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式蒸汽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496031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翅片式蒸汽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翅片式蒸汽发生器,是由翅片、内胆、进水口、出水口(或为蒸汽出口)和支架组成。翅片置于内胆的底部,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位于内胆的左右方,蒸汽发生器外围设置的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进水口接有第一压力表和第一安全阀,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接有第二压力表和第二安全阀,内胆一侧设有支架,支架由第一筋和第二筋支撑。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效率高,可广泛的适用于高海拔及冰川环境的蒸汽钻机,解决现有蒸汽钻机的蒸汽发生器加热时间长、钻深浅、效率低、装置笨重、体积大等问题。
【专利说明】翅片式蒸汽发生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蒸汽钻机的蒸汽发生装置,具体说是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及冰川等恶劣环境的翅片式蒸汽发生器。
[0002]
【背景技术】
[0003]目前用于高海拔区域蒸汽钻机的蒸汽发生器(亦称内胆)通常为火管式,为圆柱形,加热的火焰从众多加热管内通过,加热管间为液体;该类型的蒸汽发生器存在以下问题:能耗大,对冰川环境污染较大,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装置笨重,体积大,钻深浅,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而限制了其使用的场合和范围,同时极大的限制了高海拔区域的相关科研工作。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快速、高效、结构简单、体积小、安全性高的翅片式蒸汽发生器。
[0005]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翅片式蒸汽发生器,包括翅片、封头、支架、内胆,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进水口,第一压力表、第二压力表、第一安全阀、第二安全阀和蒸汽阀。内胆由两个封头拼接而成,翅片置于内胆的底部,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分别位于内胆的左右方,蒸汽发生器外围设置的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进水口接有第一压力表和第一安全阀,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接有第二压力表和第二安全阀,内胆一侧设有支架,支架由第一筋和第二筋支撑。
[0006]本发明的优点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发生器内胆直接由两个封头拼接而成,采用全焊透的焊接方式,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
[0007]2、本发明采用加热置于内胆底部翅片的方法获得饱和蒸汽来增大内胆的受热面积,可实现快速、高效产生饱和蒸汽的目的。同时本发明进水口和蒸汽出口处都配置安全阀及压力表,这种在发生器上配置双安全阀及双压力表的方案,确保蒸汽钻机在高海拔及冰川环境下工作安全。
[0008]3、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效率高,体积小,可广泛的适用于高海拔及冰川环境的蒸汽钻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发明正面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翅片结构图; 图4是翅片式蒸汽钻机结构图。
[0010]图中:1一翅片,2—封头,3—支架,4 一内胆,5—进水口,6—蒸汽出口或出水口,7一第一筋、8—第二筋,9一蒸汽发生器,10一第一压力表、13—第二压力表,11一第一安全阀、12—第二安全阀,14 一蒸汽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一种翅片式蒸汽发生器,是由翅片1、封头2、支架3、内胆4,进水口 5,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 6,第一压力表10、第二压力表13、第一安全阀11、第二安全阀12和蒸汽阀14组成。内胆4由两个封头2拼接而成,翅片I置于内胆4的底部,进水口 5和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6分别位于内胆的左右方,蒸汽发生器9外围进水口 5接有第一压力表10和第一安全阀11,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 6接有第二压力表13、第二安全阀12和蒸汽阀14,内胆4 一侧设有支架3,支架3由第一筋7和第二筋8支撑。
[0012]工作前,从进水口 5注入水,工作时,通过高山气燃烧加热翅片1,产生饱和蒸汽,翅片I增大内胆4受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在蒸汽出口 6上可接软管及钻管,即可输出蒸汽钻机工作需要的蒸汽。
[0013]蒸汽钻机使用完毕后,从出水口 6把蒸汽发生器9内的剩余水排出,非工作期间,蒸汽发生器9内部不能存水,以防止冻裂。
【权利要求】
1.一种翅片式蒸汽发生器,包括翅片(1),封头(2),支架(3),内胆(4),进水口(5)、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6),第一压力表(10),第二压力表(13),第一安全阀(11),第二安全阀(12)和蒸汽阀(14),其特征是内胆(4)由两个封头(2)拼接而成;翅片(I)置于内胆(4)的底部,进水口(5)和蒸汽出口、或为出水口(6)分别位于内胆的左右方,蒸汽发生器(9)外围的进水口( 5 )接有第一压力表(10 )和第一安全阀(11),蒸汽出口( 6 )或为出水口接有第二压力表(13)、第二安全阀(12)和蒸汽阀(14),内胆(4) 一侧设有支架(3),支架(3)由第一筋(7)和第二筋(8)支撑。
【文档编号】F22B33/00GK103574575SQ201210269452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1日
【发明者】王士猛, 谢爱红, 唐柳华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武汉博惠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