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677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物实验当中,对于带有细菌和病毒的危险性废弃物,必须要经相关专业灭菌消毒设备及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否则,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的细菌和病毒会随时向外界传播,它不仅会严重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相当大的麻烦。
因生物实验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防止在实验过程中细菌和病毒的外泄,该实验必须要在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现有生物安全柜本身具有能够防止细菌和病毒外泄的功能,因此它能够保证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当中的安全。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危险性废弃物,则必须要对其进行安全可靠的及时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92220218.4公开了一种“微机自动监控干热灭菌器”,因其结构比较复杂使得体积较大,它只能安装在单独的灭菌场所使用,而这种场所一般都设置在远离市区及实验室的地方。因此,生物实验当中所产生的危险性废弃物,则须要实验人员将其运输到距离较远的灭菌场所去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在此运输之前实验人员则要事先将危险性废弃物从生物安全柜中取出、收集到专用的密封容器内,而在运输之后实验人员还要将废弃物置入灭菌设备当中。这样一来,从生物安全柜中到灭菌设备当中整个过渡过程的各个环节,无形当中均给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的细菌和病毒向外界传播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和空间,均给实验人员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再者,目前有些实验室的实验人员通常习惯将每次实验后的危险性废弃物分别收集、存放起来,待到一定量后再经集中后运输到灭菌场所中处理。可想而知,在此存放期间内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的细菌和病毒随时都有向外传播的可能,若出现意外则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及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由此,如何能够减少或切断危险性废弃物从生物安全柜中到专业灭菌设备中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杜绝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细菌和病毒向外界传播的机会和空间,是目前生物实验领域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结构复杂体积较大,而无法设置在现有生物安全柜内使用,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细菌和病毒向外界传播的机会和空间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它包括安装有隔温盖的隔温壳体,隔温壳体内连接加热罐,其相互之间有第一间隔;加热罐上安装电加热器,隔温盖与加热罐的上口相接触;设有上盖的处理桶设置在加热罐内,其相互之间有第二间隔;上盖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上盖与隔温盖之间有间隙;隔温壳体的外侧分别安装冷却器、过滤器及容器,冷却器的进口穿过隔温壳体后与加热罐连接,冷却器的出口与过滤器连接,过滤器与容器连接。
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完成过滤器与过液管上端口连接,过液管下端口与容器连接,冷却器的出口与过液管中部连接。电加热器为环形套状。隔温壳体套装在金属筒内,隔温盖的外表面连接护板。隔温盖与隔温壳体相铰连,隔温盖上分别安装相互对应的检测销及传感器,传感器与隔温盖连接,检测销穿过隔温盖后与上盖相接触,检测销与隔温盖相滑动配合。隔温壳体上分别连接控制装置及锁定装置,锁定装置与隔温盖相接触并配合。隔温壳体上分别开设进风口及出风口。隔温壳体安装在壳体内,其相互之间有间隔,冷却器设置在该间隔内;壳体内还分别设有大散热腔和小散热腔,过滤器连接在大散热腔内,过液管设置在小散热腔内,容器设置壳体的底部;壳体的底部分别连接左支撑腿及右支撑腿;壳体上分别开设有与大散热腔相通的上排风口和与小散热腔相通的下排风口,连接在大散热腔内的大风机与上排风口相对应,连接在小散热腔内的小风机与下排风口相对应;
壳体上还分别开设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壳体内腔相通,第二通孔与进风口相对应;大散热腔与壳体内腔之间开设有通孔;壳体上铰连开启盖,隔温盖与开启盖下端相连接;开启盖设有内腔,检测销及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该内腔中,传感器与开启盖连接,检测销分别穿过开启盖及隔温盖后与上盖相接触,检测销分别与开启盖及隔温盖相滑动配合;控制装置及锁定装置分别连接在壳体上,锁定装置与开启盖相接触并配合。所述的冷却器分别安装在大散热腔和小散热腔内。所述控制装置表面上分别连接操作键和显示器。
本发明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因本发明采用在隔温壳体内安装加热罐,并在加热罐外壁上套装呈环形的电加热器形式,其不仅能够使得加热罐的加热面积相当均匀,从根本上保证了对危险性废弃物的处理质量,而且使其结构相当简单,它是能够使本发明体积大大缩小的因素之一;因处理桶为独立形式,它装入废弃物后在加热罐内安放或取出非常方便;因在隔温壳体的外侧分别安装冷却器、过滤器及容器,冷却器分别与加热罐及过滤器连接后,能够将处理废弃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气冷却、过滤,经附有活性炭的过滤器过滤后的无害化气体方可排放,而尾气经冷却后所形成的液体则可被收集到容器内,通过此种简单的结构形式即能够保证对危险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质量,故进一步从根本上大大减小了本发明的体积。本发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灭菌彻底、不污染外部环境的显著优点,它能够设置在现有生物安全柜内使用,故从根本上杜绝了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细菌和病毒向外界传播的机会和空间,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实验领域,能够产生相当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它包括安装有隔温盖34的隔温壳体21,隔温壳体21内连接加热罐31,其相互之间有第一间隔22;加热罐31上安装电加热器33,隔温盖34与加热罐31的上口相接触;设有上盖42的处理桶41设置在加热罐31内,其相互之间有第二间隔32;上盖42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43,上盖42与隔温盖34之间有间隙;隔温壳体21的外侧分别安装冷却器52、过滤器53及容器54,冷却器52的进口穿过隔温壳体21后与加热罐31连接,冷却器52的出口与过滤器53连接,过滤器53与容器54连接。过滤器53与过液管55上端口连接,过液管55下端口与容器54连接,冷却器52的出口与过液管55中部连接。电加热器33为环形套状。隔温壳体21套装在金属筒内,隔温盖34的外表面连接护板。隔温盖34与隔温壳体21相铰连,隔温盖34上分别安装相互对应的检测销5及传感器4,传感器4与隔温盖34连接,检测销5穿过隔温盖34后与上盖42相接触,检测销5与隔温盖34相滑动配合。隔温壳体21上分别连接控制装置12及锁定装置2,锁定装置2与隔温盖34相接触并配合。隔温壳体21上分别开设进风口24及出风口23。隔温壳体21安装在壳体1内,其相互之间有间隔,冷却器52设置在该间隔内;壳体1内还分别设有大散热腔1a和小散热腔1b,过滤器53连接在大散热腔1a内,过液管55设置在小散热腔1b内,容器54设置壳体1的底部;壳体1的底部分别连接左支撑腿1d及右支撑腿1c;壳体1上分别开设有与大散热腔1a相通的上排风口6和与小散热腔1b相通的下排风口9,连接在大散热腔1a内的大风机7与上排风口6相对应,连接在小散热腔1b内的小风机8与下排风口9相对应;壳体1上还分别开设第一通孔11及第二通孔10,第一通孔11与壳体1内腔相通,第二通孔10与进风口24相对应;大散热腔1a与壳体1内腔之间开设有通孔51;壳体1上铰连开启盖3,隔温盖34与开启盖3下端相连接;开启盖3设有内腔,检测销5及传感器4分别安装在该内腔中,传感器4与开启盖3连接,检测销5分别穿过开启盖3及隔温盖34后与上盖42相接触,检测销5分别与开启盖3及隔温盖34相滑动配合;控制装置12及锁定装置2分别连接在壳体1上,锁定装置2与开启盖3相接触并配合。
冷却器52分别安装在大散热腔1a和小散热腔1b内。
所述控制装置12表面上分别连接操作键和显示器。
制作时,按上述要求加工好各种零部件组装即可。本发明可以不采用壳体1形式,它能够使其体积更小,更便于设置在现有小型生物安全柜内使用。
本发明的最佳方案是将隔温壳体21、冷却器52及过滤器53分别安装壳体1内的形式。开启盖3上分别安装传感器4、检测销5,以及壳体1上安装的锁定装置2,主要是防止实验人员在未关闭好开启盖3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工作,以确保操作实验人员在操作时的安全。隔温壳体21套装在金属筒内,以及在隔温盖34的外表面上连接护板,均为增加其各自的强度。控制装置12外表面上分别连接操作键和显示器,为使实验人员在操作本发明的同时,能够实时掌握处理危险性废弃物过程当中的各种情况。壳体1的底部分别连接左支撑腿1d及右支撑腿1c,为使设置在壳体1底部的容器54与过液管55的连接或脱离操作更加方便。
工作过程描述首先将本发明接通电源后置入现有生物安全柜内,当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其所产生呈固体形式的危险性废弃物,实验人员则随时将其置入处理桶41内,并扣合上盖42,然后再关闭开启盖3,以此使隔温壳体21及加热罐31密封。此时,电加热器33对加热罐31自动进行加热,即本发明自动进入无害化处理过程。当处理桶41内的危险性废弃物被处理所产生的尾气,则通过上盖42上的通孔43进入处理桶41与加热罐31之间的第二间隔32内,并通过冷却器52进入附有活性炭的过滤器53过滤后,再被大风机7从大散热腔1a内经上排风口6排出;与此同时,外部空气则通过第一通孔11、通孔51、壳体1内腔及大散热腔1a从上排风口6排出,以保证壳体1内腔的有效散热和不被污染。而该尾气在经过冷却器52时所形成的液体,则通过过液管55自动流入容器54内。该处理工作需要降温时,小风机8则自动启动,外部空气则通过进风口24、出风口23及小散热腔1b从下排风口9排出。此处理工作过程,控制装置12上的显示器均能够实时显示各项处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供实验人员及时掌握、处理。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12包括相互电路连接的主控板、操作键显示器和报警器,主控板分别与传感器4与锁定装置2相电路连接,并且主控板分别通过大、小风机继电器来控制大风机7及小风机8的工作状态,以及锁定装置2为电磁锁形式均为公知技术。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不仅限于本实施例记载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完成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
1.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安装有隔温盖(34)的隔温壳体(21),隔温壳体(21)内连接加热罐(31),其相互之间有第一间隔(22);加热罐(31)上安装电加热器(33),隔温盖(34)与加热罐(31)的上口相接触;设有上盖(42)的处理桶(41)设置在加热罐(31)内,其相互之间有第二间隔(32);上盖(42)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43),上盖(42)与隔温盖(34)之间有间隙;隔温壳体(21)的外侧分别安装冷却器(52)、过滤器(53)及容器(54),冷却器(52)的进口穿过隔温壳体(21)后与加热罐(31)连接,冷却器(52)的出口与过滤器(53)连接,过滤器(53)与容器(5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滤器(53)与过液管(55)上端口连接,过液管(55)下端口与容器(54)连接,冷却器(52)的出口与过液管(55)中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加热器(33)为环形套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温壳体(21)套装在金属筒内,隔温盖(34)的外表面连接护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温盖(34)与隔温壳体(21)相铰连,隔温盖(34)上分别安装相互对应的检测销(5)及传感器(4),传感器(4)与隔温盖(34)连接,检测销(5)穿过隔温盖(34)后与上盖(42)相接触,检测销(5)与隔温盖(34)相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温壳体(21)上分别连接控制装置(12)及锁定装置(2),锁定装置(2)与隔温盖(34)相接触并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温壳体(21)上分别开设进风口(24)及出风口(23)。
8.根据权利要求1、2、5、6或7任一项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温壳体(21)安装在壳体(1)内,其相互之间有间隔,冷却器(52)设置在该间隔内;壳体(1)内还分别设有大散热腔(1a)和小散热腔(1b),过滤器(53)连接在大散热腔(1a)内,过液管(55)设置在小散热腔(1b)内,容器(54)设置壳体(1)的底部;壳体(1)的底部分别连接左支撑腿(1d)及右支撑腿(1c);壳体(1)上分别开设有与大散热腔(1a)相通的上排风口(6)和与小散热腔(1b)相通的下排风口(9),连接在大散热腔(1a)内的大风机(7)与上排风口(6)相对应,连接在小散热腔(1b)内的小风机(8)与下排风口(9)相对应;壳体(1)上还分别开设第一通孔(11)及第二通孔(10),第一通孔(11)与壳体(1)内腔相通,第二通孔(10)与进风口(24)相对应;大散热腔(1a)与壳体(1)内腔之间开设有通孔(51);壳体(1)上铰连开启盖(3),隔温盖(34)与开启盖(3)下端相连接;开启盖(3)设有内腔,检测销(5)及传感器(4)分别安装在该内腔中,传感器(4)与开启盖(3)连接,检测销(5)分别穿过开启盖(3)及隔温盖(34)后与上盖(42)相接触,检测销(5)分别与开启盖(3)及隔温盖(34)相滑动配合;控制装置(12)及锁定装置(2)分别连接在壳体(1)上,锁定装置(2)与开启盖(3)相接触并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器(52)分别安装在大散热腔(1a)和小散热腔(1b)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2)表面上分别连接操作键和显示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它包括安装有隔温盖的隔温壳体,隔温壳体内连接加热罐,其相互之间有第一间隔;加热罐上安装电加热器,隔温盖与加热罐的上口相接触;设有上盖的处理桶设置在加热罐内,其相互之间有第二间隔;上盖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上盖与隔温盖之间有间隙;隔温壳体的外侧分别安装冷却器、过滤器及容器,冷却器的进口穿过隔温壳体后与加热罐连接,冷却器的出口与过滤器连接,过滤器与容器连接。本发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灭菌彻底、不污染外部环境的显著优点,它能够设置在现有生物安全柜内使用,杜绝了危险性废弃物中所含细菌和病毒向外界传播的机会和空间,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F23G5/00GK1987481SQ20061016622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1日
发明者甘宜梧 申请人:甘宜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