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进料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79302发布日期:2021-02-26 17:3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进料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进料注塑机,属于注塑机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或注射机;它是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设备。注塑机能加热塑料,对熔融塑料施加高压,使其射出而充满模具型腔。螺杆式注塑机是常见的一种的注塑机,它主要由加料装置、料筒、螺杆、过胶组件、射嘴部分组成;借助螺杆的推力,将已塑化好的熔融状态的塑料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过程。
[0003]
公开号为“cn20693789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混炼块结构的耐腐蚀螺杆”,该装置具有混炼块结构的耐腐蚀螺杆包括杆体,杆体由进口端至出口端依次分为进料段、压缩段和计量段,进料段靠近进口端的直径小于靠近出口端的直径;进料段和计量段上均具有等径螺纹;压缩段具有底径不变的等径螺纹;压缩段上的螺纹螺距小于进料段和计量段上的螺纹螺距;进料段与压缩段之间具有条形块混炼元件;计量段靠近杆体的出口端具有菱形块混炼元件。虽然该装置通过设置条形块混炼元件和菱形块混炼元件;并合理优化杆体的各个部分结构形状,使得物料在塑化的过程中固相被粉碎细化;但是,若是流体热塑不均匀,则进入压缩段压缩后的热塑质量也会不均匀,且现有技术中的混炼元件单纯的利用菱形块无法有效的对流体热塑进行搅拌。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对料筒中压缩段热塑进行搅拌的混炼环,能够有效解决塑化螺杆旋转推进过程中对热塑搅拌不均匀的问题。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挤出机构;料筒,所述料筒设置在所述挤出机构一端;塑化螺杆,所述塑化螺杆设置在所述料筒内,所述塑化螺杆由一根杆体和绕在所述杆体外螺纹组成;且所述塑化螺杆整体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入料段,第二段为压缩段,第三段为计量段;其中,所述压缩段中设有混炼环,所述混炼环外环两侧设有若干均匀排列的第一搅拌环,所述第一搅拌环外均匀环绕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上端设有凹槽。
[0006]
如此设置,所述入料段配合所述压缩段和所述计量段能够对进入所述料筒中的热塑进行旋转推进、压缩、控制挤出量,便于挤出定量且均匀的热塑;所述混炼环设置在所述入料段的结尾、所述压缩段的开头,是为了在热塑进行压缩前,对热塑进行进一步的均匀搅拌;所述第一凸起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环上,则是为了在不同浓度的热塑经过所述第一凸起时,对热塑的流动产生混乱效果,利用所述第一凸起的转动提高对热塑的搅拌效率。利用所述凹槽能够提高所述混炼环段通过流体热塑的流量,并且利用所述凹槽还可以提高所述第一凸起转动时对流体产生的混乱效果。
[0007]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两端口之间连成的曲线与所述塑化螺杆的螺纹线弧度相同。
[0008]
如此设置,使得从所述入料段进入到所述混炼环中进行搅拌的一部分热塑能够顺着原先流动的路线进行,且能区分浓度不同的热塑,浓度均匀的会按照原先的流动路线进行旋转推进,浓度不均匀的则会撞击在所述第一凸起上。
[0009]
进一步的,所述混炼环整体呈圆台状,靠近所述入料段端面直径小于靠近所述压缩段端面,且所述第一凸起顶部与所述料筒的间距不变。
[0010]
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混炼环的直径由所述入料段向所述压缩段逐渐变大,能够节省所述混炼环所需要的材料。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混炼环外圆弧偏移的角度与所述压缩段的所述杆体偏移角度相同。
[0012]
如此设置,提高所述混炼环配合所述压缩段进行搅拌的效率。
[0013]
进一步的,所述混炼环中间位置还设有第二搅拌环,所述第二搅拌环外均匀环绕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上端为半圆状。
[0014]
如此设置,所述第二搅拌环是为了经过所述第一搅拌环搅拌过后的热塑一个整合的空间,便于热塑进入下一段的所述第一搅拌环。
[0015]
进一步的,所述挤出机构还包括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端的电动机、设置在所述电动机一侧的减速箱。
[0016]
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塑化螺杆能够通过机械化的方式自动进行转动,且利用所述减速箱能够控制所述塑化螺杆的转速。
[0017]
进一步的,所述料筒上端设置有下料斗,所述下料斗下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外侧安装有预热环。
[0018]
如此设置,所述下料斗设置在所述塑化螺杆的所述入料段,方便塑料经过整根所述塑化螺杆进行搅拌。
[0019]
进一步的,所述料筒外侧设置有若干加热环。
[0020]
如此设置,所述加热环数量设置有六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料筒的外侧,使得所述料筒内能够均匀的受热。
[0021]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环之间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料筒外侧。
[0022]
如此设置,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料筒外除所述加热环之外的位置,数量为四个,能够对所述料筒进行支撑。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24]
压缩段中设有混炼环,混炼环外环两侧设有若干均匀排列的第一搅拌环,第一搅拌环外均匀环绕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上端设有凹槽,使得从入料段进入到混炼环中进行搅拌的一部分热塑能够顺着原先流动的路线进行,且能区分浓度不同的热塑,浓度均匀的会按照原先的流动路线进行旋转推进,浓度不均匀的则会撞击在第一凸起上。
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002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挤出机构立体结构图;
[002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料筒剖面图
[002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塑化螺杆立体图;
[0029]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塑化螺杆主视图;
[0030]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
图6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2]
图7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3]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混炼环零件图;
[0034]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混炼环与杆体零件图。
[0035]
附图标记说明:
[0036]
1、挤出机构;2、料筒;3、塑化螺杆;301、杆体;302、外螺纹;4、入料段;5、压缩段;6、计量段;7、混炼环;8、第一搅拌环;801、第一凸起; 802、凹槽;9、第二搅拌环;901、第二凸起;10、安装板;11、电动机;12、减速箱;13、下料斗;14、连接管;15、预热环;16、加热环;1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1]
实施例一
[0042]
参阅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进料注塑机的实施例,该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为,首先将需要加工的热塑倒入下料斗13中,经过连接管14进入到料筒2 中,在这一段过程中,热塑会经过预热环15的第一次加热;接着打开电动机11,电动机11驱动减速箱12,使得塑化螺杆3进行转动;进入到料筒2中的热塑会随着塑化螺杆3的旋转进行推进,从塑化螺杆3的入料段4进入到压缩段5的混炼环7中。
[0043]
混炼环7对于热塑的搅拌过程为:首先热塑顺着原先塑化螺杆3的外螺纹旋转推进,进入混炼环7后,所有的热塑会保持原有的流动效果,当热塑接触第一凸起801的凹槽802后,一部分浓度不均匀的热塑则会与均匀部分的热塑分流,撞击在第一凸起801上,提高
对热塑的搅拌效率。
[0044]
接着热塑经过第一段的第一搅拌环8搅拌后,进入到第二搅拌环9中进行过渡搅拌,帮助热塑进行调整流向和压缩;热塑从第二搅拌环9流出后进入到第二段第一搅拌环8在进行搅拌,进一步的提高热塑的均匀程度。
[0045]
最后,热塑进入到压缩段5中进行压缩,经过计量段6后输出料筒2。
[0046]
实施例二
[0047]
参阅图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进料注塑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为:混炼环7整体呈圆台状,靠近入料段4端面直径小于靠近压缩段5端面,且第一凸起801顶部与料筒2的间距不变。使得混炼环7的直径由入料段4向压缩段5逐渐变大,能够节省混炼环7所需要的材料。混炼环7 外圆弧偏移的角度与压缩段5的杆体偏移角度相同。提高混炼环7配合压缩段5 进行搅拌的效率。
[004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