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联合循环发电效率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9750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提高联合循环发电效率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更具体地涉及ー种用于控制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中蒸汽温度的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包括燃气轮机,蒸汽涡轮,蒸汽循环,和多压カ联合循环余热回收蒸汽锅炉(HRSG)。从HRSG供给蒸汽涡轮的蒸汽必须进行温度控制以保持蒸汽温 度不超过HRSG、互连的蒸汽管道和蒸汽涡轮所容许的温度。一种用于控制和限制蒸汽温度的方法包括向位于末端再热器和过热器上游的传统喷水减温器中喷射水雾。水源通常是位于至少ー个布置在HRSG中的节热器上游的高压给水泵。虽然喷水减温器有效地控制和限制了蒸汽温度,但是喷水减温器所使用的水可能含有对燃气/蒸汽涡轮造成损坏的污染物。由于减温器喷射水蒸发的潜热需要,蒸汽喷水减温器也导致了联合循环性能和效率的显著降低,其实际上来自高能量消耗。因此,期望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控制/限制蒸汽温度,而不会导致由于使用高能耗以供给与喷水减温器相关蒸发潜热而产生的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公开了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包括具有再热器通路的蒸汽通路、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管道和至少ー个布置在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上游的再热器供给区域,其中至少ー个再热器供给区域和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通过再热器通路和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管道相连。还公开了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包括蒸汽通路的系统,该蒸汽通路包括至少ー个稀释区域和至少ー个供给区域,至少ー个冷却区域,和至少ー个连接至少ー个稀释区域和至少ー个供给区域的冷却螺旋管,其中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至少部分布置在至少ー个冷却区域中。另外公开了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方法,其包括降低蒸汽通路的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内的再加热蒸汽温度,蒸汽来自于该蒸汽通路的至少ー个供给区域,其中至少一个再热器供给区域布置在稀释区域的上游。进ー步公开了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方法,其包括降低蒸汽通路的至少ー个稀释区域中的蒸汽温度,蒸汽来自于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其中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至少部分布置在至少ー个冷却区域中。


本发明的前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可从结合附图的实施方式的下述详细描述中更全面地理解,在几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图I是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而不调节水温或降低性能的系统的流程框图,其中该系统根据第一实施例;
图2是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而不调节水温或降低性能的系统的流程框图,其中该系统根据第二实施例;
图3是表示用于控制蒸汽温度而没有与调节水温有关的蒸汽潜热的第一方法的方框
图4是表示用于控制蒸汽温度而没有与调节水温有关的蒸汽潜热的第二方法的方框图。·
部件列表
100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
102燃气轮机
104蒸汽涡轮
106压缩器
108燃烧区域
110涡轮
112高压区域
114中压区域
116低压区域
118冷凝器
120发电机
122 轴
124余热回收蒸汽锅炉(HRSG)
128冷凝管 128b蒸汽管道 128c蒸汽管道 129低压(LP)区域 131中压(IP)区域 132节热器 133高压区域
138LP蒸发器
139IP蒸发器
140HP蒸发器
141再热器供给区域 142过热器 144 HP过热器通路 146 HP过热器区域
148HP过热器区域149HP过热器区域150再热器通路152再热器区域154再热器区域155再热器稀释区域156排气管道158冷凝泵160泵
164过热器供给区域
166过热器稀释区域
176过热器稀释管道
177过热器稀释阀
178再热器稀释管道
179再热器稀释阀
200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
202燃气轮机
204蒸汽涡轮
206压缩器
208燃烧区域
210涡轮
212高压区域
214中压区域
216低压区域
218冷凝器
220发电机
222轴
224余热回收蒸汽锅炉(HRSG)
228冷凝管
228a低压管道
228b蒸汽管道
228c蒸汽管道
229低压(LP)区域
231中压(IP)区域
232节热器
233高压(HP)区域
238LP蒸发器
239IP蒸发器
240HP蒸发器
241HP冷却圆筒242LP过热器
243IP过热器
244HP过热器通路 245过热器
246HP过热器区域
248HP过热器区域
249HP过热器区域 250再热器通路 252再热器区域 254再热器区域 256排气管道
258冷凝泵 260泵
264过热器供给区域 266过热器稀释区域 271再热器供给区域 272再热器稀释区域 276过热器冷却螺旋管 277过热器螺旋管阀 278再热器冷却螺旋管 279再热器螺旋管阀 280冷却腔 281液体
282过热器螺旋管入口 284过热器螺旋管出口 286再热器螺旋管入口 288再热器螺旋管出口 300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方法
302运行框
400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方法 402运行框。
具体实施例方式參见图1,图示了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100的第一实施例,且包括燃气轮机102,蒸汽涡轮104。燃气轮机102包括压缩器106,燃烧区域108,和涡轮110。蒸汽涡轮104可以包括至少ー个高压区域112,至少ー个中压区域114,和至少ー个低压区域116,其中至少ー个低压区域116可以排气到冷凝器118中。蒸汽涡轮104还驱动产生电能的发电机120 (或其他负载)。燃气轮机102和蒸汽涡轮104通过驱动单ー发电机120的单ー轴122按前后顺序连接,虽然其中每个能够可选择地驱动独立的负载。
燃气轮机102和蒸汽涡轮104另外还与多压カ余热回收蒸汽锅炉124(HRSG)连接,多压カ余热回收蒸汽锅炉包括高压(HP)区域133、中压(IP)区域131,和低压(LP)区域129。HRSG 124还包括输送蒸汽和水的蒸汽通路。蒸汽通路太大且过于太复杂,无法在图中以単独结构表示,从而将在下文中进行命名和标注。HRSG 124通过排气管道156与燃气轮机102连接,其将热气输送到HRSG 124中,并通过蒸汽通路与蒸汽涡轮104连接。蒸汽通路包括至少ー个节热器(图中在132处通过HRSG)、至少ー个蒸发器(图示为HP蒸发器140,和IP蒸发器139,和LP蒸发器138),至少ー个过热器142,和一个再热器通路150。将进行详细讨论的至少ー个过热器142是高压(关于它在HRSG 124中的位置并在下文中命名为HP)过热器通路144,虽然可以利用単独的过热器区域(ー个通路)来控制蒸汽温度,但图示中包括第一 HP过热器区域146,第二 HP过热器区域148,和第三HP过热器区域149。第一 HP过热器区域146,第二 HP过热器148区域,和第三HP过热器区域149在HP过热器通路144中按允许蒸汽向下游从第一 HP过热器区域146,通过第二 HP过热器区域148流入到第三HP过热器区域149的方式彼此连接。
HP过热器144还包括至少ー个过热器供给区域,图示并參照如下文的过热器供给区域164,和至少ー个过热器稀释区域,图示并參照如下文的过热器稀释区域166。过热器稀释区域166布置在过热器供给区域164的下游(相对于蒸汽流动方向),并与所述过热器供给区域164通过至少一个过热器稀释管道,图示并參照下文的过热器稀释管道176和HP过热器通路144(或第二 HP过热器区域148,如图所示)相连。通过过热器稀释管道176的连接允许用来自过热器供给区域164的冷却器蒸汽稀释来自第二 HP过热器区域148的下游蒸汽(相对于蒸汽流)。如上所述,蒸汽通路包括再热器通路150。再热器通路150表示为包括第一再热器区域152和一第二再热器区域154,虽然可以利用単独的再热器区域(ー个通路)在再热器通路150中控制蒸汽温度。第一再热器区域152和第二再热器区域154按ー种允许蒸汽从第一再热器区域152向下游流到第二再热器区域154的方式布置在再热器通路150中。沿着蒸汽通路还布置有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图示并參照如下文的再热器稀释区域155,和至少ー个再热器供给区域,图示并參照如下文的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布置在再热器稀释区域155的上游(相对于蒸汽流过蒸汽管道的方向),其中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和再热器稀释区域155通过再热器通路150 (或第一再热器区域152,如图中所示)相连,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管道也一祥,图示并參照如下文的再热器稀释管道178。再热器稀释管道178允许蒸汽旁通过第一再热器区域152并在再热器稀释区域155中用来自于再热器供给区域141的冷却器蒸汽稀释再加热蒸汽。应该注意到,虽然图示中再热器稀释区域155在多通道/区域再热器通路内,但是其也可以布置在单通道/区域再热器通路的下游,其中稀释管道旁通过再热器通路。还应该注意到,至少ー个蒸汽流控制装置与所述再热器通路150和所述HP过热器通路144相连,其中至少ー个蒸汽流控制装置可以是,但不限于至少ー个控制阀,图示为至少一个过热器稀释阀177和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阀179。前面已经介绍了系统100的元件(除图示的一些蒸汽通路区域和泵之外)的介绍,现在将讨论这些元件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冷凝泵158通过至少一个冷凝管128(蒸汽通路的一部分)将冷凝水从冷凝器118输入到HRSG124的LP区域129中。冷凝水随后穿过至少一个节热器132和LP蒸发器138,在过热和通过至少一个低压管道128a (蒸汽通路的区域)返回到蒸汽涡轮104的至少ー个低压区域116中以前。利用泵160,给水还进入HRSG124的LP区域129中,其中给水通过至少一个节热器并进入IP蒸发器139和HP蒸发器140。从而HP蒸发器140再生所需的排出能量,以提供将给水转化为HP蒸汽的潜热。排出HP蒸发器140的蒸汽通过蒸汽管道128b (蒸汽通路的区域)输送到HP过热器通路144中。同样,IP蒸发器139也再生所需的排出能量,以提供将水转化为IP蒸汽的潜热,其中蒸汽通过至少ー个蒸汽管道128c (蒸汽通路的区域),且可能是再热器供给区域141,从IP蒸发器139输送到再热器通路150中。通过HP蒸发器140的蒸汽进入HP过热器通路144,并通过第一 HP过热器部分146进入过热器供给区域164中。在至少ー个过热器稀释阀177的作用下,来自于过热器供给区域164中的至少部分蒸汽可以通过第二 HP过热器148和过热器稀释管道176中的至少·ー个。已经进入第二 HP过热器148的蒸汽被加热,并且最后进入过热器供给区域164中。然而,进入过热器稀释管道176 (在至少ー个过热器稀释阀177的控制下)的蒸汽也从过热器供给区域164进入到过热器稀释区域166中,且在第二 HP过热器148中不被加热的情况下也如此。来自于过热器稀释管道176的蒸汽不需要利用喷水减温就能稀释和冷却已经经过第二 HP过热器区域148并在其中被加热的蒸汽。消除喷水减温进ー步消除了与供给用于消耗热能高于水的饱和温度的完全水雾喷射的蒸发作用的潜热有关的运行损害。这提高了循环效率。还应该考虑到,如上简述,为达到理想的稀释仅需要一个过热器通路。过热器稀释管道可以从通路/区域HP过热器通路的任意上游供给区域输送稀释蒸汽到布置在过热器出口的任意下游(或紧挨着)稀释区域以稀释过热蒸汽。然而通常采用多个区域,(如图所示)以提高操作性能和价值。现在參见再热器通路150,来自于蒸汽涡轮104和IP蒸发器139之一的蒸汽如图所示进入再热器供给区域141,(虽然再热器供给区域可以布置在再热器稀释区域155的任意上游位置)。来自于再热器供给区域141,至少部分蒸汽在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阀179的控制下进入第一再热器区域152和再热器稀释管道178中的至少ー个。进入第一再热器区域152的蒸汽被加热并且进入再热器稀释区域155,且最终进入第二再热器区域154,其中第一再热器区域152作为连接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和再热器稀释区域155的再热器通路150的一部分。然而,进入再热器稀释管道178 (在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阀179的控制下)中的蒸汽也从再热器供给区域141中进入再热器稀释区域155中,且在第一再热器区域152中不被加热的情况下也这样。这些来自于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的冷却器蒸汽稀释,从而冷却/控制那些经过并在第一再热器区域152中被加热的蒸汽,防止蒸汽在再热器通路150中超过HRSG124、蒸汽涡轮104,和/或不使用喷水降温的蒸汽通路的额定温度。消除喷水降温进ー步消除了与供给用于消耗热能高于水的饱和温度的完全水雾喷射的蒸发潜热有关的性能降低,提高了联合循环效率。与过热器一祥,应该考虑到,为达到理想稀释仅需要一个再热器通路。应该考虑到,系统100可以用于涉及蒸汽温度控制例如但不仅限于联合循环系统和直接火焰加热蒸汽循环的应用中。參见图2,图示了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200的第二实施方式,和包括燃气轮机202,蒸汽涡轮204。燃气轮机202包括压缩器206,燃烧区域208,和涡轮210。蒸汽涡轮204可能包括至少ー个高压区域212,至少ー个中压区域214,和至少ー个低压区域216,其中至少ー个低压区域216可能排气到冷凝器218中。蒸汽涡轮204也驱动产生电能的发电机220 (或其他负载)。燃气轮机202和蒸汽涡轮204通过驱动单ー发电机220的单ー轴222按前后顺序连接,虽然其中每个可选择地驱动独立的负载。燃气轮机202和蒸汽涡轮204另外还与多压カ余热回收蒸汽锅炉224(HRSG)连接,多压カ余热回收蒸汽锅炉包括高压(HP)区域233、中压(IP)区域231,和低压(LP)区域229。HRSG 224还包括输送蒸汽和水的蒸汽通路。蒸汽通路太大和过于复杂,从而无法在图解中表示成単独结构,且这些将在下文中进行命名和标注。HRSG 224通过废气管道256与燃气轮机202连接,其将热气输送到HRSG 224中,并通过蒸汽通路与蒸汽涡轮204连接。蒸汽通路包括至少ー个过热器245。将进行详细讨论的至少ー个过热器245是高压(关于它在HRSG224中的位置并在下文中命名为HP)过热器通路244,虽然可以利用ー个単独的(ー个通路)过热器区域来控制蒸汽温度,但图示中包括第一HP过热器区域246,第ニ HP过热器区域248,和第三HP过热器区域249。第一 HP过热器区域246,第二 HP过热器 区域248,和第三HP过热器区域249在HP过热器244中按允许蒸汽从第一 HP过热器区域246,通过第二 HP过热器区域248向下游流入到第三HP过热器区域249的方式彼此连接。HRSG224的LP区域229和IP区域231可选择性地包括LP过热器242和IP过热器243。蒸汽通路还包括再热器通路250,图示为包括第一再热器区域252和第二再热器区域254,虽然可以利用単独的(ー个通路)再热器区域来控制蒸汽温度。第一再热器区域252和第二再热器区域254按允许来自第一再热器区域252的蒸汽向下游流入到第二再热器区域254中的方式在再热器通路250中相互连接。蒸汽通路进ー步还包括至少ー个稀释区域和至少ー个供给区域,其中至少ー个稀释区域图示成过热器稀释区域266和再热器稀释区域272,而至少一个供给区域图示成过热器供给区域264和再热器供给区域271。至少ー个稀释区域和至少ー个供给区域通过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连接,其中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图示成一个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和一个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至少部分布置在至少ー个冷却区域中,这样通过至少ー个冷却圆筒至少形成ー个冷却腔,在后面将对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再參照蒸汽通路,其也包括至少ー个节热器(图示中表示为232)和至少ー个蒸发器。至少ー个蒸发器可以包括LP蒸发器238、IP蒸发器239,和HP蒸发器240,其中LP蒸发器238、IP蒸发器239,和HP蒸发器240中的至少ー个包括至少ー个冷却圆筒,上面简要提及,和在图2中图示为包括在HP蒸发器240中的HP冷却圆筒241。HP冷却圆筒241形成冷却腔280,也在以上提及,其容纳ー种液体281。HP冷却圆筒241也形成过热器螺旋管入口 282,过热器螺旋管出口 284,再热器螺旋管入口 286,再热器螺旋管出口 288。过热器螺旋管入口 282和过热器螺旋管出口 284布置成允许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能进入和退出冷却腔280。同样,再热器螺旋管入口 286和再热器出口 288布置成允许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能进入和退出冷却腔280。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和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区域(至少彼此的一部分)被容纳在冷却腔280中,被淹没在所容纳的液体281 (水)中以提高螺旋管中蒸汽的冷却过程的效果。再回去參照蒸汽通路,应该考虑到,这里包括至少ー个沿蒸汽通路布置的蒸汽流动控制设备,其中至少ー个蒸汽流动控制设备可能是诸如至少ー个阀的设备,图示为至少一个过热器螺旋管阀277和至少ー个再热器螺旋管阀279。结合对系统200的元件的介绍(除图示的一些蒸汽通路区域和泵之外),现在将讨论这些元件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冷凝泵258通过至少一个冷凝管228(蒸汽通路的一部分)将冷凝水从冷凝器218输入到HRSG224的LP区域229中。冷凝水随后穿过至少ー个节热器232和LP蒸发器238,在过热之前,通过至少一个低压管道228a (蒸汽通路的部分)返回到蒸汽涡轮204的至少ー个低压区域216中。利用泵260,给水进入HRSG224的LP区域229中,其中给水通过至少一个节热器232进入IP蒸发器239和HP蒸发器240。从而HP蒸发器240再生所需的排出能量,以提供将给水转化为HP蒸汽的潜热。排出HP蒸发器240的蒸汽通过蒸汽管道228b (蒸汽通路的区域)输送到HP过热器通路244中。同样,IP蒸发器239再生所需的排出能量,以提供将给水转化为IP蒸汽的潜热,其中蒸汽通过至少ー个蒸汽管道228c (蒸汽通路的区域),从 IP蒸发器239输送到再热器通路250中。来自于HP蒸发器240的蒸汽进入HP过热器通路244,并通过第一 HP过热器区域246和第二 HP过热器区域248。来自于第二 HP过热器区域248,至少部分蒸汽在至少ー个过热器螺旋管阀277的作用下进入至少ー个第三HP过热器区域249和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中。如果蒸汽的任何部分都通过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则其从过热器供给区域264排出第二 HP过热器区域248。进入至少ー个过热器冷却线圈276的蒸汽穿过至少ー个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包括容纳在HP冷却圆筒241的冷却腔280中的部分,其中冷却腔280中的液体281在至少一个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中冷却蒸汽。从而至少ー个过热器螺旋管阀277可以允许来自于至少一个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中的已被冷却的蒸汽进入至少ー个过热器稀释区域266中,其中来自于至少ー个过热器冷却螺旋管276中的已被冷却的蒸汽可以稀释和冷却/控制从第二 HP过热器248进入第三HP过热器249中的蒸汽温度,而不需要使用喷水降温。消除喷水降温进ー步消除了与供给用于消耗热能高于水的饱和温度的完全水雾喷射的蒸发作用潜热有关的性能降低,提高了联合循环效率。无论稀释与否,进入第三HP过热器249中的蒸汽均穿过第三HP过热器249,并通常从第三HP过热器249和HP过热器通路244中排出。现在參照再热器通路250,来自于蒸汽涡轮204和IP过热器243中至少ー个的蒸汽进入再热器通路250中,并穿过第一再热器区域252。在至少ー个再热器螺旋管阀279的作用下,来自于第一再热器区域252的蒸汽至少一部分通过第二再热器区域254和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中的至少ー个。如果蒸汽的任何部分进入至少ー个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则来自于再热器供给区域271的蒸汽同样从第一再热器区域252排出。进入再热器冷却线圈278的蒸汽穿过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包括容纳在HP冷却圆筒241的冷却腔280中的部分,其中冷却腔280中的液体281冷却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中的蒸汽。从而至少ー个再热器螺旋管阀279允许来自于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的已被冷却的蒸汽进入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272中,其中来自于再热器冷却螺旋管278的已被冷却的蒸汽可以稀释和冷却/控制已经通过和在第一再热器区域252中已经被加热的蒸汽,防止在再热器通路250中蒸汽超过HRSG224、IP蒸汽涡轮204,和/或蒸汽通路所容许的温度,而不使用喷水降温。消除喷水降温进ー步消除了与供给用于消耗热能高于水的饱和温度的完全水雾喷射的蒸发作用潜热有关的性能降低,提高了联合循环效率。不管是否稀释,进入第二 HP过热器248中的蒸汽均穿过第二再热器区域254,并从第二再热器区域254和再热器通路250中排出。应该考虑到,如上简要提及,为获得过热器和再热器通路中的蒸汽的理想稀释,仅需要一个过热器和再热器通路。这可以通过在过热器通路和再热器通路出口的下游(或附近)分别布置稀释区域而获得。然而,典型地应用多个区域,(如图所示),以提高可操作性和价值。另外,虽然过热器和再热器的供给区域264和271图示在过热器和再热器各自稀释区域266和272的上游,但是对系统200,这种定位不是必须的。比如,供给区域可以容纳比相应稀释区域中的蒸汽更热的过热或再加热蒸汽,因为该更热的蒸汽将在到达相应稀释区域前,在冷却螺旋管中冷却。參照图3,图示了ー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方法300,包括利用来自于 蒸汽通路的至少ー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的蒸汽调节蒸汽通路的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中的再加热蒸汽,如运行框302所示,其中至少ー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布置在稀释区域155的上游(相对于蒸汽流动方向)。调温作用通过ー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产生,其沿着再热器通路150,将至少一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与至少ー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连接在一起。參照图4,一种图示了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方法400,包括用来自于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的蒸汽调节蒸汽通路228的至少ー个稀释区域中的蒸汽,如运行框402所示,其中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至少部分布置在至少ー个冷却区域中。方法400还包括通过至少ー个冷却螺旋管将至少一个稀释区域和至少ー个供给区域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以被应用于再热器通路250和/或过热器通路,如HP过热器通路244。虽然參照一个示范性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到关于部件的变换和替换都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教导为适应ー特殊的状况或物质可以进行多种改进,都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因此,重要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最佳模式的特殊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但是本发明将包括落入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而且,除非特别说明,第一、第二等术语的使用并不意味任何顺序和重要性,而是用于将ー个部件与另ー个部件进行区分。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该余热回收蒸汽锅炉包括: 具有再热器通路(150)的蒸汽通路; 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 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及 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的所述蒸汽通路上游的至少一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和所述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通过所述再热器通路(150)和所述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中的每一个直接流体连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再热器通路(150)和所述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中的至少一个相连的至少一个蒸汽流控制设备(17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蒸汽流控制设备(179)包括至少一个阀。
4.一种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所述余热回收蒸汽锅炉包括 蒸汽通路,包括至少一个稀释区域(266,272)和至少一个供给区域(264,271); 至少一个冷却区域(241);及 至少一个冷却管道(276,27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稀释区域与所述至少一个供给区域通过所述蒸汽通路和所述至少一个冷却管道中的每一个直接流体连通,且所述至少一个冷却管道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区域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冷却区域是形成冷却腔(280)的至少一个冷却圆筒(241)。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蒸汽通路布置的至少一个蒸汽流控制设备(277,279)。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蒸汽流控制设备包括至少一个阀(277,279)。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路包括高压过热器通路(245)、过热器稀释区域(266)和过热器冷却管道(276)。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路包括再热器通路(250)、再热器稀释区域(272)和再热器冷却管道(278)。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控制余热回收蒸汽锅炉的蒸汽出口温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280)容纳液体(281),所述至少一个冷却管道(276,278)至少部分地浸没在所述液体中。
全文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提高联合循环发电效率的系统。其中,一种用于控制蒸汽温度的系统(100)包括具有再热器通路(150)的蒸汽通路,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和布置在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上游的至少一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其中至少一个再热器供给区域(141)和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区域(155)通过该再热器通路(150)和至少一个再热器稀释管道(178)相连。
文档编号F22G5/00GK102840575SQ20121034044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2日
发明者R.W.史密斯, B.D.加迪纳, S.C.谷伦 申请人:通用电气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