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差反应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3775发布日期:2022-12-28 10:44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压差反应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差披覆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差反应仓结构。


背景技术:

2.压差披覆装饰工艺是一种可实现更高品质外观效果的3d表面装饰工艺,其采用真空大气压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外观包覆,通过膜片的不同效果可以实现各种仿制材质的表面效果,比如木纹、皮革、碳纤维、纸布等纹路及质感。现有的压差披覆的反应仓一般分为上下两个腔体,通过将上下两个腔体进行合模、加热和抽真空、驱使产品在下腔体内上升并与膜片贴合、高压塑形等工艺步骤,从而得到压差披覆产品。然而,现有的反应仓采用油压结构驱使产品升降,需要布置大型油路结构,存在体积大、占用厂房空间大以及成本高的问题。还有,在高压塑形阶段,现有的油压结构容易因受到高压力而移动,导致产品的位置难以保持不动,影响产品的披覆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生产成本低的压差反应仓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差反应仓结构,包括上仓体、底座、支撑架体、转动驱动机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升降组件,所述上仓体具有开口朝下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内壁设有上压板,所述上仓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部;所述支撑架体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部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支撑架体的上部用于定位膜片,所述上压板可抵压于位于所述支撑架体上的所述膜片上;所述转动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转动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组件枢接,所述升降组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支撑架体的下方,所述升降组件的上部用于定位工件;借由所述转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升降组件升降。
5.较佳地,所述上压板具有供所述工件穿过的通孔。
6.较佳地,所述上仓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密封于所述上仓体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密封胶条。
7.较佳地,所述支撑架体的上部设有定位所述膜片的定位柱。
8.较佳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杆及升降载板,所述升降杆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升降杆的一端枢接,所述升降载板固定于所述升降杆的另一端上。
9.较佳地,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导杆,所述升降导杆的一端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升降导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升降载板的底部上。
10.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呈相对且间隔地枢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两
个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连接轴,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呈间隔地枢接于所述连接轴上,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升降杆枢接。
11.较佳地,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为减速电机。
12.较佳地,所述底座上设有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连杆是否运动至所述第一连杆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连杆在同一长度方向上。
13.较佳地,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二连杆进行阻挡限位的限位挡板,所述第二连杆运动至所述第一连杆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连杆在同一长度方向时,所述限位挡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运动前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通过设置转动驱动机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利用所述转动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使得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摆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杆顶推升降组件上升或拉动升降组件下降,进而使得升降组件带动工件上升并与位于支撑架体上的膜片贴合,或者,使得升降组件下降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通过采用纯机械联动的机构来驱使升降组件升降,与现有的采用油压机构相比,具有体积小、占用厂房空间小的特点,且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的上仓体与底座分离后的立体结构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的上仓体与底座连接后的立体结构图。
17.图3是图2的剖视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动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动作并带动升降组件上升后的立体结构图。
19.图5是图4的剖视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动驱动机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结构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仓体的立体结构图。
22.图8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24.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100包括上仓体1、底座2、支撑架体3、转动驱动机构4、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及升降组件7。上仓体1具有开口朝下的容置腔11,容置腔11的内壁设有上压板12,上仓体1可拆卸地设置于底座2的上部。支撑架体3设置于底座2的上部并位于容置腔11内,支撑架体3的上部用于定位膜片200,上压板12可抵压于位于支撑架体3上的膜片200上;具体地,位于支撑架体3上的膜片200被上压板12抵压的同时,膜片200也将容置腔11分隔为位于上方的上腔体和位于下方的下腔体,上仓体1可在上腔体的顶部设置用于对膜片200进行加热软化的加热单元,上仓体1还可与抽真空设备进行连接,使得抽真空设备对容置腔11进行抽真空,上仓体1还可与用于加注高压气体的设备连接,其中,抽真空设备和加注高压气体的设备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赘述。转动驱动机构4设置于底座2上,转动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与第一连杆5的一
端连接,第一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6的一端枢接,第二连杆6的另一端与升降组件7枢接,升降组件7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底座2上并位于支撑架体3的下方,升降组件7的上部用于定位工件300。借由转动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杆5转动,以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升降组件7升降,使得第二连杆6顶推升降组件7上升或拉动升降组件7下降,进而使得升降组件7带动工件300上升并与位于支撑架体3上的膜片200贴合,或者,使得升降组件7下降复位。具体地,转动驱动机构4为减速电机,但不以此为限。
25.请参阅图5及图7,在本实施例中,上压板12具有供工件300穿过的通孔121。具体地,上压板12沿着上仓体1的内侧壁的周向方向布置。在转动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杆5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升降组件7上升时,升降组件7带动位于其上的工件300上升,使得工件300紧贴位于支撑架体3与上压板12之间的膜片200并穿过通孔121,保证膜片200可完全包覆在工件300的表面上。
26.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上仓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密封于上仓体1与底座2之间的密封胶条13。通过设置密封胶条13密封于上仓体1与底座2之间,保证上仓体1与底座2连接的密封性,以便于对上仓体1的容置腔11进行抽真空。
27.请参阅图1及图8,支撑架体3的上部设有定位膜片200的定位柱31。具体地,若干个定位柱31分布于支撑架体3的上部四角,膜片200可穿设于定位柱31上,通过定位柱31来对膜片200进行定位,避免膜片200的位置发生偏移。进一步地,支撑架体3的上部可设置真空吸附孔(图中未示)来对膜片200进行定位。
28.请参阅图1、图3及图5,升降组件7包括升降杆71及升降载板72,升降杆71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底座2上,第二连杆6与升降杆71的一端枢接,升降载板72固定于升降杆71的另一端上,升降载板72用于定位承载工件300。其中,升降载板72上可设置真空吸附孔(图中未示)来对工件300进行定位,但不以此为限。通过转动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杆5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升降杆71连同升降载板72一起升降。进一步地,升降组件7还包括升降导杆73,升降导杆73的一端可上下移动地穿设于底座2上,升降导杆7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升降载板72的底部上。升降导杆73可对升降载板72的升降起导向作用。
29.请参阅图2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杆5呈相对且间隔地枢接于底座2上,转动驱动机构4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杆5的一端连接,两个第一连杆5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连接轴51,两个第二连杆6的一端呈间隔地枢接于连接轴51上,两个第二连杆6的另一端分别与升降杆71枢接。具体地,两个第二连杆6之间可设设置连接轴51,而升降杆71枢接于连接轴51上。但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的数量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其他实施中,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的数量也可为一个或三个等等。
30.请参阅图4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上设有检测传感器8,检测传感器8用于检测第二连杆6是否运动至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上。通过转动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杆5转动,使得第一连杆5带动第二连杆6摆动,使得第二连杆6带动升降组件7升降,当第二连杆6运动至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时,即第二连杆6和第一连杆5都在同一竖直方向时,第二连杆6顶推升降组件7上升至最高位置处,升降组件7上的工件300紧贴位于支撑架体3与上压板12之间的膜片200并穿过通孔121,同时触发检测传感器8,使得检测传感器8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使得控制系统控制转动驱动机构4停止驱动第一连杆5,使得升降组件7停留在工件300与膜片200紧贴的位置处。当对
容置腔11的上仓体1注入高压气体进行高压塑形工艺步骤时,由于第二连杆6位于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可稳定保持不动,从而可保证升降组件7稳定地停留在该位置处,进而保证工件300和膜片200可稳定地进行高压塑形,避免工件300和膜片200之间产生气泡。进一步地,底座2上设有用于对第二连杆6进行阻挡限位的限位挡板21,第二连杆6运动至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时,限位挡板21位于第二连杆6的运动前方。当在实际应用中,若第二连杆6运动越过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越过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的位置时,限位挡板21可对第二连杆6进行限位,使得第二连杆6运动越过的距离在允许的距离范围内。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挡板21也可直接将第二连杆6阻挡在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的位置处。
31.结合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100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32.可对容置腔11进行抽真空和加热,加热可使膜片200软化到可披覆状态,利用转动驱动机构4驱动第一连杆5转动,使得第一连杆5带动第二连杆6摆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杆6顶推升降组件7上升或拉动升降组件7下降,进而使得升降组件7带动工件300上升,或者,使得升降组件7下降复位。在升降组件7带动工件300上升的过程中,工件300顶推位于支撑架体3与上压板12之间的膜片200并穿过通孔121,使得膜片200可完全包覆在工件300的表面上。通过对容置腔11的上仓体1注入高压气体,使得膜片200在高压气体下迅速披覆在工件300的表面上而不会产生气泡。
33.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压差反应仓结构100通过采用纯机械联动的机构来驱使升降组件7升降,与现有的采用油压机构相比,具有体积小、占用厂房空间小的特点,且生产成本低。还有,在对容置腔11的上仓体1注入高压气体进行高压塑形工艺步骤时,由于第二连杆6位于第一连杆5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杆5在同一长度方向,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6可稳定保持不动,从而可保证升降组件7稳定地停留在工件300与膜片200紧贴的位置处,进而保证工件300和膜片200可稳定地进行高压塑形,避免工件300和膜片200之间产生气泡,保证产品的披覆质量。
34.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