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2378发布日期:2021-12-22 18:0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2.双射成型主要以双色成型机两只料管配合两套模具按先后次序经两次成型制成双色产品,双色模具即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一般这种模塑工艺也叫双料注塑,通常由一套模具完成,且需要专门的双色注塑机,双色模具在市场上日益盛行,于这种工艺可以使产品的外观更加漂亮,易于换颜色而可以不用喷涂,但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
3.现有的双色注塑成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成型后的产品容易粘附在模具内壁,使用者不便于将成型后的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从而影响了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双色注塑成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利于快速降低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温度,容易发生注塑成型的过程较长的现象,降低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以解决不便于将成型后的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和注塑成型时间较差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包括装置主体、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位于下模具的上方,所述下模具位于装置主体的上方,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取出组件,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连接有进料管。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出组件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将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提高了该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实用性,冷却组件的设置,加快了产品的成型速度。
7.进一步的,所述取出组件包括安装于装置主体内部的电机和电动推杆、开设于下模具底部的滑槽、连接于装置主体两侧的固定架和连接于下模具与装置主体之间的铰链,所述电动推杆的顶端连接有延伸至滑槽内部的滑块,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丝杆,且所述丝杆的顶端与固定架相连接,所述丝杆的外表面套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一侧与上模具相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成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控制电机进行运转,丝杆转动带动连接套向上移动,便可带动上模具向上移动,将上模具从产品的顶部取出,接着使用者再通过操作面板控制电动推杆进行运转,电动推杆通过滑槽和滑块与下模具滑动连接,电动推杆将下模具的一边顶起,与此同时下模具通过铰链与装置主体转动连接,使得下模具发生倾斜,便于使用者将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
9.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组件包括连接于下模具外表面的连接管和连接于上模具外表面的散热片,所述连接管的内壁连接有冷却板,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开设有出水口。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凝水和冷却板对下模具进行冷却,与此同时上模具通过其内壁的散热片进行散热,从而加快了产品的成型速度。
11.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密封塞,密封塞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将密封塞从进水口取出,接着将冷凝水加入连接管内部,使用完后,使用者通过出水口将冷凝水排出,从而提高了该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使用效果。
13.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有多个支撑脚,且多个所述支撑脚呈矩形阵列状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多个支撑脚对装置主体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增强了该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稳定性。
15.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安装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分别与电动推杆和电机电性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分别控制电动推杆和电机进行运转,从而减轻了使用者的操作负担,从而提高了该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使用效果。
17.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进料管沿装置主体的纵轴中心线对称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进料管将材料加入模具内部,对其进行成型,成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控制电机进行运转,丝杆转动带动连接套向上移动,便可带动上模具向上移动,将上模具从产品的顶部取出。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推杆、电机、连接套、固定架、滑块和铰链,当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进料管将材料加入模具内部,对其进行成型,成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控制电机进行运转,丝杆转动带动连接套向上移动,便可带动上模具向上移动,将上模具从产品的顶部取出,接着使用者再通过操作面板控制电动推杆进行运转,电动推杆通过滑槽和滑块与下模具滑动连接,电动推杆将下模具的一边顶起,与此同时下模具通过铰链与装置主体转动连接,使得下模具发生倾斜,便于使用者将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提高了该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实用性;
21.2、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管、进水口、冷却板和散热片,使用者将密封塞从进水口取出,接着将冷凝水加入连接管内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凝水和冷却板对下模具进行冷却,与此同时上模具通过其内壁的散热片进行散热,从而加快了产品的成型速度,使用完后,使用者通过出水口将冷凝水排出,从而提高了该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具侧面旋转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具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8.图中:1、装置主体;2、支撑脚;3、操作面板;4、取出组件;401、电动推杆;402、电机;403、连接套;404、丝杆;405、固定架;406、滑块;407、滑槽;408、铰链;5、上模具;6、下模具;7、冷却组件;701、连接管;702、进水口;703、冷却板;704、散热片;705、出水口;8、进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31.一种双色注塑成型模具,如图所示1、2、3、5和6,包括装置主体1、上模具5和下模具6,上模具5位于下模具6的上方,下模具6位于装置主体1的上方,装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取出组件4,便于使用者将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上模具5和下模具6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冷却组件7,加快了产品的成型速度,上模具5的顶部连接有进料管8,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有多个支撑脚2,且多个支撑脚2呈矩形阵列状分布,装置主体1的一侧安装有操作面板3,操作面板3分别与电动推杆401和电机402电性连接,进料管8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进料管8沿装置主体1的纵轴中心线对称设置,当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进料管8将材料加入模具内部。
32.参阅图1、2、3、5和6,取出组件4包括安装于装置主体1内部的电机402和电动推杆401、开设于下模具6底部的滑槽407、连接于装置主体1两侧的固定架405和连接于下模具6与装置主体1之间的铰链408,电动推杆401的顶端连接有延伸至滑槽407内部的滑块406,电机402的输出端连接有丝杆404,且丝杆404的顶端与固定架405相连接,丝杆404的外表面套接有连接套403,连接套403的一侧与上模具5相连接,成型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3控制电机402进行运转,丝杆404转动带动连接套403向上移动,便可带动上模具5向上移动,将上模具5从产品的顶部取出,接着使用者再通过操作面板3控制电动推杆401进行运转,电动推杆401通过滑槽407和滑块406与下模具6滑动连接,电动推杆401将下模具6的一边顶起,与此同时下模具6通过铰链408与装置主体1转动连接,使得下模具6发生倾斜,便于使用者将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
33.参阅图1、3、4和5,冷却组件7包括连接于下模具6外表面的连接管701和连接于上模具5外表面的散热片704,连接管701的内壁连接有冷却板703,连接管701的一端开设有进水口702,连接管701的另一端开设有出水口705,进水口702和出水口705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密封塞,密封塞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当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进料管8将材料加入模具内部,使用者将密封塞从进水口702取出,接着将冷凝水加入连接管701内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凝水和冷却板703对下模具6进行冷却,与此同时上模具5通过其内壁的散热片704进行散热,对其进行成型。
34.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使用者将该种模具置于水平面,当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通过进料管8将材料加入模具内部,使用者将密封塞从进水口702取出,接着将冷凝水加入连接管701内部,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冷凝水和冷却板703对下模具6进行冷却,与此同时上模具5通过其内壁的散热片704进行散热,对其进行成型,成型后,使用者通过操
作面板3控制电机402进行运转,丝杆404转动带动连接套403向上移动,便可带动上模具5向上移动,将上模具5从产品的顶部取出,接着使用者再通过操作面板3控制电动推杆401进行运转,电动推杆401通过滑槽407和滑块406与下模具6滑动连接,电动推杆401将下模具6的一边顶起,与此同时下模具6通过铰链408与装置主体1转动连接,使得下模具6发生倾斜,便于使用者将产品从模具内部取出,使用完后,使用者通过出水口705将冷凝水排出。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