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拉削丝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59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拉削丝锥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拉削刀具技术领域

在用拉削法加工内螺纹的工艺中,采用刀具转动,工件平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应拉削丝锥也有较大的改进,目前的已有技术有普通拉削丝锥,(如图1所示)和综合式拉削丝锥,(如图2所示)等。综合式拉削丝锥较普通拉削丝锥有如下特点(1)增大了粗切部小端直径,使丝锥刀齿的侧刃首先接触工件,以减小丝锥切入时产生的倾斜,消除了划伤工件孔口的现象,(2)为使得切削过程平稳,切削部采用了分段切削方式,粗切部切去了切屑的60%-70%,半精切部切去切屑的30-40%,校准部主要修整齿形两侧(如图3所示)。
综合式拉削丝锥较普通拉削丝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又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不足,如由于增加了强制导向和定心锥体段,无疑使刀具加长,给热处理工序及机加工序都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由于半精切部的切削负荷为30-40%,对于校准部修整制件齿形两侧时的切削平稳性有一定影响,因而使制件的螺纹精度难以保证。
针对上述综合式拉削丝锥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综合式拉削丝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拉削丝锥,保证了原有的优点,弥补了不足之处。现将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叙述如下本拉削丝锥由夹持部(22),前导(23)切削部及柄部(27)组成,切削部分共分三段,粗切部(24)半精切部(25),校准部(26)(如图4所示)。粗切部主要是刀齿顶刃参加切削,粗切部外径等于或略小于校准部外径。半精切部主要是刀齿的两侧刃工作,齿升量略大于粗切部,目的在于尽量不增加丝锥长度。校准部外径较半精切部外径小,主要是第一个刀齿参加切削,目的在于消除半精切部留下的痕迹。本实用新型拉削丝锥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拉削丝锥的粗切部承担了切削负荷的90%以上。(如图5所示),粗切部齿刃深度相当于或略小于制件的全齿深,刀齿宽度较成形齿窄0.25~0.35毫米,而半精切部仅承担了切削负荷的5~8%,半精切部刀齿深度略大于成形齿的全齿深,两侧刃参加切削宽度为0.12~0.15毫米,校准部(也称精切部)第一个刀齿两侧刃切削,切削宽度为0.015~0.025毫米。上述三部的齿形角为55°,齿前角为10°,齿顶后角为6°。
同时,本实用新型拉削丝锥,根据试验证明,原综合拉削丝锥的中、后导向部分完全可以不要,只保留了拉削丝锥的前导向部分,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拉削丝锥刀体总长度不超过230毫米,消除了已有技术中因丝锥刀体过长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本实用新型拉削丝锥齿升量及槽数参数
用本实用新型拉削丝锥加工内螺纹,经实践证明,当粗切部负荷90%以上的切削量,半精切部上负荷5-8%的切削量时,不仅不会出现啃刀现象,而且还使螺纹的精度,表面的光洁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缩短了加工时间,延长了刀具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拉削丝锥可拉削公制螺纹,梯形螺纹,方牙螺纹,锯齿形螺纹、园弧形螺纹等,在拉削细长的螺孔以及多头的梯形或者精度及光洁度要求高的内螺纹时,经济技术效益更为明显。
现将
如下图1,普通内螺纹拉削丝锥结构示意图,图中1.柄部,2.前导,3.颈部,4.切削部,5.校准部,6.后导。
图2,综合式内螺纹拉削丝锥结构示意图,图中7.夹持部,8.前导,9.颈部,10、粗切,11、强制导向,12、定心锥体,13、半精切,14、园锥段,15、后导,16、校准,17、柄部。
图3,综合式内螺纹拉削丝锥切削负荷分配图,图中18粗切部份。占总切削量的60-70%,19、半精切部份,占总切削量的30~35%,20、定心锥,占总切削量的2~4%,21、校准部份,两侧刃刮削厚度0.015~0.025毫米。
图4,新型内螺纹拉削丝锥结构示意图,图中22,夹持部份,23、前导,24、粗切,25、半精切,26、校准部份,27、柄部。
图5,新型内螺纹拉削丝锥切削负荷分配图,图中28、粗切部份,主要是刀具齿项参加切削,负荷分配占总切削量的90%以上,29、半精切部份,主要是两侧刃参加切削,负荷分配占总切削量的10%以下,30、校准部份,由第一个刀齿参加切削,两侧刃刮削0.015~0.025毫米厚的余量,以此提高光洁度和完成精度的校准工作。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拉削法加工内螺纹的拉削刀具,由夹持部、切削部、导向部、柄部组成,其特征在于切削部分为三段;粗切部、半精切部、校准部,粗切部外径等于制件螺纹外径,承担切削负荷90%以上,半精切部主要是刃齿两侧刃工作,承担切削负荷的5~8%,齿升量略大于粗切部,校准部外径较半精切部外径小。
2.根据权利要求
1中所述的拉削丝锥,其特征在于切削部分的粗切部刀齿宽度较成形齿窄,半精切部刀齿深度等于或略小于成形齿的全齿深,校准部两侧刃切削宽度0.02毫米左右。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拉削刀具。本拉削丝锥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的改革,切削部分的粗切部承担了切削负荷的90%以上,刀齿深度相当于或略小于制件的全齿深,半精切部承担切削负荷的5~8%,刀齿深度略大于成型齿的全齿深,校准部的第一个刀齿两侧刃参加切削。三部的齿形角均为55°,齿前角均为10°,齿顶后角均为6°。
文档编号B23D43/00GK87208764SQ87208764
公开日1988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1987年6月2日
发明者张良才 申请人:宝鸡市河滨供销公司西安分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