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71319发布日期:2022-12-17 00:0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色管生产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的pp-r市场多以pp-r双色管为主,双色管为能够更好的阻隔透光性,一般为一深一浅两种颜色。目前单色管的生产模式为单线双管,由一台主机,一台辅机(色线)完成,即一条挤出机通过双管模具和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出两根同规格壁厚的ppr给水管材,相对于普通单色pp-r管,双色管的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双色管需要将两种颜色的原料通过共挤技术糅合在一起,再通过口模模芯挤出成型为产品,若按以往模具结构进行单线双管生产,需要一台主机,两台辅机,外加一台色线挤出机,由一台挤出机供料同时挤出生产两根管材,由于模具加工存在精度误差,生产时外部加热装置热传递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两根管的挤出速度可能存在差异,即一根快一根慢的情况,再通过冷却定型条件一致的定型装置从而导致两根管的性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3.现有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双色管道的生产方法及双色管道成型装置,包括:壳体、第一螺旋体、第二螺旋体和成型部;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螺旋体间隔设置于第一螺旋体内;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料口,第二螺旋体的靠近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料口,成型部设置于第二端,且第一螺旋体远离第一端的一端和第二螺旋体远离第一端的一端均与成型部连接使第一螺旋体成型的第一管路以及第二螺旋体成型的第二管路在成型部处挤压成型。该方案中,可同时挤出双色管的外管和内管,但是无法用于单线双管生产以同时生成两根双色管,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可用于同时生产两根双色管,提高双色管的生产效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提供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模座和至少两组第二模座,所述第一模座设有第一浇口、第二浇口,内层流道和外层流道,所述第一浇口与所述内层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浇口与所述外层流道连通;每组所述第二模座包括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口模,所述第二模芯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模芯外周,所述口模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模芯外周,所述第一模芯与所述第二模芯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模芯与所述口模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模芯与所述口模之间形成有挤压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内层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外层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挤压流道连通。
7.本实用新型的双色管的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模座和至少两组第二模座,使用时,分别将第一浇口、第二浇口与挤出机连接,使内层原料从第一浇口进入内层流道,外层原料从第二浇口进入外层流道;由于内层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外层流道与第二流道连通,内层流
道中的内层原料流入每组第二模座的第一流道内,外层流道中的外层原料流入每组第二模座的第二流道内;由于第二模芯间隔设置于第一模芯外周,口模间隔设置于第二模芯外周,则第二流道间隔设于第一流道外周,当外层原料和内层原料流向挤压流道时,外层原料覆盖于内层原料的外表面并在挤压流道内挤压成型双色管,实现双色管的单线双管生产,提高双色管的生产效率;且仅需要两台挤出机分别挤出内层原料和外层原料,避免了按以往模具结构进行单线双管生产时因需要一台主机和两台辅机而造成的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能耗。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呈螺旋状。
9.进一步地,所述口模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口模和第二口模,所述第一口模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模芯外周,所述第一模芯伸入所述第二口模,且所述第二模芯与所述第二口模之间形成有成型流道,所述挤压流道与所述成型流道连通。
10.进一步地,所述成型流道的末端呈圆管状。
11.进一步地,还包括色线模座,所述色线模座设有色线浇口和至少两个色线流道,每个所述色线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色线浇口、成型流道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至少两组第一分支流道,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主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浇口连接,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外层流道包括至少两组第二主流道和至少两组第二分支流道组,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主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主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浇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14.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均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每个所述第二主流道均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
15.进一步地,每组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组包括三个第二分支流道,所述第二分支流道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二主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座包括第一分模座和第二分模座,所述第一浇口、第二浇口、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设于所述第一分模座,且所述第一主流道与所述第一分支流道连接,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第二分支流道组设于所述第二分模座,且所述第二主流道与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组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双色管的成型模具与背景技术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18.可实现双色管的单线双管生产,提高双色管的生产效率;仅需要两台挤出机分别挤出内层原料和外层原料,避免了按以往模具结构进行单线双管生产时因需要一台主机和两台辅机而造成的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能耗。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色管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局部b的放大图;
21.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1-第一模座;11-第一分模座;12-第二分模座;13-第一浇口;14-第二浇
口;15-内层流道;151-第一主流道;152-第一分支流道;16-外层流道;161-第二主流道;162-第二分支流道;2-第二模座;21-第一模芯;22-第二模芯;23-第一口模;24-第二口模;25-第一流道;26-第二流道;27-挤压流道;28-成型流道;3-色线模座;31-色线浇口;32-色线流道;4-第一流量调节阀;5-第二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模座1和至少两组第二模座2,第一模座1设有第一浇口13、第二浇口14,内层流道15和外层流道16,第一浇口13与内层流道15连通,第二浇口14与外层流道16连通;每组第二模座2包括第一模芯21、第二模芯22和口模,第二模芯22间隔设置于第一模芯21外周,口模间隔设置于第二模芯22外周,第一模芯21与第二模芯22之间形成有第一流道25,第二模芯22与口模之间形成有第二流道26;第一模芯21与口模之间形成有挤压流道27,第一流道25的一端与内层流道15连通,第二流道26的一端与外层流道16连通,第一流道25的另一端、第二流道26的另一端与挤压流道27连通。
28.上述的双色管的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模座1和至少两组第二模座2,使用时,分别将第一浇口13、第二浇口14与挤出机连接,使内层原料从第一浇口13进入内层流道15,外层原料从第二浇口14进入外层流道16;由于内层流道15与第一流道25连通,外层流道16与第二流道26连通,内层流道15中的内层原料流入每组第二模座2的第一流道25内,外层流道16中的外层原料流入每组第二模座2的第二流道26内;由于第二模芯22间隔设置于第一模芯21外周,口模间隔设置于第二模芯22外周,则第二流道26间隔设于第一流道25外周,当外层原料和内层原料流向挤压流道27时,外层原料覆盖于内层原料的外表面并在挤压流道27内挤压成型双色管,实现双色管的单线双管生产,提高双色管的生产效率;且仅需要两台挤出机分别挤出内层原料和外层原料,避免了按以往模具结构进行单线双管生产时因需要一台主机和两台辅机而造成的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能耗。
29.如图1所示,第一流道25和第二流道26均呈螺旋状。内层原料从内层流道15进入第一流道25并在第一流道25中流动后,内层原料可均匀分布在第一模芯21外周,外层原料从外层流道16进入第二流道26并在第二流道26中流动后,外层原料可均匀分布在第二模芯22外周,再覆盖到内层原料外表面,内层原料的出料压力均衡,且外层原料的出料压力均衡,可保证内层原料和外层原料挤出到口模时分别沿着第一模芯21和第二模芯22外周均匀出
料,即双色管的内管厚度保持一致,双色管的外管厚度保持一致,提高双色管的成型质量。
30.如图1所示,口模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口模23和第二口模24,第一口模23间隔设置于第二模芯22外周,第一模芯21伸入第二口模24,且第二模芯22与第二口模24之间形成有成型流道28,挤压流道27与成型流道28连通。实施时,内层原料在第一流道25内流动,外层原料在第二模芯22与口模之间的第二流道26内流动,且外层流道16从第二流道26的一端流出覆盖于内层原料外周,在第一模芯21与第一口模23之间的挤压流道27进行挤压成型,并在第二模芯22与第二口模24之间的成型流道28中进行进一步挤压,密度较小的内管和外管通过挤压后密度增大,使内管和外管紧实,提高内管和外观的粘合性。其中,成型流道28的末端呈圆管状,保证成型的双色管为圆管状。
31.实施例二
3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以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还包括色线模座3,色线模座3设有色线浇口31和至少两个色线流道32,每个色线流道32的两端分别与色线浇口31、成型流道28连通。实施时,利用色线挤出机与色线浇口31连接,使色线熔体从色线浇口31进入色线流道32,同时色线流道32与成型流道28连通,当内管和外管在成型流道28中成型为双色管时,色线熔体从色线流道32流向双色管外壁,当双色管在牵引机的作用下移动时,色线熔体在双色管外壁涂上色线。当色线为红色时,生产的双色管为热水给水管,当色线为蓝色时,生产的双色管为冷水给水管。
33.实施例三
3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图4所示,内层流道15包括第一主流道151和至少两组第一分支流道152,第一分支流道152的一端与第一主流道151的一端连通,第一主流道151的另一端与第一浇口13连接,第一分支流道152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道25连通。实施时,用于挤出内层原料的挤出机与第一浇口13连接,内层原料通过主流道流向至少两组第一分支流道152,进而使内层原料流向至少两组第一流道25内以用于至少两个双色管的内管的成型。
35.如图1、图4所示,外层流道16包括至少两组第二主流道161和至少两组第二分支流道组,第二分支流道组的一端与第二主流道161的一端连通,第二主流道161的另一端与第二浇口14连接,第二分支流道组的另一端与第二流道26连通。实施时,用于挤出外层原料的挤出机与第二浇口14连接,外层原料通过至少两组第二主流道161分别流向至少两组第二分支流道组,进而使外层原料流向至少两组第二流道26内以用于至少两个双色管的外管的成型。
36.如图1、图4所示,每个第一分支流道152均设有第一流量调节阀4,每个第二主流道161均设有第二流量调节阀5。实施时,利用第一流量调节阀4调节内层原料的流速与流量平衡,利用第二流量调节阀5调节外层原料的流速与流量平衡,使不同组第二模座2上双色管的生产速度达到同步,同时保证双色管的品质。
37.具体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每组第二分支流道组包括三个第二分支流道162,第二分支流道162连通设置于第二主流道161与第二流道26之间。具体地,三个第二分支流道162的中心线分别与第二流道26的中心线平行,且三个第二分支流道162沿第二流道26的周向均匀分布,保证外层原料从第二流道26的周向均匀流入,进一步保证外层原料从第二流道26的均匀挤出。
38.如图1、图4所示,第一模座1包括第一分模座11和第二分模座12,第一浇口13、第二浇口14、第一主流道151和第二主流道161设于第一分模座11,且第一主流道151与第一分支流道152连接,第一分支流道152、第二分支流道组设于第二分模座12,且第二主流道161与第二分支流道组连接。具体地,第一浇口13设于第一分模座11的底部,第二浇口14设于第一分模座11的一侧,第一主流道151、第二主流道161分别连接于第一分模座11的另一侧,第一分支流道152的两端、第二分支流道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分模座12的两侧,第一模座1为分体式设计,便于第一分模座11和第二分模座12的加工制造。
39.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