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248发布日期:2019-03-22 19:3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锅炉排出的烟气(引风机后)的热量全部都浪费了,排出的烟气带有一定的热量,排放在空气当中不但会污染环境,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再循环利用、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的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其组成包括:烟囱,所述的烟囱的下部开有回流口,所述的回流口的顶部穿过弧形板,所述的弧形板的一端连接扣板,所述的扣板开有固定孔,所述的烟囱连接膨胀螺栓,所述的膨胀螺栓的杆穿过所述的固定孔、并用螺母固定,所述的烟囱的内部连接竖贴板、并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所述的竖贴板的顶部连接磁条,所述的弧形板的另一端底部连接固定磁条,所述的弧形板的另一端打在所述的竖贴板的顶部、并所述的固定磁条吸合所述的磁条固定,所述的弧形板开有出咽口,所述的出咽口连接筛网,所述的弧形板的内侧顶部连接一组导烟板。

所述的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所述的回流口的外侧连接法兰盘、并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所述的法兰盘连接一次回热管道,所述的一次回热管道连接锅炉的一次风入口,所述的回流口连接再循环风机。

所述的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所述的一次回热管道装入U形固定件中,所述的U形固定件的开口端两侧的内侧和闭合端的底部内侧均连接弹簧,所述的弹簧连接所述的一次回热管道,所述的U形固定件的闭合端的底部连接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连接正螺纹杆,所述的正螺纹杆连接正反螺纹套,所述的正反螺纹套连接反螺纹杆,所述的反螺纹杆连接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连接底座,所述的正反螺纹套连接控制盘。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锅炉排出的烟气(引风机后)热量,在引风机后加装再循环风机,将其引至一次风入口,从而提高了一次风温,达到循环利用、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将锅炉排出的烟气热量导流回锅炉中,能够节省一定量的燃烧原料,降低了锅炉的运行成本,改善了环境,有利于环保,流失的能源得到了再利用。

3.本实用新型的弧形板和导烟板能够将烟囱的烟气导入一次回热管道内,在再循环风机的作用下顺利的进入锅炉的一次风入口,弧形板能够阻挡延缓烟气直接流走,导烟板给烟气流动提供了轨道,使烟气能够沿着预定的轨道流入一次回热管道内。

4.本实用新型的弹簧能够减轻一次回热管道的震动,延长了一次回热管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连接的牢固程度。

5.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正螺纹杆、正反螺纹套、反螺纹杆、支撑柱、底座能够牢固的支撑住一次回热管道,并且支撑的高度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支撑的牢固、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一次回热管道与U形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高效低排放锅炉烟气再循环装置,其组成包括:烟囱1,所述的烟囱的下部开有回流口2,所述的回流口的顶部穿过弧形板3,所述的弧形板的一端连接扣板4,所述的扣板开有固定孔5,所述的烟囱连接膨胀螺栓6,所述的膨胀螺栓的杆穿过所述的固定孔、并用螺母固定,所述的烟囱的内部连接竖贴板7、并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所述的竖贴板的顶部连接磁条8,所述的弧形板的另一端底部连接固定磁条9,所述的弧形板的另一端打在所述的竖贴板的顶部、并所述的固定磁条吸合所述的磁条固定,所述的弧形板开有出咽口10,所述的出咽口连接筛网11,所述的弧形板的内侧顶部连接一组导烟板12。

所述的回流口的外侧连接法兰盘13、并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所述的法兰盘连接一次回热管道14,所述的一次回热管道连接锅炉15的一次风入口16,所述的回流口连接再循环风机17。

所述的一次回热管道装入U形固定件18中,所述的U形固定件的开口端两侧的内侧和闭合端的底部内侧均连接弹簧19,所述的弹簧连接所述的一次回热管道,所述的U形固定件的闭合端的底部连接支撑杆20,所述的支撑杆连接正螺纹杆21,所述的正螺纹杆连接正反螺纹套22,所述的正反螺纹套连接反螺纹杆23,所述的反螺纹杆连接支撑柱24,所述的支撑柱连接底座25,所述的正反螺纹套连接控制盘26。

工作原理:

将弧形板装在回流口内并固定,在将一次回热管道组装上,用支撑杆、正螺纹杆、正反螺纹套、反螺纹杆、支撑柱、底座支撑住一次回热管道,启动再循环风机进行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