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2009发布日期:2020-08-05 02:01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所使用的机器,其内部的零件都是通过模具制作出来的,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在目前的模具加工中,仍有些许不足之处。

目前的模具生产线自动化不强,在一些工厂里大多都是半自动化,生产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出料时需要人员手动整理,大大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大大减缓了生产的速度,且生产后需要人工计件,容易出现计件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模具生产效率不高,人员负担大等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包括模具生产单元、装夹移动单元、收集单元和控制单元。模具生产单元包括生产部和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与生产部连接,生产部包括生产模具和进料管,进料管设置在生产模具上,第一驱动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装夹移动单元包括移动部、装夹部和第二驱动部,移动部包括轨道和移动架,移动架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上,移动架与第二驱动部连接,装夹部固定在移动架上,第二驱动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收集单元包括运输部、收集部和第三驱动部,运输部设置在装夹部的下方,收集部设置在运输部的末端,运输部与第三驱动部连接,第三驱动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较佳地,生产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开合模方向平行于地面。进一步地,装夹移动单元位于模具生产单元的上方,轨道包括竖直轨道和水平轨道,移动架包括竖直移动架和水平移动架,第二驱动部包括竖直驱动和水平驱动,水平移动架可移动地设置在水平轨道上,竖直轨道固定在水平移动架上,竖直移动架可移动地设置在竖直轨道上,水平移动架与水平驱动连接,竖直移动架与竖直驱动连接,水平驱动和竖直驱动均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装夹部轴接固定在竖直移动架上。更进一步地,装夹部包括固定板和多个夹爪,多个夹爪固定在固定板上,固定板与竖直移动架轴接,生产模具上设有多个型腔,多个夹爪与多个型腔一一对应。再进一步地,竖直移动架上设有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与竖直移动架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与装夹部轴接;第二驱动部还包括用以控制装夹部绕轴旋转的旋转驱动,旋转驱动与固定板连接,旋转驱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较佳地,进料管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较佳地,运输部的表面上设有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较佳地,模具生产单元的四周设有保护屏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各单元的配合实现了模具生产的自动化,提高了模具生产效率;通过设置装夹移动单元和收集单元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模具生产单元实现对模具生产的精细控制,保证了模具产品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夹取成型产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装夹部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在将成型产品运送到收集单元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包括模具生产单元1、装夹移动单元2、收集单元3和控制单元4。

模具生产单元1包括生产部11和第一驱动部12,第一驱动部12与生产部11连接,生产部11包括生产模具111和进料管112,进料管112设置在生产模具111上,第一驱动部12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

装夹移动单元2包括移动部21、装夹部22和第二驱动部23,移动部21包括轨道211和移动架212,移动架212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211上,移动架212与第二驱动部23连接,装夹部22固定在移动架212上,第二驱动部23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轨道211和移动架212可采用轨道211上设置嵌入槽、移动架212嵌入嵌入槽内且可沿嵌入槽滑动方式,或者轨道211上设置凸块、移动架212卡接在凸块上且可沿凸块滑动方式等,凡是能实现移动架212在轨道211上可移动的方式均可。

收集单元3包括运输部31、收集部33和第三驱动部32,运输部31设置在装夹部22的下方,收集部33设置在运输部31的末端,运输部31与第三驱动部32连接,第三驱动部32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运输部31可为传送带,收集部33可为设置在运输部31末端的收集箱。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生产模具111包括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平行于地面,以方便开模后成型产品的夹取。进一步地,装夹移动单元2位于模具生产单元1的上方,轨道211包括竖直轨道61和水平轨道62,移动架212包括竖直移动架71和水平移动架72,第二驱动部23包括竖直驱动81和水平驱动82,水平移动架72可移动地设置在水平轨道62上,竖直轨道61固定在水平移动架72上,竖直移动架71可移动地设置在竖直轨道61上,水平移动架72与水平驱动82连接,竖直移动架71与竖直驱动81连接,水平驱动82和竖直驱动81均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装夹部22轴接固定在竖直移动架71上。更进一步地,装夹部22包括固定板221和多个夹爪,多个夹爪固定在固定板221上,固定板221与竖直移动架71轴接,生产模具111上设有多个型腔,多个夹爪与多个型腔一一对应,以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再进一步地,竖直移动架71上设有伸缩杆10,伸缩杆10的一端与竖直移动架71连接,伸缩杆10的另一端与固定板221轴接;第二驱动部23还包括用以控制装夹部22绕轴旋转的旋转驱动83,旋转驱动83与固定板221连接,旋转驱动83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

优选地,进料管112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以对模具生产的进料量进行精确的控制。

优选地,运输部31的表面上设有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与控制单元4电性连接,以在运输部31表面上放置产品后控制运输部31的运动,在运输部31表面上没有产品时控制运输部31停止运动,实现能源的节约,减少成本。

优选地,模具生产单元1的四周设有保护屏障,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危险。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模具自动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为x方向,装夹部22的固定板221沿y方向,装夹部22的固定板221垂直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装夹部22的夹爪朝向上模具51的型腔的方向,此时,装夹部22可以沿y方向上下移动从而夹取上模具51脱料顶出的成型产品。

请参照图2,图2为图1的模具自动生产系统在夹取成型产品时的结构示意图,装夹部22位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之间,固定板221垂直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夹爪的位置与脱料顶出的成型产品的位置一一对应从而实现对成型产品的夹取。优选地,竖直移动架71上设有沿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开合模方向的移动轨道,伸缩杆10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轨道上,以增加装夹部22夹取产品的灵活性。

请参照图3,图3为图1的模具自动生产系统的装夹部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为x方向,装夹部22的固定板221也沿x方向,装夹部22的固定板221平行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此时,装夹部22可以沿x方向左右移动从而运送成型产品。

请参照图4,图4为图1的模具自动生产系统在将成型产品运送到收集单元时的结构示意图,装夹部22位于运输部31的正上方,固定板221平行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夹爪松开即可将成型产品放在运输部31的上表面上,进而将成型产品输送到收集部33。

工作过程: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驱动部12驱动生产模具111合模进行生产,当产品生产完成后,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驱动部12驱动生产模具111开模,同时控制单元4控制竖直驱动81驱动竖直移动架71带动装夹部22向下运动夹取成型产品,此时如图2所示,固定板221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垂直,夹爪的位置与脱料顶出的产品的位置一一对应;然后控制单元4控制竖直驱动81驱动竖直移动架71带动装夹部22向上运动,控制单元4控制旋转驱动83驱动装夹部22旋转,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驱动部12驱动生产模具111合模进行生产,此时如图3所示,固定板221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平行;之后控制单元4控制平行驱动82驱动水平移动架72带动装夹部22运动到运输部31的上方,如图4所示,控制单元4控制竖直驱动81驱动竖直移动架71带动装夹部22向下运动将产品送到运输部31的表面上,运输部31表面上的重力传感器向控制单元4传递重量信息,控制单元4控制第三驱动部32驱动运输部31运动将产品送入收集部33内,控制单元4控制竖直驱动81驱动竖直移动架71带动装夹部22向上运动;之后控制单元4控制平行驱动82驱动水平移动架72带动装夹部22运动到生产模具111的上方,控制单元4控制旋转驱动83驱动装夹部22旋转,此时如图1所示,固定板221垂直于上模具51和下模具52的开合模方向,当控制部控制第一驱动部12驱动生产模具111开模时,控制单元4控制竖直驱动81驱动竖直移动架71带动装夹部22向下运动夹取成型产品,如此循环。

装夹部22的夹爪的开合由旋转驱动83一同控制,或者由其他驱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具自动生产系统,通过各单元的配合实现了模具生产的自动化,提高了模具生产效率;通过设置装夹移动单元和收集单元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模具生产单元实现对模具生产的精细控制,保证了模具产品的生产质量。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