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57571发布日期:2020-07-10 17:5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贴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手机这类电子设备而言,用户希冀手机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难以被刮花。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膜装置,其中,贴膜装置被设置成能够将保护膜贴设于电子设备,并包括拨膜组件和转运组件,保护膜包括依次层叠的可分离的底膜层、使用膜层和表膜层,且保护膜的相对两个边缘区域呈弯曲状,拨膜组件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的底膜层,并能够沿着贴膜装置的流水作业方向将保护膜从拨膜组件的上料区传送至拨膜组件的拨膜区,且拨膜组件的运动方向与保护膜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流水作业方向上,转运组件位于拨膜组件的下游,并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的表膜层,拨膜组件与转运组件在拨膜区相互配合,能够使得保护膜的底膜层与使用膜层分离。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拨膜组件被设置成能够沿着流水作业方向将保护膜从拨膜组件的上料区传送至拨膜组件的拨膜区;另一方面,拨膜组件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的底膜层,转运组件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的表膜层。如此设置,拨膜组件与转运组件在拨膜区相互配合,能够使得保护膜的底膜层与使用膜层分离,也即是实现保护膜的拨膜工序。进一步地,本申请中拨膜组件的运动方向与保护膜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一致,也即是上述拨膜工序不会从保护膜的弯曲边缘区域一侧进行,从而使得保护膜的底膜层与使用膜层能够有效地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保护膜沿着iv-iv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贴膜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取膜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贴膜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贴膜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或图2中双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可以表示显示屏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显示屏102、中框104和后盖板106。其中,显示屏102、后盖板106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及其组合与中框104组装连接,从而形成显示屏102与后盖板106一同夹持中框104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地,显示屏102与后盖板106还可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容积的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主要是用于设置诸如电池、主板、摄像头模组、指纹识别模组、天线模组等结构件(图1及图2中均未示出),以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

显示屏102可以是lcd(liquidcrystaldisplay)这类屏幕,也可以是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这类屏幕,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屏幕。一般地,显示屏102可以包括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图1及图2中均未示出)。其中,透明盖板主要是用于保护显示面板,并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透明盖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等刚性材质,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polyimide,cpi)等柔性材质。显示面板主要是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显示面板可以借助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设于透明盖板。

进一步地,显示屏102的相对两个边缘区域可以呈弯曲状,具体可以为朝向中框104弯曲的结构,以使得显示屏102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屏102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显示屏102的黑边宽度,以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还能够使得显示屏102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0给用户带来一种不同于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升降式摄像头、滑盖式摄像头等平板式全面屏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0的竞争力。相应地,后盖板102的相对两个边缘区域也可以朝向中框104弯曲,以使得电子设备100在其厚度方向上呈对称结构。

例如:按照功能区划分,显示屏102包括主显示区1022、第一副显示区1024和第二副显示区1026。其中,主显示屏1022可以对应于显示屏102的正面,第一副显示区1024、第二副显示区1026可以对应于显示屏102的侧面。此时,第一副显示区1024、第二副显示区1026分别位于主显示区1022的相对两侧,使得显示屏102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屏102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虚线主要是为了简单地区分显示屏102的正面、侧面分别所对应的区域,以便于进行相关的描述。因此,对于实际产品中的显示屏102而言,上述虚线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即是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平滑过渡。进一步地,由于显示屏102可以为对称结构,使得第一副显示区1024、第二副显示区1026可以相同。因此,图2中所示的第一副显示区1024也可以为第二副显示区1026。

参阅图3及图4,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保护膜沿着iv-iv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双向箭头b所示的方向可以表示保护膜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膜200可以是钢化膜、磨砂膜、装饰膜、防窥膜、水凝膜等功能膜。其中,保护膜200可以贴设于上述显示屏102,以便于保护显示屏102,并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效果。

如图4所示,按照结构划分,保护膜20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可分离的底膜层202、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其中,底膜层202、表膜层206分别贴设于使用膜层204的相对两面,主要是为了在保护膜200使用之前或者在保护膜200贴设于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保护使用膜层204,以增加保护膜200的可靠性,进而增加保护膜200贴设于电子设备100的效果。进一步地,在保护膜200贴设于电子设备100的过程中,底膜层202、表膜层206可以与使用膜层204分离,以使得使用膜层204最终贴设于显示屏102。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由于显示屏102的相对两个边缘区域可以呈弯曲状,为了便于实现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之间的贴合,保护膜200的相对两个边缘区域也可以相应地预制呈弯曲状。其中,保护膜200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与显示屏102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使得保护膜200能够有效地贴设于显示屏102的各个区域。

例如:如图3所示,按照功能划分,保护膜200可以包括平坦区201、第一弯曲区203和第二弯曲区205。其中,平坦区201可以对应于主显示区1022,第一弯曲区203可以对应于第一副显示区1024,第二弯曲区205可以对应于第二副显示区1026,以使得保护膜200能够有效地贴设于显示屏102的正面、侧面。

进一步地,表膜层206对应于平坦区201的区域可以设置定位标记2062,以便于实现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之间的对位,从而使得保护膜200能够精准地贴设于显示屏102。其中,由于保护膜200一般呈无色透明,使得定位标记2062可以呈深色,以增加两者之间的衬度,从而增加上述对位的可靠性,进而使得保护膜200能够精准地贴设于显示屏102。进一步地,定位标记2062可以为一条黑线、十字架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虚线主要是为了简单地区分平坦区201、第一弯曲区203、第二弯曲区205分别所对应的区域,以便于进行相关的描述。因此,对于实际产品中的保护膜200而言,上述虚线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即是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平滑过渡。

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贴膜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可以表示贴膜装置的流水作业方向。其中,图5中箭头c1所示的方向可以表示传送带的第一运动方向,图5中箭头c2所示的方向可以表示传送带的第二运动方向。进一步地,图5中示意出保护膜,主要是是为了便于进行相关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贴膜装置10被设置成能够将保护膜200贴设于电子设备100,以使得保护膜200既能够保护电子设备100(具体可以为显示屏102),也能够使得电子设备100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使用效果。

如图5所示,贴膜装置10可以包括拨膜组件12、转运组件14、贴膜组件16和图像传感器18。其中,在贴膜装置10的流水作业方向上,转运组件14可以位于拨膜组件12的下游,贴膜组件16可以位于转运组件14的下游,图像传感器18可以位于拨膜组件12与贴膜组件16之间。如此设置,转运组件14既可以将保护膜200从拨膜组件12转运至贴膜组件16,以便于贴膜组件16进行后续的工序;还可以在上述转运过程中通过图像传感器18获取保护膜200的位置信息,以便于后续工序中调整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使得保护膜200能够精准地贴设于显示屏102,进而实现贴膜过程中的自动化。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保护膜200贴设于电子设备100之前,其底膜层202是需要被剥离的,以使得使用膜层204能够贴设于显示屏102。为此,一方面,拨膜组件12被设置成能够沿着流水作业方向将保护膜200从拨膜组件12的上料区300传送至拨膜组件12的拨膜区400。另一方面,拨膜组件12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转运组件14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如此设置,拨膜组件12与转运组件14在拨膜区400相互配合,能够使得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与使用膜层204分离,也即是实现保护膜200的拨膜工序。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为了便于实现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之间的贴合,保护膜200的相对两个边缘区域会被预制呈弯曲状。此时,虽然拨膜组件12被设置成能够作用于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但是底膜层202对应于第一弯曲区203、第二弯曲区205的区域与拨膜组件12之间可能会出现间隙,导致拨膜组件12对底膜层202的局部作用效果减弱。换句话说,如果从保护膜200的第一弯曲区203或第二弯曲区205一侧进行上述拨膜工序,容易出现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与使用膜层204无法分离的不良情况。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拨膜组件12的运动方向与保护膜200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一致,也即是上述拨膜工序不会从保护膜200的第一弯曲区203或第二弯曲区205一侧进行,从而使得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与使用膜层204能够有效地分离。

如图5所示,拨膜组件12可以包括第一驱动件122和传送带124。其中,传送带124与第一驱动件122传动连接,以将保护膜200从上料区300传送至拨膜区400。此时,第一驱动件122可以是电机。进一步地,传送带124被设置成能够粘住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例如:传送带124通过涂布胶体而具有粘性,以在机械手臂等机构(图5中未示出)将保护膜200置于传送带124之后,传送带124能够粘住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需要注意的是,机械手臂放置保护膜200的时候可以预先调整保护膜200的朝向,以使得传送带124的第一运动方向与保护膜200的弯曲边缘区域的延伸方向一致。当然,保护膜200的上述放置、调整等过程也可以由操作人员直接或辅助完成。

在保护膜200被传送带124传送至拨膜区400之后,传送带124以第二方向继续运动。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方向与流水作业方向一致,第二方向与流水作业方向不一致。如此设置,在拨膜区400,由于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会被转运组件14作用,使得传送带124由第一方向转向第二方向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在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与使用膜层204之间形成一个剪切力,以使得底膜层202能够被剥离。优选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θ,且0°≤θ≤90°。

如图5及图6所示,转运组件14可以包括负压发生器142和连接于负压发生器142的取膜板144。其中,取膜板144开设有多个连通于负压发生器142的气孔1442。例如:负压发生器142与取膜板144之间通过软管146连接,取膜板144内部设置有对应于气孔1442的气道(图5及图6中均未示出),以在软管146的两端分别连接负压发生器142与取膜板144之后,软管146能够使得负压发生器142与取膜板144之间形成完整的气路。如此设置,以在取膜板144靠近保护膜200时,负压发生器142能够经由气孔1442在取膜板144与保护膜200之间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取膜板144能够吸住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

进一步地,转运组件14还可以包括多个设置于取膜板144的吸盘148。吸盘148与气孔1442位于取膜板144的同一面,并可以通过软管146连通于负压发生器142。其中,吸盘148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发生变形。以在取膜板144靠近保护膜200时,吸盘148可以先接触保护膜200,负压发生器142随后经由气孔1442、吸盘148在取膜板144与保护膜200之间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取膜板144能够吸住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如此设置,吸盘148可以在取膜板144与保护膜20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以便于保护保护膜200。

需要说明的是,吸盘148与气孔1442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于取膜板144,以在取膜板144吸取保护膜200时,保护膜200的各个区域能够均匀受力。

如图5及图7所示,贴膜组件16被设置成能够承载电子设备100,以为后续的工序做好准备。拨膜组件12与转运组件14在拨膜区400相互配合使得保护膜200的底膜层202与使用膜层204分离之后,转运组件14被设置成能够沿着流水作业方向将保护膜200的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从拨膜区300转运至电子设备100。换句话说,在保护膜200的拨膜工序结束之后,底膜层202不参与后续的贴膜工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贴膜组件16被设置成能够使得保护膜200的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贴设于显示屏102。此时,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可以均贴设于显示屏102,以在电子设备100出厂之后或者在售卖过程中,表膜层206可以辅助使用膜层204保护显示屏102。至于表膜层206是否与使用膜层204分离,则主要是取决于用户的使用需求。

如图7所示,贴膜组件16可以包括承载板161、直滚轮162和仿形滚轮163。其中,承载板161开设有用于收容电子设备100的收容腔500,收容腔500可以与电子设备100的侧面轮廓仿形相似。进一步地,仿形滚轮163被设置成与显示屏102的外形适配,直滚轮162和仿形滚轮163可以贴近电子设备100运动。如此设置,以在机械手臂等(图5及图7中均未示出)将电子设备100置于收容腔500,且转运组件14将保护膜200(具体是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转运至电子设备100之后,在直滚轮162与仿形滚轮163依次前后贴近电子设备100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膜200的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能够贴设于显示屏102,从而实现保护膜200的贴膜工序。其中,直滚轮162、仿形滚轮163的运动方向可以与流水作业方向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示意出电子设备100,主要是为了便于表示电子设备100放置于承载板161的具体情况,及直滚轮162、仿形滚轮163贴近电子设备100运动的具体情况。

进一步地,由于保护膜200贴设于电子设备100时一般会有一定的精度要求,使得保护膜200能够有效地保护显示屏102的各个区域。为此,在转运组件14将保护膜200(具体是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转运至电子设备100之前,转运组件14可以先将保护膜200转运至图像传感器18所在的区域,以通过图像传感器18获取保护膜200的位置信息。其中,图像传感器18被设置成能够采集保护膜200的定位标记2062。

如图3及图5所示,以图像传感器18为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定位标记2062为一条黑线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在流水作业方向上分布设置有三个图像传感器18,三个图像传感器18分别抓取保护膜200的两条相对直边和一条黑线。如此设置,两条直边用于实现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的上下边缘之间的对位需求,一条黑线用于实现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的左右边缘之间的对位需求,从而使得保护膜200能够精准地贴设于显示屏102。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贴膜组件16还可以包括定位块164。其中,定位块16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它们环绕收容腔500,并被设置成能够基于定位标记2062调整电子设备100在收容腔500的位置。如此设置,在图像传感器18获取保护膜200的位置信息之后,并在转运组件14将保护膜200转运至电子设备100之前,定位块164可以使得电子设备100与保护膜200之间相对位置关系适配,也即是电子设备100可以为保护膜200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当然,在转运组件14将保护膜200转运至电子设备100之前,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组图像传感器获取承载板161上电子设备100的位置信息,以在图像传感器18获取保护膜200的位置信息之后,转运组件14可以基于电子设备100的位置信息调整保护膜200与电子设备1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适配。

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贴膜组件16被设置成能够进一步使得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与使用膜层204分离。

如图8所示,贴膜组件16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件165、第一撑膜爪166和第二撑膜爪167。其中,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与第二驱动件165传动连接,并被设置成位于电子设备100的相对两侧。此时,第二驱动件165可以是气缸,以使得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能够沿着电子设备100的一端运动至其另一端。其中,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的运动方向可以与流水作业方向一致。进一步地,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之间的间距可以调整,使之能够与不同型号的电子设备100适配。如此设置,以在直滚轮162与仿形滚轮163依次前后贴近电子设备100运动而使得保护膜200的使用膜层204和表膜层206贴设于显示屏102之后,也即是完成保护膜200的贴膜工序之后,在第二驱动件165驱动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贴近电子设备100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使得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能够与使用膜层204分离,从而使得使用膜层204最终贴设于显示屏102。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示意出电子设备100,主要是为了便于表示电子设备100放置于承载板161的具体情况,直滚轮162、仿形滚轮163贴近电子设备100运动的具体情况,及第一撑膜爪166、第二撑膜爪167使得保护膜200的表膜层206与使用膜层204分离的具体情况。其中,以图8所示的视角,表膜层206已部分与使用膜层204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