,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73设置在abs料提升管道171的顶部;在abs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abs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abs料提升管道171的内直径相一致,且abs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abs料提升管道171和abs料出口管道174连通处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abs料提升螺杆叶片设有若干第一沥水孔,以便在提升abs料的时候沥去其表面的水,以免进入第二清洗池后过度影响第二清洗池中的水质。

在所述abs料送出装置17的一侧设有出水槽16,为了防止abs料从出水槽16流出,在所述出水槽16的入口处设有滤网,所述滤网的网孔以可以透过泥沙但不能透过abs料为准。

为了准确把握添加药剂的浓度,在出水槽16的出口处设有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所述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是通过筛板隔离形成的密度监测区,在密度监测区内设有液体密度计。密度监测区的设计使得通过筛板进入密度监测区的水呈相对静止状态,方便了对水的密度进行测定。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密度计购自北京世通科创技术有限公司,型号为tq-880,所述液体密度计不仅可以检测水的密度,还可以检测出水中药剂的浓度,这样,在调节储水池4的密度时,只需要根据测得的浓度确定药剂的添加量,准确而方便。

为了便于将沉降在第一清洗池体11底部的废料排出并进行收集再处理,在所述第一清洗池体11的底部设有螺杆槽,所述螺杆槽内装有双向螺杆18,所述双向螺杆18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并可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自由转动;在所述螺杆槽的中间部位设有向下的落料槽,所述落料槽的一侧设有废料送出装置19,所述落料槽与螺杆槽和废料送出装置19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螺杆18由等长的正向螺旋段181和反向螺旋段182组成,以便将沉降在第一清洗池体11两端的废料挤压至落料槽中,并通过废料送出装置19将废料送出。

进一步地,所述废料送出装置19包括废料提升管道、废料提升螺杆、第三驱动电机和废料出口管道;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呈相连通的“卜”字型结构;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内部,包括废料提升螺杆轴和废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废料提升螺杆轴的顶端与第三驱动电机相连,所述第三驱动电机设置在废料提升管道的顶部;在废料提升螺杆轴的周身设有螺旋状的废料提升螺杆叶片所述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外直径与废料提升管道的内直径相一致,且废料提升螺杆叶片的上端与所述废料提升管道和废料出口管道连通处相对应,同样,所述废料提升螺杆叶片设有若干第二沥干孔以沥去废料表面的水,使之便于后续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清洗池1的工作原理为:将调配好的池水从进水管12通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开启外部驱动电机,使第一搅拌辊13、第二搅拌辊14和第三搅拌辊15顺时针转动,将塑料块从进水管12一端放入第一清洗池体11内,清洗一段时间后,开启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电机,使漂浮在水面上的abs料通过abs料送出装置17送至下一环节,而沉降在第一清洗池体11两端底部的废料在双向螺杆18的挤压下进入落料槽,并通过废料送出装置19送出,收集后进入下一处理环节,而第一清洗池体11内的泥浆水则通过出水槽16流出,在出水槽16的出口处设置的第一密度实时监测区5,方便了实时把控第一清洗池体11中池水的密度,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仅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