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灶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2638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节能灶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炉灶领域。
背景技术
无论何种燃气的燃烧,都需要空气助燃,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 及混合程度决定燃气的燃烧程度。当空气和燃气的混合比例最佳时, 燃气燃烧最充分,燃烧的也最完全,所产生的热值也最高,且燃烧后 所产生的废气和有害气体也最少,从而达到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目前市场的炉具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可分为两大类产品, 一类为自然
风炉灶, 一类为鼓风式炉灶。而市面上的鼓风式炉灶燃烧;漠式均为后 混式燃烧;漠式,即燃气在炉腔内燃烧的过程中,同步与空气混合,因 燃气难以立即与空气充分混合,从而造成燃气无法充分燃烧。部分未 能燃烧的燃气,会从烟道中排出,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方面的 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灶头,在燃气燃烧之前能 够实现预混作用。
一种高效节能灶头。它是这样实现的,该节能灶头包括炉头底 座,由座架和座头两部分组成,其中座架由座架侧壁与座架底板两部 分组成,座头由座头上缘与设置有预混气体开口的预混腔两部分组 成,其中的预混腔上方为预混腔开口;底座盖板,扣压在炉头底座的 座头上缘,对应着预混腔开口的底座盖板部分设置有底座盖板导气 孔;混合腔,为扣压在底座盖板上方的中空腔体结构;燃烧盘,扣压 在混合腔上方,对应着混合腔的中空部分,在燃烧盘上设置有燃烧盘 导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该高效节能灶头中的炉头底座上设置 有预混腔,能够实现空气与燃气的第一次混合,并且,在高效节能灶 头中还设置有混合腔,在混合腔中,空气与燃气能够实现第二次混合,空气与燃气的均匀混合,能够大幅度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各部件的分解示意 图,且各部件的^L图为剖-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各部件的分解示意 图,且各部件的视图为剖视图,为另一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炉头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底座盖板的顶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燃烧盘的顶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点火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中的燃烧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中的数字标号说明
100-高效节能灶头;200 -炉头底座,201-座架,202 -座架側 壁,203 -座架上缘,204 -座架底板,205 -座架空腔,206 -座架燃 气主入口, 207 -座架空气入口, 208 -座架点火棒入口, 209 -座头, 210-座头上缘,211-预混腔,212-预混腔侧壁,213-预混腔底板, 214-预混腔上开口, 215-预混腔燃气主入口, 216-预混腔空气入 口, 217 -预混腔点火棒入口 , 218-燃气帽,219-燃气帽侧壁,220 -燃气帽上盘面,221-燃气出口, 222 -燃气帽点火棒入口; 300 -底座盖板,301-底座盖板架体,302 -底座盖板导气孔;400 -混和 腔,401-混合腔侧壁,402 -混合腔体;500 -燃烧盘,501-燃烧盘 架体,502 -燃烧盘导气孔;600 -压火圈;700 -点火棒,701-长明 火进气管,702 -点火棒阴极,703 -点火棒阳极,704 -阴极尖端, 705 -阳极尖端,706 -长明火导气帽;800 -燃气主进气管,801 -空气进气管;900 -固定孔。
图1的说明
参图中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100的分解示 意图。参图中所示,本实施例中,高效节能灶头100包括有五个组成 部分,分别是炉头底座200、底座盖板300、混合腔400、燃烧盘500、 压火圈600,以及点火棒700。
所述的炉头底座200,设置在高效节能灶头100的最下端。利用 该部分结构,可以实现对燃气、空气的导通;另外,为点火棒700提 供导通的结构。并且,在炉头底座200中,设置有预混腔211,在预 混腔211中,空气和燃气能够完成第一次混合作用。
具体说来,炉头底座200主要包括有两个部分,分别是座架201 和座头209。座架201设置在下方,座头209设置在上方。座架201 和座头209适合分别设置,在使用中,将座头209直接扣合在座架 201上方,就可以了。当然,座头209和座架201也可以固定在一起。 在图3中,将对炉头底座20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所述的底座盖板300,在使用中,直接压置在炉头底座200上方 的卡槽中,扣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底座盖板300是一个盘状的结构, 在其上设置有多个导气孔302。所述的导气孔302,联通于炉头底座 200和混合腔400之间,其具体设置方式,在图4中会有详细说明。
所述的混合腔400,是由混合腔侧壁401所围成的腔体结构,其 中空的腔体部分,称为混合腔体402 。在混合腔体402中,燃气与 空气的混合气体,将完成第二次的混合作用。其混合作用的实现,与 底座盖板300中导气孔302的设置方式是分不开的。底座盖板导气孔 302的方向,相对于混合腔400和炉头底座200之间的方向而言,或 相当于整个底座盖板300的盘面而言,适合设置适当的倾斜度,利用 该倾斜度,可以使混合气体在混合腔体402中产生涡旋,从而实现充 分混合。
所述的燃烧盘500,是设置有燃烧盘导气孔502的盘状结构,在 使用中,扣合在混合腔400的上缘,就可以了。在使用中,燃气与空 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燃烧盘导气孔502,导出之后,就可以在燃烧盘500的上方燃烧了。在图5中,将对燃烧盘导气孔502作出进一步的 说明。
所述的压火圈600,是一个中空的圈状结构,在使用中,扣合在 燃烧盘500的上侧,就可以了。压火圈600的主要作用是向下压紧燃 烧盘500,以及下方的其它部件;并且,也能抑制火焰向四周发散,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火焰区域。
前述的炉头底座200、底座盖板300、混合腔400、燃烧盘500, 以及压火圈600之间,下一级结构与上一级结构之间,均依次设置有 用以扣合的卡槽结构,参图中所示。
所述的点火棒700,它是用于实现电打火目的的棒状或条状结构。 参图中所示,点火棒700从炉头底座200、底座盖板300、混合腔400、 燃烧盘500四者之中穿过;当启动开关之后,点火棒700就可以点燃 从燃烧盘500上方导出的混合燃气了 。在图6中,将对点火棒700的 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2的说明
该实施例的主要结构与图l所示的实施例一致,只是为了使炉头 底座200、底座盖板300、混合腔400、燃烧盘500,以及压火圏600 之间能够更好地固定,在炉头底座200、底座盖板300、混合腔400、 燃烧盘500和压火圏600的边缘处,设置了上下贯通的孔状结构,称 为固定孔900。可将螺栓或柱状金属插入,起到固定作用。
固定孔900可设置亦可不设置。若设置的话,适合设置两套及两 套以上,以三套为佳。
图3的说明
参图中所示,这是炉头底座200的剖视图。如前面所述,炉头底 座200主要包括有两部分,分别是座架201和座头209。座架201设 置在下方位置,能够为座头209提供一个支撑用的架体结构。
所述的座架201,主要由座架侧壁202和座架底板204两部分组 成。座架侧壁202是一个圓筒状的壳体结构,座架底板204设置在该 圆筒状壳体结构的下方,并将下方的开口封住。座架侧壁202的上方边缘部分,称为座架上缘203。所述的座头209,就直接扣合在座架 上缘203上。另外,由座架侧壁202和座架底板204所围成的空腔, 称为座架空腔205。
在座架底板2G4上,设置有3个开口结构,分别是座架燃气主入 口 206、座架空气入口 207、座架点火纟奉入口 208。座架燃气主入口 206,它是为了容放燃气主进气管800。所述的燃气主进气管800,是 用于导通燃气的管子。所述的座架空气入口 207,是用于导通空气的 入口。所述的座架点火棒入口 208,是用于容放点火棒700的开口结 构。座架空气入口 207所导通的空气,自由流通在座架空腔205中。
所述的座头209,主要包括有两部分,分别是座头上缘210和预 混腔211。座头上缘21Q置放在座架上缘203上方的盘面部分。预混 腔211是用于混合空气与燃气的腔体。参图中所示,预混腔211包括 两部分,分别是预混腔侧壁212和预混腔底板213,两者构成一个腔 体结构;其中预混腔底板213设置在圆筒状的预混腔侧壁212的下侧。 预混腔211上方的开口,称为预混腔上开口 214。
在预混腔侧壁212上,设置有导气孔,用于导通空气,称为预混 腔空气入口 216。在预混腔底板213上,设置有两个开口,分别是预 混腔燃气主入口 215和预混腔点火棒入口 217。所述的预混腔燃气主 入口 215,是用于容放燃气主进气管800的开口。所述的预混腔点火 棒入口 217,适用于容放点火棒700的开口。
参图中所示,预混腔21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燃气帽218。所述 的燃气帽218,是设置在预混腔燃气主入口 215上方的帽状结构。燃 气帽218由燃气帽侧壁219和燃气帽上盘面220围成。在燃气帽侧壁 219上设置有多个开口,用于释放燃气,称为燃气出口 211。在燃气 帽盘面220上,设置有用于容放点火棒的开口,称为燃气帽点火棒入 口 222。
在使用中,燃气的进气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从底架燃气主入口 206导入,然后沿着燃气主进气管800,经预混腔燃气主入口 215, 进入到燃气帽218中,接着,经燃气帽侧壁219上的燃气出口 221, 进入到预混腔211之中。
空气的进气流程是这样的外界的空气,经座架空气入口 207,
8首先进入到座架空腔205中,然后经预混腔侧壁212上的预混腔空气 入口 216,进入到预混腔211之中。
在预混腔211中,空气与燃气完成第一次混合作用。
图4的说明
参图中所示,这是底座盖板300的顶视图。本实施例中,底座盖 板300的主体部分,称为底座盖板架体301。在底座盖板301上,围 绕着圓盘的圆心,设置有两圏的底座盖板导气孔302;当然,底座盖 板导气孔302设置的数目是不限定的。
每一个底座盖板导气孔302,并不是按照直上直下的方式设置的, 而是相对于盘面来说,有一定的倾斜度,该倾斜度是为了促使气体从 中导出之后产生涡旋,以促进气体的有效混和。
配合着
图1所示,从底座盖板300中导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体,在混合腔400中实现第二次混合作用。并且通过气流的涡旋作用, 能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
另外,在底座盖板架体301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用于容放点火棒 700的开口部分。
图5的说明
参图中所示,这是燃烧盘500的顶视图。燃烧盘500的主体部分, 称为燃烧盘架体501。在燃烧盘架体501上面,设置有2~5圈燃烧 盘导气孔502。与底座盖板导气孔302类似,燃烧盘导气孔502相对 于盘面来说,并非垂直设置,也是倾斜着设置的。这种设置方式,同 样能够促进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以涡旋的形式导出,供燃烧之用。
另外,在燃烧盘500的中间位置,同样设置有用于容放点火棒 700的开口部分。
图6的说明
参图中所示,点火棒700为一个棒状结构,当然,作为一个条装 结构也是合适的。点火棒700主要包括有3个部分,分别是长明火进 气管701、点火棒阴极702、点火棒阳极703。点火棒阴极702的顶端部分,是一个尖端结构,称为阴极尖端704。点火棒阳极703的顶 端部分,也是一个尖端结构,称为阳极尖端705。长明火进气管701 的顶端部分,为燃气的出口,称为长明火燃气帽出气口;进一步,在 长明火燃气出口处,还可设置具有开口的帽状结构,既可以导气也可 以盖住长明火燃气出口,称为长明火导气帽706。
用户点火的过程是这样的燃气通过长明火进气管701,从长明 火导气帽706中导出;利用电源接通点火棒阴极702和点火棒阳极 703,使得阴极尖端704和阳极尖端705放电,电火花点燃经由长明 火导气帽706中导出的燃气,即可以实现点燃燃气的目的。
图7的说明
在图4、 5中,对底座盖板300和燃烧盘500进行了说明。在底 座盖板300上,设置有盖板导气孔302;在燃烧盘500上,设置有燃 烧盘导气孔502。这两种导气孔,设置的方式是有要求的。
参图7所示,所展示的架体结构,是底座盖板300与燃烧盘500 两者其一。其导气孔是倾斜着设置的。为便于说明,以燃烧盘500为 例展开说明;对于底座盖板300也是同等的。
燃烧盘导气孔的角度ct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的
取O,为燃烧盘500导气孔顶面圆心;02为燃烧盘导气孔底面圆 心;O,'为燃烧盘导气孔顶面圓心在底面的水平投影;O。为燃烧盘上 部盘面的圆心;O()'为燃烧盘底面圓心;ct为O,' O(,'与02 O(;间夹角。 燃烧盘导气孔a值适用范围为3° 〈a〈 15° ,其中以7° < oc 〈9°最 佳。
在炉灶燃烧盘使用时,以0。' 02连线距离与O(,'(V连线距离的相 对长度关系决定了燃烧盘上方的火焰走势当0 ' 02〈 0。' OZ时,形成 离心式旋火;当0。' 02 > O()' O,'时,形成向心式旋火;当O(; 02= O(,' O,' 时,形成直旋火。
综合说来,燃气从主进气管800,首先进入到预混腔211中,同 时,空气从座架空气入口 207进入座架空腔205,并经由预混腔側壁 212上的预混腔空气入口 216进入到预混腔211中;在预混腔211中燃气与空气完成第一次混和作用。然后,第一次混合后的气体,经过
设置有底座盖板导气孔302的底座盖板300,以涡旋状进入到混合腔
400中,实现第二次混合。接着,混合气体经由燃烧盘500中的燃烧
盘导气孔502,以涡旋的形式导出,供燃烧之用。 而利用点火棒700进行点火的过程,如前所述。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
且比例适当。燃气燃烧得非常充分,尾气污染少,节能率高。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而非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思想的 其它实施方案,亦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 一种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该节能灶头包括炉头底座,由座架和座头两部分组成,其中座架由座架侧壁与座架底板两部分组成,座头由座头上缘与设置有预混气体开口的预混腔两部分组成,其中的预混腔上方为预混腔开口;底座盖板,扣压在炉头底座的座头上缘,对应着预混腔开口的底座盖板部分设置有底座盖板导气孔;混合腔,为扣压在底座盖板上方的中空腔体结构;燃烧盘,扣压在混合腔上方,对应着混合腔的中空部分,在燃烧盘上设置有燃烧盘导气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由底座 盖板与混合腔所组成的气体混合结构,包括有至少一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节能灶混合腔设置有1 ~ 3级。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炉头 底座、底座盖板、混合腔、燃烧盘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由点火棒阴极、 点火棒阳极、长明火进气管三者组成的点火棒。
5. 根据权利要求4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长明火 进气管上端的长明火燃气出口处,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点火棒盖帽。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迷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的预混腔开口的外围,设置有由燃气帽侧壁与燃气帽上盘面组成的燃 气帽。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燃气 帽側壁上,^没置有用于导通燃气的燃气出口。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燃气 帽上盘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容放点火棒的燃气帽点火棒入口 。
9. 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炉头底座、底座盖板、混合腔、燃烧盘上,均设置有用于卡放在上一 级部件的卡槽。
10. 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 炉头底座、底座盖板、混合腔、燃烧盘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固定孔。
11.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盘上方,设置有中空的压火圈。
12. 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盖 板上,设置有相对于底座盖板盘面具有倾角的底座盖板导气孔。
13. 根据权利要求1或12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 取(X为底座盖板导气孔顶面圆心,02为底座盖板导气孔底面圓心, (V为底座盖板导气孔顶面圓心在底面的水平投影,0。为底座盖板上 部盘面的圓心,0 '为底座盖板的底面圓心,a为O,' O()'与02 0 '间夹 角,底座盖板导气孔oc值适用范围为3° <a< 15° 。
14. 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盘上, 设置有相对于燃烧盘盘面具有倾角的燃烧盘导气孔。
15. 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高效节能灶头,其特征在于取0,为燃烧盘导气孔顶面圓心,02为燃烧盘导气孔底面圆心,(V 为燃烧盘导气孔顶面圆心在底面的水平投影,0',为燃烧盘上部盘面 的圆心,0 '为燃烧盘底面圓心,a为0,'0。'与02 0。'间夹角, 燃烧盘导气孔a值适用范围为3° <a〈 15°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节能灶头,属于燃气炉灶领域。所述的节能灶头包括炉头底座,它由座架和座头两部分组成;底座盖板,扣压在炉头底座的座头上缘,对应着预混腔开口的底座盖板部分设置有底座盖板导气孔;混合腔,为扣压在底座盖板上方的中空腔体结构;燃烧盘,扣压在混合腔上方,对应着混合腔的中空部分,在燃烧盘上设置有燃烧盘导气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节能灶头,在其预混腔中能够实现空气与燃气的第一次混合,并且,在其混合腔实现第二次混合,空气与燃气的均匀混合,能够大幅度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文档编号F23D14/02GK201242157SQ200820058399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5日
发明者余学军 申请人:上海复济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