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50832发布日期:2021-08-31 13:36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一般电缆外部的保护套通过挤压机挤出,为了对电缆及其保护套进行降温,需要将其穿过水中进行降温,但是会使电缆表面附着一些水分,因此需要使用烘干装置。

经检所,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1177692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通过转向轴上的挡板能够避免在转向轴上的多个电缆发生混乱,提高电缆在烘干过程中的整齐度,进而提高电缆的烘干效率。但是该专利无法对烘干过程空气中含有的热量进行回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包括箱体和电缆本体,所述箱体的一侧上部开设有进料孔,且箱体的另一侧下部开设有出料孔,所述箱体的内部两侧设置有若干个辅助辊轮,且箱体的内部下侧固定安装有中频加热线圈,所述辅助辊轮的中间贯穿有连接轴,所述箱体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孔,所述箱体处于进气孔上方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箱体处于出料孔下方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承载件,所述承载件远离箱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n型件,所述n型件的前侧固定安装有电机,且n型件的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n型件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主动辊轮,且n型件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从动辊轮,所述主动辊轮的中间贯穿有主动轴,所述从动辊轮的中间贯穿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辅助辊轮与连接轴通过间隙配合连接,且辅助辊轮与电缆本体相适配,所述连接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箱体的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轴的后端与n型件的后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且主动轴的前端贯穿于n型件的前侧并与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主动辊轮与主动轴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所述从动轴与连接板通过轴承连接,所述从动辊轮与从动轴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贯穿于n型件的顶部并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料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海绵,且进料孔的底部开设有l型孔,所述第一海绵的中间开设有圆孔,且第一海绵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海绵,所述圆孔与电缆本体相适配,所述l型孔的底部与箱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二海绵处于l型孔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回收箱的底部连通有若干个连接管,所述回收箱的内部下侧固定安装有斜板,且回收箱的内部上侧固定安装有冷凝管,所述回收箱的一侧下部贯穿有回收管,且回收箱的同一侧上部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回收箱顶部临近排气孔的一侧贯穿有进液管,且回收箱顶部的另一侧贯穿有排液管,所述斜板远离排气孔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管的底部贯穿于箱体的顶部并与箱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冷凝管的一端与进液管的底部连通,且冷凝管的另一端与排液管的底部连通,所述斜板与回收箱相适配,且斜板与水平面呈10°夹角,所述回收管与回收箱的内部连通,且回收管的底部内壁与斜板临近回收管的顶部处于同一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脚,所述支脚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且支脚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支脚分别设置在箱体底部的四个角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风机、电机、气缸和中频加热线圈均外接有电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承载件、n型件、电机、气缸、主动辊轮、主动轴、从动辊轮、从动轴和连接板之间的配合使用,实现对不同粗度电缆的牵引功能,增加了实用性,通过第一海绵、圆孔、l型孔、第二海绵、辅助辊轮、连接轴、进气孔、风机和中频加热线圈之间的配合使用,既能对线缆进行初步干燥,又能增加了线缆的运动行程,增加了烘干效果,且通过回收箱、连接管、斜板、连接孔、冷凝管、进液管、排液管和回收管之间的配合使用,将空气中的热量转移至水中,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中n型件侧视图的剖面图。

图3为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中a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中b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箱体;2、回收箱;3、支脚;4、电缆本体;5、辅助辊轮;6、连接轴;7、进气孔;8、风机;9、出料孔;10、承载件;11、n型件;12、电机;13、气缸;14、连接管;15、斜板;16、冷凝管;17、进液管;18、排液管;19、回收管;20、排气孔;21、中频加热线圈;22、主动辊轮;23、从动辊轮;24、主动轴;25、从动轴;26、连接板;27、进料孔;28、第一海绵;29、l型孔;30、圆孔;31、第二海绵;32、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缆生产用烘干装置,包括箱体1和电缆本体4,箱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脚3,支脚3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且支脚3设置有四个,四个支脚3分别设置在箱体1底部的四个角处,箱体1的一侧上部开设有进料孔27,且箱体1的另一侧下部开设有出料孔9,进料孔2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海绵28,且进料孔27的底部开设有l型孔29,第一海绵28的中间开设有圆孔30,且第一海绵2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海绵31,圆孔30与电缆本体4相适配,l型孔29的底部与箱体1的外部连通,第二海绵31处于l型孔29的内部,箱体1的内部两侧设置有若干个辅助辊轮5,且箱体1的内部下侧固定安装有中频加热线圈21,辅助辊轮5的中间贯穿有连接轴6,辅助辊轮5与连接轴6通过间隙配合连接,且辅助辊轮5与电缆本体4相适配,连接轴6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箱体1的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箱体1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孔7,箱体1处于进气孔7上方的底部内壁固定安装有风机8,箱体1处于出料孔9下方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承载件10,承载件10远离箱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n型件11,n型件11的前侧固定安装有电机12,且n型件11的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气缸13,n型件11的内部下侧设置有主动辊轮22,且n型件11的内部上侧设置有从动辊轮23,主动辊轮22的中间贯穿有主动轴24,从动辊轮23的中间贯穿有从动轴25,从动轴25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连接板26,主动轴24的后端与n型件11的后侧内壁通过轴承连接,且主动轴24的前端贯穿于n型件11的前侧并与电机12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主动辊轮22与主动轴24通过过盈配合连接,从动轴25与连接板26通过轴承连接,从动辊轮23与从动轴25通过过盈配合连接,气缸13的输出端贯穿于n型件11的顶部并与连接板26的顶部固定连接,箱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回收箱2,回收箱2的底部连通有若干个连接管14,回收箱2的内部下侧固定安装有斜板15,且回收箱2的内部上侧固定安装有冷凝管16,回收箱2的一侧下部贯穿有回收管19,且回收箱2的同一侧上部开设有排气孔20,回收箱2顶部临近排气孔20的一侧贯穿有进液管17,且回收箱2顶部的另一侧贯穿有排液管18,斜板15远离排气孔20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32,连接管14的底部贯穿于箱体1的顶部并与箱体1的内部连通,冷凝管16的一端与进液管17的底部连通,且冷凝管16的另一端与排液管18的底部连通,斜板15与回收箱2相适配,且斜板15与水平面呈10°夹角,回收管19与回收箱2的内部连通,且回收管19的底部内壁与斜板15临近回收管19的顶部处于同一高度,风机8、电机12、气缸13和中频加热线圈21均外接有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首先将电缆本体4的端头依次穿过进料孔27和圆孔30,然后将电缆本体4从上至下依次缠绕在若干个辅助辊轮5上,再将电缆本体4的端头从出料孔9穿出,最后放置于主动辊轮22与从动辊轮23之间,此时气缸13做功通过连接板26带动从动辊轮23向下移动,直至从动辊轮23和主动辊轮22将电缆本体4进行挤压,以便适用于不同粗度的电缆,此时电机12做功带动主动轴24转动,主动轴24带动主动辊轮22顺时针转动,与此同时从动辊轮23通过从动轴25逆时针转动,即可起到了牵引电缆本体4的作用,穿过圆孔30的电缆本体4,其表面附着的大部分水分被第一海绵28吸收,第二海绵31再将第一海绵28内部的水分传递至l型孔29内后排出,实现了对电缆本体4的初步干燥,初步干燥后的电缆本体4在进入箱体1内部,此时风机8做功将外界空气通过进气孔7输送至箱体1的内部,此时中频加热线圈21做功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作用至电缆本体4上,对电缆本体4进行进一步的干燥,通过多个辅助辊轮5增加了电缆本体4在箱体1内部运动的行程,增加了烘干时间,即增加了烘干效果,空气夹杂着水蒸气通过连接管14进入回收箱2的内部下侧,再通过连接孔32进入回收箱2的内部上侧,与此同时,将凉水通过进液管17输入,从排液管18排出,此时通过冷凝管16对凉水进行加热,对水蒸气进行冷凝,即对热量进行了回收利用,冷凝水通过斜板15和回收管19排出,最后空气通过排气孔20排出。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