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704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包括炉头,炉头上设有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炉头上方设有分火器,分火器由内至外依次设有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内环燃气通道、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和外环燃气通道,外、内环燃气通道分别与外、内引射管相通,外、内环燃气通道上方设有外、内火盖,外、内火盖上分别设有外、内燃烧孔,外、内火盖上方设有二次空气分配罩,二次空气分配罩与外火盖之间形成二次空气补充第三通道,二次空气分配罩上还设有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分别与外、内燃烧孔一一对应并保持连通。本实用新型保证了二次空气的充分补充,提高了热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用燃气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大气式灶用燃烧器,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都是自然补充,自然分配的,二次空气的补充完全取决于炉头、火盖、分火器造型及燃烧孔的结构布局。目前市场上的大气式灶用燃烧器由于结构局限和设计不足,燃烧火孔所需的二次空气不能有效分配、补充,难于实现完全燃烧,产生过多的有害气体,并严重影响燃烧工况和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提高热效率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灶用燃烧器。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头,所述的炉头上设有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所述的炉头上方设有分火器,所述的分火器由内至外依次设有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内环燃气通道、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和外环燃气通道,所述的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和所述的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与外界空气相通,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与所述的内引射管相连通,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与所述的外引射管相通,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上方设有外火盖,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上方设有内火盖,所述的外火盖上设有外燃烧孔,所述的内火盖上设有内燃烧孔,所述的外火盖和所述的内火盖上方设有二次空气分配罩,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与所述的外火盖之间形成二次空气补充第三通道,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上还设有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与所述的外燃烧孔一一对应并保持连通,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与所述的内燃烧孔一一对应并保持连通。
[0006]如上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为一端开口的壳体,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和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设在所述的壳 体底面。
[0007]如上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包括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设在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上,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设在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上,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的外缘设有凸环,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置于所述的通孔内,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将所述的外火盖罩在其内。
[0008]如上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炉头与所述的分火器之间设有分火器底座,所述的分火器底座上设有外环燃气通孔和内环燃气通孔,所述的外环燃气通孔与所述的外引射管和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相通,所述的内环燃气通孔与所述的内引射管和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相通。
[0009]如上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燃烧孔为在所述的外火盖上圆周分布并与所述的外火盖径向方向形成倾斜夹角的条形燃烧孔,所述的内燃烧孔为在所述的内火盖上圆周分布并与所述的内火盖的径向方向形成倾斜夹角的条形燃烧孔。
[0010]如上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燃烧孔和所述的内燃烧孔的截面为方形。
[0011]如上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燃烧孔和所述的内燃烧孔的截面为椭圆形。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0013]1、本实用新型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的分火器上设有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和二次空气第二补充通道,保证了二次空气的充分补充,提高了热效率,避免了在二次空气补充不足的情况下长时间使用导致锅底出现黄焰的情况发生。
[0014]2、本实用新型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上设有二次空气分配罩,二次空气分配罩上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分别与外燃烧孔和内燃烧孔——单独对应并保持连通,一对一地补充二次空气,确保了在燃烧时候二次空气的充足补充,提高了热效率。
[0015]3、本实用新型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的二次空气分配罩与外火盖之间形成二次空气第三补充通道,对二次空气的补充起到了导引的作用,使二次空气的补充更充分流畅。
`[0016]4、本实用新型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燃烧工况良好,火焰稳定、热效率高,结构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沿图2中的A-A线的剖面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组装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去掉炉头后的立体图;
[00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火器的立体图之一;
[00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火器的立体图之二 ;
[002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火盖和内火盖的立体图;
[00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包括炉头1,所述的炉头I上设有外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所述的炉头I上方设有分火器2,所述的分火器2由内至外依次设有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201、内环燃气通道202、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203和外环燃气通道204,所述的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201和所述的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203与外界空气相通,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202与所述的内引射管102相连通,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204与所述的外引射管101相通,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204上方设有外火盖3,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202上方设有内火盖4,所述的外火盖3上设有外燃烧孔301,所述的内火盖4上设有内燃烧孔401,所述的外火盖3和所述的内火盖4上方设有二次空气分配罩5,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与所述的外火盖3之间形成二次空气补充第三通道6,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上还设有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与所述的外燃烧孔301——对应并保持连通,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与所述的内燃烧孔401——对应并保持连通。这样一对一地补充二次空气,确保了在燃烧时候二次空气的充足补充,提高了热效率。
[0029]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包括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2,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设在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上,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设在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2上,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的外缘设有凸环51a,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的中部设有通孔51b,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2置于所述的通孔51b内,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将所述的外火盖3罩在其内。所述的凸环51a与所述的外火盖3之间形成二次空气第三补充通道6,当燃气在外燃烧孔301处燃烧时,外燃烧孔301处的气压低,二次空气第三补充通道就对二次空气从下至上补充起到了导引的作用,使二次空气的补充更充分流畅。
[0030]所述的炉头I与所述的分火器2之间设有分火器底座7,所述的分火器底座7上设有外环燃气通孔701和内环燃气通孔702,所述的外环燃气通孔701与所述的外引射管101和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204相通,所述的内环燃气通孔702与所述的内引射管102和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202相通。
[0031]所述的外燃烧孔301为在所述的外火盖3上圆周分布并与所述的外火盖3径向方向形成倾斜夹角的条形燃烧孔,所述的内燃烧孔401为在所述的内火盖4上圆周分布并与所述的内火盖4的径向方向形成倾斜夹角的条形燃烧孔。外燃烧孔301和内燃烧孔401分别与外火盖3和内火盖4的径向方向呈倾斜的夹角,使燃气在燃烧的时候火焰呈涡旋状,在锅底的停留时间长,提闻了热效率。
[0032]所述的外燃烧孔301和所述的内燃烧孔401的截面为方形或椭圆形,或者是二者的组合。
[0033]实施例2:
[0034]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为一端开口的壳体,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和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设在所述的壳体底面。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为一体成型,从上向下将所述的外火盖3和所述的内火盖4罩住。二次空气分配罩5做成一个整壳体,结构简单,加工非常方便,降低了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头(1),所述的炉头(I)上设有外引射管(101)和内引射管(102),所述的炉头(I)上方设有分火器(2),所述的分火器(2)由内至外依次设有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201)、内环燃气通道(202)、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203)和外环燃气通道(204),所述的二次空气补充第一通道(201)和所述的二次空气补充第二通道(203)与外界空气相通,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202)与所述的内引射管(102)相连通,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204)与所述的外引射管(101)相通,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204)上方设有外火盖(3),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202)上方设有内火盖(4),所述的外火盖(3)上设有外燃烧孔(301),所述的内火盖(4)上设有内燃烧孔(401),所述的外火盖(3)和所述的内火盖(4)上方设有二次空气分配罩(5),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与所述的外火盖(3)之间形成二次空气补充第三通道(6),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上还设有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与所述的外燃烧孔(301)——对应并保持连通,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与所述的内燃烧孔(401)——对应并保持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为一端开口的壳体,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和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设在所述的壳体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空气分配罩(5)包括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和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2),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1)设在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上,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导引孔(502)设在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2)上,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的外缘设有凸环(51a),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的中部设有通孔(51b),所述的内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2 )置于所述的通孔(51b )内,所述的外环二次空气分配罩(51)将所述的外火盖(3)罩在其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炉头(I)与所述的分火器(2)之间设有分火器底座(7),所述的分火器底座(7)上设有外环燃气通孔(701)和内环燃气通孔(702),所述的外环燃气通孔(701)与所述的外引射管(101)和所述的外环燃气通道(204)相通,所述的内环燃气通孔(702)与所述的内引射管(102)和所述的内环燃气通道(202)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燃烧孔(301)为在所述的外火盖(3)上圆周分布并与所述的外火盖(3)径向方向形成倾斜夹角的条形燃烧孔,所述的内燃烧孔(401)为在所述的内火盖(4)上圆周分布并与所述的内火盖(4 )的径向方向形成倾斜夹角的条形燃烧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燃烧孔(301)和所述的内燃烧孔(401)的截面为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对一补充二次空气的灶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燃烧孔(301)和所述的内燃烧孔(401)的截面为椭圆形。
【文档编号】F23D14/46GK203478251SQ201320533909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黄启均, 王莹, 张喜杰, 刘海平, 杜欢乐 申请人:中山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