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割炬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1814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割炬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割炬头,主要供火焰切割之用。
现有技术为氧气和丙烷气的割炬头,其结构见图2和图3。割炬头24内主通道19进入切割氧气13,旁通道22被射吸入丙烷和氧气的混合氧14。手柄15后部上方有氧气进口25,下方有丙烷进口16,氧气经切割氧阀17调节后经切割氧管18进入割炬头主通道19。丙烷经燃气阀20调节并和氧气混合后经射吸体23、混合氧管21进入割炬头旁通道22,以对工件进行气割。其不足之处在于功能单一,即只能用于氧气和丙烷的气割,而不能用氧气和汽油来气割。这是由于射吸体后过长的通道,会使被雾化的液体(汽油)重新凝附在通道壁上,并成滴落在割炬头内,造成供液不匀,形成火焰大小突变,无法进行正常气割。件号26表示混合氧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使用气(氧)气(丙烷)或气(氧)液的多功能割炬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实用新型壳体底端有大孔,大孔顶端有切割氧气通孔,大孔旁有射吸孔,射吸孔内端连通有射吸喷孔,射吸喷孔后端连通有混合氧通孔,射吸孔旁连通有旁通小孔,旁通小孔后端有燃料通孔,旁通小孔和燃料通孔接合处有阀口,阀口装有针阀杆。
壳体下部有螺纹。
切割氧气通孔、混合氧气通孔和燃料通孔内有管子。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图2为现有技术割炬头的图图3为现有技术割炬的图。
附图件号表示1.壳体 2.大孔3.切割氧气通孔4.射吸孔5.射吸喷孔6.混合氧气通孔7.旁通小孔 8.燃料通孔9.阀口10.针阀杆 11.管子 12.螺纹13.切割氧气 14.混合氧 15.手柄16.丙烷进口 17.切割氧阀 18.切割氧管19.主通道 20.燃气阀 21.混合氧管22.旁通道 23.射吸体 24.割炬头25.氧气进口 26.混合氧阀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壳体1下端有大孔2,大孔可以是如图上表示的锥孔,也可以是直孔。大孔顶端有供切割氧气进入的切割氧气通孔3,大孔旁有射吸孔4,射吸孔后端有射吸喷孔5,射吸喷孔后端旁通有混合氧气通孔6。射吸孔内端旁连通有旁通小孔7,旁通小孔后端有燃料通孔8,旁通小孔和燃料通孔接合处有阀口9,阀口装有针阀杆10。切割氧气通孔、混合氧气通孔和燃料通孔的孔口内均连接有管子11。壳体下部有螺纹12,以便和气割嘴连接。
使用时,分别和切割氧气、混合氧、燃料(丙烷或汽油)管道连通。下部连接气割嘴。先开启混合氧管,再开启燃料管,点火将外壳予热后,燃料气化,再开启切割氧,以对工件进行气割。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具有下述优点功能多,由于射吸系统(指射吸孔、射吸喷孔和旁通小孔的结合部位)设置在割炬的最尾端,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汽油)无法凝结,因而,可使火焰稳定和进行正常的气割。所以,既可用氧气和丙烷气,又可用氧气和汽油进行气割。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割炬头,其特征在于,壳体底端有大孔,大孔顶端有切割氧气通孔,大孔旁有射吸孔,射吸孔内端连通有射吸喷孔,射吸喷孔后端连通有混合氧通孔,射吸孔旁连通有旁通小孔,旁通小孔后端有燃料通孔,旁通小孔和燃料通孔接合处有阀口,阀口装有针阀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割炬头,其特征在于,壳体下部有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割炬头,其特征在于,切割氧气通孔、混合氧气通孔和燃料通孔内有管子。
专利摘要多功能割炬头壳体底端有大孔,大孔顶端有切割氧气通孔,大孔旁有射吸孔,射吸孔内端连通有射吸喷孔,射吸喷孔后端连通有混合氧通孔,射吸孔旁连通有旁通小孔,旁通小孔后端有燃料通孔,旁通小孔和燃料通孔接合处有阀口,阀口装有针阀杆。由于射吸系统(指射吸孔、射吸喷孔和旁通小孔的结合部位)设置在割炬的最尾端,被雾化的液体燃料(汽油)无法凝结,因而,可使火焰稳定和进行正常的气割。所以,功能多,既可用氧气和丙烷气,又可用氧气和汽油进行气割。
文档编号F23D14/40GK2415260SQ0020490
公开日2001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3日
发明者刘佳 申请人:刘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