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992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叶片;相邻叶片之间构成用于气流流通的弯曲通道,该弯曲通道为变截面结构;所述弯曲通道中部的截面积小于该弯曲通道上部和下部的截面积;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的竖截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形曲线段、第二直线段和第二弧形曲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位于气流入口;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的曲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的曲度;本发明从根本上提高了除水效率和除水效果,进而节约水资源,高效节能。
【专利说明】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水器,具体为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
【背景技术】
[0002]在电厂、化工厂等处使用的冷却塔数量很多,冷却水消耗量巨大,设置在冷却塔内的除水器,用于回收冷却塔中排出的热湿空气中的小水滴,起到挡水、防止水到处飞溅的作用,若没有除水器,冷却塔旁边就像下小雨一样,水的蒸发及飞溅严重,既浪费水资源,同时也不环保,影响周边环境;目前,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除水器包括C型、直角V型、直角W型、一次表面型等结构,其原理是利用离心力使水滴碰撞到除水器具有的叶片表面,水流顺叶片表面流下,进而实现回收冷却塔内湿空气中水滴的目的,现有技术中的这些结构的除水器一方面湿空气流通通道的截面积一般是保持不变的,或者是湿空气入口处和出口处的截面积小,中间部分截面积大,没有增大离心力;另一方面,除水器叶片采用普通光滑表面,没有针对水滴吸附和水膜导流方面的强化;因此,尽管现有技术中的除水器的结构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除水效果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且提高除水效率的方式就是简单的叠放多层除水器结构,其代价是增加材料成本和增大了流动阻力。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
[0004]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5]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叶片;相邻叶片之间构成用于气流流通的弯曲通道,该弯曲通道为变截面结构;所述弯曲通道中部的截面积小于该弯曲通道上部和下部的截面积;
[0006]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的竖截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形曲线段、第二直线段和第二弧形曲线段;
[0007]所述第一直线段位于气流入口 ;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的曲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的曲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的竖截面还包括与第二弧形曲线段相连接的第三直线段,该第三直线段位于气流出口 ;
[0009]进一步地,相邻叶片之间构成的弯曲通道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架;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上具有多个空隙,相邻空隙之间设置有支撑筋;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叶片表面上具有纵向沟槽;
[0012]另外,还包括用于将多个叶片和支撑架依次串接的固定杆。
[00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采用具有变截面结构的弯曲通道,使弯曲通道内的湿空气气流速度有局部大幅提高,增大离心力,进而有利于捕捉水滴,进而被叶片表面具有纵向沟槽,增加水滴吸附和导流的能力,上述两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了除水效率和除水效果,进而节约水资源,高效节能,避免了现有除水器通过简单叠放多层除水器结构而增加材料成本和增大了流动阻力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发明所述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的侧视图;
[0017]图4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18]图5是本发明所述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图5的侧视图;
[0020]图7是本发明所述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叶片,2、弯曲通道,3、气流入口,4、气流出口,5、支撑架,6、固定杆,11、第
一直线段,12、第一弧形曲线段,13、第二直线段,14、第二弧形曲线段,15、第三直线段,16、纵向沟槽,51、空隙,52、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包括多个叶片I ;相邻叶片I之间构成用于气流流通的弯曲通道2,该弯曲通道2为变截面结构;所述弯曲通道2中部的截面积小于该弯曲通道2上部和下部的截面积;进一步地,所述叶片I的竖截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11、第一弧形曲线段12、第二直线段13和第二弧形曲线段14 ;所述第一直线段11位于气流入口 3 ;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12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14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12的曲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14的曲度;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12对应叶片I的内凹面;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14对应叶片I的外凸面;所述叶片I的竖截面还包括与第二弧形曲线段14相连接的第三直线段15,该第三直线段15位于气流出口 4 ;相邻叶片I之间构成的弯曲通道2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架5 ;所述支撑架5上具有多个空隙51,相邻空隙51之间设置有支撑筋52 ;所述叶片I表面上具有纵向沟槽16 ;进一步,所述叶片I尖角处的叶片厚度增加,进而增加叶片I表面上具有的纵向沟槽16深度;另外,还包括用于将多个叶片I和支撑架5依次串接的固定杆6。
[0023]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采用具有变截面结构的弯曲通道,使弯曲通道内的湿空气气流速度有局部大幅提高,增大离心力,进而有利于捕捉水滴,进而被叶片表面具有纵向沟槽,增加水滴吸附和导流的能力,湿空气气流通过除水器的变截面弯曲通道时被加速,使其中携带的漂滴碰撞到叶片,叶片表面具有的纵向沟槽导流,使水向下流回,保证水滴不被气流带出冷却塔外,上述两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了除水效率和除水效果,进而节约水资源、避免了现有除水器通过简单叠放多层除水器结构而增加材料成本和增大了流动阻力的问题。本发明所述除水器高效节能,能够降低驱动冷却水循环的电力消耗、减少热污染,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适用于不同通风方式如强制通风、自然通风的冷却塔,使用时将除水器安装在冷却塔上方的出口处,冷却塔中的热湿空气流由下向上通过除水器,除水效率高,阻力小。
[0024]本发明所述叶片与支撑架间隔布置,且相邻叶片之间的弯曲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架,所述叶片两端和支撑架两端具有与固定杆相配合连接的圆孔,固定杆穿过圆孔将它们串接起来,通过螺母锁紧固定杆两端,使叶片与支撑架紧密接触,维持相邻叶片之间的弯曲通道形状,所述支撑架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叶片不变形,进而保证弯曲通道不变。
[0025]本发明所述叶片的竖截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形曲线段、第二直线段和第二弧形曲线段,特有的叶片结构使相邻叶片之间的弯曲通道是变截面的,当弯曲通道的气流入口处宽度为45_,第一弧形曲线段末端处对应的弯曲通道宽度为15_时,可以使第一弧形曲线段末端处对应的弯曲通道截面积与第一直线段处对应的弯曲通道截面积相比减小1/3,则湿空气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3倍,当第一弧形曲线段末端与水平直线相切时,气流速度方向在水平方向的分量最大,有利于水滴快速向对面叶片的侧壁运动,水滴碰撞到叶片进而被捕捉;随后弯曲通道的截面积逐渐增大第二直线段所对应的弯曲通道,湿空气在竖直方向上的气流速度也随之下降,进而延长了湿空气在弯曲通道内的停留时间,保证了更多的水滴运动和碰撞到叶片壁,在叶片表面上具有纵向沟槽,能够利用表面力增大对水滴的捕捉力,同时便于形成下行水流通道,对捕捉到的水滴导流,促进水的回流;所述叶片的竖截面还包括与第二弧形曲线段相连接的第三直线段,该第三直线段位于气流出口,所述第三直线段放置在叶片的右侧,能够进一步降低湿空气中水滴存留的可能性;本发明能够保证更多小粒径的水滴到达叶片表面,与现有技术中的除水器相比,在同等工况条件下,本发明可以捕捉直径小于100微米的水滴。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叶片(I);相邻叶片(I)之间构成用于气流流通的弯曲通道(2),该弯曲通道(2)为变截面结构;所述弯曲通道(2)中部的截面积小于该弯曲通道(2)上部和下部的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I)的竖截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11)、第一弧形曲线段(12)、第二直线段(13)和第二弧形曲线段(14); 所述第一直线段(11)位于气流入口(3);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12)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14)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弧形曲线段(12)的曲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曲线段(14)的曲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I)的竖截面还包括与第二弧形曲线段(14)相连接的第三直线段(15),该第三直线段(15)位于气流出口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相邻叶片(I)之间构成的弯曲通道(2)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上具有多个空隙(51 ),相邻空隙(51)之间设置有支撑筋(52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I)表面上具有纵向沟槽(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除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多个叶片(I)和支撑架(5)依次串接的固定杆(6)。
【文档编号】F28F25/00GK103712512SQ201410015500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3日
【发明者】马鸿斌, 李海军, 纪玉龙, 崔文彬, 田博涵, 付本威 申请人:大连海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