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2357发布日期:2018-09-07 23:03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枪。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的点火枪中,压电电子通过两根导电线将正极电子及负极电子传导至出火嘴的出气口处,两导电线及导气管在壳体结构中容易弯曲并互相缠绕,装配工艺繁琐,占用空间较大,不能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方便组装,可实现自动化组装,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寿命长的点火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点火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结构及枪管;所述枪管的下部固定设在壳体结构上,在枪管的上部设有放电位,所述放电位位于枪管的出火口旁;

正极导电线、导气管、无线电子、桥板及气箱;所述导气管、无线电子、桥板及气箱均位于壳体结构内,所述导气管的进气口与气箱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桥板在壳体结构中可上下摆动,桥板的一端与气箱的阀芯配合从而将气箱的出气口打开或关闭;所述正极导电线的下端与无线电子的正极电连接;

负极导电片及出火嘴组件;所述负极导电片及出火嘴组件固定设在壳体结构内,所述出火嘴组件的进气口与导气管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组件的出气口位于放电位旁,所述负极导电片的下端与无线电子的负极电连接,负极导电片的上端与枪管的壁接触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输至放电位处,正极导电线将正极电子传递到出火嘴组件处,正极电子与负极电子触碰形成电火花点燃出火嘴组件出来的燃气;以及,

按钮;所述按钮设在壳体结构上并可上下移动,按钮的下部可与无线电子相抵压从而控制无线电子的工作状态,按钮的下部还与桥板的另一端相抵压,当按钮向下移动时,按钮向下按压桥板的另一端从而带动桥板向下摆动,桥板向下摆动从而打开气箱的出气口。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导电线设在导气管内,正极导电线的下端位于导气管的进气口处并可与桥板的一端电连接,正极导电线的上部与出火嘴组件接触,所述桥板的另一端与无线电子的正极电连接,通过桥板将无线电子的正极电子传递到正极导电线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相互配合能容纳导气管、无线电子、桥板及气箱;在所述第一半壳体的上部设有半管壳体,在所述半管壳体内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夹持位,在半管壳体内壁的上部第二夹持位,所述导气管卡设在第一夹持位上从而使导气管定位,所述出火嘴组件卡设在第二夹持位上从而使出火嘴组件定位,所述枪管套设在半管壳体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设在半管壳体的下部,固定套的内壁与枪管的外壁紧配合从而使枪管固定设在壳体结构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出火嘴组件包括出火嘴及出火弹簧,所述出火嘴的进气口与导气管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的下部与正极导电线的上端电连接,所述出火弹簧设在出火嘴的出气口处且位于枪管的放电位旁;在所述出火嘴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夹持位设在环形凹槽中从而使出火嘴定位。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导电片呈“L”形,负极导电片纵臂的上部与枪管的壁接触,负极导电片横臂的一端与无线电子的正极电连接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至枪管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气箱上设有安装支架,所述桥板设在安装支架上并可上下摆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点火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结构及枪管;所述枪管的下部固定设在壳体结构上,在枪管的上部设有放电位,所述放电位位于枪管的出火口旁;

正极导电线、导气管、无线电子、桥板及气箱;所述导气管、无线电子、桥板及气箱位于壳体结构内,所述导气管的进气口与气箱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桥板在壳体结构内可上下摆动,桥板的一端与气箱的阀芯配合从而将气箱的出气口打开或关闭,所述正极导电线与无线电子的正极电连接;

负极导电片及出火嘴组件;所述出火嘴组件固定设在壳体结构内,出火嘴组件的进气口与导气管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组件的出气口位于放电位旁;所述负极导电片在壳体结构内可上下移动,负极导电片的一端固定在无线电子的负极上并电连接,负极导电片的上端与枪管的壁接触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输至放电位上,正极导电线将正极电子传递到出火嘴组件处,正极电子与负极电子触碰形成电火花点燃出火嘴组件出来的燃气;以及

按钮;所述按钮设在壳体结构上并可上下移动,按钮的下部可与无线电子相抵压从而控制无线电子的工作状态,按钮的下部还与桥板的另一端相抵压,当按钮向下移动时,按钮向下按压桥板的另一端从而带动桥板向下摆动,桥板向下摆动从而打开气箱的出气口。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正极导电线设在导气管内,正极导电线的下端位于导气管的进气口处并可与桥板的一端电连接,正极导电线的上部与出火嘴组件接触,所述桥板的另一端与无线电子的正极电连接,通过桥板将无线电子的正极电子传递到正极导电线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所述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相互配合能容纳导气管、无线电子、桥板及气箱;在所述第一半壳体的上部设有半管壳体,在所述半管壳体内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夹持位,在半管壳体内壁的上部第二夹持位,所述导气管卡设在第一夹持位上从而使导气管定位,所述出火嘴组件卡设在第二夹持位上从而使出火嘴组件定位,所述枪管套设在半管壳体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设在半管壳体的下部,固定套的内壁与枪管的外壁紧配合从而使枪管固定设在壳体结构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出火嘴组件包括出火嘴及出火弹簧,所述出火嘴的进气口与导气管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的下部与正极导电线的上端电连接,所述出火弹簧设在出火嘴的出气口处且位于枪管的放电位旁;在所述出火嘴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夹持位设在环形凹槽中从而使出火嘴定位。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导电片呈“L”形,负极导电片纵臂上部与枪管的壁接触,负极导电片横臂的端部固定设在无线电子的负极上并电连接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至枪管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气箱上设有安装支架,所述桥板设在安装支架上并可摆动。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导电片的纵臂倾斜从而使负极导电片的纵臂与枪管紧密接触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结构紧凑,不存在导线互相缠绕的问题,方便组装,可实现自动化组装,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局部C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去除第二半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半壳体、枪管、无线电子及负极导电片配合的立体图;

图8是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9是图8局部F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D-D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局部E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去除第二半壳体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去除枪管、第二半壳体及按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至“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9所示,其是一种点火枪,包括:

壳体结构2及枪管3;所述枪管3的下部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上,在枪管3的上部设有放电位31,所述放电位31位于枪管3的出火口旁;

正极导电线13、导气管7、无线电子9、桥板11及气箱12;所述导气管7、无线电子9、桥板11及气箱12均位于壳体结构2内,所述导气管7的进气口与气箱12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桥板11在壳体结构2中可上下摆动,桥板11的一端与气箱12的阀芯配合从而将气箱12的出气口打开或关闭;所述正极导电线13的下端与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连接;

负极导电片8及出火嘴组件5;所述负极导电片8及出火嘴组件5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内,所述出火嘴组件5的进气口与导气管7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组件5的出气口位于放电位31旁,所述负极导电片8的下端与无线电子9的负极电连接,负极导电片8的上端与枪管3的壁接触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输至放电位31处,正极导电线13将正极电子传递到出火嘴组件5处,正极电子与负极电子触碰形成电火花点燃出火嘴组件5出来的燃气;以及,

按钮1;所述按钮1设在壳体结构2上并可上下移动,按钮1的下部可与无线电子9相抵压从而控制无线电子9的工作状态,按钮1的下部还与桥板11的另一端相抵压,当按钮1向下移动时,按钮1向下按压桥板11的另一端从而带动桥板11向下摆动,桥板11向下摆动从而打开气箱12的出气口。

装配时,将负极导电片8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中,负极导电片8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负极导电线,避免了正极导电线、负极导电线及导气管互相缠绕的问题,从而使壳体结构2内部结构简便,容易装配,可实现自动化组装,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线13设在导气管7内,正极导电线13的下端位于导气管7的进气口处并可与桥板11的一端电连接,正极导电线13的上部与出火嘴组件5接触,所述桥板11的另一端与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连接,通过桥板11将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子传递到正极导电线13上。装配时,正极导电线13设在导气管7中,导气管7与正极导电线13二合一从而使壳体结构2内部结构简便,导气管7还有效的起到了绝缘的作用,防止正极导电线13中的正极电子与负极导电片7的负极电子触碰产生电火花;工作时,桥板11的另一端向下摆动从而使桥板11的一端向上摆动,桥板11的一端与正极导电线1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结构2包括第一半壳体21及第二半壳体22;所述第一半壳体21及第二半壳体22相互配合能容纳导气管7、无线电子9、桥板11及气箱12;在所述第一半壳体21的上部设有半管壳体25,在所述半管壳体25内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夹持位23,在半管壳体25内壁的上部第二夹持位24,所述导气管7卡设在第一夹持位23上从而使导气管7定位,所述出火嘴组件5卡设在第二夹持位24上从而使出火嘴组件5定位,所述枪管3套设在半管壳体25上。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套6,所述固定套6套设在半管壳体25的下部,固定套6的内壁与枪管3的外壁紧配合从而使枪管3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火嘴组件5包括出火嘴51及出火弹簧52,所述出火嘴51的进气口与导气管7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51的下部与正极导电线13的上端电连接,所述出火弹簧52设在出火嘴51的出气口处且位于枪管3的放电位31旁;在所述出火嘴51上设有环形凹槽511,所述第二夹持位24设在环形凹槽511中从而使出火嘴51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导电片8呈“L”形,负极导电片8纵臂的上部与枪管3的壁接触,负极导电片8横臂的一端与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连接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至枪管3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气箱12上设有安装支架10,所述桥板11设在安装支架10上并可上下摆动。

实施例二

如图10至图16所示,其是一种点火枪,包括:

壳体结构2及枪管3;所述枪管3的下部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上,在枪管3的上部设有放电位31,所述放电位31位于枪管3的出火口旁;

正极导电线13、导气管7、无线电子9、桥板11及气箱12;所述导气管7、无线电子9、桥板11及气箱12均位于壳体结构2内,所述导气管7的进气口与气箱12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桥板11在壳体结构2内可上下摆动,桥板11的一端与气箱12的阀芯配合从而将气箱12的出气口打开或关闭,所述正极导电线13与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连接;

负极导电片8及出火嘴组件5;所述出火嘴组件5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内,出火嘴组件5的进气口与导气管7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组件5的出气口位于放电位31旁;所述负极导电片8在壳体结构2内可上下移动,负极导电片8的一端固定在无线电子9的负极上并电连接,负极导电片8的上端与枪管3的壁接触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输至放电位31上,正极导电线13将正极电子传递到出火嘴组件5处,正极电子与负极电子触碰形成电火花点燃出火嘴组件5出来的燃气;以及

按钮1;所述按钮1设在壳体结构2上并可上下移动,按钮1的下部可与无线电子9相抵压从而控制无线电子9的工作状态,按钮1的下部还与桥板11的另一端相抵压,当按钮1向下移动时,按钮1向下按压桥板11的另一端从而带动桥板11向下摆动,桥板11向下摆动从而打开气箱12的出气口。

装配时,将负极导电片8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中,负极导电片8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负极导电线,避免了正极导电线、负极导电线及导气管互相缠绕的问题,从而使壳体结构2内部结构简便,容易装配,可实现自动化组装,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线13设在导气管7内,正极导电线13的下端位于导气管7的进气口处并可与桥板11的一端电连接,正极导电线13的上部与出火嘴组件5接触,所述桥板11的另一端与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连接,通过桥板11将无线电子9的正极电子传递到正极导电线13上。装配时,正极导电线13设在导气管7中,导气管7与正极导电线13二合一从而使壳体结构2内部结构简便,导气管7还有效的起到了绝缘的作用,防止正极电子与负极电子触碰形成电火花;工作时,桥板11的另一端向下摆动从而使桥板11的一端向上摆动,桥板11的一端与正极导电线1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结构2包括第一半壳体21及第二半壳体22;所述第一半壳体21及第二半壳体22相互配合能容纳导气管7、无线电子9、桥板11及气箱12;在所述第一半壳体21的上部设有半管壳体25,在所述半管壳体25内壁的下部设有第一夹持位23,在半管壳体25内壁的上部第二夹持位24,所述导气管7卡设在第一夹持位23上从而使导气管7定位,所述出火嘴组件5卡设在第二夹持位24上从而使出火嘴组件5定位,所述枪管3套设在半管壳体25上。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套6,所述固定套6套设在半管壳体25的下部,固定套6的内壁与枪管3的外壁紧配合从而使枪管3固定设在壳体结构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火嘴组件5包括出火嘴51及出火弹簧52,所述出火嘴51的进气口与导气管7的出气口连通,出火嘴51的下部与正极导电线13的上端电连接,所述出火弹簧52设在出火嘴51的出气口处且位于枪管3的放电位31旁;在所述出火嘴51上设有环形凹槽511,所述第二夹持位24设在环形凹槽511中从而使出火嘴51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导电片8呈“L”形,负极导电片8纵臂上部与枪管3的壁接触,负极导电片8横臂的端部固定设在无线电子9的负极上并电连接从而将负极电子传至枪管3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气箱12上设有安装支架10,所述桥板11设在安装支架10上并可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极导电片8的纵臂倾斜从而使负极导电片8的纵臂与枪管3紧密接触电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