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电能的设备、包括该设备的热交换束和包括该束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105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产生电能的设备、包括该设备的热交换束和包括该束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电领域,且更特别涉及热能(热)至电能(电)的转换。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限制从燃料提取的能量消耗以及通过使用通过热电元 件产生的电能作为部分替代来限制机动车的污染颗粒的排放。热电元件是已知的,其具有至少两个表面,其特征是,当该表面处于不同温度时在 该元件的这两个表面之间产生电流。换句话说,如果热电元件的一个表面被加热同时其另 一表面被冷却,在该热电元件的热和冷表面之间产生电子迁移,电子的迁移形成电流。热电 元件的表面之间的温度差越大,该元件产生的电能越多。热电元件受到温差(热梯度)而 产生电流被称为“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热电元件主要被用于空间卫星的翅膀的制造中。卫星翅膀通常包括被转向太阳的 第一热表面和被转向恒星真空(sidereal vacuum)的与第一热表面相对的第二冷表面。由 此,通过在空间卫星的翅膀的两个表面之间设置热电元件,可产生电流以给卫星的各个电 装备供电。热电元件的一个缺点在于,它们在把热能转换为电能时具有非常低的效率,该效 率通常为1至10%的量级。由此,大量的热必须被提供给该热电元件以产生足以为至少一 个电装备供电的电流。为了限制热损失和增加转换效率,已知电能产生设备中,具有至少两个表面的热 电元件的表面被直接地且分别地与冷的热源和热的热源接触。当热源(冷或热)和热电元 件的表面直接接触时,源自热源的热能以小部分通过热损失的方式被传递给热电元件。在 另一方面,从电的观点出发,由于热源(冷或热)和热电元件之间的直接接触,电能倾向于 分散在热源中而不能被利用。例如,当热和冷的热源分别具有在金属流体管道内循环的热和冷流体的形式时, 电泄露出现在金属流体管道和流体自身中。由于电损失,可被利用的电能的量非常低。通过塞贝克效应在热电元件的两个表面之间产生的电流通常被从电能产生设备 经由联接至所述热电元件的表面的电缆而传导。但是,这种电缆较复杂以连接至热电元件 (当后者是“夹”(插)在两个金属流体管道之间时)。而且,传送电流的电缆的存在增加了 电能产生设备内短路的危险。

发明内容
为了消除这些缺点,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把热能转换为电能而产生电能的设 备,包括-用于热流体的第一管道,该热流体具有温度Tl;-用于冷流体的第二管道,该冷流体具有温度T2,该温度T2低于热流体的温度Tl ;和-热电元件,具有至少两个表面,该热电元件被设置为当其表面处于不同温度时在 其表面之间产生电流;-热电元件的表面通过导热装置分别联接至用于不同温度流体的管道。该电能产生设备的导热装置有利地使得其可便于热电元件和流体管道之间的热 的传递,由此使得其可以供应大量的热能和通过塞贝克效应产生大量的电能。而且,导热装置形成流体管道和热电元件之间的电传导的媒介,由此限制从热电 元件至流体管道和流体自身的电损失。优选地,导热装置被设置为与热电元件一起形成电池,所述导热装置是该电池的端子。由此,由热电元件产生的电流可被导热装置获取,由此避免了借助于专用于传输 电流的额外电缆,该电缆体积较大且容易产生短路。优选地,导热装置被设置为电绝缘热电元件的流体管道,有利地使得其可更有效 地限制该设备中的电损失。导热装置由此有利地满足了双重功能(导热和电绝缘),其使得可以增加热能转 换效率同时保持紧凑的设备。还优选地,导热装置被设置为确保流体管道被保持在位。导热装置由此提供了额 外的固定功能,其使得可以形成非常紧凑的能量产生设备。根据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导热装置是第一热导热隔离件和第二冷导热隔离件的 形式,该第一热导热隔离件例如金属板,联接至热流体管道,该第二冷导热隔离件例如金属 板,联接至冷流体管道,该热和冷隔离件被联接至热电元件的两个不同表面。优选地,每个隔离件包括热绝缘孔和导热孔,每个流体管道都穿过这两个隔离件。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机动车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束,其用于冷却要被冷却的流体, 所述要被冷却的流体在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至少一个管道内循环,所述要被冷却的流体 被冷却剂冷却,该冷却剂的温度低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温度,所述冷却剂在至少一个冷却 剂管道内循环,所述束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能产生设备,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形成热 流体管道且冷却剂管道形成冷流体管道。把能量产生设备集成在热交换束中使得可以回收来自发动机的热气的能量,该能 量是未使用的,且将其转换为电能,该电能可为车辆的电装备供电。把热电元件集成在热交换束的流体(气体和/或液体)循环管道之间有利地使得 可以产生能量而不用修改热交换器的构造或增加体积。优选地,该束包括多个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和多个冷却剂管道,其中用于 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在空间上与冷却剂管道交替。还优选地,多个冷却剂管道通过多个冷隔离件而被保持在位,多个用于要被冷却 的流体的管道通过多个热隔离件而被保持在位,该冷隔离件在空间上与热隔离件交替。优选地,冷却剂管道和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是平行的且共面,且与热和冷 隔离件一起形成成排的热交换束。还优选地,热电元件被设置在冷隔离件和热隔离件之间,每个热电元件具有与热 隔离件接触的表面和与冷隔离件接触的另一表面。
优选地,热电结被设置在两个接续的冷隔离件之间,热电结包括沿相反方向安装 且被热隔离件隔开的两个热电元件。热电结使得可以增加产生的电能的量而不用修改热交换器的构造。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冷隔离件彼此串联地连接。有利地,其由此可以回收通过一排热交换束的所有热电元件产生的电压。还优选地,热交换束包括多个排。冷却剂管道和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形成 一排热交换束,这些管道是平行的、共面的且通过热和冷隔离件保持。还优选地,多排热交换束被彼此串联地电连接。有利地,由此可以回收由所有排的热交换束产生的电压。根据有利实施例,要被冷却的流体是来自机动车的内燃热力发动机的排气流。这有利地使得可以降低来自车辆的排气的热同时产生电。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如前述所述的热交换器束。


借助于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束的一堆管道;图3是热交换束的两个管道与两个导热隔离件和热电元件的联接的示意性透视 图;图4示出了图3的分解视图;图5示出了图3的隔离件的前视图;图6示出了热交换束的两个管道与三个导热隔离件和两个热电元件的联接的示 意性平面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束的示意性平面图,导热隔离件以前视图示出;图8a示出了一排热交换束,其具有电并联安装的导热隔离件;和图8b示出了一排热交换束,其具有电串联安装的导热隔离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作为实例,本发明将关于具有电能产生的机动车热交换器被示出。但是,不必说本 发明应用于包括两个不同温度热源的任何电能产生设备。通常,用于机动车的热交换器1或冷却器被安装在车辆的气体冷却管线中。参考 图1和2,热交换器1包括热交换束3,其包括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在该例中是温度为Tl 的热气)的循环的管5或管道,后文称为热气管5,以及用于温度为T2 (比热气的温度Tl 低)的冷却剂的循环的管6或管道,后文称为冷却管6。热交换束3沿轴线X延伸,该轴线 X在下文称为热交换器1的轴线X。热气管5和冷却管6形成用于不同温度的流体的管道。热气和冷却剂经由布置在热交换器1的管束3的入口处的入口歧管盒2而被引入 热交换器1的管束。与安装在热交换器1的入口处的入口歧管盒相同类型的出口歧管盒4 被安装在交换器1的出口处以接收已通过热气管5和冷却管6的流体。入口歧管盒2在该例中包括热气入口嘴21和冷却剂入口嘴22,出口歧管盒4类似地包括两个出口嘴41、42, 这两个出口嘴分别可以排出热气和冷却剂。热交换束3的热气管5和冷却管6在它们的端部处被容置在入口歧管盒2和出口 歧管盒4中的歧管板(或歧管)保持,这些歧管板(未示出)包括用于固定热气管5和冷 却管6的孔。现在参考图2,热气管5在热交换束3中被平行设置成一排或多排(Rl、R2),这些 管5被用于热气的循环,该热气在该例中是来自车辆的内燃热力发动机的排气。这些排气 (其具有超过200°C的温度)要通过温度低于排气温度的冷却剂的循环而被热交换器1冷却。参考图2,热交换束3还包括冷却管6,其被设置在热气管5之间用于热交换束1 的每排管(Rl,R2),冷却管6用于冷却剂的循环,在该例中该冷却剂为添加乙二醇的水,其 温度T2为约60°C。换句话说,一排热交换管(R1,M)是一组冷却管6和热气管5的形式,其都被平行 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彼此等距。冷却管6与热气管5交替以允许从热的排气(T1>200°C) 向冷却剂(T2 = 600C )的热交换。参考图2,冷却管6和热气管5被例如被设置成两排(R1, R2)。在该例中,热的和冷的流体在直的金属管5、6内循环,该管沿热交换器1的轴线X 从热交换束3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热交换束3的金属管5、6由金属制造,例如铝、铜或不 锈钢。管5、6的直径根据其中循环的流体而不同。除了其冷却功能,热交换器1还具有第二功能,包括由来自车辆的排气的热能产 生电能。这种热交换器1使得可以通过限制车辆的燃料消耗和由此限制污染微粒(例如二 氧化碳(CO2))至大气的排放,为车辆的电装备供电(车头灯、空调系统等)。为了产生电能,热交换器1包括热电元件10,其具有至少两个表面10A、10B。热 电元件10使得可以在其两个表面10AU0B处于不同温度时在它们之间产生电流。换句话 说,如果热电元件10的一个表面IOA被加热同时其另一个表面IOB被冷却,在热电元件10 的热表面IOA和冷表面IOB之间产生电子迁移,电子的迁移形成电流。热电元件10的表面 10AU0B之间的温差(T1-T2)越大,热电元件10产生的电能越多。参考图3,热电元件10被设置在两个导热隔离件15、16之间,该隔离件分别与热电 元件10的两个表面10AU0B接触。例如,参考图3和4,第一导热隔离件15 (后文称为热隔离件15)把热气管5热联 接至热电元件10的第一表面IOA (称为热电元件10的热表面10A)。类似地,第二导热隔 离件16 (后文称为冷隔离件16)把冷却管6热联接至热电元件10的第二表面IOB (称为热 电元件10的冷表面10B)。在该例中,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都被冷却管5和热气管6穿过。参考图4,示出了热电元件10相对于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的定位,热电元件 10是单个平行六面体的或者一组多个独立平行六面体(形成侧边大致等于IOmm且厚度大 致等于5mm的方块)的形式。热电元件10是已知的且在该例中包括铋和碲(Bi2Te3)。不必 说,热电元件还可包括TAGS (碲、砷、锗、硅)、PbTe (铅-碲)或组装为平行层的其它成分。热电元件10具有特定取向,该取向由该热电元件包括的材料的层的设置确定。由此,例如,对于包括Bi2I^3层和I^bTe层的热电元件10,热电元件10的冷表面IOB对应于 Bi2I^3层,而其热表面IOA对应于I^bTe层。由此,当热电元件10被安装在两个隔离件15、 16之间时,必须注意热电元件10的取向,使得其热表面IOA和冷表面IOB分别接触热隔离 件15和冷隔离件16。导热隔离件15、16相对于热交换束3的管5、6正交地延伸且彼此平行,热隔离件 15与冷隔离件16交替。导热隔离件15、16 (冷或热)是厚度约等于Imm的直线带的形式。 这些带是金属的且可包括铝、铜、不锈钢或其它导热金属材料。每个导热隔离件(热隔离件15或冷隔离件16)沿其长度包括孔151、152、161、 162,这些孔被设置用于允许热气金属管5和冷却金属管6穿过,每个导热隔离件15、16具 有两种类型的孔导热孔152、162和热绝缘孔151、161,这两种孔随隔离件15、16沿其长度交替。参考图3、4和5,热交换束3的冷却管6和热气管5通过两个导热隔离件15、16而 被联接至热电元件10。更特别地参考图5,热隔离件15包括导热孔152,热气管5在该孔中保持在位,电 绝缘装置70在这里被设置在热气管5的外表面和热隔离件15的传导孔152的内表面之间。 在该例中,热气管5被覆盖有电绝缘涂料或漆70,防止热隔离件15和热气金属管5之间的 电流传导。其它电绝缘装置70也是合适的,例如弹性环,其被设置在热气管5和热隔离件 15的导热孔152之间,重要的是该电绝缘装置70不应干扰导热。热隔离件15还包括热绝缘孔151,冷却管6被插入该孔,热和电绝缘装置80在这 里被设置在冷却管6的外表面和热隔离件15的绝缘孔151的内表面之间。在该例中,冷却 管6被插入而不接触绝缘孔151,空气80绝缘热隔离件15和冷却金属管6。其它热和电绝 缘装置80也是合适的,例如陶瓷环,用于避免热隔离件15和冷却管6之间的热和电能的传 导,陶瓷环80还使得可以确保冷却管6被热隔离件15保持在位。类似地,冷隔离件16包括绝缘孔161,热气管5在该孔内被保持在位,热和电绝缘 装置80 (类似于前述的那些)也可被设置在热气管5和冷隔离件16的绝缘孔161之间。类 似地,冷隔离件16还可包括导热孔162,冷却管6在该孔中被保持在位,电绝缘装置70 (类 似于前述的那些)也可被设置在冷却管6的外表面和冷隔离件16的导热孔162的内表面 之间。参考图3,热气管5被接连地插入热隔离件15的固定和导热孔152以及冷隔离件 16的热绝缘孔161。类似地,冷却管6被接连地插入热隔离件15的热绝缘孔151以及冷隔 离件16的固定和导热孔162。所有热气管5、冷却管6、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的固定可被实现,例如通过利 用插入管中的工具夹持以使得它们的壁变形和给它们施加力压靠设置在隔离件15和16中 的孔151、152、161和162。这种类型的组装被称为是机械型。如上已经指出的,管的端部在 歧管盒中终止在所述盒的歧管板中设置的孔处。依赖于这种机械组装模式,可在所述管和 所述板之间提供位于所述孔处的密封。所有热气管5、冷却管6、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的固定也可通过管5、6的机 械膨胀以把它们预压(prestress)在隔离件15、16上而实现。对于热电元件,热电元件10被保持在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之间,热电元件10的表面10A、IOB与传导隔离件的包含在固定和导热孔152、162与绝缘孔151、161之间的
表面部分接触。在已经描述本发明的装置的结构后,现在将描述其操作和其实施。从各个角度,对本发明的操作首先针对单个热电元件,然后是两个联接的热电元 件,最后是概括地到热交换器的所有热交换束而进行描述。通过单个热电元件产牛电能参考图3,热气传导金属管5被热联接至热隔离件15,该热隔离件的温度大致等于 在所述热气管5内循环的排气的温度。类似地,冷却剂传导管6被热联接至冷隔离件16,该 冷隔离件的温度大致等于在所述冷却管6内循环的冷却剂的温度。热电元件10的热表面IOA和冷表面IOB分别与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进行 表面接触,形成在热电元件10的表面10A、19B之间的热梯度导致在所述表面10AU0B之间 通过塞贝克效应形成电流。在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中循环的电流然后在它们的端部 被回收以被使用。电流的回收将在下文详述。通过两个联接的热电元件产牛电能尽管对于单个的热电元件10也可发生塞贝克效应,通过联接两个热电元件10,由 此形成发电热电结(thermoelectrical junction),该效应可被增强且产生的电能可由此 被增加。热电结包括第一热电元件10 (称为ρ型)和第二热电元件10’(称为η型)。这 两个热电元件10、10’通过导电材料(conductive material)(其热电功率被假定为零)而
被串联联接。作为例子,参考图6,热电结被设置为在堆叠结构中,其接连地包括第一冷隔离件 16、第一热电元件10(形成联接件P)、热隔离件15、第二热电元件10’(形成联接件N)和 第二冷隔离件16’。热电元件10、10’在该例中被沿相反方向安装。每个热电元件10、10’ 的取向由图6中的箭头指示,箭头指向热电元件10、10’的冷表面。实际上,如前所指,热电 元件10、10’具有一取向,其由该元件包括的材料层的设置确定。在该例中,热电元件10、 10’被沿相反方向取向,以使得它们的热表面10A、10A’与热隔离件15接触且它们的冷表面 IOBUOB'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冷隔离件16、16,接触。由于塞贝克效应,相应电流形成在每个热电元件10、10’中。由于热电元件10、10’ 沿相反方向的取向,形成的电流的强度大于由单个热电元件10或10’得到的各电流的强度。由此,电流在第一和第二冷隔离件16、16’之间形成,该总电流能被回收以为电装 备供电。热交换束的一排管内的电能产生参考图8A,在热交换束的一排管内,热隔离件15和冷隔离件16交替以保持金属管 5、6平行和共面。参考图7,其示出了该排热交换束3的细节图,热电结被设置在两个接续的冷隔离 件16之间,且这在每个热气管5和每个冷却管6之间。参考图6,由设置在两个冷隔离件16之间的三个热电结的每个产生的电流被加在 一起以在冷隔离件16之间形成高幅度的电势差(ΔΥ)。换句话说,管和隔离件的数目越多,产生的电能的量越大。 仍参考图8A,热交换束3的同一排管的冷隔离件16被电并联安装。冷隔离件16 的并联安装有利地使得可以回收高电流强度的电流来给车辆的电装备供电。冷隔离件16 的端部(P1、P2、P3、P4)形成电端子,该端子被设置为允许回收由热交换束3的该排管产生 的电流。 在该实施例中,插在相邻的热隔离件和冷隔离件之间的热电元件具有相同的类型 (换句话说,它们都是P型或η型)。换句话说,在该实施例中,在相邻的热管和冷管之间, 不同类型的热电元件被交替(P然后是η然后是ρ然后是η),每个热电元件通过隔离件与其 相邻的热电元件隔开。根据另一实施例,参考图8Β,热交换束3的同一排管的冷隔离件16被电串联地安 装。换句话说,对于给定的冷隔离件,其端部分别被联接至其所处那排与其最近的冷隔离件 (即安装在所述给定冷隔离件的上方和下方的隔离件,如图8Β所示)。冷隔离件16的串联 安装有利地使得可以回收高电压以给车辆的电装备供电。参考图8Β,热交换束3的四个冷 隔离件16在该例中被串联联接,大致布置在该排中部的冷隔离件将其一端连接至布置在 其上方的冷隔离件且将其另一端连接至布置在其下方的冷隔离件。仍参考图8Β,设置在该排热交换束3的端部处的冷隔离件16每个都具有自由端 S1、S2,其不连接至该排的其它冷隔离件16。这些自由端S1、S2成电端子S1、S2,该排热交 换束3产生的电能通过该电端子可被获取以被使用。此后,将使用术语“串联”排热交换束 来表示热气管5和冷却管6,这些热气管和冷却管是平行的、共面的且被热和冷隔离件15、 16固定,且它们的冷隔离件被串联连接。热交换束中产生电能此外,在未示出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束3包括多个“串联”类型的排,其彼此串联 地电联接。对于包括垂直堆叠的多个“串联”类型的排的热交换束3,每排包括两个如前所述 的自由端子Si、S2。对于该堆叠结构的排,其第一自由端子电连接至安装在所述I^n 排上方的堆叠结构的Rlri排的自由端子(Sn+1l、Sn+p)。类似地,所述to排的第二自由端子 Sn2被电连接至安装在所述排下方的该堆叠结构的Rlri排的自由端子(SlriLSn-P)。—旦所有的“串联”类型的排已经被彼此连接,只有设置在垂直堆叠结构的上和下 端处的那些排具有未连接电端子。热交换束的“串联”类型排的堆叠结构产生的电能经由 所述未连接电端子而被获取。在前述例子中,热电结已被描述位于两个冷隔离件16之间。不必说,热电结也可 形成在两个热隔离件15之间。根据未示出的另一实施例,每个流体循环管被弯曲且成U形。根据该替换例,热气 经由设置在热交换器第一端处的第一歧管盒中形成的热气嘴而被引入热交换器和从其排 出,冷却剂经由设置在热交换器第二端处的第二歧管盒中形成的嘴而被引入交换器和从其 排出,该第二端与热气循环通过的第一端相反。换句话说,热气经由热交换束的一端而被引入和排出,而冷却流体经由相对端而 被引入和排出。热交换器的这种构造有利地使得可以把热流体的循环与冷流体的循环分 开,热交换束的一端被保留用于热流体的循环而另一端用于冷流体的循环。
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金属管。但是,不必说,这些管可由其它材料形成,以 允许热从管内循环的流体的导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通过把热能转换为电能而产生电能的设备,包括-用于热流体的第一管道(5),该热流体具有温度Tl ;-用于冷流体的第二管道(6),该冷流体具有温度T2,该温度T2低于热流体的温度Tl ;和-热电元件(10、10’),具有至少两个表面(10A、10B),该热电元件被设置为当其表面 (10AU0B)处于不同温度时在其表面之间产生电流;-热电元件(10、10’ )的所述表面(10AU0B)通过导热装置(15、16)分别联接至用于 不同温度流体的管道(5、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导热装置(15、16)被设置为与热电元件(10、10’) 一起形成电池,所述导热装置(15、16)是该电池的端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中,导热装置(15、16)被设置为电绝缘热电元件 (10、10,)的流体管道(5、6)。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导热装置(15、16)被设置为确保流体 管道(5、6)被保持在位。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导热装置(15、16)是第一热导热隔离 件(15)和第二冷导热隔离件(16)的形式,该第一热导热隔离件例如金属板,联接至热流体 管道(5),该第二冷导热隔离件(16)例如金属板,联接至冷流体管道(6),该热和冷隔离件 (15,16)被联接至热电元件(10,10')的两个不同表面(10AU0B)。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中,每个隔离件(15、16)包括热绝缘孔(151、161)和导 热孔(152、162),每个流体管道(5,6)都穿过这两个隔离件(15、16)。
7.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热交换器(1)的热交换束(3),其用于冷却要被冷却的流体,所述 要被冷却的流体在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至少一个管道内循环,所述要被冷却的流体被冷 却剂冷却,该冷却剂的温度低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温度,所述冷却剂在至少一个冷却剂管 道内循环,所述束(3)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能产生设备,用于要被冷却 的流体的管道形成热流体管道( 且冷却剂管道形成冷流体管道(6)。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束,包括多个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5)和多个冷却剂管 道㈩),其中,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5)与冷却剂管道(6)在空间上交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束,其中,多个冷却剂管道(6)通过多个冷隔离件(16)而被保 持在位,多个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5)通过多个热隔离件(15)而被保持在位,该冷 隔离件(16)在空间上与热隔离件(15)交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束,其中,冷却剂管道(6)和用于要被冷却的流体的管道(5) 是平行的且共面,且与该热和冷隔离件(15、16) —起形成成一排(R1、R2)的热交换束(3)。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束,其中,热电元件(10)被设置在冷隔离件(16)和热 隔离件(15)之间,每个热电元件(10)具有与热隔离件(15)接触的表面和与冷隔离件(16) 接触的另一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束,其中,热电结被设置在两个接续的冷隔离件(16)之间,热 电结包括沿相反方向安装且被热隔离件(15)隔开的两个热电元件(10、10’)。
13.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束,其中,冷隔离件(16)彼此串联地电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和13所述的束,其中,热交换束(3)包括多个所述排(R1、R2)。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束,其中,所述多个排(R1、M)的热交换束C3)彼此串联地 电连接。
16.如权利要求8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束,其中,要被冷却的热气流是来自机动车的内 燃发动机的排气流。
17.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如权利要求8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把热能转换为电能而产生电能的设备,包括用于运送热流体的第一管道(5),该热流体具有温度T1;用于运送冷流体的第二管道(6),该冷流体具有低于温度T1的温度;和热电元件(10、10’),具有至少两个表面,该热电元件被设置为当其表面处于不同温度时在所述表面之间产生电流;热电元件(10、10’)的表面通过导热装置(15、16)分别联接至用于传送不同温度流体的管道(5、6)。
文档编号F28F1/32GK102132431SQ200980133031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4日
发明者米歇尔·西莫宁 申请人: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