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供风系列燃烧器及多款高效富氧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2481发布日期:2020-07-07 14:4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防水供风系列燃烧器及多款高效富氧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燃气灶,尤其涉及一种采用防水供风燃烧器的高效富氧燃气灶。



背景技术:

几十年来,传统铸铁炉头燃烧器的中心火与外环火之间,除少量结构占位外全是空腔,燃烧器经空腔上下直接贯通具有“烟囱”的热动力效果,故二次空气十分通畅,这对大气式燃烧非常有利,时至今日已长年不衰成为燃烧器经典,目前仍占较大市场。

该燃烧器外环主火功率要比中心火大很多,但还是跟中心小火一样只有一个喷嘴一个引射管,为满足功率要求外环引射管尺寸必须做得较大,外环引射管和一次空气引射混合效果不具优势。且由于存在上下直接贯穿的通风空腔,这种燃烧器完全不能防水,洒落在燃烧器上的汤水会毫无障碍地流入燃气灶内部,故在不断追求完美的当今正饱受诟病。这是第一代燃烧器。

当今最流行的新式多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燃烧器,相比传统的单引射管铸铁炉头燃烧器,第一个改进是将外环火引射管从1个增加到2~4个,大幅改善一次空气引射、混气效果。第二个改进是在炉头盘上增设一个炉头盘大底板,大底板上除点火针孔外无任何其它开孔,故防水效果十分优秀。近年来多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燃烧器发展迅猛,并获得广泛应用已成当今主流。这是第二代燃烧器。

第二代燃烧器克服了一代燃烧器两个缺点,但大底板完全阻断了空气上下流通。燃烧器中部区域所需空气,必须依靠该炉头盘四周特有的空气涵道补给。位于燃气环槽和大底板之间的空气涵道呈水平径向布置,失去了竖向“烟囱”的热动力,必须依靠燃烧器中部区域火焰下方产生的有限负压,才能将空气经空气涵道吸入,故二次空气供给相比一代的垂直供风明显变差。这从该类燃烧器中心火盖直径普遍较小、外环火盖的内侧火口明显比外侧火口普遍稀疏的现象就可看出:火盖外侧直接与外部空气接触不会缺氧,故外侧火口密度可以做得较大火力也较大,而因中部缺氧不敢把热效率更高的中部火力做大就成为遗憾和心病。这种顾此失彼实在是当今二代燃烧器的无奈,也是尚存主要短板,造成美中不足。

燃气灶有单环火、二环火、三环火和四环火之分,其中二环火是绝对主流,三环火很少见,四环火还没生产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二环火燃烧器热功率小,结构纵深也小,中部缺氧容易解决,故产量极大。三环火燃烧器热功率大,结构纵深也大,中部缺氧不易解决,故产量很小。四环火燃烧器热功率更大,结构纵深也更大,中部缺氧无法解决,且燃烧器直径很大,外环火焰距离锅底边缘已经很近,吸热不充分热量流失必然很大,热效率和废气排放很难达标,故目前市场还无四环火燃气灶产品。

综上所述:

1、第一代传统单引射管铸铁炉头燃烧器虽然二次空气充裕已成经典,但一次空气引射没有优势,且完全不能防水,不能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

2、第二代多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燃烧器,外环火具有多个引射管,一次空气引射充裕混合好具有明显优势。但为了防水,无奈将轴向通风改为径向通风,顾此失彼让二次空气明显受损,燃烧中央区域欠氧已成通病,严重制约了第二代燃烧器燃烧效能的进一步大幅提高。

就燃气灶而言,燃烧三要素:可燃物(燃气)、助燃剂(空气中的氧气)、点火源(点火针火花),其中燃气和点火源都不是问题,现问题主要聚焦在空气方面。助燃剂空气问题是目前制约燃气灶进一步大幅提高热负荷、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的主要障碍。本发明特针对当今燃气灶的上述短板提出改进意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

1、发扬第一代单引射管铸铁炉头燃烧器二次空气优势,克服漏水缺陷。

2、发扬第二代多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燃烧器一次空气充足、防水效果好的优势,克服二次空气乏力缺陷。

3、依托多项创新技术,打造新一代一次空气十足,二次空气充裕,既通风又防水的高效富氧燃气灶。

4、利用诸多积木式的模块化技术特征,通过适当的自由组合,打造多款各具特征/特色/特性的个性化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系列产品。

5、聚合多个单项技术特征,倾力打造业界首款全面达标的实用四环火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商用灶。

本发明的29个关联技术方案是:

1、中央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中央风窗炉头盘(以下简称炉头盘)2的大底板1a中部,设有环绕中心引射管1b的大风窗2a,以及配套的中心引射管支架2b;大风窗外沿设有挡水凸缘2c或不设凸缘;中心引射管1b外壁设有防水配件支座/中心火盖支座1f,或在大底板1a/支架2b上另设置防水配件支承面。

2、防水风帽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防水风帽3为开口环状薄壳体,壳体顶部内高外低形成具有走水斜度的风窗挡水板3a,挡水板外缘相对周边竖壁3b可设遮檐或不设遮檐,周边竖壁和/或顶部设有透风口,挡水板设有点火针、感应针安置通孔(以下简称双针/双针孔);防水风帽风窗炉头盘4,是将上述防水风帽3置于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大风窗2a之上,炉头盘大底板1a兼作风帽支承面,挡水凸缘2c兼作风帽定位环。

3、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防水风板5为内高外低的扁平圆环挡水板,挡水板顶部设有避水风口5a或不设风口,挡水板根据双针位置可设双针孔/双针避让缺口/无孔无缺口;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6,是由防水风板5、中央风窗炉头盘2组合而成,防水风板5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

4、自带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自带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7,是将上述第3项所述的两个独立单件,即防水风板5、中央风窗炉头盘2,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制造,让防水风板5直接固定在炉头盘2的中心引射管1b上。

5、防水风圈窄风板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防水风圈窄风板风窗炉头盘10,是由防水风圈8、窄风板风窗炉头盘9组合而成;防水风圈8为内高外低的环状挡水板,挡水板外沿可设折弯边或不设折弯边;窄风板风窗炉头盘9,是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中心引射管1b外壁设置窄风板9a构成,窄风板9a设有避水风口5a、外缘设有台阶9b;防水风圈8安置在窄风板台阶9b上。

6、防水风罩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防水风罩11为中空双层环状结构,上为风窗挡水板5,下为环状防护栅11a,防护栅与挡水板用竖筋11b连为一体,挡水板顶部设有避水风口5a或不设风口,挡水板双针孔1g根据双针安装位置调整;防水风罩风窗炉头盘12,是将防水风罩11,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构成。

7、防水风框风窗炉头盘,其特征是:防水风框13为框架双层环状结构,上为风窗挡水板13a,下为环状防护栅13b和安置环13c,挡水板13a、防护栅13b、安置环13c、用连接竖板13d连为整体;防水风框风窗炉头盘14,是将防水风框13,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构成。

8、调风栅及调风栅炉头盘,其特征是:调风栅15呈薄壁圆盘状,圆盘周壁15a与炉头盘调风栅安置卡位相适配,底部大面积镂空形成气流通道,镂空处边沿或中部设有俯仰角度和扭转角度可调的调风叶片15b,改变叶片15b的角度,即可改变流经调风栅15的气量;调风栅炉头盘16的中心引射管1b和/或外环引射管1c内壁,加工有调风栅卡位16a,调风栅15安置在卡位16a中。

9、调风板及调风板炉头盘,其特征是:调风板17为引射管出口上方的钣金弯曲薄片,设有安装用固定端17a和俯仰角度/扭转角度可调的悬空端17b;配套的调风板炉头盘18,设有紧固调风板的螺孔、螺钉18a,将调风板17的固定端17a紧固在引射管1c出口外一侧,而悬空端17b置于引射管1c出口上方;改变调风板悬空端角度,即可调节引射管气流量。

10、环槽混气炉头盘,其特征是:环槽混气炉头盘19,在加长的中心引射管1b和/或外环引射管1c内壁设有环槽混气室19a,环槽混气室为环形凹槽。

11、阶梯混气炉头盘,其特征是:阶梯混气炉头盘20,将加长的中心引射管1b和/或外环引射管1c内腔上段改造为阶梯混气室20a,阶梯混气室一侧或多侧设有台阶状/凹凸状等扰流混气结构。

12、多点风口炉头盘,其特征是:在多点风口炉头盘21的大底板1a上,设置多个底板风口21a,和/或在中心引射管1b根部,设置根部风口21b;底板风口21a位于燃气环槽1d之下,风口周边设有挡水边21c;底板风口21a顶部由燃气环槽1d挡水,周边由挡水边21c挡水;根部风口21b嵌入中心引射管1b厚壁,顶部由加宽的火盖支座21e挡水,周边由中心引射管1b外壁形成的挡水边21d挡水。

13、开口风管/多孔风管及风管供风炉头盘,其特征是:开口风管22是一薄壁短管,或在短管上部一侧/多侧设有敞口式出风口;多孔风管23是一薄壁盲管,在盲管四周上部设有多个透风口,顶部封闭形成防水顶;风管供风口炉头盘24的大底板1a上,设有多个开口风管供风口24a,和/或多个多孔风管供风口24b。供风口24a位于燃气环槽1d正下方,供风口24b位于中心引射管1b四周;风管供风炉头盘25由供风口炉头盘24加载风管后构成;所述开口风管22安置在供风口24a中,开口风管22高出大底板1a平面;供风口24a上部有燃气环槽1d挡水,周边有开口风管22挡水;所述多孔风管23安置在供风口24b中,多孔风管23高出大底板1a平面;供风口24b由多孔风管23自身结构挡水。

14、大头中心火盖,其特征是:大头中心火盖(以下简称大头火盖)26上为头部26a,下为颈部26b;头部26a膨大厚实形成对下方避水风口的挡水遮檐,颈部26b缩小留出避水风口的出风通道;头部26a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26c/发散条缝火口26d/旋风圆孔火口26e/多孔板火口26f等;本火盖用于风帽等防水配件炉头盘时,颈部26b加工有风道凹槽26g,用于智能灶时顶部加工有传感器通孔26h。

15、组装防水大头火盖,其特征是:组装防水大头火盖28,由大头火盖26与大头火盖挡水板27组装而成;大头火盖挡水板27为环状薄板配件,环状薄板内高外低形成挡水板,挡水板内侧设有折弯边或不设折弯边,挡水板顶部设有避水风口27a,避水风口27a为阵列孔或敞口;挡水板外缘可加向下折弯边;大头火盖挡水板27紧配于大头火盖颈部26b或头部26a。

16、防水风圈大头火盖,其特征是:防水风圈大头火盖30,由窄风板大头火盖29、防水风圈8组装而成;窄风板大头火盖29是以大头火盖26为基础,在其颈部26b设置窄风板9a构成;窄风板9a设有避水风口5a,外缘设有台阶9b;防水风圈8安置在窄风板台阶9b上。

17、防水风板大头火盖,其特征是:防水风板大头火盖31,是将防水风板5、大头火盖26两个独立单件,进行一体化设计制造而成;防水风板5直接固定在火盖颈部26b之上,在大头火盖挡水遮檐之下,防水风板5设有阵列避水风口5a。

18、组装防水小头火盖,其特征是:小头火盖挡水板33是内高外低的环状薄板配件,内侧设有折弯边或不设折弯边,挡水板33根据双针位置设有双针孔1g;将小头火盖挡水板33套装在现有普通小头火盖32的下腰部,即构成组装防水小头火盖34,为普通小头火盖32增加了防水功能。

19、双层防水小头火盖,其特征是:双层防水小头火盖37的上层挡水板35是一窄环挡水板,下层挡水板36是一宽环挡水板,宽环挡水板设有避水风口5a、双针孔1g;双层防水小头火盖37是在小头火盖32的下腰部,依次装配上层挡水板35、下层挡水板36构成;本火盖为普通小头火盖32增加了防水功能。

20、连体防水小头火盖,其特征是:连体防水小头火盖38的下腰部设有挡水板38a,挡水板38a与小头火盖32连为一体;挡水板设有双针孔1g,下方可设防护栅11a或不设防护栅。

21、尖峰火盖,其特征是:尖峰火盖39呈圆环状,主要由内外侧竖壁39a、顶部的内外侧斜面39b构成;内外两侧斜面39b形成火盖尖峰,尖峰上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39c/发散条缝火口39d/圆孔火口39e等;在竖壁39a与斜面39b交汇处设有过渡台阶39f或不设台阶;竖壁39a下端为燃气内外侧密封面,内侧或两侧密封面靠边设有定位挡边39g;本火盖用于智能灶时,竖壁39a设有传感器避让缺口39h。

22、准尖峰火盖,其特征是:尖峰火盖可衍生出若干细分尖峰火盖/准尖峰火盖,如内尖峰火盖39、外尖峰火盖40、正尖峰火盖、斜顶峰火盖41、平顶峰火盖、圆顶峰火盖42、曲面峰火盖43等样式,其尖峰火盖的实质不变。

23、双峰火盖,其特征是:双峰火盖44呈圆环状,主要由内外侧竖壁39a、顶部的两组内外侧斜面39b构成;两组斜面形成火盖双尖峰,双尖峰上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39c/发散条缝火口39d/圆孔火口39e等;在竖壁与斜面交汇处设有过渡台阶39f或不设台阶;竖壁39a下端为燃气内外侧密封面,内侧或两侧密封面靠边设有定位挡边39g。

24、收敛条缝火口,其特征是:火盖上的收敛条缝火口39c,由圆片切刀全倾斜切入火盖形成,所述火盖的收敛条缝火口39c,与火盖径向倾斜,其夹角为α,并同时与火盖垂面倾斜,其夹角为β;夹角α最小值为0°,最大为55°,推荐值为:α=30±10°;β最小为20°,最大为55°,推荐值为:β=35±8°;收敛条缝火口39c外观呈锐角状,即明显的回头折线/曲线状,或近似直角状,其值为90±8°。

25、均衡负荷引射管炉头盘,其特征是:均衡负荷引射管炉头盘45、46,是将三环火、四环火多垂直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的引射管数量,由内到外分别设置为1+2+4、1+2+4+4,使引射管负载率更均衡。

26、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烧器,其特征是: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烧器选择采用上述第1~25项中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以打造多种不同繁简各具特征的系列化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烧器。

27、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气灶,其特征是: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气灶配置了上述第26项所述的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烧器,以打造多款各具特征/特色/特性的系列化防水供风高效富氧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

28、多路供风中央风窗四环火燃烧器,其特征是:多路供风中央风窗四环火燃烧器选择采用上述第1~25项中所述的,至少包含大风窗2a、底板风口21a或开口风管供风口24a在内的至少5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以保证本四环火燃烧器的热负荷、热效率、废气排放等全面达标。

29、多路供风中央风窗四环火燃气灶,其特征是:多路供风中央风窗四环火燃气灶采用了上述第28项所述的多路供风中央风窗四环火燃烧器,以打造多款各具特征/特色/特性的合格四环火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商用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燃烧器除保留二代燃烧器炉头盘原有空气涵道外,还在大底板中部开设大截面的中央大风窗。大风窗下方的灶内空气被炉体加热后密度减小,自然形成具有上行热动力的补给风,补给风经大风窗或底板风口径直注入中部最易缺氧区域助燃,故可大幅提高热负荷而不用担心燃烧缺氧。由于风量足燃烧充分,故有害气体排放少。由于供风强劲勿需抬高锅底减小燃烧尾气排出阻力,故锅底可更贴近火焰高温区,有利热交换故可改善吸热效果,减少热量流失从而提高热效率。

2、在中央风窗上方配置防水配件,实现透风防水两不误,可防滴水进入灶内。

3、将现有一次空气下置调节改为上置调节,操作更方便。

4、将引射管末段改造为低阻力混气室,大幅强化引射管混气效果。

5、在大底板上增设多个风口,对三环、四环火燃烧器提供额外补风。

6、大头火盖可提高高效优质火力占比,可提高整机综合热效率。

7、尖峰火盖让火焰高温区抵近锅底,加大温差有利热交换改善吸热提高热效率。

8、收敛条缝火口形成的3d旋火旋劲十足,延长流经锅底路径有利吸热提高热效率。

9、本发明保持了一代燃烧器供风充裕的优点,克服了不防水的缺点。

10、本发明保持了二代燃烧器能防水的优点,克服了二次空气不足的缺点。

11、新增诸多提高燃烧效能的改进,可进一步大幅提高燃气灶燃烧性能提高性价比。

12、多路供风解决缺氧难题,可望实现业界首款全面达标的四环火燃气灶。

13、模块化的技术特征可丰俭由人自由组合,可打造个性十足的丰富产品族群

附图说明前序

1、附图均为示意图,并非工程图。

2、附图用数字+字母编号,同一对象或等同对象的附图用同一数字编号。

3、附图中的特征用数字+字母编号,不同对象的同一特征或等同特征统一编号。

4、名称排序先简后全,在不产生误解时可用简称,简称可作统称用。

附图标记索引一览表

附图说明

图1a~1c:这是一种现有多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的正剖图和立体图。这是本发明的技术背景和参照基础。此参照炉头盘1包括大底板1a、中心引射管1b、外环引射管1c、燃气环槽1d、空气涵道1e、火盖支座1f、点火针感应针通孔(以下简称双针孔)1g、以及标配的点火针、感应针(以下简称双针)1h。这里展示此类现有炉头盘,只是以此为参照便于比较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图2a~2f:两例中央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和立体图。大底板1a开有大风窗2a,中心引射管1b设有支架2b,防水配件支座借用原火盖支座1f,双针孔1g被大风窗2a包含(图2a~2c)或设在大风窗2a之外(图2d~2f)。

图3a~3d:三例防水风帽的正面图和立体图。防水风帽3为环状薄壳防水配件,其中图3a~3b为有遮檐风帽,图3c~3d为无遮檐风帽。

图4a~4b:防水风帽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图。防水风帽3置于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大风窗2a之上,为其风窗透风挡水。

图5a~5d:大小两例防水风板的正剖图和立体图。防水风板5为圆环板状防水配件,防水风板设有避水风口5a,双针孔1g。

图6a~6b:两例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防水风板5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为其风窗透风挡水。

图7a~7c:自带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将图6中的防水风板5、中央风窗炉头盘2,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即构成自带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7。

图8a~8b:两例防水风圈的立体图。防水风圈8为薄板环状防水配件,外缘可带折弯边或不带折弯边。

图9:窄风板风窗炉头盘的局剖立体图。窄风板风窗炉头盘9设有大风窗2a、窄风板9a、窄风板台阶9b。

图10a~10b:两例防水风圈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将防水风圈8安置在窄风板台阶9b上为其风窗2a透风挡水。

图11a~11c:防水风罩的正面图和立体图。防水风罩11为环状中空双层结构,上为挡水板5,下为防护栅11a,连接筋11b将两者连为一体。

图12a~12b:防水风罩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防水风罩11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为其风窗2a透风挡水。

图13a~13c:防水风框的剖视图和立体图。防水风框13为环状中空板架结构,上为挡水板13a,下为防护栅13b,靠内设有安置环13c,连接板13d将三者连为一体。

图14a~14b:防水风框风窗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防水风框13通过安置环13c,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为其风窗2a透风挡水。

图15a~15c:两例调风栅的正剖图和立体图。调风栅15为圆盘状,外周为周壁15a,底部大面积镂空,镂空处边沿或中部设有俯仰角度和扭转角度可调的调风叶片15b。

图16a~16b:调风栅炉头盘的正剖图和立体图。调风栅15安置在炉头盘的调风栅卡位16a中,以调节引射管气量。

图17a~17d:两例调风板的立体图。调风板17为弯曲薄片,设有固定端17a和俯仰角度可调的悬空端17b,固定端17a设有通孔,悬空端17b设有导流槽。

图18a~18b:调风板炉头盘的局剖图和半视图。调风板炉头盘18的引射管1c出口上方安置有调风板17,以调节引射管1c气量。

图19:环槽混气炉头盘的正剖图。环槽混气炉头盘19的中心引射管1b、外环引射管1c内壁,设有环槽混气室19a。

图20a~20b:阶梯混气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阶梯混气炉头盘20的中心引射管1b、外环引射管1c的内腔上段被改造为阶梯混气室20a,本图中心引射管1b采用环梯,外环引射管1c采用单侧直梯。

图21a~21b:多点风口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在多点风口炉头盘21的大底板1a上,设有多个底板风口21a,在中心引射管1b根部,设有嵌入引射管厚壁的根部风口21b。

图22a~22b:两例开口风管的立体图。开口风管22是一薄壁短管,短管上部为敞口式出风口。

图23a~23b:多孔风管的正剖图和立体图。多孔风管23是一薄壁盲管,盲管四周设有多个出风口,顶部封闭形成挡水顶。

图24:风管供风口炉头盘的局剖立体图。风管供风口炉头盘24的大底板1a上,设有开口风管供风口24a、多孔风管供风口24b。

图25a~25b:风管供风炉头盘的正剖图。图25a是基于开口风管22的正剖图,开口风管22置于供风口24a中。图25b是基于多孔风管23的正剖图,多孔风管23置于供风口24b中。

图26a~26i:五例大头中心火盖的正面图、正剖图、顶视图、立体图。大头中心火盖26上为头部26a,下为颈部26b。头部26a膨大厚实形成避水风口挡水遮檐,颈部26b外径缩小留出避水风口出风通道。头部26a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26c等。

图27a~27b:两例大头火盖挡水板的局剖图和立体图。大头火盖挡水板27为环状薄板配件,内侧设有折弯边,顶部设有避水风口27a,避水风口27a为阵列圆孔或敞口等形式。

图28a~28b:两例组装防水大头火盖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组装防水大头火盖28由大头火盖26与大头火盖挡水板27组装而成,一例装于颈部,一例装于头部。

图29a~29b:窄风板大头火盖的正剖图和立体图。大头火盖颈部26b设有窄风板9a,窄风板9a外缘设有台阶9b,顶部设有避水风口5a。

图30a~30d:两例防水风圈大头火盖的正剖图和立体图。防水风圈大头火盖30由防水风圈8安置在窄风板大头火盖29的台阶9b上构成。

图31a~31d:两例防水风板大头火盖的局剖图、正面图、立体图。将图5中的防水风板5与图26中的大头火盖26,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即构成防水风板大头火盖31。

图32a~32b:两例小头火盖正面图。本小头火盖32是当今最典型最通用的两款中心火盖,这种火盖对中央风窗炉头盘没有防水能力。

图33:小头火盖挡水板的局剖立体图。小头火盖挡水板33是内高外低的环状薄板,顶部不设风口。

图34a~34b:两例组装防水小头火盖的局剖立体图。组装防水小头火盖34,是在小头火盖32的下腰部,紧配小头火盖挡水板33构成。

图35:上层挡水板的局剖立体图。上层挡水板35是窄环挡水板,内侧设有折弯边。

图36:下层挡水板的立体图。下层挡水板36是宽环挡水板,挡水板36设有避水风口5a、双针孔1g。

图37:双层防水小头火盖局剖立体图。双层防水小头火盖37是在小头火盖32的下腰部依次装配上层挡水板35、下层挡水板36构成。

图38a~38b:连体防水小头火盖的正剖图和立体图。连体防水小头火盖38的下腰部设有挡水板38a,下方设有防护栅11a,连接筋11b将两者连为一体。

图39a~39f:三例尖峰火盖的顶视图、立体图、正面图、正剖图。图中画出相同特征的大小两件尖峰火盖39。尖峰火盖39呈圆环状,由内外侧竖壁39a、内外侧斜面39b构成。内外侧斜面39b形成火盖尖峰,尖峰上设有火口39c/39d/39e。在竖壁39a与斜面39b交汇处设有过渡台阶39f。竖壁39a下端为燃气密封面。密封面边缘设有定位挡边39g。本火盖的峰尖偏向内侧故细分为内尖峰火盖。本图还画出加工条缝火口的圆片切刀(铣刀/锯片)39i的示意图。图中α是圆片切刀与火盖径向的夹角,图中β是圆片切刀与火盖垂面的夹角。

图40a~40c:外尖峰火盖的顶视图、正面图、正剖图。基于尖峰火盖39,将其火盖峰尖由偏内改为偏外,即构成外尖峰火盖40。

图41a~41c:斜顶峰火盖的顶视图、正面图、正剖图。基于尖峰火盖39,将其火盖峰尖削去一部分,即构成斜顶峰火盖41。

图42a~42c:圆顶峰火盖的顶视图、正面图、正剖图。基于尖峰火盖39,将其火盖峰尖倒圆角,即构成圆顶峰火盖42。

图43a~43c:曲面峰火盖的顶视图、正面图、正剖图。基于圆顶峰火盖42,将其火盖斜面改为曲面,即构成曲面峰火盖43。

图44a~44d:双峰火盖的正剖图、正面图、立体图、顶视图。双峰火盖44呈圆环状,由内外侧竖壁39a、两组内外侧斜面39b构成。两组斜面39b形成双尖峰,双尖峰上设有火口39c。在竖壁39a与斜面39b交汇处设有过渡台阶39f。竖壁39a下端为燃气密封面。密封面边缘设有定位挡边39g。

图45a~45b、图46a~46b:均衡负荷引射管炉头盘的立体图和顶视图。将现有三环、四环火多引射管铸铝炉头盘的内环垂直引射管数量由4个减少为2个45a,使各环引射管负载率比现有技术更均衡。

图47a~47b:四合一调风混气炉头盘的正剖图和局剖立体图。本炉头盘47的中心引射管1b采用了调风栅15、环槽混气室19a,外环引射管1c采用了调风板17、阶梯混气室20a,构成新的综合体。

图48:六合一调风混气防水风窗炉头盘的局剖立体图。本炉头盘48是在上图炉头盘47的基础上,新增大风窗2a、防水风板5组成的新综合体。防水风板5安置在防水配件支座1f上。

图49a~49g:六合一大风窗尖峰火盖二环火燃烧器的分解图、正剖图、局剖立体图、局剖顶视图等。本燃烧器49采用前述大风窗2a、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防水火盖28、尖峰火盖39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0a~50e:八合一大风窗双峰火盖二环火燃烧器的正剖图、局剖立体图、正面图等。本燃烧器50采用前述大风窗2a、窄风板9a、防水风圈8、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大头火盖26、双峰火盖44等八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1a~51d:九合一调风混气风圈大风窗三环火燃烧器的分解图、正剖图、正面图、局剖立体图。本燃烧器51采用前述大风窗2a、窄风板9a、防水风圈8、开口风管22、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九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2a~52c:十合一调风混气风帽大风窗三环火燃烧器的正剖图、局剖立体图、底部立体图。本燃烧器52采用前述大风窗2a、防水风帽3、底板风口21a、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环槽混气19a、均荷引射管45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十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3a~53b:六合一多路供风大风窗四环火炉头盘的局剖立体图和底部立体图。本炉头盘53采用前述大风窗2a、风管供风口24a、阶梯混气20a、环槽混气19a、调风栅卡位16a、均荷引射管45a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4a~54g:十合一多路供风大风窗尖峰火盖四环火燃烧器的分解图、正剖图、顶视图、局剖立体图等。本燃烧器54是以炉头盘53为集合平台,采用前述大风窗2a、防水风罩11、开口风管22、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环槽混气19a、均荷引射管45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十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5a~55c:八合一小直径尖峰火盖多路供风四环火燃烧器的正剖图、局剖立体图。本燃烧器55采用前述大风窗2a、开口风管22、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均荷引射管45a、防水小头火盖34、尖峰火盖39等八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图56:三合一单峰圆孔火盖中央风窗二环火燃烧器正剖图。本燃烧器56采用前述大风窗2a、防水小头火盖38、尖峰火盖39等三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二次空气的主要路径和首尾端正负空气压力状态。

图57:四合一双峰火盖中央风窗二环火燃烧器正剖图。本燃烧器57采用前述大风窗2a、防水风板5、大头火盖26、双峰火盖44等四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二次空气的主要路径和灶内灶外空气源头的压力状况。

图58:七合一双路供风尖峰火盖三环火燃烧器正剖图。本燃烧器58采用前述大风窗2a、防水风板5、调风栅15、开口风管22、均荷引射管45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七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灶内灶外受热动力驱使形成的空气压力场分布、锅底燃烧高温气压力场分布、二次空气受压力场压差驱动的流入路径、锅底燃烧高温气受压力场压差驱动的排出路径。

图59:六合一多路供风尖峰火盖四环火燃烧器正剖图。本燃烧器59采用前述大风窗2a、开口风管22、调风栅15、环槽混气19a、防水火盖30、尖峰火盖39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二次空气补给的多个途径,其风窗、风管的强劲补风已然超越原有空气涵道吸风,成为二次空气主流以支持四环火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炉头盘:参见图1。

这是一种目前公知的多垂直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是燃烧器的主要部件,也是本发明的背景技术和主要参照。炉头盘1包括大底板1a、中心引射管1b、外环引射管1c、燃气环槽1d、空气涵道1e、点火针/感应针通孔(以下简称双针/双针孔)1g,中心火盖支座1f。

由于此类炉头盘外环主火具有4个垂直文丘里引射管,相较老式单引射管炉头盘具有一次空气引射效果好的优势,又由于炉头盘大底板1a除双针孔外,没有其它任何开口,因而防水效果很好,还由于此类炉头盘采用当今先进的压铸铝生产工艺,有利生产和稳定质量。故此类产品综合特性尚佳,成为当今主流尚属必然。

此类炉头盘大底板1a虽然可以彻底防水,但完全不能透风,炉头中央燃烧区域所需二次空气仅靠此类炉头盘四周特有的空气涵道1e吸入。位于燃气环槽1d和大底板1a之间的空气涵道1e呈水平径向布置,其结构本身不能产生空气动力。炉头火焰上窜会在火焰下方形成一个负压区,二次空气依靠这一负压经空气涵道吸入。由于压差有限,吸入空气有限,故制约了燃烧器燃烧效能的进一步大幅提高,这在多环火燃烧器中更为严重。

这里展示此类当今先进的主流炉头盘,只是以此为参照便于比较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实施例1:中央风窗炉头盘,参见图2。

中央风窗炉头盘2,在炉头盘大底板1a中部,环绕中心引射管1b,开设大截面的大风窗2a,开窗后被悬空的中心引射管1b,通过配套中心引射管支架2b与炉头盘2连为整体。在大风窗2a外沿设有挡水凸缘2c或不设凸缘。中心引射管1b外壁设有防水配件支座/中心火盖支座1f,或在大底板1a/支架2b上另设置防水配件支承面,为后续加载各式防水配件做准备。双针1h根据自身安装位置和风窗直径范围,决定从风窗2a内部穿过(图2a~2c)还是从外部穿过,从外部穿过时大底板1a设有双针孔1g(图2d~2f)。

中央风窗炉头盘2既保留了多引射管比单引射管一次空气更充裕的优势,还比现有炉头盘1仅有的空气涵道1e,加多一个大风窗2a供风途径,消除炉头盘1上下空气流通的屏障,大幅改善二次空气补给,克服中部区域二次空气欠缺的缺点,可实现高效富氧燃烧。本炉头盘在一、二次空气均很充裕的富氧燃烧工况下,为进一步大幅提高燃气灶热负荷、提高热效率和降低废气排放提供强力支持。本炉头盘的中心引射管1b,可与炉头盘分体设计制造后再行组装。

实施例2:防水风帽,参见图3。

防水风帽3为开口环状薄壳体,壳体顶部内高外低形成具有走水斜度的风窗挡水板3a,挡水板外缘相对周边竖壁3b可设遮檐或不设遮檐,周边竖壁3b设有多个透风口3c,顶部开口形成顶部风口3d,挡水板设有双针安置通孔1g,周壁3b底部设有泄流口3e。防水风帽3用于中央风窗炉头盘时,为其风窗挡水。无遮檐风帽若有滴水漏网进入周壁3b内侧,则由底部泄流口3e导出。

实施例3:防水风帽风窗炉头盘,参见图4。

防水风帽3置于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大风窗2a之上,炉头盘大底板1a兼作风帽支承面,挡水凸缘2c兼作风帽定位环。风帽周壁风口3c数量众多是主风口,向燃烧器中部区域供风。风帽3与中心引射管1b(或中心火盖)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顶部风口3d,可就近向中心火盖供风。从图中看出,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可透过风窗和风帽主动上行,径直注入炉头最易缺氧的中部区域,大幅改善燃烧工况,对进一步增大热负荷、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非常有利。

实施例4: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参见图5、图6。

两例防水风板5为扁平圆环板,圆环板内高外低形成具有走水斜度的风窗挡水板,挡水板顶部设有避水风口5a,若避水风口上方没有其它结构可让其避水时,则挡水板顶部不设风口。挡水板根据双针位置可设双针孔/双针避让缺口/无孔无缺口。

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6,是将防水风板5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构成。其中小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图6a、图2d~2f)的大底板1a设有双针孔1g,双针在风窗之外的双针孔穿过;大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图6b、图2a~2c)的双针从风窗内穿过,大底板1a不设双针孔。

防水风板全面覆盖风窗为其透风挡水。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可透过风窗和风板,主动注入炉头盘最易缺氧的中央燃烧区域,大幅改善燃烧工况提高燃烧效能。

实施例5:自带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参见图7。

自带防水风板风窗炉头盘7。将实施例4中两个独立单件,即防水风板5、中央风窗炉头盘2,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制造,让防水风板5直接固定在炉头盘2的中心引射管1b之上。

实施例6:防水风圈,参见图8。

两例防水风圈8,为内高外低的环状薄板,环状薄板形成风窗挡水板,挡水板外沿可设折弯边或不设折弯边。防水风圈8作为配件应与炉头盘窄风板配合使用。

实施例7:窄风板风窗炉头盘,参见图9。

窄风板风窗炉头盘9,是以实施例1的中央风窗炉头盘2为基础,在大风窗2a上方的中心引射管1b外壁设置窄风板9a构成,窄风板9a设有避水风口5a、外缘设有台阶9b。窄风板9a的成形加工简单,但宽度较小不能全面覆盖风窗,应与防水风圈8配合使用。

实施例8:防水风圈窄风板风窗炉头盘,参见图10。

防水风圈窄风板风窗炉头盘10,是将有边或无边的防水风圈8,安置在炉头盘9的窄风板台阶9b上,为大风窗2a透风挡水。炉头盘中部燃烧所需二次空气经风窗、防水风圈进入中部区域助燃。防水风圈折弯边可防蟑螂等物进入灶内。

实施例9:防水风罩风窗炉头盘,参见图11、图12。

防水风罩11为环状中空双层结构,上为风窗挡水板5,下为环状防护栅11a,防护栅与挡水板用竖筋11b连为一体,挡水板顶部设有避水风口5a或不设风口,挡水板双针孔1g根据双针安装位置调整。防水风罩顶部和周边均可透风,防护栅可防蟑螂等物进入灶内,防护栅可为多层或改为竖条等多种防护形式。

防水风罩风窗炉头盘12,是将防水风罩11,安置在所述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构成。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自动上行,透过风窗和风罩直接注入炉头盘中部区域实现富氧燃烧。

实施例10:防水风框风窗炉头盘,参见图13、图14。

防水风框13为框架双层环状结构,上为内高外低具有走水斜度的风窗挡水板13a,在挡水板13a下方靠外设有环状防护栅13b,靠内设有安置环13c,挡水板13a、防护栅13b、安置环13c、用连接竖板13d连为整体。防水风框13的顶部开口较大,在被中心引射管1b(或中心火盖)占位后,仍保有足够空间作为顶部风口13e。防水风框风窗炉头盘14,是防水风框13通过安置环13c,稳妥安置在中央风窗炉头盘2的防水配件支座1f上构成。灶内热空气透过风窗、风框注入中央燃烧区为燃烧加力。

实施例11:调风栅,参见图15。

调风栅15呈薄壁圆盘状,圆盘周壁15a与炉头盘调风栅安置卡位相适配,底部大面积镂空形成气流通道,镂空处边沿或中部设有俯仰角度和扭转角度可调的调风叶片15b。改变叶片15b的角度,即可改变流经调风栅15的气量,以此调节一次空气系数。

实施例12:调风栅炉头盘,参见图16。

调风栅炉头盘16的中心引射管1b和/或外环引射管1c内壁,加工有调风栅卡位16a,调风栅15安置在卡位16a中。在工厂或使用现场可根据燃烧状况调节叶片15b的角度,以精细调节引射管吸入空气量,优化一次空气系数从而实现最佳燃烧。

实施例13:调风板,参见图17。

调风板17为引射管出口上方的钣金弯曲薄片,设有固定端17a和俯仰角度/扭转角度可调的悬空端17b。固定端17a设有装配用通孔,悬空端17b设有导流槽,导流槽可延伸至固定端17a之上。

实施例14:调风板炉头盘,参见图18。

调风板炉头盘18,设有紧固调风板的螺孔、螺钉或铆钉18a,将调风板17的固定端17a紧固在引射管1c出口外一侧,而悬空端17b置于引射管1c出口上方。

改变调风板悬空端17b的俯仰角度或扭转角度,即可改变引射管1c出口阻力,从而调节引射管气流量,可供生产或用户现场根据燃烧状况精细调节一次空气系数,避免离焰/回火以实现最佳稳定燃烧。

在引射管1c的出口外侧,若设置一调风板17的安置高台,垫高调风板固定端17a,这可使调风板的固定端17a与悬空端17b的高差减小(如图49a、50b、51a、54a、55c),甚至平齐。调风板17在燃气环槽1d内同向安置在引射管1c出口上方,燃气经悬空端17b下方流出。由于流出燃气的初速和惯性,将驱使燃气在燃气环槽1d内360°单向大廻旋,若廻旋方向与火盖旋火火口倾斜方向一致,则可提高火口燃气流出速度,从而提高回火极限防止回火。调风板和大廻旋气流还有促进燃气进一步混合的效果,避免混合不匀产生黄焰。偶遇有水从火口落入,则被调风板17挡住经导流槽引至燃气环槽1d底部被高温蒸发掉,不至于滴落到引射管下方的燃气喷嘴上。当今多垂直引射管压铸铝炉头盘的一次空气调节机构,均设置在炉头盘最底层的引射管入口处(非横卧式单引射管调节风门),故调节时需取出炉头盘才能操作。本发明将现有调节机构从底层的引射管入口处改在了引射管出口上方,调节时不再需要取出炉头盘。

实施例15:环槽混气炉头盘,参见图19。

环槽混气炉头盘19,在加长的中心引射管1b和/或外环引射管1c内壁,设有扩容式的低阻力环槽混气室19a。环槽混气室19a为环形凹槽。环形凹槽让原本平顺的流道形态突变,令平流燃气产生紊乱,可明显增强引射管混气效果。

实施例16:阶梯混气炉头盘,参见图20。

阶梯混气炉头盘20,将加长的中心引射管1b和/或外环引射管1c的内腔上段,改造成阶梯混气室20a。阶梯混气室20a的一侧或多侧设有阶梯/柱状/条状等凹凸扰流混气结构,本例中心引射管1b采用环梯扰流混气,外环引射管1c采用单侧直梯扰流混气。

实施例17:多点风口炉头盘,参见图21。

在多点风口炉头盘21的大底板1a上,设置多个底板风口21a,和/或在中心引射管1b根部,设置根部风口21b;底板风口21a位于燃气环槽1d之下,风口周边设有挡水边21c;底板风口21a顶部由燃气环槽1d挡水,周边由挡水边21c挡水;根部风口21b嵌入中心引射管1b厚壁,顶部由加宽的火盖支座21e挡水,周边由中心引射管1b外壁形成的挡水边21d挡水。

底板风口、根部风口可同时或择一采用。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主动透过底板风口,和/或根部风口为内侧燃烧区补风助燃,有利改善燃烧工况提升性能指标。

实施例18:开口风管,参见图22。

开口风管22是一薄壁短管,在短管上部一侧或多侧设有敞口式出风口(图22a),或完全省掉上半部的弧形挡水边,仅保留下半部的环状挡水边(图22b)。风管22外径适配炉头盘开口风管供风口。

实施例19:多孔风管,参见图23。

多孔风管23是一薄壁盲管,在盲管四周上部设有多个透风口,顶部封闭形成防水顶。风管23外径适配炉头盘多孔风管供风口。

实施例20:底板供风口炉头盘,参见图24。

在风管供风口炉头盘24的大底板1a上,设有多个开口风管供风口24a,和/或多个多孔风管供风口24b。供风口24a位于燃气环槽1d正下方,供风口24b位于中心引射管1b四周。供风口配置风管后可以防水。

实施例21:风管供风炉头盘,参见图25。

风管供风炉头盘25由所述底板供风口炉头盘24加载风管后构成。所述开口风管22安置在供风口24a中,开口风管22高出大底板1a平面。供风口24a上部有燃气环槽1d挡水,周边有开口风管22挡水。所述多孔风管23安置在供风口24b中,多孔风管23高出大底板1a平面。供风口24b由多孔风管23自身结构挡水。

图25a是基于开口风管22的正剖图,图25b是基于多孔风管23的正剖图。开口风管、多孔风管可同时或择一采用。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会主动上升,透过各风管注入燃烧区内侧助燃,大幅改善燃烧工况,有利提高性能指标。

实施例22:大头中心火盖,参见图26。

大头中心火盖(以下简称大头火盖)26上为头部26a,下为颈部26b。头部26a膨大厚实形成对下方避水风口的挡水遮檐,颈部26b缩小留出避水风口的出风通道。头部26a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26c/发散条缝火口26d/旋风圆孔火口26e/多孔板火口26f等。本火盖用于风帽等防水配件炉头盘时,颈部26b加工有风道凹槽26g,用于智能灶时顶部加工有传感器通孔26h。

传统的通用中心火盖头部和颈部相差不大,且直径都很小,仅相当于本火盖下部的颈部直径,故火力小。本火盖头部膨大厚实,不仅可为下方的避水风口挡水,还可大幅增加火口承载面,大幅提高中心火力。中心火距离锅具边缘最远,途径锅底路径最长,吸热最充分,热量流失最少,故相对外环火而言,这是最优质的高效火力。增大中心火功率和占比,即可提高燃气灶热负荷、热效率。

实施例23:大头火盖挡水板,参见图27。

大头火盖挡水板27为环状薄板配件,环状薄板内高外低形成具有走水斜度的挡水板,挡水板内侧设有向下或向上的折弯边或不设折弯边,挡水板顶部设有避水风口27a,避水风口27a为阵列圆孔/方孔/长孔/敞口等多种形式;挡水板外缘可增加向下的有孔折弯边以防蟑螂等物进入灶内;大头火盖挡水板27与大头火盖26配套使用。

实施例24:组装防水大头火盖,参见图28。

组装防水大头火盖28,由大头火盖26与大头火盖挡水板27组装而成。第一例挡水板(图27a)紧配于大头火盖颈部26b,第二例挡水板(图27b)紧配于大头火盖头部26a。大头火盖头部26a直径膨大形成挡水遮檐,为下方挡水板避水风口27a挡水,大头火盖颈部26b直径缩小,留出空间作为避水风口的出风通道。本火盖用于中央风窗炉头盘时为其大风窗透风挡水。

实施例25:防水风圈大头火盖,参见图29、图30。

防水风圈大头火盖30,由窄风板大头火盖29、防水风圈8组装而成。窄风板大头火盖29是以大头火盖26为基础,在其颈部26b设置窄风板9a构成。窄风板9a顶部设有避水风口5a,外缘设有台阶9b。防水风圈8安置在窄风板台阶9b上,全面覆盖炉头盘大风窗为其透风挡水。

实施例26:防水风板大头火盖,参见图31。

防水风板大头火盖31,是将所述防水风板5、大头火盖26两个独立单件,进行一体化设计制造而成;防水风板5挂靠在大头火盖26的颈部26b之上,并与颈部26b连为一体。防水风板5设有避水风口5a,避水风口5a为阵列圆孔/方孔/弧形孔等,避水风口5a处于大头火盖挡水遮檐庇护之下,可以避免滴水落入。

连体防水风板也可与火盖分体制造后再行紧配组装。本火盖用于中央风窗炉头盘时,为其大风窗透风挡水。

实施例27:组装防水小头火盖,参见图32~34。

图示小头火盖32是当今最流行最通用的两款中心火盖,这种火盖对下方的大风窗没有防水能力。小头火盖挡水板33是内高外低的环状薄板配件,内侧设有折弯边或不设折弯边,挡水板33外缘可设向下的有孔折弯边,挡水板33设有双针孔1g。将小头火盖挡水板33套装在小头火盖32的下腰部,即构成组装防水小头火盖34。本火盖为普通小头火盖32增加了防水功能,使其可用于中央风窗炉头盘,为其中央风窗透风挡水。

实施例28:双层防水小头火盖,参见图35~37。

双层防水小头火盖37的上层挡水板35是一窄环挡水板,下层挡水板36是一宽环挡水板,宽环挡水板设有避水风口5a、双针孔1g。双层防水小头火盖37是在小头火盖32的下腰部,依次装配上层挡水板35、下层挡水板36构成。本火盖的上层挡水板35为下层挡水板的避水风口5a挡水,下层挡水板36为炉头盘的大风窗2a挡水。本火盖为普通小头火盖32增加了防水功能。

实施例29:连体防水小头火盖,参见图38。

连体防水小头火盖38的下腰部设有挡水板38a,挡水板38a与小头火盖32连为一体。挡水板38a设有双针孔1g,下方设有防护栅11a,防护栅11a通过连接筋11b与挡水板38a连为一体,挡水板下方也可不设防护栅。本火盖将普通小头火盖32改造成了防水火盖,可用于中央风窗炉头盘为其中央风窗透风挡水。

实施例30:尖峰火盖,参见图39。

图39画出相同特征的大小两件尖峰火盖39,二环、三环、四环火燃烧器分别配置一件、二件、三件该尖峰火盖即可。

尖峰火盖39呈圆环状,主要由内外侧竖壁39a、顶部的内外侧斜面39b构成。内外两侧斜面39b形成火盖尖峰,尖峰上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39c/发散条缝火口39d/圆孔火口39e等。在竖壁39a与斜面39b交汇处设有过渡台阶39f或不设台阶。竖壁39a下端为燃气内外侧密封面,内侧密封面靠边设有定位挡边39g。本火盖用于智能灶时,竖壁39a设有传感器避让缺口39h。本尖峰火盖39的峰尖朝内偏移,故细分为内尖峰火盖。

关于本尖峰火盖的几点说明如下:

1、现有火盖的火口大多数不在火盖的最高处,火口之上还有更高的火盖顶。处于上方的并无火口的火盖顶遭受到火焰熏烤故温度较高,致使火盖内的燃气温度升高,导致回火极限下降,容易回火。本尖峰火盖将火口置于火盖最高处,尽量让火盖无火口部位处于火焰下方减少熏烤,故相对合理。

2、火盖顶若比火口高,减小了火盖与锅底间的排气通道截面,排气阻力增加,这对二次空气吸入不利。本火盖不存在火盖顶比火口高,故相对合理。

3、如果抬高锅底让排气通畅,则锅底距火焰高温区距离增大,这对吸热不利。本火盖不需抬高锅底,故相对合理。

4、若火口不在火盖最高处,这使火焰高温区距锅底距离增大不利吸热。本火盖火焰在顶部最高处距锅底较近,且为尖峰立体火焰,适应锅底变化能力强,故相对合理。

5、现有火盖大多是扁平结构,即截面宽度大于高度,故多环火燃烧器直径较大,热量容易从锅边流失,这对吸热不利。本火盖火口承载面大、宽度可以收窄,可有效减小多环火燃烧器直径,减少边沿热量流失,故相对合理。

6、现有火盖的条缝火口大多数是2d平面单斜火口,如图39b的发散条缝火口39d。此火口外观看似倾斜(平面),似乎与图39a的火口39c相差不大,然而切口却垂直于平面并无任何倾斜(法向),且内侧、外侧火焰旋向相反不能形成旋转合力,旋力有所抵消,旋火潜能不能充分发挥。本火盖特有收敛条缝火口39c,火口圆片切刀不但与径向倾斜(夹角α),而且还与垂面倾斜(夹角β),并令火口折回头,减小相邻火口夹缝纵深,这不但让二次空气更易抵近火焰根部,还令内侧斜面火焰、外侧斜面火焰均为同方向倾斜旋转,避免旋力相互抵消,故本火盖火焰旋劲十足,燃烧高温气掠过锅底路径有所延长增加吸热效果,故相对合理。

实施例31:外尖峰火盖/正尖峰火盖,参见图40。

外尖峰火盖40,是在上一实施例的尖峰火盖39的基础上,将朝内偏移的峰尖改成朝外偏移的峰尖,即成为外尖峰火盖40。同理,也可改成居中的峰尖,即成为正尖峰火盖。细分出来的各尖峰火盖的其余部分,均与原尖峰火盖39相同,不再叙述。

实施例32:斜顶峰火盖/平顶峰火盖,参见图41。

斜顶峰火盖41,是在尖峰火盖39的基础上,将峰尖削去一部分,形成准尖峰的斜顶峰火盖41。同理,也可形成平顶峰火盖。衍生出来的各准尖峰火盖的其余部分,均与原尖峰火盖39相同,不再叙述。

实施例33:圆顶峰火盖/曲面峰火盖,参见图42、图43。

圆顶峰火盖42,是在尖峰火盖39的基础上,将峰尖削去一部分,形成准尖峰的圆顶峰火盖42,其余不变。

曲面峰火盖43,是在圆顶峰火盖42的基础上,将内外侧斜面改成内外侧曲面,形成准尖峰的曲面峰火盖43,其余不变。

实施例31~33的细分尖峰火盖/变形的准尖峰火盖,其火盖的尖峰和火口虽外观与原尖峰火盖39有所不同,但火盖尖峰、火盖火口的属性不变,其效果也基本不变。本专利图说将以尖峰火盖39为代表进行表述,其余细分尖峰火盖和准尖峰火盖与之等效。

实施例34:双峰火盖,参见图44。

双峰火盖44呈圆环状,主要由内外侧竖壁39a、顶部的两组内外侧斜面39b构成。两组斜面39b形成火盖双尖峰,双尖峰上设有火口,火口为收敛条缝火口39c/发散条缝火口39d/圆孔火口39e等。在竖壁39a与斜面39b交汇处设有过渡台阶39f或不设台阶。竖壁39a下端为燃气内外侧密封面,内侧密封面靠边设有定位挡边39g。本双峰火盖44适用于大功率二环火燃烧器。

实施例35:收敛条缝火口,参见图26中的火口特征26c、图39~44中的火口特征39c。

现有发散条缝火口39d,(图39b所示),是由圆片切刀垂直于平面切入火盖形成。火口与径向夹角为α,与垂面夹角为β,β=0±5°,其特征是:1、火口垂直向上几无倾斜。2、尖峰两斜面的内侧火焰、外侧火焰方向相反,旋转合力有所抵消,故火焰旋力欠佳。3、相邻火口两端的净距内侧端比外侧端明显减小,不利二次空气从内侧端深入长条火焰中部助燃。

本收敛条缝火口26c/39c,由圆片切刀全倾斜切入火盖形成。收敛条缝火口39c,与火盖径向倾斜,其夹角为α,并同时与火盖垂面倾斜,其夹角为β。夹角α最小值为0°,最大为55°,推荐值为:α=30±10°;夹角β最小为20°,最大为55°,推荐值为:β=35±8°。收敛条缝火口39c外观呈锐角状,即明显的回头折线/曲线状,或近似直角状,其值为90±8°。

收敛条缝火口39c与发散条缝火口39d相比,火口首尾收拢相距较近,故取名收敛条缝火口。收敛条缝火口对圆片切刀的切入位置、方向、角度进行了优化设计。与发散条缝火口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火口与垂面倾斜35°,奠定了旋火基础。

2、内侧火焰、外侧火焰旋转方向相同,旋转合力有增无减。

3、火口折回头,减小相邻火焰夹缝纵深,有利二次空气深入助燃,

4、可平衡相邻火口首尾端的间隔净距,有利舒缓内紧外松状况,不但改善内侧燃烧工况,而且平衡了火盖辐条结构强度。

本收敛条缝火口的β值不宜太小,否则回头折线不明显,旋火旋力也会下降;适当增大α值可使内外端疏密完全平衡,若α值太小或为负值,则使内外疏密改善较小或更加失衡。

本收敛条缝火口还可对当今众多采用发散条缝火口类的中心火盖/外环火盖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挖掘其旋火潜力,以提升燃烧效能。实施中甚至无需更改火盖成型模具,只需在加工火口时调整圆片切刀角度,即可加工出收敛条缝火口。

实施例36:均衡负荷引射管炉头盘,参见图45、图46。

现有多引射管铸铝炉头盘的引射管现状和本发明改进后状况比较如下:

现有二环火的中心火、外环火:热负荷分配大约为20%、80%,负荷比为1︰4,引射管数量为1+4。外环火是中心火的四倍,引射管数量也是四倍,负荷均衡合理,故被本发明采用。

现有三环火的中心火、内环火、外环火(由内到外):热负荷分配大约为15%、30%、55%,负荷比为1︰2︰3.7,引射管数量为1+4+4。内环火是中心火的二倍,而引射管数量却是四倍,负荷不均衡不合理。本发明将三环火引射管数量改为1+2+4,基本与热负荷比值相符。炉头盘内环火引射管45a的数量比现有技术方案少一半。

四环火的中心火、内环火、中环火、外环火(由内到外):热负荷分配大约为10%、20%、30%、40%,负荷比为1︰2︰3︰4,按现有惯例引射管数量为1+4+4+4。内环火是中心火的二倍,而引射管数量却是四倍,负荷不均衡不合理。本发明将四环火引射管数量设计为1+2+4+4,基本与热负荷比值相符。炉头盘内环火引射管45a的数量比常规技术方案少一半。

本均衡负荷引射管炉头盘45、46,是将三环火、四环火多垂直引射管炉头盘的引射管数量,由内到外分别设置为1+2+4、1+2+4+4。这与现有技术相比,引射管负载率更均衡,这不但使各引射管结构尺寸相等或相近,且可简化炉头盘结构省料降成本。

实施例37:四合一调风混气炉头盘,参见图47。

本组件47的中心引射管1b,采用了前述调风栅15、环槽混气室19a,外环引射管1c采用了前述调风板17、阶梯混气室20a。本组件利用调风栅和调风板,首次实现多引射管铸铝炉头盘的上置调风(一次空气调节),比当前底层下置调风更方便。引射管增加了扩容式的低阻力混气室,比现有无混气室的引射管明显提升混气效果避免黄焰。调风板在燃气环槽内同向安置,可驱动燃气在环槽内旋转流动,进一步加强了混气效果,且有利燃气顺势从火盖旋火火口加速流出避免回火。

实施例38:六合一调风混气防水风窗炉头盘,参见图48。

本组件48是在上一实施例37的基础上,增加前述大风窗2a和挡水板5构成。大风窗2a的加入可大幅增加二次空气供给,为进一步大幅提高热负荷、降低废气排放提供强力硬件支持。风窗挡水板5落座在防水配件支座1f上,全面覆盖大风窗2a的敞口,有效防止滴水落入灶内。

实施例39:六合一大风窗尖峰火盖二环火燃烧器,参见图49。

本燃烧器49采用所述大风窗2a、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防水火盖28、尖峰火盖39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综述如下:

1、本燃烧器49具有多引射管一次空气引射充裕,大风窗二次空气补风强劲的优势,可实现富氧燃烧。

2、阶梯混气使空气燃气混合更充分可避免黄焰。

3、调风栅、调风板将当前一次空气均在引射管底部入口处调节的方式,改在引射管上部出口处调节,故调节时无需卸出炉头盘,而且调风栅、调风板额外增加了明显的扰流、旋转等混气效果。而当今在引射管入口控制空气吸入量的方式,并未参与空气与燃气的搅动,故没有混气效果。

4、大头中心火盖自带挡水板防水透风两不误,其燃烧火口不但处于富氧区,而且避水风口直接向火焰根部供氧,这可大幅提高中心火盖热负荷。而中心火热量利用率要明显高于外环火利用率,故对提高热效率有利。

5、尖峰火盖3d旋风火焰不但可近距离接触锅底,而且旋力十足可延长火焰掠过锅底路径,自然对提升热效率有利。

6、本燃烧器中央风窗主动供风动力远优于当今空气涵道被动吸入动力,可大幅提高燃烧器内侧热负荷而不担心缺氧,而内侧火力的利用率肯定比外侧火力利用率要高。故可实现大负荷、高热效、低排放全优指标。

实施例40:八合一大风窗双峰火盖二环火燃烧器,参见图50。

本燃烧器50采用所述大风窗2a、窄风板9a、防水风圈8、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大头火盖26、双峰火盖44等八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本燃烧器50具有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充裕,空气燃气混合充分,在原空气涵道基础上再加多一个大风窗补风渠道,既通风又防水,立体旋风火旋力强劲等优势,与上一实施例40相似可实现全优指标。

实施例41:九合一调风混气风圈大风窗三环火燃烧器,参见图51。

本燃烧器51采用所述大风窗2a、窄风板9a、防水风圈8、风管22、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九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综述如下:

1、由大风窗2a和风管22对内侧燃烧区域进行主动双补风。

2、窄风板9a+防水风圈8为大风窗2a挡水,风管22+燃气环槽1d为风管供风口24a挡水。

3、现场调节调风栅15、调风板17的角度可让一次空气系数更精准。

4、调风栅15、调风板17、混气室20a均可扰乱平流燃气提高混气效果。

5、大头火盖26明显提高高效中心火力占比,可提高整机综合热效率。

6、尖峰火盖39的3d旋风火焰有利二次空气利用和热量吸收,可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7、窄基底尖峰火盖39可打造比现有三环燃烧器直径更小的紧凑三环燃烧器,减少锅边热量流失,从而提高热效率。

实施例42:十合一调风混气风帽大风窗三环火燃烧器,参见图52。

本燃烧器52采用所述大风窗2a、防水风帽3、底板风口21a、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环槽混气19a、均荷引射管45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十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本实施例42与上一实施例41的特征组分虽然不同,但异曲同工,其目标和效果均相同故不再叙述。

实施例43:六合一多路供风大风窗四环火炉头盘,参见图53。

本炉头盘53采用所述大风窗2a、风管供风口24a、阶梯混气20a、环槽混气19a、调风栅卡位16a、均荷引射管45a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本炉头盘大底板除大风窗外,另增设8个开口风管供风口,以保障大功率、大纵深的四环火燃烧器对二次空气的严苛需求。本炉头盘53是下一实施例的基础集合平台。

实施例44:十合一多路供风大风窗尖峰火盖四环火燃烧器,参见图54。

本燃烧器54是以炉头盘53为集合平台,采用所述大风窗2a、风罩11、风管22、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环槽混气19a、均荷引射管45a、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十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说明如下:

一、家用二环火、三环火燃气灶已经生产了好几十年,但四环火燃气灶至今还未面市,或未生产出合格产品,其主要原因是热效率不合格、废气超标。分析如下:

1、四环火燃烧器在三环火的外一环、外二环的外周再加多一个外三环火盖,致使四环火燃烧器直径大增。新增的外三环火盖直径最大、面积最大、热负荷绝对值和占比也最大,理所当然是热负荷的绝对主力。但外三环火盖直径太大已接近锅边,故热量流失严重效能最低,不幸的是这种低效劣质火力却是四环火的绝对主力,故拖累整机致热效率低下不合格。

2、大直径的四环火燃烧器结构纵深很大,吸气排气都较三环火更困难,二次空气在进入中央燃烧区之前已被外三环、外二环消耗殆尽,难于连续透过三道空气涵道进入中部区域助燃,在严重缺氧工况下燃气不能充分燃烧,不但热效率低下而且废气严重超标。

3、鉴于上述主要原因,在现有技术之下难于生产出合格的四环火燃气灶。

二、本多路供风大风窗尖峰火盖四环火燃烧器已针对上述缺陷进行了改进:

1、尖峰火盖基底宽度可以大幅收窄,而尖峰火盖火口承载面几乎不受影响,如果适当拔高尖峰,火口承载面还会有增无减,故采用尖峰火盖打造的四环火燃烧器与现有三环火直径相当,甚至更小,这使外环火热量流失问题迎刃而解。

2、本燃烧器采用中央大风窗在燃烧中央区域直接强劲补风,还采用8个开口风管在燃烧区内部分散补风,这些补风均为正压热风就近高效注入,中央燃烧区域甚至不再需要从空气涵道吸风助燃,这就彻底解决了四环火燃烧器缺氧难题。

3、本燃烧器还辅以其他诸多技术方案(可参考实施例41),全力打造各项指标合格甚至优秀的四环火燃烧器,填补市场空白。

实施例45:八合一多路供风小直径尖峰火盖四环火燃烧器,参见图55。

本燃烧器55采用所述大风窗2a、风管22、调风栅15、调风板17、阶梯混气20a、均荷引射管45a、防水小头火盖34、尖峰火盖39等八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

本实施例在上一实施例44的基础上,采取两个措施将四环火的直径做到三环火大小甚至更小:1.将大头火盖26改选为防水小头火盖34,2.收窄尖峰火盖39的宽度,并适当压缩间距。这已使本款四环火燃烧器的设计直径,小于常规三环火燃烧器直径,以减少锅边热量流失。其余部分与实施例44相似,不再叙述。

实施例46:三合一单峰火盖二环火燃烧器及供风示意图,参见图56。

本燃烧器56采用所述大风窗2a、防水小头火盖38、尖峰火盖39等三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二次空气的主要路径和首尾端正负空气压力状态。大箭头表示燃烧火焰形成的高温热动力,小箭头表示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形成的低温热动力,0值表示燃烧器外部附近是常压区,负值表示燃烧火焰在下方形成的负压区,正值表示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受热动力驱使上行产生的正压区,箭头曲线表示在压差驱动下形成的气流路径。本燃烧器56与现有同类燃烧器相比,可为中部燃烧区域主动注入额外的增量补风,这为大幅提高燃烧内侧热负荷、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提供了强力硬件支持。

实施例47:四合一双峰火盖二环火燃烧器及供风示意图,参见图57。

本燃烧器57采用所述大风窗2a、自带风板5、大头火盖26、双峰火盖44等四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二次空气的主要路径和灶内灶外空气源头压力状况。由于灶外空气是常压0,需灶内燃烧产生的负压才能被吸入。另一方面,灶内空气被炉头盘、燃气灶面板等加热后,热空气上升积聚在风窗/风口处形成正压,燃烧器即使没有负压吸引,风窗/风口处的热空气也会自动上行注入燃烧中部最易缺氧区域。故风窗/风口主动注风应比空气涵道被动吸风具有明显优势,可实现富氧燃烧提升燃烧效能。

实施例48:六合一双路供风三环火燃烧器及供风示意图,参见图58。

本燃烧器58采用所述大风窗2a、防水风板5、调风栅15、开口风管22、大头火盖26、尖峰火盖39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燃烧高温废气处于锅底的压力场分布、以及燃烧器二次空气压力场分布,大箭头表示燃烧火焰形成的高温热动力,小箭头表示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形成的低温热动力,0值表示燃烧器外部附近是常压区,负值表示燃烧火焰在下方形成的负压区,正值表示炉头盘下方的灶内热空气受热动力驱动上行产生的正压区,箭头曲线表示在压差驱动下形成的气流路径。从图中看出,风窗/风口的空气动力明显优于空气涵道空气动力,且供风位置正是中部易缺氧区域,故本燃烧器58采用风窗、风管双路注风彻底解决三环火燃烧器中央区域容易缺氧的现状,大幅提高了供氧能力,为后续大幅提高热负荷、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提供强力保障。

实施例49:六合一多路供风四环火燃烧器及供风示意图,参见图59。

本燃烧器59采用所述大风窗2a、风管22、调风栅15、环槽混气19a、防水火盖30、尖峰火盖39等六个单项技术特征集合而成。图中示出各类二次空气主要路径,风窗、风管的强劲补风已然超越原空气涵道吸风,成为二次空气主流,解决四环火燃烧器缺氧难题。

目前三环火燃气灶产量很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二次空气不足,造成热效率和废气排放不易达标。而四环火燃气灶又比三环火多出一环火,空气涵道也由二道增至三道,一方面吸风路径和阻力都增加了50%,另一方面加多一环火氧气消耗会更大,致使中部区域二次空气严重不足,热效率和废气排放更难达标,故市场不见四环火燃气灶踪影。

本四环火燃烧器59,采用中央大风窗2a和8个风管供风口22,直接向中部缺氧区域就近强劲补风,彻底解决四环火因高功率大纵深严重缺氧,燃烧不充分造成的热效率下降、废气排放不达标的难题。

实施例50:燃气灶系列产品。

在本燃气灶系列产品中,均配置了本专利所述的燃烧器。在燃气灶外壳上开设有空气进风口,以满足本专利燃烧器风窗、风口向炉头纵深补风的需要。在外壳、面板上还设有相应的孔洞和结构,以适配安置本专利各式燃烧器,以构成多款高效富氧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

由于本专利全部单项技术特征均按最终的丰富的燃气灶系列产品设计,其全部单项技术特征已成积木式的模块,在不发生抵触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组合搭配,以构成多种各具特征/特色/个性/侧重性能指标的多款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以满足多种诉求和偏好。

实施例51:四环火燃气灶系列产品。

本四环火燃气灶系列产品,配置了本专利所述的四环火燃烧器。在四环火燃气灶外壳上开设有空气进风口,以满足本专利四环火燃烧器风窗、风口向炉头纵深补风的需要。在外壳、面板上还设有相应的孔洞和结构,以适配安置本专利各式四环火燃烧器,以构成全新的多款大功率高效四环火燃气灶/智能灶/集成灶/商用灶,以填补市场空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