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旋风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5033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旋风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风分离除尘装置,尤其是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旋风除尘器。
背景技术
旋风分离是工业应用最广泛的烟气净化技术之一。多年来,科研人员对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及其内部气流运行状态与固体颗粒所组成的两相流的运行规律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研制出许多性能良好的旋风除尘器(如CLT、XLP和CLK等类型),虽然某些性能指标有所改善,但由于除尘器本身的结构没有做较大的改进,故其压力损失的降低和收尘效率的提高还不够理想。因为旋风筒下部的涡旋气体所引起的紊流,使已被分离的固体颗粒返回至内旋风筒的中心的内旋涡气场而排除除尘器,导致除尘效率低。它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将粒子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发明内容
针对普通旋风分离除尘装置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旋风除尘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进气口11处加装进气口导流装置1,上排气口9处加装上排气管导流装置3,下排气口4处加装下排气管导流装置5,下端的集灰斗8插入一下排气管7,旋风筒10内部装有一个防窜圆锥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对旋风除尘器进行了结构优化、导流与降压和防尘与防窜等技术措施,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高效旋风除尘器的系统阻力损失比单排气管旋风除尘器(如CLT型)阻力降低35%~40%左右;在同样的进口风速条件下,改进后的除尘器的收尘效率明显高于单排管旋风除尘器;当进口风速达到22.5m/s时,效率可达96.7%,其压力损失(系统阻力)比CLT型降低40%左右。进口风速与压力损失和收尘效率的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进口风速与压力损失和收尘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口导流装置,2.上排气管,3.上排气管导流装置,4.下排气口,5.下排气管导流装置,6.防窜圆锥,7.下排气管,8.集灰斗,9.上排气口,10.旋风筒,11.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1、结构优化旋风除尘器的分割粒径可以由下式计算dc=18μur0rcρcut02]]>式中μ-空气的动力粘度,Pa·s;r0-分割筛网的半径,m;ur0-分割筛网圆柱面上的气流径向速度,m/s;ρc-粉尘密度,kg/m3;ur0-分割筛网圆柱面上的气流切向速度,m/s。
dc越小,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越高。对旋风除尘器各组成部件按工况要求进行优化设计,使除尘器的工作参数达到最佳值,以保证系统的除尘效率高、压力损失为最小。
2、导流与降压为了减少系统压力损失,首先在除尘器的进气口11加装进气口导流装置,以减轻或防止进气口处产生的“缩流”,使系统的压力损失降低。除尘器下端的集灰斗8插入一下排气管7,使除尘器内部的一部分净化后的气体从中导出;此外,在除尘器的进气口11和上排气口9、下排气口4处也分别加装导流装置,以减轻或防止进口处产生的“缩流”,减少气体动能消耗,使系统的压力损失降低。
其次,在旋风除尘器原有的一个上排气管2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下排气管7。不仅直接增加了排风口面积,而且可以将旋风筒10内的上部和下部出现的紊流消除,降低了系统压力,收尘效率也得到提高。
第三,在除尘器的上排气口9、下排气口4处也同时加装排气导流装置,在增大排气管的进口通道面积的同时,使在排气管周围做圆周运动的气体很顺畅地变成排气管内的直线运动,这样气流在上、下排气管入口处的动能消耗低,进一步达到降低阻力的目的。
3、防尘与防窜首先对除尘器上排气管2的尺寸进行调整,防止含尘气体和净化后的气体在除尘器的入口和上排气管2的出口处出现气路短路;其次除尘器内部的适当位置增加一个防窜圆锥6,防止除尘器中沉降区b以下的粉尘出现反混,而被内旋气流从排气管中被带走。
权利要求1.一种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旋风除尘器,包括旋风管、排气管、集灰斗等,其特征在于在进气口(11)处加装进气口导流装置(1),上排气口(9)处加装上排气管导流装置(3),下排气口(4)处加装下排气管导流装置(5),下端的集灰斗(8)插入一下排气管(7),旋风筒(10)内部装有一个防窜圆锥(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导流型双排管低阻态旋风除尘器,在进气口11处加装进气口导流装置1,上排气口9处加装上排气管导流装置3,下排气口4处加装下排气管导流装置5,下端的集灰斗8插入一下排气管7,旋风筒10内部装有一个防窜圆锥6。本实用新型对旋风除尘器进行了结构优化、导流与降压和防尘与防窜等技术措施,其系统阻力损失比单排气管旋风除尘器阻力降低35%~40%左右;在同样的进口风速条件下,收尘效率明显高于单排管旋风除尘器。
文档编号F23J15/02GK2743711SQ200420107298
公开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8日
发明者蔡改贫, 罗小燕 申请人:蔡改贫, 罗小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