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88248发布日期:2021-12-01 02:03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注塑模具一般指注塑成型,也称注射模塑成型,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模具是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螺杆搅拌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用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以成型,具有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花色品种多,形状尺寸规格齐全的特点。
3.现有的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存在着取模比较困难的问题,一般的工件在成型槽的固定成型,待其成型后从成形槽中取出时,由于成型槽的形状固定,进而难以将工件取出;
4.同时模具的压合会使得过多的注塑材料从模具两边溢出,导致模具侧边位置比较脏乱,从而影响注塑模具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
6.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包括:
7.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基板和安装板以及支撑杆,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支撑杆固定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方,多根所述支撑杆处于所述基板的边角处;
8.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一对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可滑动的且对称的安装于所述基板上方,两个所述移动块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当两个所述移动块相互抵接时,两个所述凹槽可拼接成完整的开口朝上的注塑槽,所述注塑槽用于工件原料;
9.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两个所述移动块滑动,使得两个所述移动块可相互分离或是抵接;
10.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所述上模板可将所述注塑槽覆盖,以形成密封的注塑腔。
11.优选地,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固定配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且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上模板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上模板升降,使得所述上模板可覆盖所述注塑槽或是与所述下模组件分离。
12.优选地,所述基板上设置有一对滑口,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一对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与两个所述移动块的下侧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滑块分别滑动配置于两个所述滑口内。
13.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螺纹杆,所述驱动电机为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基板的下侧中部,两根所述螺纹杆分别与所述双轴电机的两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且两根所述螺纹杆的螺纹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滑块的下端分别螺纹套接于
两根所述螺纹杆上。
14.优选地,所述移动块上侧还设置有u形的防溢槽,所述防溢槽处于所述凹槽外侧,当两个所述移动块抵接时,两个所述防溢槽可拼接成完整的回形槽。
15.优选地,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安装条,所述安装条为u形结构,所述防溢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条上侧,所述移动块上设置有u形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条可拆卸式的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16.优选地,所述移动块内还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上端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下模组件还包括顶块和联动部件,所述顶块可竖直滑动的配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顶块上端可与所述安装条底部抵接,以将其顶出所述安装槽,当两个所述移动块相互远离时,所述联动部件驱动所述顶块向上滑动,当两个所述移动块相互靠近时,所述联动部件驱动所述顶块向下滑动。
17.优选地,所述联动部件包括转动管和螺纹柱以及齿杆,所述螺纹柱上端与所述顶块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管螺纹套接于所述螺纹柱外侧,且下端与所述安装腔底壁转动连接,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置有连接口,所述顶块可滑动的贯穿所述连接口,所述顶块和连接口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齿杆设置于两个移动块之间,且中部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所述齿杆的两端可滑动的穿入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转动管表面啮合连接。
18.优选地,所述安装条的横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安装槽得横截面也为倒梯形。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1、工件原料在注塑腔内冷却成型,然后取下上模板,再通过驱动组件使得两个移动块分离,进而使得工件可至少从一个凹槽中脱出,从而便于使用者将工件从注塑槽中取下;
21.2、通过设置在移动块上设置防溢槽,在注塑槽内溢出的原料会优先流入防溢槽内,而不是直接从下模组件周侧溢出。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3.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24.图3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25.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基板、2支撑杆、3安装板、4驱动气缸、5上模板、6移动块、7注塑槽、8安装条、9防溢槽、10滑口、11滑块、12驱动电机、13螺纹杆、14齿杆、15安装槽、16安装腔、17转动管、18螺纹柱、19顶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8.参照图1

4,一种基于3d打印的pin接插件注塑模具,包括:
29.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基板1和安装板3以及支撑杆2,安装板3通过支撑杆2固定设置于基板1上方,多根支撑杆2处于基板1的边角处;
30.下模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一对移动块6,两个移动块6可滑动的且对称的安装于基板1上方,两个移动块6相互靠近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当两个移动块6相互抵接时,两个凹槽可拼接成完整的开口朝上的注塑槽7,注塑槽7用于工件原料;
31.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驱动两个移动块6滑动,使得两个移动块6可相互分离或是抵接;
32.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5,上模板5可将注塑槽7覆盖,以形成密封的注塑腔。
33.应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使用时通过驱动组件使得两个移动块6相互靠近实现抵接,此时两个凹槽拼接成完整的注塑槽7,然后将上模板5将注塑槽7覆盖,形成密封的注塑腔;工件原料在注塑腔内冷却成型,然后取下上模板5,再通过驱动组件使得两个移动块6分离,进而使得工件可至少从一个凹槽中脱出,从而便于使用者将工件从注塑槽7中取下。
3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上模组件还包括驱动气缸4,驱动气缸4固定配置于安装板3上,且驱动气缸4的输出端与上模板5固定连接,用于驱动上模板5升降,使得上模板5可覆盖注塑槽7或是与下模组件分离;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通过采用驱动气缸4驱动上模板5升降,从而实现上模板5对注塑槽7的覆盖动作,以及分离动作。
3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基板1上设置有一对滑口10,下模组件还包括一对滑块11,两个滑块11分别与两个移动块6的下侧固定连接,且两个滑块11分别滑动配置于两个滑口10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滑块11和滑口10,滑块11滑动设置于滑口10内,进而可限定移动块6的可滑动轨迹,从而使得移动块6的滑动更加稳定。
3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12和螺纹杆13,驱动电机12为双轴电机,双轴电机固定安装于基板1的下侧中部,两根螺纹杆13分别与双轴电机的两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且两根螺纹杆13的螺纹对称设置,两个滑块11的下端分别螺纹套接于两根螺纹杆13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由驱动电机12和螺纹杆13构成,其中驱动电机12为双轴电机,使用时双轴电机带动两个螺纹杆13旋转,进而使得两个滑块11相互靠近或是相互远离,从而带动两个移动块6同步移动。
3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移动块6上侧还设置有u形的防溢槽9,防溢槽9处于凹槽外侧,当两个移动块6抵接时,两个防溢槽9可拼接成完整的回形槽;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移动块6上设置防溢槽9,在注塑槽7内溢出的原料会优先流入防溢槽9内,而不是直接从下模组件周侧溢出。
3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下模组件还包括安装条8,安装条8为u形结构,防溢槽9设置于安装条8上侧,移动块6上设置有u形的安装槽15,安装条8可拆卸式的设置于安装槽15内;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安装条8,使用者可在设备工作结束后,将安装条8从安装槽15中卸下,进而便于清理防溢槽9内的原料。
3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移动块6内还开设有安装腔16,安装腔16上端与安装槽15连通,下模组件还包括顶块19和联动部件,顶块19可竖直滑动的配置于安装腔16内,顶块19上端可与安装条8底部抵接,以将其顶出安装槽15,当两个移动块6相互远离时,联动部件驱动顶块19向上滑动,当两个移动块6相互靠近时,联动部件驱动顶块19向下滑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当冷却成型过程完成后,两个移动块6相互分离,此时联动部件驱动顶块19
向上滑动,进而将安装条8向上定出一部分,从而便于使用者将安装条8取下。
4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联动部件包括转动管17和螺纹柱18以及齿杆14,螺纹柱18上端与顶块19固定连接,转动管17螺纹套接于螺纹柱18外侧,且下端与安装腔16底壁转动连接,安装腔16与安装槽15之间设置有连接口,顶块19可滑动的贯穿连接口,顶块19和连接口的横截面均为矩形,齿杆14设置于两个移动块6之间,且中部与基板1固定连接,齿杆14的两端可滑动的穿入安装腔16内,且与转动管17表面啮合连接;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当两个移动块6相互靠近或是远离时,同步带动转动管17移动,转动管17在齿杆14的作用下产生旋转,从而利用螺纹作用,使得螺纹柱18升降带动顶块19升降。
4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安装条8的横截面为倒梯形,安装槽15得横截面也为倒梯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倒梯形的结构,可使安装条8更加容易脱出安装槽15。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