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物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816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物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环保领域,特别适用于尾气中PM2. 5颗粒物的清除。
背景技术
现今,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空气中的颗粒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近期,开始对空气中PM2. 5颗粒的含量实施检测。PM2. 5是指那些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5微米的颗粒物,当人吸入空气后,由于这些颗粒物比较小,这些颗粒物可通过鼻腔进入肺部,对人造成危害,故亦称其为可入肺颗粒物,它主要通过汽车尾气排放产生。处理汽车颗粒的方式主要有水洗法,捕捉法等。水洗法是指让汽车尾气通过还有水洗溶剂,达到清除其中颗粒物的作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溶剂更换周期比较短,并且不能 完全清除尾气中的小颗粒物。捕捉法是指让尾气通过一个装置,装置中设置了比较多细孔,这些孔可以阻止直径较大的颗粒物通过,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清除直径较小的颗粒。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从另一个技术角度出发,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并能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物的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内胆、支架、电阻丝,尾气入口,尾气出口,所述电阻丝形状为螺纹状,电阻丝两端有接线;电阻丝缠绕在内胆外围,可缠绕内胆几圈,电阻丝嵌套固定在支架的凹槽内,电阻丝与内胆外壁之间留有间隙。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壳体的形状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空心圆柱,壳体的前端是尾气入口,壳体后端是尾气出口,中间部分安装内胆;壳体的中间部分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孔的位置均位于所述空心圆柱的同一条母线上,孔的大小满足让电阻丝两端的接线通过,接线穿过小孔与外接电源相连,外接电源给电阻丝提供电能。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内胆的前后两端呈半椭球状,中间部分为圆柱状,内胆前端有一通孔,中间空心圆柱的中部开三个通孔,前端的通孔和中间空心圆柱的三个通孔彼此相通。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尾气入口正对内胆前端的通孔,尾气入口的大于(优选略大于)内胆前端通孔大小,位于内胆外壁的支架使得内胆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上述的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中,所述支架形状呈倒‘7’字形状,共有三对,均匀分布在内胆圆周上,每一对支架位于中间空心圆柱外壁的同一母线上。本实用新型采用高温加热尾气的方式,尾气进入后,装置可瞬间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物,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形电阻丝作为加热介质,电阻丝温度可达到千度以上,同时电阻丝热电转换时间短,效率高,本实用新型采用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方式实现,利用电能通过电阻丝,形成回路,在电阻丝上电能转换成热能,产生高温,达到迅速烧除PM2. 5颗粒物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实用新型专利和现有技术的原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此技术采用了燃烧的概念,在通道处设置高温区,使得尾气通过时,PM2. 5颗粒被迅速烧除;2、该专利在内胆中设置三条通孔,采用流动力学的原理,减少了该装置对尾气排放的压力的影响;3.本实用新型采用电能转换成热能 的方式实现,利用电能通过电阻丝,形成回路,在电阻丝上电能转换成热能,产生高温,达到迅速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物目的。4.本实用新型采用高电阻的电阻丝,并且将其形状做成螺旋状,增大了高温区的面积同时,也利于对高温区域进行保温。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减少了工艺要求、成本低廉、易于加工制造。

图I为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
实施例如图I所示,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壳体I、内胆2、支架3、电阻丝4,尾气入口 5,尾气出口 6,所述电阻丝4形状为螺纹状,电阻丝两端有接线;电阻丝4缠绕在内胆外围,可缠绕内胆几圈,电阻丝4嵌套固定在支架3的凹槽内,电阻丝4与内胆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壳体I的形状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空心圆柱,壳体I的前端是尾气入口 5,壳体I后端是尾气出口 6,中间部分安装内胆2 ;壳体I的中间部分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孔的位置均位于所述空心圆柱的同一条母线上,孔的大小满足让电阻丝4两端的接线通过,接线穿过小孔与外接电源相连,外接电源给电阻丝提供电能。所述内胆2的前后两端呈半椭球状,中间部分为圆柱状,内胆2前端有一通孔,中间空心圆柱的中部开三个通孔,前端的通孔和中间空心圆柱的三个通孔彼此相通。所述尾气入口 5正对内胆2前端的通孔,尾气入口的大小略大于内胆前端通孔大小,位于内胆外壁的支架使得内胆2与壳体I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电阻丝嵌套进带有凹槽的支架内,所述壳体上有两个小孔,电阻丝两端接线穿过上述小孔与外界相连。当汽车尾气通过内胆正前方的通道时,尾气受到内胆外形的影响分别向两边流动,同时内胆中间有三条通孔,使得一部分气体进入后,到达电阻丝后方,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此处的压力将变小,形成压差,有利于尾气通过电阻丝,减小对管道背压的影响。电阻丝采用高电阻率电阻丝为材料,同时电阻丝绕成螺旋状,有利于保持高温区域的温度,通电后,在电阻丝上的发热量大,温度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900度以上的高温,PM2. 5颗粒物随尾气流动通过这一区域,由于PM2. 5颗粒物较小,而高温区域温度高,范围大,使得颗粒物能被迅速烧除。具体各个零件的参数大小,材料选择与整体位置装配关系可以根据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确定。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烧除尾气中PM2. 5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壳体(I)、内胆(2)、支架(3)、电阻丝(4),尾气入口(5),尾气出口(6),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丝(4)形状为螺纹状,电阻丝(4)两端有接线;电阻丝(4)缠绕在内胆外国,电阻丝(4)嵌套固定在支架(3)的凹槽内,电阻丝(4)与内胆外壁之间留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形状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空心圆柱,壳体的前端是尾气入口,壳体后端是尾气出口,中间部分安装内胆;壳体的中间部分有两个小孔,两个小孔之间具有间隙,并且孔的位置均位于所述空心圆柱的同一条母线上,孔的大小满足让电阻丝两端的接线通过,接线穿过小孔与外接电源相连,外接电源给电阻丝提供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前后两端呈半椭球状,中间部分为圆柱状,内胆前端有一通孔,中间空心圆柱的中部开三 个通孔,前端的通孔和中间空心圆柱的三个通孔彼此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入口正对内胆前端的通孔,尾气入口的大小大于内胆前端通孔大小,位于内胆外壁的支架使得内胆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形状呈倒‘7’字形状,共有三对,均匀分布在内胆圆周上,每ー对支架位于中间空心圆柱外壁的同一母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除尾气中PM2.5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内胆、支架、电阻丝,尾气入口,尾气出口,所述电阻丝形状为螺纹状,电阻丝两端有接线;电阻丝缠绕在内胆外围,可缠绕内胆几圈,电阻丝嵌套固定在支架的凹槽内,电阻丝与内胆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本实用新型采用高温加热尾气的方式,当尾气从装置入口进入后,尾气中的PM2.5颗粒可迅速被清除.采用螺旋形电阻丝作为加热介质,电阻丝温度可达到千度以上,同时电阻丝热电转换时间短,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利用电流通过电阻丝形成闭合回路,在电阻丝上电能转换成热能,产生高温,达到迅速烧除PM2.5颗粒目的,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加工制造。
文档编号F23G7/06GK202613458SQ201220239889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5日
发明者谢小鹏, 吴增彬, 王东辉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