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1978发布日期:2023-03-04 05:09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管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管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软管生产线。


背景技术:

2.目前,排水管网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然而部分地下排水管道由于年久失修,随着材料的老化和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管道破损,引起污水渗漏现象。对此,现在通常采用原位固化法(cipp)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非开挖修复,在该修复方法中,需要将内衬软管伸入破损管道内,利用蒸汽加热的方式将内衬软管固化于破损管道的内侧,从而实现管道修复。现在生产内衬软管一般都会用到多台加工设备,在一台加工设备加工完成后需要将半成品转运至下一台加工设备,这样一来,浪费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3.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生产效率高的软管生产线特别是在管道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管生产线,能够实现软管的连续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5.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软管生产线,包括第一放卷架、第一成筒装置、第二放卷架、第三放卷架、第一粘合装置、第四放卷架、第二粘合装置和第二成筒装置,其中,第一成筒装置、第一粘合装置、第二粘合装置和第二成筒装置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放卷架的位置与第一成筒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成筒装置用于将从第一放卷架放出的内衬层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形成内衬筒,第二放卷架和第三放卷架的位置与第一粘合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粘合装置用于将从第二放卷架放出的第一加强层和从第三放卷架放出的第二加强层相对粘合于内衬筒的两侧,以形成半成品筒,第四放卷架的位置与第二粘合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二粘合装置用于将从第四放卷架放出的外保护层粘合于半成品筒的一侧,第二成筒装置用于将外保护层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使外保护层围设于半成品筒外。
7.可选地,第一成筒装置包括第一机架、折布架、安装架、第一输送机构、施压辊和承压辊,折布架和安装架均连接于第一机架上,折布架用于在内衬层的送进过程中对其进行折叠,以使内衬层包裹于安装架外,并使内衬层的两侧边贴合设置,第一输送机构安装于安装架,第一输送机构用于在安装架内输送封口条,封口条的位置与内衬层两侧边之间形成第一接缝的位置相对应,封口条的送进方向与内衬层的送进方向相同,施压辊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机架上,承压辊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架内,施压辊的位置与承压辊的位置相对应,施压辊和承压辊用于将封口条与内衬层压合,以使封口条粘贴于第一接缝处,形成内衬筒。
8.可选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带传动组件和多个输送辊,驱动电机通过带传动组件同时与多个输送辊连接,多个输送辊沿内衬层的送进方向间隔设置,且均可转动
地安装于安装架内,输送辊用于输送封口条。
9.可选地,第一成筒装置还包括第一热风枪,安装架内设置有风道,风道相对设置有进口端和出口端,第一热风枪安装于第一机架上,且与进口端连通,出口端的位置与第一接缝的内侧位置相对应,第一热风枪用于吹出热风以使内衬层部分表面发生熔融。
10.可选地,第一成筒装置还包括运送辊,多个运送辊沿内衬层的送进方向间隔设置,且均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机架上,运送辊设间隔设置于安装架的下方,运送辊用于运送内衬层。
11.可选地,第一粘合装置包括第二机架、压合对辊和两个胶枪,两个胶枪均安装于第二机架上,其中一个胶枪用于在第一加强层和内衬筒之间打胶,另一个胶枪用于在第二加强层和内衬筒之间打胶,压合对辊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机架上,压合对辊用于将第一加强层、内衬筒和第二加强层同步压合,以使第一加强层、内衬筒和第二加强层粘合形成半成品筒。
12.可选地,软管生产线还包括折叠装置,折叠装置设置于第一粘合装置和第二粘合装置之间,折叠装置用于将第一加强层的一侧伸出内衬筒的部分折叠至第二加强层外,折叠装置还用于将第二加强层的一侧伸出内衬筒的部分折叠至第一加强层外。
13.可选地,软管生产线还包括外层密封装置,外层密封装置设置于第二成筒装置远离第二粘合装置的一侧,外层密封装置用于在外保护层两侧边之间形成的第二接缝的外侧贴设密封条,以形成成品软管。
14.可选地,外层密封装置包括第三机架、第二输送机构、复合对辊和两个第二热风枪,第二输送机构安装于第三机架上,第二输送机构用于将密封条送至复合对辊,两个第二热风枪均安装于第三机架上,其中一个第二热风枪用于对密封条的表面进行加热熔融,另一个第二热风枪用于对外保护层的表面进行加热熔融,复合对辊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三机架上,复合对辊用于将密封条和外保护层压合,以使密封条和外保护层粘合,形成成品软管。
15.可选地,软管生产线还包括叠管收纳装置,叠管收纳装置设置于外层密封装置远离第二成筒装置的一侧,叠管收纳装置用于将成品软管来回折叠。
16.可选地,叠管收纳装置包括第四机架、行走车和理带对辊,理带对辊可转动地安装于行走车上,理带对辊用于供成品软管穿过,行走车安装于第四机架上,行走车能够相对于第四机架来回运动,以带动成品软管来回折叠。
17.本发明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提供的软管生产线,第一成筒装置、第一粘合装置、第二粘合装置和第二成筒装置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放卷架的位置与第一成筒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成筒装置用于将从第一放卷架放出的内衬层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形成内衬筒,第二放卷架和第三放卷架的位置与第一粘合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粘合装置用于将从第二放卷架放出的第一加强层和从第三放卷架放出的第二加强层相对粘合于内衬筒的两侧,以形成半成品筒,第四放卷架的位置与第二粘合装置的位置相对应,第二粘合装置用于将从第四放卷架放出的外保护层粘合于半成品筒的一侧,第二成筒装置用于将外保护层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使外保护层围设于半成品筒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软管生产线由于采用了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成筒装置、第一粘合装置、第二粘合装置和第二成筒装置,所以能够实现软管的连续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生产周期
短,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第一成筒装置的主视图;
2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第一成筒装置的右视图;
2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第一成筒装置的俯视图;
2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第一粘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外层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中叠管收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内衬筒的横截视图;
29.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粘合结构的横截视图;
30.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半成品筒的横截视图;
31.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在半成品筒的一侧粘合外保护层的横截视图;
32.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将外保护层粘合成筒状的横截视图;
33.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成品软管的横截视图。
34.图标:100-软管生产线;110-第一放卷架;120-第一成筒装置;121-第一机架;122-折布架;123-安装架;1231-风道;124-第一输送机构;1241-驱动电机;1242-带传动组件;1243-输送辊;125-施压辊;126-承压辊;127-第一热风枪;128-运送辊;130-第二放卷架;140-第三放卷架;150-第一粘合装置;151-第二机架;152-压合对辊;153-胶枪;160-第四放卷架;170-第二粘合装置;180-第二成筒装置;190-折叠装置;191-第五机架;192-折叠架;193-送进辊;200-外层密封装置;201-第三机架;202-第二输送机构;203-复合对辊;204-第二热风枪;210-叠管收纳装置;211-第四机架;212-行走车;213-理带对辊;300-内衬层;310-第一加强层;320-第二加强层;330-外保护层;340-内衬筒;350-半成品筒;360-粘合结构;370-成品软管;380-封口条;390-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1.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管生产线100,用于生产内衬软管。其能够实现软管的连续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42.软管生产线100包括第一放卷架110、第一成筒装置120、第二放卷架130、第三放卷架140、第一粘合装置150、第四放卷架160、第二粘合装置170、第二成筒装置180、折叠装置190、外层密封装置200和叠管收纳装置210。其中,第一成筒装置120、第一粘合装置150、第二粘合装置170和第二成筒装置180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放卷架110的位置与第一成筒装置120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放卷架110上卷绕设置有内衬层300,第一放卷架110用于将内衬层300放卷至第一成筒装置120,第一成筒装置120用于将从第一放卷架110放出的内衬层300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形成呈扁平状的内衬筒340。第二放卷架130和第三放卷架140的位置与第一粘合装置150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放卷架130上卷绕设置有第一加强层310,第二放卷架130用于将第一加强层310放卷至第一粘合装置150,第三放卷架140上卷绕设置有第二加强层320,第三放卷架140用于将第二加强层320放卷至第一粘合装置150,第一粘合装置150用于将从第二放卷架130放出的第一加强层310和从第三放卷架140放出的第二加强层320相对粘合于内衬筒340的两侧,以形成呈扁平状的半成品筒350。第四放卷架160的位置与第二粘合装置170的位置相对应,第四放卷架160上卷绕设置有外保护层330,第四放卷架160用于将外保护层330放卷至第二粘合装置170,第二粘合装置170用于将从第四放卷架160放出的外保护层330粘合于半成品筒350的一侧。第二成筒装置180用于将外保护层330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使外保护层330围设于半成品筒350外。这样一来,通过软
管生产线100即可实现内衬层300、第一加强层310、第二加强层320和外保护层330的复合作业,整个过程连续不间断,以实现软管的连续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43.需要说明的是,内衬筒340呈扁平状,第一加强层310的宽度等于第二加强层320的宽度,且大于内衬筒340的宽度。折叠装置190设置于第一粘合装置150和第二粘合装置170之间,折叠装置190用于将第一加强层310的一侧伸出内衬筒340的部分折叠至第二加强层320外,以使部分第一加强层310搭接于第二加强层320外,此部分的第一加强层310和第二加强层320没有粘接;折叠装置190还用于将第二加强层320的一侧伸出内衬筒340的部分折叠至第一加强层310外,以使部分第二加强层320搭接于第一加强层310外,此部分的第二加强层320和第一加强层310没有粘接。具体地,搭接完成后的内衬筒340、第一加强层310和第二加强层320共同裹成半成品筒350,半成品筒350也呈扁平状。
44.进一步地,外层密封装置200设置于第二成筒装置180远离第二粘合装置170的一侧,叠管收纳装置210设置于外层密封装置200远离第二成筒装置180的一侧,外层密封装置200用于在外保护层330两侧边之间形成的第二接缝的外侧贴设密封条390,以形成呈扁平状的成品软管370,叠管收纳装置210用于将成品软管370来回折叠,以实现成品软管370的收纳,便于进行运输和使用。
45.本实施例中,成品软管370即为内衬软管,内衬层300为内层毛毡,第一加强层310和第二加强层320均为玻纤卷,外保护层330为带涂层的毛毡,通过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成筒装置120、第一粘合装置150、折叠装置190、第二粘合装置170、第二成筒装置180、外层密封装置200和叠管收纳装置210,能够实现内衬软管的生产和收纳,方便快捷,生产效率高。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成品软管370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软管,对成品软管370的类型不作具体限定。
46.第一成筒装置120包括第一机架121、折布架122、安装架123、第一输送机构124、施压辊125、承压辊126、第一热风枪127和运送辊128。折布架122和安装架123均连接于第一机架121上,折布架122用于在内衬层300的送进过程中对其进行折叠,以使内衬层300包裹于安装架123外,并使内衬层300的两侧边贴合设置,这样一来,内衬层300的两侧边之间形成第一接缝,将第一接缝粘合后即可得到内衬筒340。第一输送机构124安装于安装架123,第一输送机构124用于在安装架123内输送封口条380,封口条380的位置与内衬层300两侧边之间形成第一接缝的位置相对应,封口条380的送进方向与内衬层300的送进方向相同,封口条380的送进速度与内衬层300的送进速度相同。施压辊125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机架121上,承压辊126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架123内,施压辊125的位置与承压辊126的位置相对应,内衬层300和封口条380均伸入施压辊125和承压辊126之间设置,施压辊125和承压辊126相对转动,以同步带动内衬层300和封口条380向前送进,施压辊125和承压辊126用于将封口条380与内衬层300压合,以使封口条380粘贴于第一接缝处,形成内衬筒340。具体地,封口条380设置于内衬筒340的内侧,即封口条380在内衬筒340的内侧对第一接缝进行粘合,这样一来,内衬筒340的外表面光滑无凸起,便于进行后续工序。
47.值得注意的是,安装架123内设置有风道1231,风道1231相对设置有进口端(图未示)和出口端(图未示)。第一热风枪127安装于第一机架121上,且与进口端连通,第一热风枪127能够通过进口端向风道1231内吹出热风,出口端的位置与第一接缝的内侧位置相对
应,热风能够在风道1231的导流作用下从出口端吹出,且流至第一接缝的内侧,以使内衬层300部分表面发生熔融,从而提高内衬层300的粘性,便于实现内衬层300与封口条380的粘接,使得封口条380能够稳固可靠地将第一接缝粘合。
48.本实施例中,多个运送辊128沿内衬层300的送进方向间隔设置,且均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机架121上,运送辊128设间隔设置于安装架123的下方,运送辊128用于运送内衬层300。在内衬层300的送进过程中,内衬层300的中部位于运送辊128和安装架123之间,内衬层300的两侧在折布架122的导向作用下折叠至安装架123的上方,以使内衬层300包裹于安装架123外,并使内衬层300的两侧边贴合设置。具体地,运送辊128可以有动力输入,也可以没有动力输入,运送辊128能够在内衬层300的送进过程中对内衬层300进行导向和限位,以防止内衬层300在送进过程中发生偏斜。
49.第一输送机构124包括驱动电机1241、带传动组件1242和多个输送辊1243。驱动电机1241通过带传动组件1242同时与多个输送辊1243连接,驱动电机1241能够同步带动多个输送辊1243转动。多个输送辊1243沿内衬层300的送进方向间隔设置,且均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架123内,输送辊1243用于输送封口条380,以使封口条380在安装架123内沿内衬层300的送进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封口条380与内衬层300同步送进,便于实现第一接缝的粘合。具体地,多个输送辊1243共同作用,以同步带动封口条380运动,保证封口条380送进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封口条380在送进过程中发生偏斜。
50.第一粘合装置150包括第二机架151、压合对辊152和两个胶枪153。两个胶枪153均安装于第二机架151上,其中一个胶枪153用于在第一加强层310和内衬筒340之间打胶,另一个胶枪153用于在第二加强层320和内衬筒340之间打胶。压合对辊15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机架151上,压合对辊152用于将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同步压合,以使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粘合形成粘合结构360,便于后续制成半成品筒350。
5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均伸入压合对辊152之间设置,压合对辊152相对转动,以同步带动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向前送进,在此过程中,压合对辊152将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进行压合粘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在送进过程中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一个胶枪153设置于内衬筒340的上方,该胶枪153用于将胶打在内衬筒340的上表面,以使内衬筒340带动胶向前送进;另一个胶枪153设置于第二加强层320的上方,该胶枪153用于将胶打在第二加强层320的上表面,以使第二加强层320带动胶向前送进。
52.折叠装置190包括第五机架191、折叠架192和多个送进辊193。折叠架192连接于第五机架191上,折叠架192用于在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形成的粘合结构360的送进过程中将第一加强层310的一侧伸出内衬筒340的部分折叠至第二加强层320外,并将第二加强层320的一侧伸出内衬筒340的部分折叠至第一加强层310外,以形成半成品筒350。多个送进辊193沿粘合结构360的送进方向间隔设置,且均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五机架191上,送进辊193用于运送粘合结构360。具体地,送进辊193可以有动力输入,也可以没有动力输入,送进辊193能够在粘合结构360的送进过程中对粘合结构360进行导向和限位,以防止粘合结构360在送进过程中发生偏斜。
53.本实施例中,第一粘合装置150将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粘
合形成粘合结构360后,再利用折叠装置190将粘合结构360折叠呈半成品筒350。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粘合装置150直接将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粘合形成半成品筒350,此时第一加强层310、内衬筒340和第二加强层320的宽度相同,第一加强层310和第二加强层320均未伸出内衬筒340,也就无需进行折叠。
54.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粘合装置170的具体结构与第一粘合装置150的具体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粘合装置170只设置有一个胶枪153,该胶枪153用于在半成品筒350和外保护层330之间打胶,以将外保护层330粘合于半成品筒350的下侧,在此不再赘述。
55.本实施例中,第二成筒装置180的具体结构与第一成筒装置120的具体结构相同,第二成筒装置180用于将外保护层330卷成筒状并利用封口条380进行粘合,以使外保护层330围设于半成品筒350外,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封口条380设置于外保护层330的内侧,即封口条380在外保护层330的内侧对第二接缝进行粘合,这样一来,外保护层330的外表面光滑无凸起,便于进行后续工序。
56.外层密封装置200包括第三机架201、第二输送机构202、复合对辊203和两个第二热风枪204。第二输送机构202安装于第三机架201上,第二输送机构202用于将密封条390送至复合对辊203。两个第二热风枪204均安装于第三机架201上,其中一个第二热风枪204用于对密封条390的表面进行加热熔融,以提高密封条390的粘性,另一个第二热风枪204用于对外保护层330的表面进行加热熔融,以提高外保护层330的粘性,两个第二热风枪204共同作用,以便于实现外保护层330与密封条390的粘接,使得密封条390能够稳固可靠地从外侧将第二接缝粘合。复合对辊203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三机架201上,复合对辊203用于将密封条390和外保护层330压合,以使密封条390和外保护层330粘合,形成成品软管370。
57.叠管收纳装置210包括第四机架211、行走车212和理带对辊213。理带对辊213可转动地安装于行走车212上,理带对辊213用于供成品软管370穿过,行走车212安装于第四机架211上,行走车212能够相对于第四机架211来回运动,以带动成品软管370来回折叠。具体地,成品软管370在行走车212来回运动的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落在地面上,且位于第四机架211的下方,以实现折叠作业,从而完成成品软管370的收纳,便于进行运输和使用。
5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生产线100,第一成筒装置120、第一粘合装置150、第二粘合装置170和第二成筒装置180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第一放卷架110的位置与第一成筒装置120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成筒装置120用于将从第一放卷架110放出的内衬层300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形成内衬筒340,第二放卷架130和第三放卷架140的位置与第一粘合装置150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粘合装置150用于将从第二放卷架130放出的第一加强层310和从第三放卷架140放出的第二加强层320相对粘合于内衬筒340的两侧,以形成半成品筒350,第四放卷架160的位置与第二粘合装置170的位置相对应,第二粘合装置170用于将从第四放卷架160放出的外保护层330粘合于半成品筒350的一侧,第二成筒装置180用于将外保护层330卷成筒状并进行粘合,以使外保护层330围设于半成品筒350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软管生产线100由于采用了沿出料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成筒装置120、第一粘合装置150、第二粘合装置170和第二成筒装置180,所以能够实现软管的连续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59.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