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4341发布日期:2020-04-07 15:48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灶具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家用燃气灶的燃气燃烧器包括混气室、火盖,引射管等,其中外火盖放置在混气室上,外火盖外侧架设有锅支架。为避免火焰直接接触锅支架,造成热量损失和锅支架的损坏,将锅支架与火盖的位置相对固定,即将火盖相对固定在混气室上,火盖与锅支架支脚对应位置处无火孔,这样可避免火焰接触锅支架脚片。现有的措施如授权公告号为cn2784774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炉芯》、授权公告号为cn20213295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灶炉头结构》等。该种固定方法中,定位针需插入到指定的定位针孔中才能完成火盖的相对固定,当运输过程中或用户操作不当,定位针未插入指定的定位针孔中,使火盖错位,没有充分与混气室的配合面贴合,火焰灼烧锅支架支脚,造成热量散失,同时火盖定位不到位也会引起回火、漏气等风险,为了避免通过定位针的方式所带来的定位不到位的问题,本申请人于一专利号为zl201420072885.1(公告号为cn203731412)的中国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燃烧器》公开了一种,包括混气室以及设置在混气室上的外火盖,在所述混气室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凸块,该凸块与锅支架的支脚一一对应;所述外火盖内部设置开口向下并与所述凸块相匹配的凹槽,形成气体流通的通道,且该凸块与外火盖上的火孔相抵,该专处中凸块与外火盖上的火孔相抵,这样可避免燃烧火焰对锅支架支脚的灼烧,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同时也可避免因火盖与混气室安装不到位而导致的回火、漏气等危险,但凸块设置在混气室的上表面,仍占据一定的体积,会造成邻近该凸块的火孔的出气速度要大于远离该凸块的火孔的出气速度,为了均衡各火孔的出气速度,还需要对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另外现有燃烧器为了避免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其火盖环形侧壁的厚度都有所增加从而相应地火盖重量也会增加,同时采用火孔深度增大的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燃气适应性大多较差,并且材料的浪费和制造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如何在火盖环形侧壁的厚度变薄的情况下均不会导致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有待对现有的燃烧器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降低火盖厚度的同时还不容易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有效减少热量损失的同时还能均衡各火孔出气速度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有效减少火盖壁厚的同时,还不易离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混气室以及连接于混气室之上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内环壁和外环壁;其特征在于:对应地,所述火盖的环状顶壁的下表面于所述的混气室内具有相对隔离的传火室,所述传火室包括有:

内侧开口,开设在所述内环壁上并朝向所述火盖本体的中心;

第一外侧开口,开设在所述传火室与所述外环壁相对的一个壁上;

空气通道,开设在所述火盖的环状顶壁并与所述传火室连通;

入气孔,开设在所述传火室的至少一个其它壁上并与所述混气室相连通;以及

出火孔,开设在所述的外环壁对应于所述传火室之第一外侧开口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外圈壁以及连接内圈壁和外圈壁的底壁,所述火盖的内环壁则与混气室的内圈壁相接合,所述外环壁局部覆盖在所述外圈壁之外,对应地,所述外圈壁具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设置、并连通所述混气室和所述出火孔的出气通道,所述第一外侧开口与所述出气通道相流体连通。混气室的设计具有如下好处:一、设置在混气室外圈壁的出气通道以及封闭段的设计,封闭段对应锅支脚的位置与火盖的出火孔相抵,这样就可以避免火焰对锅支脚的灼烧,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当用户拆装的过程中只要将火盖随意放置在混气室上即可,不需要通过常规的定位针以及定位孔的定位方式,才能实现火盖与混气室处于正确的配合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出气通道呈条缝状,传火室的第一外侧开口与出气通道相流体连通,一方面能防止出火孔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提高传火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平衡在封闭段两侧的出火孔的出气速度;外环壁局部覆盖在混气室的外圈壁之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火盖的壁厚从而相应地减轻火盖的重量,而使得出火孔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出火孔不易被溢液堵塞。

为了通过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流出后进入第一间隙,使得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后得更加均匀而再进入折回出气通道中,继而进入出火孔,为更进一步地提高出火孔的稳焰性能,所述外圈壁的顶端与所述火盖的环状顶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为了弥补传火室中隐藏于混气室内所带来的空气不足的问题,所述空气通道为沿所述火盖的环状顶壁周向开设并与所述第一间隙相贯通的入气口。同时此种空气通道的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并且以开口的方式作为空气通道,并与第一间隙相贯通,从而使得第一间隙还存有从出气通道流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进而燃气、一次空气以及外界的二次空气在第一间隙内混合,不仅提高了隐藏于混气室内的传火室的空气量,还实现该传火室的有效传火。

进一步地,所述传火室包括底部、邻近所述出火孔且与出火孔所在外环壁具有间隔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底部与第一侧壁且延伸至所述内环壁的第二壁部、第三壁部,所述第一外侧开口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入气孔开设在所述底部。

为了实现传火室兼具开放式的传火形式以及隐藏式的传火形式,所述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向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表面延伸分别形成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并且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连接有顶壁,所述顶壁沿径向开设有第一引火槽,所述第一引火槽的外侧口于所述外环壁,所述第一引火槽的内侧口朝向所述火盖本体的中心。当然开放式的第一引火槽与传火室可以独立传火。

也可以,开放式的第一引火槽与传火室传出的火能够交汇,所述入气口与所述第一引火槽相交。

为了使得第一引火槽内的二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所述第一引火槽的内侧口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至少两个同心的圆或至少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火槽的槽底通过独立于所述传火室的传输通道与所述混气腔连通。此种设计具有如下两个好处:该传输通道可以作为加强传火室整体强度的加强筋;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实现开放式传火结构与隐藏式传火结构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通道为具有周向封闭的周壁并贯穿所述传火室的轴向管道,所述轴向管道的开口开设在所述传火室的底壁上,所述轴向管道的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引火槽的槽底。

为了实现隐藏于混气室内的传火室的快速传火,所述传火室的底壁于所述传输通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连通各个所述入气孔的第二引火槽。

为了减少第二引火槽的传火阻力,使第二引火槽的传火更迅速;所述第一侧部对应于所述第二引火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外侧开口。

为了实现第二引火槽的传火通过混气室后正好从外环壁出来,所述外圈壁位于所述出气通道之下的第一壁面局部沿径向向内缩,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外环壁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外圈壁的第一壁面在对应该第二间隙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外侧开口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孔,并且所述外环壁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间隙的稳焰孔。通过稳焰孔也成为“点火孔”而实现另一种通道的引火通道,有效地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为了更好实现第二间隙还能够稳焰出火孔,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混气室和所述出火孔相流体连通。当然第二间隙也可以独立也成为稳焰孔的“缓冲腔”。

为了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流出后混合成混合气能与出火孔撞击,所述出气通道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对应地,所述主火孔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二者形成v字型。v字型的尖端部分,提高了混合气中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又降低了流速,提高了主火孔的稳焰性能。

为了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流出后能被有效预热,所述出气通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凹凸结构而形成向下凸起的凸筋。

优选地,所述凸筋至少有两条并呈径向延伸,两条所述凸筋之间留有间隔以形成用于预热燃气的预热通道。

为了便于燃气进入混气室,所述底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供燃气进入所述混气室的通孔。

为了便于外环壁局部覆盖在外圈壁之外,所述外圈壁相较所述内圈壁向上更为凸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传火室隐藏在火盖本体内并与混气室相对隔离,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入气孔和传火室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传火室内,同时,传火槽的底部隐藏在火盖本体内,可有效避免溢液进入传火室内,即保证传火室内的火焰燃烧,又能有效防止汤水的堵塞,同时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混气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火盖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火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火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混气室1以及连接于混气室1之上的火盖2,其中,火盖2包括有环状的本体21,火盖本体21的环状顶壁213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内环壁211和外环壁212;对应地,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的下表面于混气室1内具有相对隔离的传火室3,而该传火室3包括有开设在内环壁211上并朝向火盖本体21的中心的内侧开口31、开设在传火室3与外环壁212相对的一个壁上的第一外侧开口32、开设在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并与传火室3连通的空气通道、开设在传火室3的至少一个其它壁上并与混气室1相连通的入气孔33,以及开设在外环壁212对应于传火室3之第一外侧开口32的位置的出火孔2121,本发明将传火室3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并与混气室1相对隔离,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入气孔33和传火室3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传火室3内,同时,传火槽的底部37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可有效避免溢液进入传火室3内。而混气室1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11、外圈壁12以及连接内圈壁11和外圈壁12的底壁13,火盖2的内环壁211则与混气室1的内圈壁11相接合,外环壁212局部覆盖在外圈壁12之外,对应地,外圈壁12具有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并连通混气室1和出火孔2121的出气通道121,第一外侧开口32与出气通道121相流体连通,该混气室1的设计具有如下好处:一、设置在混气室1外圈壁12的出气通道121以及封闭段的设计,封闭段对应锅支脚的位置与火盖2的出火孔2121相抵,这样就可以避免火焰对锅支脚的灼烧,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当用户拆装的过程中只要将火盖2随意放置在混气室1上即可,不需要通过常规的定位针以及定位孔的定位方式,才能实现火盖2与混气室1处于正确的配合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出气通道121呈条缝状,传火室3的第一外侧开口32与出气通道121相流体连通,一方面能防止出火孔2121的出气速度过快,造成离焰,提高传火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平衡在封闭段两侧的出火孔2121的出气速度;外环壁212局部覆盖在混气室1的外圈壁12之外,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火盖2的壁厚从而相应地减轻火盖2的重量,而使得出火孔2121的深度也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使得出火孔2121不易被溢液堵塞。

为了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121流出后进入第一间隙4,使得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后得更加均匀而再进入折回出气通道121中,继而进入出火孔2121,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出火孔2121的稳焰性能,外圈壁12的顶端与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其中为了弥补传火室3中隐藏于混气室1内所带来的空气不足的问题,空气通道为沿火盖2的环状顶壁213周向开设并与第一间隙4相贯通的入气口2131。同时此种空气通道的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并且以开口61的方式作为空气通道,并与第一间隙4相贯通,由于第一间隙4还存有从出气通道121流出的燃气和一次空气,进而燃气、一次空气以及外界的二次空气在第一间隙4内混合,不仅提高了隐藏于混气室1内的传火室3的空气量,还保证了该传火室3的有效传火。而本实施例中隐藏于混气室1中的传火室3包括底部37、邻近出火孔2121且与出火孔2121外环壁212具有间隔的第一侧壁34,以及连接底部37与第一侧壁34且延伸至内环壁211的第二壁部35、第三壁部36,第一外侧开口32开设在第一侧壁34,入气孔33开设在底部37。为了实现传火室3兼具开放式的传火形式以及隐藏式的传火形式,第二壁部35和第三壁部36向火盖本体21的上表面延伸分别形成第二侧壁351和第三侧壁361,并且第二侧壁351和第三侧壁361之间连接有顶壁360,顶壁360沿径向开设有第一引火槽5,第一引火槽5的外侧口51于外环壁212,第一引火槽5的内侧口52朝向火盖本体21的中心,当然开放式的第一引火槽5与传火室3可以独立传火,也可以,开放式的第一引火槽5与传火室3传出的火能够交汇,为此,空气通道的入气口2131与第一引火槽5相交。由于传火室3的厚度相较相厚,而火盖2的壁厚由于混气室1出气通道121的设置使其变得更薄,空气通道的入气口2131与第一引火槽5相交,还可以带来另一个方面的好处,使得火盖2的壁薄与传火室3的壁厚有了一个较好的过渡。

由于传火室3的底部37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可有效避免溢液进入传火室3内,即使第一引火槽5被堵住,还能保证隐藏在火盖本体21内的传火室3底部37的传火,即保证传火室3内的火焰燃烧,又能有效防止汤水的堵塞,同时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为了更好地使得第一引火槽5内的二次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加均匀,第一引火槽5的内侧口52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两个同心的圆或两个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优选地,第一引火槽5的槽底还通过独立于传火室3的传输通道与混气腔连通。此种设计具有如下两个好处:该传输通道可以作为加强传火室3整体强度的加强筋;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实现开放式传火的第一引火槽5与隐藏式传火结构之间的联系。并从结构简单,传火室3整体的结构紧凑的角度考虑,传输通道为具有周向封闭的周壁并贯穿传火室3的轴向管道6,轴向管道6的开口61开设在传火室3的底壁13上,轴向管道6的出口62开设在第一引火槽5的槽底。为了实现隐藏于混气室1内的传火室3的快速传火,传火室3的底壁13于传输通道的两侧均开设有连通各个入气孔33的第二引火槽7。为进一步地减少第二引火槽7的传火阻力,使第二引火槽7的传火更迅速;第一侧壁34对应于第二引火槽7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外侧开口340。同时为了实现第二引火槽7的传火通过混气室1后正好从外环壁212出来,外圈壁12位于出气通道121之下的第一壁面120局部沿径向向内缩,第一壁面120与外环壁212的内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8,外圈壁12的第一壁面120在对应该第二间隙8的位置开设有与第二外侧开口340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孔1201,并且外环壁212开设有连通第二间隙8的稳焰孔2120。通过稳焰孔2120也成为“点火孔”而实现另一种通道的引火通道,有效地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为了实现第二间隙8还具有能够稳焰出火孔2121的目的,第二间隙8与混气室1和出火孔2121相流体连通。当然第二间隙8也可以独立也成为稳焰孔2120的“缓冲腔”,这取决于火盖2与混气室1的出气通道121的交错位置。其中,混气室1的出气通道121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对应地,主火孔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二者形成v字型,为了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121流出后混合成混合气能与出火孔2121撞击,v字型的尖端部分,提高了混合气中燃气和空气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又降低了流速,提高了主火孔的稳焰性能,而出气通道1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还具有凹凸结构而形成向下凸起的凸筋9,以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从出气通道121流出后能被有效预热,优选地,凸筋9有多条并呈径向延伸,两条凸筋9之间留有间隔以形成用于预热燃气的预热通道。最后为了便于燃气进入混气室1,底壁13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供燃气进入混气室1的通孔131,为了便于外环壁212局部覆盖在外圈壁12之外,外圈壁12相较内圈壁11向上更为凸出。

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混合气与二次空气在混气室1内部的传火室3的传火路径如下,分成三路,第一路为传火室3于混气室1内进行传火,具体为燃气和一次空气经入气孔33进入传火室3,并通过入气口2131吸入二次空气后经过第二引火槽7、第二外侧开口340,第二间隙8以及火盖2外环壁212对应的稳焰孔2120流出,从而有效降低混合气体从横传火室3流出时的气流速度,使传火室3处的气体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进而使燃烧器的引火更加稳定;第二路:为传火室3顶部的第一传火槽,经过混气室1外圈壁12的出气通道121与出火孔2121之间形成的v字型通道转弯后才能从出火孔2121的流出,从而有效降低混合气体从第一传火槽流出时的气流速度,使第一传火槽处的气体在燃烧时不容易离焰,进而使燃烧器的引火更加稳定;第三路:为传火室3与传火室3顶部的第一传火槽交汇传火,传火室3的第一外侧开口32和第二外侧开口340流出的混合气经空气通道的入气口2131与第一引火槽5相交,形成交汇后,经过混气室1外圈壁12的出气通道121与出火孔2121之间形成的v字型通道转弯后才能从出火孔2121的流出,进一步有效降低混合气体从第一传火槽流出时的气流速度,交汇的形成能使传火室3的传火性能更加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