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及预制保温管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0734发布日期:2022-10-04 23:1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及预制保温管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管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及预制保温管生产线。


背景技术:

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3.目前二步法聚乙烯外护套预制保温管道主要为工作钢管、聚氨酯保温层、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组成,工作钢管穿入外护管前,需要对工作钢管进行外壁除锈,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工作钢管外壁除锈和穿管是单独进行的,无法连续性进行,需要在除锈车间进行除锈后,使用运输设备运送至穿管车间进行穿管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发明人还发现,后续的加热、聚氨酯发泡也是单独进行,无法连续式一次加工,各个工序需跨度不同加工场所进行组装且设备自动化低、智能化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能够实现工作钢管外壁除锈和穿管连续一次加工,工作效率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包括:
7.上管架;
8.上管架出管端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一传送机构、外壁抛丸机和第二传送机构,上管架出管端设有第一拨叉机构以实现将上管架的钢管送入第一传送机构;
9.第二传送机构的一侧设有下管架,下管架的进管端安装有第二拨叉机构以将第二传送机构的除锈管送入下管架,下管架出管端一侧设有第三传送机构且出管端安装第三拨叉机构以将下管架的除锈管送入第三传送机构;
10.第三传送机构末端一侧设有第四传送机构,第四传送机构沿第三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三传送机构能够将除锈管送入第四传送机构承接的护套管内。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拨叉机构包括第一拨叉,第一拨叉一端与上管架的出管端部分转动连接,第一拨叉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一驱动件连接;
12.进一步的,第一拨叉包括呈钝角分布的两个拨叉部。
13.可选的,所述第二拨叉机构包括第二拨叉,第二拨叉一端与下管架的进管端部分转动连接,第二拨叉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拨叉机构包括第三拨叉,第三拨叉的一端与下管架的出管端部分转动连接,第三拨叉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三驱动件连接;
14.进一步的,第二拨叉和第三拨叉均包括呈钝角分布的两个拨叉部。
15.可选的,第三传送机构远离下管架的侧部安装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与第四传送机构的架体固定的支架,支架上安装有缓冲油缸,缓冲油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缓冲
胶轮。
16.可选的,第四传送机构的一侧设有护套管传送机构,护套管传送机构的出管端一侧设有第四拨叉机构以将护套管送入第四传送机构,护套管传送机构的进管端一侧设有导轨,导轨上设有护套管翻转车,护套管翻转车包括车架,车架安装有翻转驱动机构,翻转驱动机构与翻转板连接,翻转板的底端与车架转动连接。
17.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保温管生产线,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第四传送机构的末端一侧设有第五传送机构,第五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与第四传送机构相同,第五传送机构的一侧沿管道传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加热系统和发泡系统。
18.可选的,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加热台架、设置在加热台架端部一侧的能够沿垂直于管道传送方向运动的第一运输车,第一运输车设置有升降机构,加热台架的至少一个端部一侧设有加热风机,加热风机能够向被加热台架支撑的管道内吹入高温空气。
19.可选的,所述发泡系统包括发泡设备和至少一个发泡平台,发泡平台包括两组外管定位机构,分别用于夹住护套管的两个端部,发泡平台的两个端部一侧均设置有内管定位机构,内管定位机构用于沿钢管轴线方向夹住钢管,外管定位机构和内管定位机构之间设置有能够沿垂直于管道传送方向运动的第二运输车,第二运输车上安装有升降机构。
20.可选的,外管定位机构包括成对使用的两个环状支架,环状支架包括在底部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均连接有驱动组件以将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张开和闭合,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上均安装有多个沿圆周分布的径向运动驱动机构,径向运动驱动机构与夹板连接。
21.可选的,内管定位机构包括架体,架体的顶部设有内管定位驱动件,内管定位驱动件与第一定位架连接,第一定位架与护套管相匹配,用于顶住护套管端面,第一定位架同轴设有第二定位架,第二定位架与钢管相匹配,能够套在钢管端部外周。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的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通过设置第一拨叉机构、第二拨叉机构及第三拨叉机构,能够将钢管在上管架、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送机构、下管架及第三传送机构,能够实现管道在上管架和第一传送机构之间的自动传送,在第二传送机构和下管架之间的自动传送及在下管架和第三传送机构之间的自动传送,进而实现了一次性连续对钢管进行除锈和穿管,无需在多个车间进行,避免了管道的搬运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24.2.本实用新型的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第四传送机构远离下管架的侧部安装有缓冲机构,能够在管道落入第四传送机构时进行缓冲,避免了管道的损坏和管道由于惯性脱离第四传送机构。
25.3.本实用新型的预制保温管生产线,通过设置第五传送机构,第一运输车、第二运输车,能够实现穿管后的管道自动进入加热系统和发泡系统,实现加热和发泡工序的连续性进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使得整个聚乙烯外护套预制保温管道生产连续进行,无需人工倒运管道,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生产线布置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拨叉机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三传送机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缓冲机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护套管翻转车俯视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护套管翻转车主视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护套管翻转车侧视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一运输车主视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一运输车侧视图;
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发泡平台主视图;
37.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发泡平台侧视图;
3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图10中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39.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内管定位机构主视图;
40.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内管定位机构侧视图;
41.其中,1.第一传送机构,2.外壁抛丸机,3.第二传送机构,4.上管架,5. 第一拨叉机构,5-1.第一拨叉,5-2.第一拨叉驱动油缸,5-3.铰接座,6.下管架, 7.第二拨叉机构,8.第三拨叉机构,9.第三传送机构,9-1.机架,9-2.链传动机构,9-3.驱动组件,9-4.v型板,10.缓冲机构,10-1.支架,10-2.缓冲油缸,10-3. 缓冲胶轮,10-4.导向杆,11.第四传送机构,12.抱圆器,13.护套管传送机构, 14.第四拨叉机构,15.导轨,16.护套管翻转车,16-1.车体,16-2.行走轮,16-3. 行走驱动机构,16-4.翻转油缸,16-5.翻转板,17.第五传送机构,18.加热台架, 19.第一运输车,19-1.车体,19-2.行走轮,19-3.升降油缸,19-4.v型板,19-5. 行走驱动机构,20.热风机,21.发泡平台,21-1.环状支架,21-2.驱动油缸,21-3. 夹板,21-4.径向运动驱动机构,21-4-1.链轮,21-4-2.链条,21-4-3.丝杠,21-4-4. 导向轴,23.内管定位机构,23-1.架体,23-2.内管定位油缸,23-3.第一架体, 23-4.第二架体,23-5.连接杆,24.保温管存放架,25.第五拨叉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42.实施例1
4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如图1所示,包括钢管除锈作业区域a和外护套及钢管穿管作业区域b。钢管除锈作业区域a设置有除锈系统,外护套及钢管穿管作业区域b设置有穿管系统。
44.除锈系统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传送机构1、外壁抛丸机2及第二传送机构3。
45.本实施例中,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传送机构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上管架4,上管架4用于存放待除锈的钢管,上管架4的出管端设置有第一拨叉机构5,第一拨叉机构5能够将上管架的待除锈的钢管送入第一传送机构。
46.具体的:
47.上管架4采用沿第二方向设置的两根支撑钢梁,支撑钢梁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地面基础上,两根支撑钢梁对轴线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待除锈的钢管进行支撑。
48.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拨叉机构包括第一拨叉5-1,第一拨叉5-1与支撑钢梁靠近第一传送机构1的端部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拨叉5-1包括呈钝角设置的第一拨叉部和第二拨叉部。第一拨叉部的端部与支撑钢梁转动连接。
49.第一拨叉与第一驱动件连接,第一驱动件能够带动拨叉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件采用第一拨叉驱动油缸5-2,第一拨叉驱动油缸5-2的缸体与固定在地面基础的铰接座5-3铰接,第一拨叉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拨叉部和第二拨叉部的拐角位置铰接。
50.第一拨叉驱动油缸5-2的活塞杆做伸缩运动,能够带动第一拨叉5-1转动,当第一拨叉5-1的第一拨叉部与支撑钢梁平齐时,钢管进入第一拨叉部,第一拨叉驱动油缸5-2的活塞杆收回,第一拨叉部转动至向下倾斜,此时在钢管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钢管下滑进入第二拨叉部,由第二拨叉部送入第一传送机构1。
5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机构1包括两排传送轮,其中一排为主动轮,另一排为从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均转动连接在轮架上,主动轮均与驱动组件连接,由驱动组件带动其转动,主动轮和从动轮均朝向外壁抛丸机倾斜设定角度设置,以使得主动轮和从动轮能够带动钢管朝向外壁抛丸机运动的同时,钢管能够绕自身轴线产生转动。
52.第一拨叉能够转动至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主动轮和相邻从动轮之间,以将钢管送入第一传送机构。
53.外壁抛丸机2采用现有设备即可,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54.第二传送机构3的结构与第一传送机构1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55.第二传送机构3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有下管架6,下管架6用于接收除锈完成的钢管。
56.下管架6和上管架4分别位于第一传送机构1和第二传送机构3的同一侧,节省了整个生产线的占地空间。
57.下管架6也采用两根支撑钢梁构成,支撑钢梁通过多个立柱固定在地面基础上,支撑钢梁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设置。
58.下管架6靠近第二传送机构的端部作为进管端,设置有第二拨叉机构7,第二拨叉机构7能够将第二传送机构中除锈完成的钢管送入下管架。
59.第二拨叉机构7包括第二拨叉,第二拨叉的结构与第一拨叉的结构相同,第二拨叉的一端与下管架的支撑钢梁靠近第二传送机构的端部转动连接,第二拨叉的两个拨叉部的拐角位置处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第二驱动件采用第二拨叉驱动油缸,第二拨叉驱动油缸的缸体通过铰接座与地面基础铰接,其活塞杆与第二拨叉的两个拨叉部的拐角位置处铰接。第二拨叉油缸的活塞杆能够带动第二拨叉转动,进而将第二传送机构中的除锈完成的管道送入下管架。
60.下管架6的另一端作为出管端,设置有第三拨叉机构8,且下管架6的出管端的一侧设置有第三传送机构9,第三传送机构9沿第一方向设置,下管架6能够通过第三拨叉机构8将下管架6上的除锈完成的钢管送入第三传送机构9。
61.第三拨叉机构8的结构与第一拨叉机构和第二拨叉机构的结构相同,包括第三拨
叉,第三拨叉与支撑钢梁的端部转动连接,第三拨叉两个拨叉部的拐角位置与第三驱动件连接,第三驱动件采用第三拨叉驱动油缸,第三拨叉驱动油缸能够带动第三拨叉转动,进而将下管架的除锈完成的钢管送入第三传送机构。
62.如图3所示,第三传送机构包括机架9-1,机架9-1上安装有两组沿第一方向设置的链传动机构9-2,其中一组链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组件9-3,两组链传动机构的传动链之间设置有多个v型板9-4,多个v型板沿第一方向等间隔设置。
63.v型板用于支撑除锈完成的钢管,并利用链传动机构对除锈完成的钢管进行运输。
64.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链传动机构,因此第三拨叉无法伸入相邻两个链轮之间,因此第三拨叉的端部与链传动机构之间具有设定距离。因此,钢管由第三拨叉滑落入第三传送机构时具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对第三传送机构远离下管架的侧部设置有多个缓冲机构10,用于对落入第三传送机构的除锈完成的钢管进行缓冲,避免其损坏并防止其落入第三传送机构时由于惯性脱离第三传送机构。
65.如图4所示,缓冲机构包括支架10-1,支架10-1固定在第三传送机构远离下管架侧部的架体上,支架的顶部安装有缓冲油缸10-2,缓冲油缸10-2的缸体与支架10-1固定连接,缓冲油缸10-2的活塞杆端部安装有安装板,安装板通过轮座安装有缓冲胶轮10-3,同时安装板上还设置有导向杆10-1,导向杆10-4穿过支架,用于对缓冲胶轮的运动进行导向。
66.沿第一方向,第三传送机构的后方设置有第四传送机构11,第四传送机构 1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四传送机构11的结构与第三传送机构9的结构相同,在此不进行重复叙述。
67.第四传送机构11用于支撑护套管,第三传送机构工作,能够将除锈完成的钢管沿第一方向传送,进而送入第四传送机构支撑的护套管内,实现穿管作业。
68.第三传送机构和第四传送机构之间设置有抱圆器12,抱圆器12采用现有设备即可,用于调整护套管的圆度。
69.本实施例中,第四传送机构11将护套管朝向抱圆器12输送,将护套管送入抱圆器12,通过抱圆器12调节护套管的圆度,调节完成后,再由第四传送机构 11恢复至初始位置。
70.本实施例中,第四传送机构1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护套管传送机构13,护套管传送机构13采用多套链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的传动链上设置有由橡胶制成的支撑块,多个支撑块用于对护套管进行支撑,护套管传送机构13的传送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护套管传送机构13的出管端安装有第四拨叉机构14,第四拨叉机构14与第一拨叉机构、第二拨叉机构及第三拨叉机构的结构相同,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71.相应的,第四传送机构远离护套管传送机构的侧部设置有缓冲机构。
72.如图5-图7所示,护套管传送机构的进管端一侧设置有导轨15,导轨沿第一方向设置,导轨上支撑有护套管翻转车16,护套管翻转车包括车体16-1,车体16-1采用现有的电动行走车的车体结构即可,包括车架,车架底部设有行走轮16-2,行走轮16-2与导轨15配合,能够沿导轨行走,至少一个行走轮16-2 与安装在车架的行走驱动机构16-3连接,行走驱动机构16-3能够带动行走轮 16-2转动,进而带动护套翻转车的行进,车架上还连接有两个翻转驱动机构,翻转驱动机构采用翻转油缸16-4,翻转油缸的缸体与车架铰接,其活塞杆与翻转板 16-5铰接,翻转板16-5的底端与车架铰接,翻转油缸16-4能够带动翻转板16-5 转动,进而将车体上的护套管送入第四传送机构13。翻转板16-5包括两个呈钝角分布的板部,其中一个板部的端部与车架铰接,车架的顶面也为v型结构,防止对护套管运输时护套管从车
架上掉落。
73.本实施例的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的工作原理为:
74.上管架的待除锈钢管通过第一拨叉机构进入第一传送机构,第一传送机构将钢管送入外壁抛丸机,对钢管的外壁进行除锈,除锈完成的钢管落入第二传送机构,在第二拨叉机构的作用下进入下管架,下管架的除锈完成的钢管在第三拨叉机构的作用下进入第三传送机构,套管翻转车将套管运动至护套管传送机构的进管端,并利用翻转板的运动将护套管送入护套管传送机构,护套管传送机构对护套管进行传送,并利用第四拨叉机构将护套管送入第四传送机构,第四传送机构带动护套管运动至抱圆器,调整其圆度,然后复位,第三传送机构工作,将除锈完成的钢管送入护套管内部,完成穿管工作。
75.采用本实施例的生产线,除锈和穿管工序一次性连续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76.实施例2
7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如图1所示,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预制保温管穿管生产线,外护套及钢管穿管作业区域后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有保温管加热作业区域c,保温管发泡区域d及保温管存放区域e。
78.具体的,第四传送机构的末端后方设置有第五传送机构17,第五传送机构 17沿第一方向设置,第四传送机构11能够将穿管完成的管道传送给第五传送机构17。
79.第五传送机构17的结构与第四传送机构11的结构相同,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80.第五传送机构沿第二方向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加热系统、发泡系统和保温管存放机构,加热系统、发泡系统和保温管存放机构沿第一方向设置。
81.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加热台架18,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加热台架18,能够同时支撑两个管道进行加热,加热台架两个端部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运输车19,共设置两个第一运输车19,第一运输车19支撑于地面基础设置的轨道上,轨道沿第二方向设置,使得第一运输车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
82.如图8-图9所示,所述第一运输车包括车体19-1,车体19-1采用现有的电动车车体结构即可,其底部设有行走轮19-2,行走轮与轨道配合,至少一个行走轮与行走驱动机构19-5连接,车体上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采用两个升降油缸19-3,升降油缸的缸体安装在车体上,其活塞杆连接有v型板19-4,两个第一运输车通过v型板对管道进行运输。
83.第五传送机构对应于第一运输车的位置设置间隔,以便于第一运输车19能够运动到第五传送机构的间隔处,利用升降机构将管道与第五传送机构分离,然后运输至加热台架18,并将管道放置在加热台架18上,利用热风机20对管道进行加热。
84.所述发泡系统包括发泡设备和至少一个发泡平台21,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发泡平台21,两个发泡平台21沿第一方向设置,发泡设备22设置在两个发泡平台21之间。
85.所述发泡平台包括两个成对使用的外管定位机构及位于外管定位机构外侧的内管定位机构,其中一个外定位机构用于沿径向夹住护套管的一端,另一个外定位机构用于沿径向夹住护套管的另一端。
86.两个内管定位机构用于沿轴向夹住护套管内部的钢管。
87.如图10-图12所示,外定位机构包括两个成对使用的环状支架21-1,本实施例中为圆环状支架,圆环状支架包括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在底端
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能够张开和闭合,或者第一支架部底端与支座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架部的底端与支座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转动能够实现张开和闭合。
88.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均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能够带动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张开和闭合,以第一支架部连接的驱动组件为例进行说明:驱动组件采用驱动油缸21-2,驱动油缸21-2的缸体与固定在地面基础的铰接座铰接,驱动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支架部铰接。
89.两个环状支架上均安装有多个沿圆周等间隔分布的径向运动驱动机构21-4,径向运动驱动机构与夹板21-3连接,能够带动夹板沿环状支架的径向运动,进而夹住护套管,本实施例中,环状支架上均安装有八个径向运动驱动机构。
90.以其中一个环状支架上的径向运动驱动机构为例进行说明:
91.径向运动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部端面一侧的链轮21-4-1,共设置八个链轮,相邻两个链轮通过链条21-4-2连接,链轮21-4-1与链轮轴连接链轮轴与环状支架转动连接,链轮轴上设置有齿轮,环状支架螺纹连接有丝杠21-4-3,丝杠的轴线沿环状支架的径向设置,丝杠上设置有蜗杆段,蜗杆段与齿轮相啮合,齿轮转动,能够带动丝杠转动的同时丝杠沿自身轴线方向运动,丝杠伸入环状支架内部空间的端部通过轴承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支撑板连接有夹板,同时支撑板上还设置有两个导向轴21-4-4,导向轴穿过环状支架,导向轴与丝杠平行设置,用于对丝杠的运动进行导向。
92.八个链轮中其中至少一个链轮与链轮驱动机构连接,链轮驱动机构采用电机或其他能够输出转动运动的设备,通过链条的作用,八个链轮能够同步转动,进而带动八根丝杠做同步的运动,实现对护套管的夹紧和松开。
93.如图13-图14所示,内管定位机构23包括架体23-1,架体23-1固定于地面基础,架体23-1顶部设置有内管定位驱动件,内管定位驱动件采用内管定位油缸23-2,内管定位油缸23-2的缸体固定在架体顶部,内管定位油缸的活塞杆与第一架体23-3连接,第一架体23-3采用与护套管相匹配的十字型架体,能够抵住护套管的端面,第一架体与外管定位机构的环状支架同轴设置,第一架体同轴设置有第二架体23-4,第二架体为与钢管相匹配的圆环状结构,第二架体通过多个连接杆23-5与第一架体连接,第二架体能够套在钢管端部外周。
94.外管定位机构与内管定位机构之间设置有第二运,第二运输车上设置有升降机构,第二运输车支撑于沿第二方向设置的轨道上,使得第二运输车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
95.第二运输车及其升降机构与第一运输车及其升降机构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96.相应的,第五传送机构上设置有与第二运输车位置相对应的间隔,使得第二运输车能够运动至间隔中,将管道与第五传送机构脱离。
97.本实施例中,第二运输车运动至第五传送机构的间隔位置处,升降机构工作,将管道顶起,使其与第五传送机构脱离,然后第二运输车运动至外管定位机构和内管定位机构之间的位置,环状支架的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张开,升降机构工作,将管道升降至设定位置,然后内管定位油缸工作,将第二支架套在钢管的端部外周,然后升降机构继续工作,带动护套管运动,使得护套管与钢管同轴,然后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闭合,径向运动驱动机构工作,带动夹板夹住护套管,内管定位油缸再次工作,使得第一架体抵住护套管的端
面,此时完成了钢管和护套管的定位,然后发泡设备工作,在钢管和护套管之间形成聚氨酯保温层。发泡设备的工作方法采用现有方法即可,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
98.保温管存放机构采用保温管存放架24,保温管存放架的结构与上管架和下管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设置的支撑钢梁,支撑钢梁通过多个立柱固定在地面基础上。
99.第五传送机构在保温管存放架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间隔,间隔出设置有第五拨叉机构25,第五拨叉机构与第一拨叉机构、第二拨叉机构、第三拨叉机构及第四拨叉机构的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需要设置一个与拨叉转动的支座,支座固定在间隔处的地面基础上。
100.通过第五拨叉机构,能够将第五传送机构的生产完成的保温管送入保温管存放架。
101.本实施例的生产线的工作原理为:
102.穿管生产线将钢管穿入护套管,其方法与实施例1方法相同,在此不进行重复叙述,穿管后的管道由第四传送机构送入第五传送机构,第五传送机构对管道进行传送至设定位置,第一运输车运输到管道正下方,升降机构工作,将管道抬升,使管道脱离第五传送机构,然后第一运输车运动至加热台架位置,将管道落下,管道放在加热台架上,热风机工作,向管道内吹入热风,对管道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的管道再由第一运输车运回至第五传送机构,第五传送机构对加热后的管道进行传送,传送至发泡平台位置,第二运输车运动至第五传送机构,将管道抬升,使其与第五传送机构分离,然后将管道运输至发泡平台,管道下降至设定位置,内管定位机构工作,将第二架体套在钢管端部外周,然后第二运输车的升降机构继续下降,带动护套管下降,直至护套管与钢管同轴,然后环状支架的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关闭,径向运动驱动机构工作,带动夹板夹住护套管,然后内管定位机构工作,使得第一架体抵住护套管的端面。发泡设备工作,在护套管和钢管之间形成聚氨酯保温层。
103.聚氨酯保温层施工完成后,第二运输车的升降机构托住护套管,内管定位机构和外管定位机构松开,第一支架部和第二支架部张开,第二运输车的升降机构将管道抬升,使其脱离发泡平台,然后将成品保温管运送至第五传送机构,第五传送机构将成品管运输至保温管存放架对应位置,第五拨叉机构工作,将成本保温管送入保温管存放架进行存放。
104.采用本实施例的生产线,钢管除锈、护套管与钢管的穿管、管道加热、发泡工序集成到一条生产线上,能够连续一次性加工,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105.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