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660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蒸汽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蒸汽发生器通过电加热元件直接与水接触将水加热成水蒸气以进行加热。但是,现有的电加热元件在加热过程中易于出现干烧现象,使得电加热元件容易因干烧而损坏,从而影响了蒸汽发生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及蒸汽加热设备。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包括腔体及电加热元件,所述腔体开设有蒸汽发生室,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所述腔体的上端的喷水口,所述喷水口连通所述蒸汽发生室,所述电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腔体上,所述电加热元件包括导热的基板及电加热膜,所述电加热膜固定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基板隔开所述电加热膜及所述蒸汽发生室,所述基板形成有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导流面,所述喷水口朝向所述导流面,所述导流面靠近所述喷水口的一侧相对于所述腔体朝远离所述腔体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中,由于导流面靠近喷水口的一侧为朝远离腔体方向倾斜,这样由喷水口喷向导流面的水可顺着倾斜的导流面向下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从而使得由电加热膜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由导流面上的水吸收,从而可有效防止电加热元件产生干烧现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喷水口呈缝隙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穿设所述腔体的侧板并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开设有所述喷水口,所述喷水口沿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喷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喷水口包括多个喷口,所述多个喷口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腔体开设有连通所述蒸汽发生室的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喷水口的下侧,所述出气口相对于所述腔体的下端更靠近所述腔体的上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位于所述蒸汽发生室内的网状结构层,所述网状结构层包括多个网孔,所述网状结构层贴合在所述导流面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状结构层在所述导流面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导流面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元件包括导热的亲水的涂层,所述涂层覆盖所述导流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发生室在所述腔体的侧面的投影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导流面在所述腔体的侧面的投影构成所述直角梯结构的长边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加热元件包括绝缘的导热层,所述电加热膜包括电阻电路,所述导热层连接所述基板和所述电阻电路,所述导热层包括第一导热层及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层,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层、所述电阻电路及所述第一导热层依次堆叠在所述基板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阻电路包括多个第一电阻电路及多个第二电阻电路,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电路与所述多个第二电阻电路间隔,所述多个第一电阻电路与所述多个第二电阻电路交错布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阻电路之间通过第一导电介质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阻电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导电介质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介质与所述第二导电介质分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热层在所述电阻电路的正投影面积覆盖所述电阻电路。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蒸汽发生器。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中,由于导流面靠近喷水口的一侧为朝远离腔体方向倾斜,这样由喷水口喷向导流面的水可顺着倾斜的导流面向下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从而使得由电加热膜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由导流面上的水吸收,从而可有效防止电加热元件产生干烧现象。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又一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4的蒸汽发生器的Ⅰ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电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电加热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电加热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的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蒸汽发生器100;

腔体10、侧面10a、蒸汽发生室11、喷水口12、出气口13、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安装面151、固定接口152;

电加热元件20、隔热元件20a、基板21、电加热膜22、导流面23、表面23a、导热层24、第一导热层241、第二导热层242、电阻电路25、第一电阻电路251、第二电阻电路252、第一导电介质253、第二导电介质254、电极26、热敏电阻27、涂层28;

进水管30、进水口31、网状结构层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图7,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100包括腔体10及电加热元件20。

腔体10开设有蒸汽发生室11,蒸汽发生器100包括位于腔体10的上端的喷水口12,喷水口12连通蒸汽发生室11,电加热元件20安装在腔体10上,电加热元件20包括导热的基板21及电加热膜22,电加热膜22固定在基板21的一侧,基板21隔开电加热膜22及蒸汽发生室11,基板21形成有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的导流面23,喷水口12朝向导流面23,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相对于腔体10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发生器100中,由于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为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这样由喷水口12喷向导流面23的水可顺着倾斜的导流面23向下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23,从而使得由电加热膜22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由导流面23上的水吸收,从而可有效防止电加热元件20产生干烧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向下流动”指的是蒸汽发生器10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基板21为覆盖电加热膜22。基板21覆盖电加热膜22是指,基板21的面积较电加热膜22的面积大,当电加热膜22设置在基板21上时,基板21还存在没有设置电加热膜22的位置,如图6所示,这样的好处是,当水经喷水口12喷出时,大部分水会流动到导流面较低的位置而被电加热膜22加热,保证了蒸汽产生量。

需要说明的是,基板21可由不锈钢材料、铜材料、铝材料、微晶玻璃材料或陶瓷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元件20包括设置在最外层的隔热元件20a,隔热元件20a覆盖电加热膜22,电加热膜22位于隔热元件20a及基板21之间。如此,可减小电加热元件20产生的热量的损失。

可以理解,由于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相对于腔体10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这样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直接落在导流面23上,并能够沿着导流面23流动而充分覆盖导流面23。同时,倾斜设置的导流面23使得在导流面23上流动的水不容易出现沟流现象,即水能够充分覆盖导流面23,这样电加热膜22产生干烧现象的概率得到了有效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面23相对于腔体10倾斜的角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例如,可根据电加热膜22的发热功率及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的流量设置导流面23相对于腔体10倾斜的角度。在一个例子中,电加热膜22的发热功率较大,而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的流量较大时,可将导流面23相对于腔体10倾斜的角度加大,以保证水在导流面23上流动的时间较长,并能够充分覆盖导流面23,甚至能够在导流面23上形成一定厚度的水膜,以有效防止干烧现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腔体10由金属材料构成。如此,腔体10不易于腐蚀。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腔体10由食品级的不锈钢材料构成。如此,腔体10内形成的水蒸气可直接与食品接触而加热食品,这样可将蒸汽发生器100应用于日常料理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喷水口12呈缝隙状。如此,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呈缝隙状,并具有较大的喷水面积,这样容易被汽化成水蒸气。同时,由缝隙状的喷水口12喷出的水与导流面23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导流面23上,并顺着导流面23流动。

可以理解,为了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分布更加均匀,可使得呈缝隙状的喷水口12的开口各处的宽度相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进水管30。进水管30的一端开设有进水口31。进水管30的另一端穿设腔体10的第一侧板14并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进水管30的另一端开设有喷水口12。喷水口12沿进水管30的另一端的长度方向延伸。喷水口12连通进水口31。

如此,水可直接从进水口31进入进水管30内,然后再由喷水口12喷向导流面23。由于喷水口12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这样喷水口12与导流面23之间的距离较近,这样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较为充分地覆盖在导流面23上。同时,通过在进水管30上开口以形成喷水口12的方式易于实现,利于制造。

可以理解,喷水口12也可直接开设在腔体10上,并呈缝隙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喷水口12包括多个喷口(图未示出)。多个喷口间隔设置。

如此,由每个喷口喷出的水的流量较小,从而易于汽化。由多个喷口喷出的水与导流面23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导流面23上。

可以理解,为了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分布更加均匀,多个喷口呈条状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腔体10开设有连通蒸汽发生室11的出气口13。出气口13位于喷水口12的下侧。出气口13相对于腔体10的下端更靠近腔体10的上端。

如此,由于出气口13的位置更靠近腔体10的上端,这样在蒸汽发生室11内汽化后的水向上流动后能够较为及时并充分地由出气口13排出。

可以理解,为了提高出气口13出气的均匀性,并提高出气口13出气的流量,出气口13的数目为多个,多个出气口13间隔设置。

在本发明示例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出气管131。出气管131连通出气口1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包括位于蒸汽发生室11内的网状结构层40。网状结构层40包括多个网孔(图未示出)。网状结构层40贴合在导流面23上。

如此,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喷至导流面23上后,网状结构层40的网孔能够存留一部分水珠,这样网状结构层40的表面吸附的水珠能够使得导流面23被水充分覆盖,进而能够在导流面23上形成一层水膜,这样可有效防止电加热元件20在工作时出现干烧现象,从而提高了电加热元件20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网状结构层40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钢材料。如此,网状结构层40的强度较大,不容易变形,使用寿命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网状结构层40在导流面23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导流面23的面积。如此,网状结构层40能够充分覆盖导流面23,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水在导流面23上分布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元件20包括导热的亲水的涂层28。涂层28覆盖导流面23。

如此,由于在导流面23上形成有一层导热的亲水的涂层28,这样水在顺着导流面23上的涂层28流动时,水能够有效地吸附在涂层28上并能够在涂层28上形成水膜,这样使得由电加热膜22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通过基板21并由涂层28上的水吸收,从而可有效防止电加热膜22产生干烧现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涂层28以烧结的方式形成在导流面23上。

如此,涂层28与导流面23结合紧密,并且通过烧结形成涂层28的方式不仅易于实现,并且使得涂层28分布较为均匀,这样利于水均匀地分散在涂层28上以形成一层水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涂层28包括丙烯酸类层(图未示出)、氧化钛层(图未示出)、有机硅层(图未示出)或无机硅层(图未示出)中的一层或多层。

如此,涂层28的表面包含较多的羟基等亲水基团,即具有较佳的亲水性能,利于在涂层28上形成一层较厚的水膜。

在一些例子中,可通过烧结的方式在导流面23上形成丙烯酸类层、氧化钛层、有机硅层或无机硅层中的一层或多层。丙烯酸类层、氧化钛层、有机硅层及无机硅层均包括亲水性基团,例如羟基或羧基。其中,丙烯酸类层指的是以丙烯酸作为功能性单体而制备形成的具有亲水性能的亲水涂层。例如,可将丙烯酸通过均聚或共聚的方式制备成高聚物,然后再将高聚物以烧结的方式形成丙烯酸类层。

需要说明的是,涂层28的组成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涂层28可只包括一层丙烯酸类层,或者只包括一层氧化钛层,或者只包括一层有机硅层,或者只包括一层无机硅层。涂层28也可同时包括丙烯酸类层及氧化钛层,或者同时包括氧化钛层及有机硅层等。涂层28也可同时包括多层的丙烯酸类层或者多层的氧化钛层或者多层的有机硅层等。也就是说,涂层28的组成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置,即涂层28的组成的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组成方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涂层28包括多个亲水的纳米级的颗粒(图未示出)。如此,涂层28的亲水性能较强,更利于水均匀地的分散在涂层28上。

需要说明的是,纳米级的颗粒的尺寸范围在1nm~100nm。纳米级的颗粒还可提高涂层28的抗老化性能及强度。纳米级的颗粒可为氧化物颗粒,例如为二氧化硅颗粒。

在一些例子中,颗粒的尺寸为20nm、30nm、40nm、60nm、70nm或90nm。颗粒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例子中列举的值。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室11在腔体10的侧面10a的正投影为直角梯形结构。导流面23在腔体10的侧面10a的正投影构成直角梯结构的长边腰。

如此,导流面23的面积较大,这样电加热膜22能够充分地通过基板21将热量传递至覆盖在导流面23上的水,从而使得水得到充分的加热。在本发明示例中,腔体10包括平行相对的两个第一侧板14,侧面10a为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4的内表面。

在一个例子中,蒸汽发生室11的宽度(如图1的X轴方向所示)沿腔体10的长度方向(如图1的Y轴方向所示)渐扩变化。如此,蒸汽发生室11的上部空间的体积大于蒸汽发生室11的下部空间体积,这样使得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在蒸汽发生室11的上部空间便能够得到充分的汽化。同时,这样可防止蒸汽发生室11的下部空间残留水。

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蒸汽发生器100的安装及拆卸,蒸汽发生器100基本呈直角梯形体结构。电加热元件20基本呈长方体状。电加热元件20安装在腔体10上并构成腔体10的侧壁。腔体10的第二侧板15形成有外侧安装面151。安装面151上形成有固定接口152。蒸汽发生器100可通过固定接口152与第一螺栓(图未示出)配合而安装在其他设备上,其他设备例如为蒸汽加热设备。在本发明示例中,第一侧板14与第二侧板15基本垂直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指的是蒸汽发生器100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在一个例子中,喷水口12位于蒸汽发生室11的顶部,喷水口12相对于安装面151更靠近导流面23。如此,喷水口12离导流面23的距离较近,这样可保证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充分地落在导流面23上。

请结合图1及图4,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在组装蒸汽发生器100时,可先将腔体10通过第二螺栓(图未示出)垂直固定,此时安装面151平行于铅垂面m,然后将致密的网状结构层40贴附于导流面23上,然后再将电加热元件20通过第三螺栓(图未示出)以一定角度相对于安装面151倾斜固定在腔体10的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14上,如此便完成了蒸汽发生器100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加热元件20相对于安装面151倾斜固定在腔体10上时,导流面23与安装面151之间的夹角为夹角b,即如图1所示的导流面23与铅垂面m之间的夹角。夹角b的范围可为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如此,可保证由喷水口12喷出的水能够沿着导流面23均匀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23。

在一些例子中,夹角b为5度、10度、20度、30度、40度、50度、60度、70度或80度等。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器10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其他设备上,其他设备例如为蒸汽加热设备。腔体10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加热元件20连接。因此,蒸汽发生器100的组装方式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组装方式。

请结合图6、图7及图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元件20包括绝缘的导热层24。电加热膜22包括电阻电路25。导热层24连接基板21和电阻电路25。导热层24包括第一导热层241及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层242。至少一个第二导热层242、电阻电路25及第一导热层241依次堆叠在基板21上。

如此,多个导热层既能够进行充分的导热,又能够有效地将电阻电路25与外界隔开,从而可避免外界的灰层或水等物质进入电阻电路25而对电阻电路25产生漏电等负面影响。

具体地,导热层24包括5个第二导热层242。在组装电加热元件20时,可先将5个第二导热层242依次堆叠在基板21的与导流面23相背的表面23a上,然后再将电阻电路25堆叠在5个第二导热层242中距离基板21最远的一个第二导热层242上,然后再将第一导热层241堆叠在电阻电路25,使得电阻电路25夹设于第一导热层241和距离基板21最远的第二导热层242之间。其中,在电加热元件20整个组装的过程中,第一导热层241、电阻电路25及5个第二导热层242之间可通过烧结的方式进行固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热层241在电阻电路25的正投影面积覆盖电阻电路25。这样第一导热层241能够充分避免外界的灰层或水直接滴落在电阻电路25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阻电路25包括多个第一电阻电路251及多个第二电阻电路252。多个第一电阻电路251与多个第二电阻电路252间隔。多个第一电阻电路251与多个第二电阻电路252交错布置。相邻的两个第一电阻电路251之间通过第一导电介质253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电阻电路252之间通过第二导电介质254连接。第一导电介质253与第二导电介质254分开。

如此,多个第一电阻电路251与多个第二电阻电路252之间相互间隔,相互不干扰,这样可有效防止某一子电阻电路故障而对其他的电阻电路产生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电阻电路25的具体布置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的实施方式,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应的设置。

在一些例子中,第一电阻电路251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第二电阻电路252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

如此,在同等的导热面积条件下,电阻电路的表面热负荷较大,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

优选的,第一电阻电路251由微晶玻璃粉、微细铝粉、无机粘结相有机溶剂载体和稀土氧化物组成,第二电阻电路252由微晶玻璃粉、微细铝粉、无机粘结相有机溶剂载体和稀土氧化物组成。如此,电阻电路既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又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导热层24的材料包括稀土氧化物材料。

如此,在同等的导热面积条件下,导热层24具有更大的表面热负荷,同时导热层24的导热效率更高,并且更加节能,同时可保证由电阻电路25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地由导热层24导出至基板21。

具体地,导热层24由稀土介质浆料制得。稀土介质浆料由固相成分与有机溶剂载体构成,固相成分包括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稀土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溶剂载体包括松油醇、柠檬酸三丁酯及乙基纤维素。

如此,由稀土介质浆料制得的导热层24具有适中的强度,并且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

在一些例子中,电加热元件20包括两个电极26。两个电极26设置在导热层24上。两个电极26通过导电性介质(图未示出)与电阻电路25连接。

如此,电阻电路25通过导电性介质与电极26实现连接,导电性介质可保证电阻电路25导电的稳定性。

优选的,电极26呈片状,电极26例如为铜片。如此,电极26具有较佳的导电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元件20包括热敏电阻27。热敏电阻27设置在导热层24上。热敏电阻27用于检测电加热膜22的温度,在电加热膜22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温度时,热敏电阻27用于控制电加热膜22断电。

如此,热敏电阻27具有对电加热膜22过热保护的作用,同样可保证电加热膜22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电加热膜22运行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温度的值可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置。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蒸汽发生器100。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汽加热设备中,由于导流面23靠近喷水口12的一侧为朝远离腔体10方向倾斜,这样由喷水口12喷向导流面23的水可顺着倾斜的导流面23向下流动并充分覆盖导流面23,从而使得由电加热膜22各处产生的热量可充分地由导流面23上的水吸收,从而可有效防止电加热元件20产生干烧现象。

在一个例子中,蒸汽加热设备为蒸汽炉,即可使用蒸汽进行烹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汽加热设备包括内胆(图未示出)。内胆形成有加热腔室(图未示出),加热腔室用于放置待加热的食物。加热腔室连通蒸汽发生室11。如此,由蒸汽发生器100产生水蒸气可进入加热腔室内以对待加热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