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1485发布日期:2022-06-24 22:5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悬板活门的拆模过程繁琐,缺少辅助脱模工具,产品不易脱模,一般采用直接敲打产品的方式,使产品从模具上松动后再将其脱模,易对产品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悬板活门拆模困难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包括底板、立板、支撑板和支撑件,所述底板上设有缺口和卡接口,所述立板垂直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支撑板垂直连接在所述立板的一侧,所述支撑件为中空管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底板上的所述缺口,所述缺口和所述卡接口分别位于所述立板的两侧。
6.进一步地,所述缺口为圆弧形。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为圆柱形,所述支撑件的一端焊接在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
8.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第一加强板,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缺口的两侧,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立板上连接所述支撑板的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均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
9.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均为直角梯形状钢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底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下底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直腰连接所述立板上连接所述支撑板的表面。
10.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立板上连接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均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11.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第三加强板,所述立板上背离连接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和所述底板均与所述第三加强板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所述立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共同形成所述卡接口,所述卡接口位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加强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立板的高度。
14.进一步地,所述底板、所述立板和所述支撑板均采用钢板制成。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整体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方便,通过设置支撑件、缺口和卡接口,使用时,缺口用于放置千斤顶底座,支撑件用于套接在千斤顶的顶端,卡接口用于抵接在悬板活门上设置的卡接件上,脱模时利用千斤顶将本装置整体顶起上升,从而带动卡接口利用卡接件将悬板活门从模具上顶出脱模,操作方便快捷,不会对产品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7.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的第一视角的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的第二视角的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的第三视角的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的第四视角的视图。
22.图中:1、底板,2、立板,3、支撑板,4、支撑件,5、第一加强板,6、第二加强板,7、第三加强板,8、缺口,9、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一种悬板活门的拆模辅助装置,包括底板1、立板2、支撑板3和支撑件4,底板1上设有缺口8和卡接口9,立板2垂直连接在底板1的上表面,支撑板3垂直连接在立板2的一侧,支撑件4为中空管状,支撑件4的一端连接在支撑板3的下表面,支撑件4的另一端朝向底板1上的缺口8,缺口8和卡接口9分别位于立板2的两侧。
25.在上述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立板2和支撑板3均采用钢板制成,本装置整体结构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
26.上述实施例达到的技术效果为:整体结构简单,采用焊接的的方式加工制造,生产加工方便;通过设置支撑件4、缺口8和卡接口9,使用时,缺口8用于放置千斤顶的底座,支撑件9用于套接在千斤顶的顶端,卡接口9用于抵接在悬板活门上设置的卡接件上,脱模时利用千斤顶将本装置整体顶起上升,从而带动卡接口9利用卡接件将悬板活门从模具上顶出脱模,操作方便快捷,不会对产品造成损坏。
27.可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8为圆弧形。
28.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缺口8优选设为半圆形,缺口8的圆心位于支撑件9的轴线上。
29.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缺口8设为圆弧形,外形简单,便于加工,圆弧形的外形更加便于使用过程中取放千斤顶。
30.可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4为圆柱形,支撑件4的一端焊接在支撑板3的下表面。
31.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4采用圆柱形的钢管制成。
32.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支撑件4,为千斤顶的顶端提供了稳固的支撑位,防止打滑或者偏移,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33.可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第一加强板5,两个第一加强板5分别设置在缺口8的两侧,底板1的上表面、立板2上连接支撑板3的表面、支撑板3的下表面均与第一加强板5连接。
34.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板5采用钢板制成,两个第一加强板5互相平行设置。
35.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加强板5,提高了装置的整体强度;第一加强板5采用钢板制成,生产材料易于获得,加工制造更加方便。
36.可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加强板5均为直角梯形状钢板,第一加强板5的上底连接支撑板3的下表面,第一加强板5的下底连接底板1的上表面,第一加强板5的直腰连接立板2上连接支撑板3的表面。
37.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板5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支撑板3、底板1和立板2连接。
38.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两个第一加强板5均为直角梯形状钢板,支撑性能更好,进一步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强度;第一加强板5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支撑板3、底板1和立板2连接,生产加工方便。
39.可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板6,支撑板3的上表面、立板2上连接支撑板3的表面均与第二加强板6连接。
40.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二加强板6均为直角梯形状钢板,第二加强板6的下底连接立板2上连接支撑板3的表面,第二加强板6的直腰连接支撑板3的上表面;第二加强板6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立板2和支撑板3连接;两个第二加强板6互相平行设置。
41.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加强板6,进一步提高了立板2与支撑板3的连接强度。
42.可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第三加强板7,立板2上背离连接支撑板3的表面和底板1均与第三加强板7连接。
43.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三加强板7均为直角梯形状钢板,第三加强板7的直腰连接立板2上背离连接支撑板3的表面,第三加强板7的下底连接底板的上表面;第三加强板7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底板1和立板1连接;两个第三加强板7互相平行设置。
44.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两个第三加强板7,进一步提高了底板1与立板2的连接强度;第三加强板7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底板1和立板1连接,生产加工方便。
45.可选的,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立板2、第三加强板7共同形成卡接口9,卡接口9位于底板1的上表面。
46.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卡接口9用于卡接在悬板活门上设置的卡接件上。
47.进一步地,第三加强板7的高度高于立板2的高度。
48.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底板1、立板2、第三加强板7共同形成卡接口9,使用过程中通过卡接口9便于进行卡接定位,整个装置使用更加方便。
49.可选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立板2和支撑板3均采用钢板制成。
50.在上述可选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的各零部件之间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51.上述可选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底板1、立板2和支撑板3均采用钢板制成,生产材料易于获得,便于生产加工;本装置的各零部件之间均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生产制造方便快捷。
52.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53.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